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治疗急症与经脉循行的关系韩慧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卫校郑州450052关键词针灸;急症;治疗;经脉循行急症病势急、病程短、痛苦大,需要很快缓解症状,减轻痛苦,这就要求医者根据经脉的循行路线,选穴正确,手法得当,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经脉所过”是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2.
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经典理论为基,结合手三阳经循行过颈部的生理意义,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研究中总结取穴频次及规律,研究针刺手三阳经以及联合推拿等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治疗的效应,并以临床医案为例探讨针刺阳经治疗CSR的疗效;归纳并探析以手三阳经为主针刺治疗CSR的针刺用穴规律及治疗思路,以期提升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率先走出国门、传播世界的一门中医学科。对“针灸”一词的翻译,可以追溯到17世纪。《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中大部分内容来自《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等古代针灸文献。中医院校对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在古典文献的掌握上的最低要求是掌握《灵枢·经脉》篇的经脉循行原文。  相似文献   

4.
对经络的物理检测与对经络存在形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科学有关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声、光、热、磁、电及同位素等物理探测结果 ,直观地显示了古人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在生理和物理上的特异性 ,表明经络不仅反应一种感觉特性 ,更是人体固有的某种物质和能量的客观存在 ;经络是以场的形式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督脉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督脉诸穴的主治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督脉与脑、脏腑、经络的联系,论述了督脉主治病症特点,阐述督脉醒脑调神,统调脏腑,主司运动功能的重要作用,提出以督脉为纲的脊椎节段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报》2019,(11):2268-2272
循经远取动法是以传统经络循行学说为基础,根据疼痛部位特点和辨证归经治疗痛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要素。针刺手法上多次行针,行提插捻转重刺激,在针刺穴位的同时嘱患者做不同的运动催促经气的运行。循经远取动法操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医患互动、针穴与经脉互动、近端与远端互动、经脉与病所互动,催促、引导经气到达病所。循经远取动法取穴特点是循病经、远而取之。其取穴特点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辨经取穴原则。循经远取动法以标本根结为理论基础,标-本、结-根两极相对取穴最为奏效,意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7.
足少阳胆经为十二正经重要组成部分,其循行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帛书,至《内经》时期,循行路线才基本完善确立,并为后世医家沿用。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的出土,为系统的梳理足少阳经脉循行演变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循经远取动法是以传统经络循行学说为基础,根据疼痛部位特点和辨证归经治疗痛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要素。针刺手法上多次行针,行提插捻转重刺激,在针刺穴位的同时嘱患者做不同的运动催促经气的运行。循经远取动法操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医患互动、针穴与经脉互动、近端与远端互动、经脉与病所互动,催促、引导经气到达病所。循经远取动法取穴特点是循病经、远而取之。其取穴特点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辨经取穴原则。循经远取动法以标本根结为理论基础,标-本、结-根两极相对取穴最为奏效,意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9.
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或称体表与内脏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经络学说对人体表各部位与内脏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用规律的全面揭示和系统总结。内脏器官生理或病理性的改变,可在体表有所反应;反之,外界环境改变或人为地刺激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也能引起相关内脏功能的改变,从而起到治疗和调整作用。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其实质构成是各有所属的穴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起到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经穴是通过躯体神经联系体表,通过自主神经联系内脏,在体液因素的参与下,起到联系脏腑、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的作用[1]。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经穴-脏腑相关理论已成为经络研究的重点和核心。经穴-脏腑相关不是脱离经络而独立存在的,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灵枢·经脉》关于手、足少阳经脉在颈肩部的循行描述如下:手少阳三焦经"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下膈,遍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虽然一直在强调中西医结合,如何结合却是困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难题.经脉脏腑与脑相关体现了作为整体的人的功能调控途径.在神经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用医学科学语言阐释传统中国医学,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研究无疑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经脉脏腑相关不仅是经络理论研究的核心,更可能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经脉分支,与经脉的循环分布,功能表达密切相关,其形成过程可分为简帛医书与《内经》两个主要阶段。早期的经脉分支数量有限,具有说明经脉分布与病候之间关系的临床意义。《灵枢·经脉》中分支的大量增加,与临床的直接关系不明显,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理论的完善,认识这个问题,有助于区别经络学说的理论阐释作用与临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针对UC大鼠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复制出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通过电针上巨虚、足三里、曲池穴观察结肠组织IL-1β和IL-4含量的变化。结果电针可降低组织中的IL-1β含量,而升高IL-4含量。并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尤以上巨虚组、足三里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根结标本是经络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针灸临床取穴配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加强检验与临床联系是一个利在双方,益在病人的互惠互赢好事,应该受到我们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医学检验向着四化发展:全实验室自动化,试剂多样化,检验方法标准化,床边快速化。促进医学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为此检验互医学相互结合,形成检验医学。检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主动与临床加强联系,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后方可提供给临床。  相似文献   

16.
脾胃同居中土,生理相依,升降相因,共司纳运,斡旋气机;然脾胃又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体用各殊.故《伤寒论》继承《内经》理论基础,针对其阴阳各异、体用各殊之特点,将脾胃之病于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两篇分而论治,设立不同的治则方药,治胃多用凉润、攻伐,治脾多用温燥、补益;亦不忘其生理相依、病理相及,太阴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腔溃疡分布与脏腑辨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口腔溃疡患者65例,比较发生于舌及唇颊部位溃疡患者的情绪、饮食、睡眠、消化道病史和家族史,以及唇颊溃疡、舌尖溃疡及舌后缘溃疡的分布与脏腑辨证的相关性,并用统计软件SAS 9.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舌溃疡组焦虑患者的比例比唇颊溃疡组高(P0.01),有消化道病史的比例也比唇颊溃疡组高(P0.05)。(2)唇颊溃疡多与脾虚有湿或胃肠积热有关,舌尖溃疡多以心火上炎为主,舌后缘溃疡多以肝郁化火为主,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口腔溃疡的分布与脏腑辨证有关。  相似文献   

18.
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经、穴互通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古文献的有关记载,着眼于经、穴互通角度,从生理的结构互通和功能互用、病理的反应相应与诊断相合以及针灸治疗的同治和互治等方面探讨肺与大肠表里相合的密切关系,认为肺与大肠的内涵体现"肺-肺经"系统及"大肠-大肠经"系统的多维、复杂联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体本身的完整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大鼠“小海”、“下巨虚”后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及十二指肠组织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小海、下巨虚四组,每组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皮下注射盐酸半胱胺建立DU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并治疗10d后,肉眼和光镜下分别观察大鼠十二指肠黏膜溃疡情况及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十二指肠NF-κB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光镜下十二指肠组织病理损伤改变明显,DU肉眼评分、血清TNF-α含量及十二指肠组织NF-κB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海、下巨虚组组织损伤有所改善,且DU肉眼评分、血清TNF-α含量及NF-κB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小海组比较,下巨虚组组织损伤恢复较好,且肉眼评分、血清TNF-α含量及NF-κB表达降低(P〈0.01或P〈0.05)。结论电针小海、下巨虚穴均能对DU起治疗作用,且下巨虚组效果优于小海组,部分证实“合治内府”之“合”主要应指下合穴。其治疗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核因子的活性、降低血清TNF-α等促炎因子的含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笔者对胆囊炎采取超声诊断、针药结合治疗,疗效较好,并对超声诊断的病理表现、针刺穴位、中药配方 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