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患者咽部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COPD稳定期患者咽部菌群分布情况,从而为COPD病原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通过对COPD稳定期患者(121例)和健康人群(70例)咽拭子的采集,并对其咽部菌落进行计数、菌种鉴定。结果 1)COPD组患者咽拭子细菌检出率为100%,且COPD组和健康组咽部细菌均以2种为主(77.14%,90.91%),二者在咽部细菌分布种类数的构成上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PD组与健康组咽部细菌分布均以球菌为主,且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杆菌的分布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咽部菌群分布与健康人是有差别的,这可能为我们进一步管理和治疗COPD提供病原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COPD稳定期不同中医证型与CAT评分、肺功能、吸烟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60例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类,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评估患者CAT评分、吸烟指数、mMRC评分、急性加重次数,同时检测患者肺功能。比较不同证型间CAT评分、肺功能、吸烟情况的相关性。结果:肺肾气阴两虚证、肺虚痰热证与吸烟相关(P0.05),肺肾气阴两虚组患者CAT评分最高,临床症状明显,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间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估肺功能分级与吸烟情况相关性分析显示B、D组分别与A、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肾气阴两虚患者CAT评分较高,吸烟影响患者CAT评分,各证型患者间肺功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张莉 《山西中医》2022,(5):50-52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证候分布特点及对应血清IgA、IgM、IgG水平变化。方法:选取慢阻肺疾病(COPD)患者124例,根据COPD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加重期组(68例)、稳定期组(56例),同时选取健康人群60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的疾病证候特点,并对所有人群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M (IgM)、G (IgG)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疾病证候分布情况、各组患者IgA、IgM、IgG水平。结果:加重期组中,痰湿阻肺患者26例(38.2%),痰热壅肺患者42例(61.8%);稳定期组中,肺脾气虚患者32例(57.1%),肺肾气虚患者24例(42.9%);加重期组IgA、IgM、Ig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期组IgM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稳定期组Ig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加重期组IgA、IgM水平高于稳定期组(P﹤0.05);痰湿阻肺患者IgA、IgG水平低于痰热壅肺患者(P﹤0.05),痰湿阻肺患者IgM水平高于痰热壅肺患者(P﹤0.05)。结论:对慢阻肺疾病患者进行IgA、IgM、IgG水平检测可以为临床分析证候分布特点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稳定期患者舌苔微生态多样性的特点。方法 对30例COPD稳定期患者和10例健康人舌苔标本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对结果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以寻找COPD稳定期患者舌苔微生态特点。结果 在OTU水平上,PLS-DA分析显示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舌苔菌群组成具有显著性差异;颗粒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apnocytophaga granulosa)可能成为COPD稳定期患者的舌苔标志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与患者CAT评分的分值呈正相关关系。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的丰度与COPD气流受限程度相关。结论 COPD患者舌苔微生态失调与COPD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和弯曲杆菌属可能是COPD的标志菌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稳定期患者舌苔微生态多样性的特点。方法 对30例COPD稳定期患者和10例健康人舌苔标本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对结果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以寻找COPD稳定期患者舌苔微生态特点。结果 在OTU水平上,PLS-DA分析显示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舌苔菌群组成具有显著性差异;颗粒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apnocytophaga granulosa)可能成为COPD稳定期患者的舌苔标志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与患者CAT评分的分值呈正相关关系。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的丰度与COPD气流受限程度相关。结论 COPD患者舌苔微生态失调与COPD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和弯曲杆菌属可能是COPD的标志菌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观察肺泡一氧化氮浓度(CaNO)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门诊或者住院部的COPD患者70例进行观察研究,其中稳定期COPD患者35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35例,并选取前2周未出现过任何呼吸系统症状和疾病的吸烟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均予以CaNO检测,比较观察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各组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值、CaNO值、血嗜酸性粒细胞比值比较,急性加重期COPD组在FeNO值、CaNO值、血嗜酸性粒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稳定期COPD组,稳定期COPD组FeNO值明显低于急性加重期COPD组与对照组,但在CaNO值、血嗜酸性粒细胞比值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NO可作为监测COPD小气道炎症的生物学指标,可以作为指导对患者的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社区COPD高危人群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社区COPD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中随机选取40岁以上的COPD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接受肺功能检测,评估COPD患病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PD的危险因素。结果:有效回收1020份问卷,COPD的患病率为12.75%。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指数、体重指数、厨房通风情况在COPD组和非COPD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性别、吸烟指数、体重指数、厨房通风情况进入回归模型中(P0.05)。结论: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中患病率较高,普及社区高危人群的肺功能检测,有利于提高对COPD的诊断率。控烟、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社区COPD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医体质与肥胖、血凝、血脂、吸烟指数的关联。方法随机抽取福建省人民医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125例稳定期COPD患者,测定其体质类型,测量BMI、吸烟指数及实验室相关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体质与指标的关系。