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可能主要为山梨醇旁路代谢活跃,其中一个重要发病原因是其周围微血管病变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2005年6月-2006年7月,笔者应用弥可保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性病变40例,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累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三大慢性并发症之一。现代医学对于DP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是与血管神经障碍、代谢障碍和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相关,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周围神经的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突变性或两者兼有。至此,长久以来西医除控制血糖和对症治疗外,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表明,中医药治疗DPN疗效确切,具有多靶点、多层面、多途径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吕翠岩  刘铜华 《吉林中医药》2012,32(11):1179-118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常见并发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损害、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等因素有关.血管损害包括血管形态结构、功能障碍、活性因子改变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氧化应激不仅可以通过活性氧自由基(ROS)介导,刺激细胞内一系列应激信号通路,亦可以直接损伤神经细胞;而神经营养因子的减少则是导致DPN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糖尿病(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糖、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紊乱,可并发多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患病率为17%~40%[1]。西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是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分为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非典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三类,其中以DSPN最常见,为慢性、对称性、病程依赖性的多发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以长期高血糖为发病基础,是代谢紊乱、血管损害、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和免疫损伤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了近的糖尿病人群,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l neuropthy,DPN)是其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DPN发生与糖尿病病程( 10年)、血糖控制等因素有关;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最为常见和典型。发病隐匿,早期以感觉神经受累症状为主,通常从足趾发病,逐渐向近心端蔓延,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肌肉无力、萎缩及膝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感觉、运动障碍,是糖尿病足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发病机制,认为气阴两虚为该病主要病理基础、痰瘀阻络为其发病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统计数据,其发病率在国内的糖尿病患者中可达30%~90%~([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发生以周围神经病变为主要原因引起的相关症状,以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后期甚至导致肌肉萎缩~([2]),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1研究现状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研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致残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西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所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代谢障碍导致血液流变学异常、血管活性因子改变、滋养神经的血管受损,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分为周围神经病变、内脏自主神经病变及中枢神经病变等,尤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显著.目前其发病机制不详,可能与山梨醇(多元醇)通路学说、肌醇减少学说、组织蛋白糖基化学说和血管性缺血缺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隐匿,可出现于糖尿病症状之前,易被忽视,严重者可致溃疡、坏疽,甚至截肢,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本病中医多属于“痹症”、“痿症”范筹。自2001年以来,我们自拟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8例,6