结果 COPD患者体质类型以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为主;痰湿质、湿热质与BMI正相关,阳虚质、气虚质与BMI呈负相关(P0.05);痰湿质、湿热质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呈正相关(P0.05);血瘀质与FIB、D-二聚体有关(P0.05);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与吸烟指数相关(P0.05)。结论肥胖、血凝、血脂等指标异常及吸烟指数均为构成COPD体质的危险要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进行探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时间段至我院就诊的150例阴道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集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测定患者阴道微生态,该组设定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至我院体检的健康者150例设置为参照组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阴道优势菌群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比31.33%,菌群抑制占比13.33%。参照组阴道优势菌群以革兰阳性杆菌为主,占比79.33%,菌群抑制占比2.67%,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阴道菌群密集度Ⅳ级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女性的阴道微生态状况进行检测,能更准确的检查出异样,为临床阴道炎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改善患者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讨吸烟对肺癌患者下呼吸道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0 年 11 月至 2021 年 10 月 期间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 176 例肺癌患者,依据研究对象吸烟与否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每组各 88 人。两 组患者均予以痰液采集培养,运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下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测定,并针对两组结果予以比 较。结果:吸烟组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高于未吸烟组,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菌株检出率均低于未吸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肺炎克雷伯杆菌中, 吸烟组头孢他啶与环丙沙星耐药性高于未吸烟组,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大肠埃希菌中,吸烟组头孢 唑林与庆大霉素耐药性高于未吸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吸烟组氨苄西林舒巴 坦与红霉素耐药性高于未吸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铜绿假单孢菌中,两组耐药性组间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吸烟会改变肺癌患者下呼吸道的微生物菌群结构,使致病菌增加并增强其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方法选择北京中医健康乡村(社区)项目方庄试点2017年1—10月确诊为肝郁脾虚型NASH患者10例(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型NASH患者24例(湿热内蕴组)及健康体检者26例(正常对照组)。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手段,对通过16 s rDNA技术提取的新鲜粪便样本总DNA进行测序。通过设定相似度聚类成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并完成物种注释,从而评价各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OTU少(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OT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正常对照组中拟杆菌门的菌群丰度高于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P0.05),但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酸杆菌门的菌群丰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郁脾虚组该菌群丰度高于湿热内蕴组(P0.05)。在"纲"水平,肝郁脾虚组腐生螺旋菌纲、酸杆菌纲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目"水平,肝郁脾虚组红螺菌目、腐生螺旋体菌目及酸杆菌目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科"水平,肝郁脾虚组葡萄球菌科、红螺菌科、Koribacteraceae、Chitinophagaceae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属"水平,肝郁脾虚组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且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菌群结构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424-1426
目的:观察六味补气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以期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本院接受就诊的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六味补气胶囊+常规治疗)及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行圣乔治呼吸疾病问卷(SGRQ)评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同时检测肺功能及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生活质量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在各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VC、FEV1、FEV1/FVC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改善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NF-α、CRP及IL-6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补气胶囊可明显提高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应用中医体质学说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行社区健康管理的COPD稳定期患者35例为对照组,并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0月应用中医体质学说管理的COPD稳定期患者35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肺功能、生存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EV1(1.59±0.17)L、MMEF(0.36±0.19)L/min、FEV1/FVC(63.23±2.14)%,对照组FEV1(1.51±0.16)L、MMEF(0.27±0.18)L/min、FEV1/FVC(62.17±2.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COPD稳定期患者,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利于增强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规范化康复指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与随访,嘱其定期复查;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指导,进行为期12个月的院外规范化康复训练,即健康教育和运动训练,由专职护士发放康复训练光碟及健康教育手册,负责教会康复训练方法,供患者院外学习、训练,并定期进行电话或社区随访,督促训练。结果:康复训练12个月后,患者肺功能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康复治疗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分钟行走测试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P0.01),康复治疗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组康复训练12个月后ADL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康复治疗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DL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康复治疗组康复训练12个月后呼吸障碍程度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康复指导能提高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呼吸困难程度,可作为COPD稳定期患者健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粪便菌群变化及其中医病症、证候、体质(病体证)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220例,其中高血压组122例,非高血压组98例,均动态监测血压并检测粪便菌群,判定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结果:高血压组及非高血压组革兰阳性球菌分别为(31.5±19.19)%、(23.4±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球杆比为0.962±2.594,非高血压组为0.380±0.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菌群分型高血压组正常型40例,中间型32例,异常型50例;非高血压组正常型55例,中间型15例,异常型28例,两组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杆菌高血压组异常型88例,非高血压组异常型8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正常型、革兰阴性杆菌异常型行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质类型、证候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粪便菌群存在显著异常,革兰阳性球菌占比升高、球杆比值异常以及异常型增多;血压波动是导致粪便菌群异常的关键,高血压患者体质与证候特点主要表现在痰、湿、瘀、热、郁等方面,建议强化高血压患者中西医整合的血压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补肺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补肺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13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61例),治疗组口服补肺颗粒,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30天后比较疗效,并根据圣乔治呼吸问卷分别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3.62%,对照组为21.3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圣乔治呼吸问卷各部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圣乔治呼吸问卷呼吸症状、活动受限及总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圣乔治问卷疾病影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肺颗粒可以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提高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湿热证患者舌苔微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湿热证患者黄腻苔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的变化,从微生态的角度分析湿热证舌苔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湿热证52例为观察组(黄腻苔),设34例健康人正常舌象作对照(淡红舌,薄白苔)。两组患者清洁口腔后刮取舌苔涂抹于玻片上,经革兰染色后直接镜检。结果:湿热证黄腻苔细菌总数明显多于正常薄白苔,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各种球菌密集度级别构成比比较发现,革兰阳性小球菌和微球菌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证黄腻苔中G+c和微C的量较多;其他球菌和两组各种杆菌密集度级别构成比比较,以及在球菌和杆菌可见种类的构成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证黄腻苔组发现真菌的例数和真菌种类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固表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吸烟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将172例COPD稳定期吸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6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8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气固表丸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h17/Treg比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6 min步行距离、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 MRC)、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Th17、Treg、Th17/Treg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Th17、Treg、Th17/Treg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IL-8、TNF-α水平均降低(P0.05),IL-10水平升高(P0.05),且治疗组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VC、FEV1、FEV1/FVC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FVC、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6 min步行距离增加(P0.05),m MRC、CAT评分降低(P0.05),且治疗组6 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P0.05),m MRC、CA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固表丸能维持COPD稳定期吸烟患者外周血Th17/Treg免疫平衡,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气滞血瘀型非小细胞肺癌与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招募符合标准的气滞血瘀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共25名,收集血清标本及粪便标本,采用16 SrD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间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分布情况,通过组间差异分析寻找不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菌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通过组间差异分析发现,有5个差异性菌属,分别是普氏菌属(Prevotella)、梭菌属(Clostridium XIVa)、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放线菌属(Actinomyces);通过检测血清发现,气滞血瘀组血清中的IL-12较健康组含量显著降低(P0.01),IFN-γ含量较健康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气滞血瘀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及免疫功能存在差异,其形成可能是部分肠道菌群通过调节宿主免疫能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磁珠贴压耳穴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6例稳定期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予磁珠贴压耳穴治疗,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采用COPD评估测试问卷(CAT)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生活质量影响维度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维度及总分较干预3个月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磁珠贴压耳穴可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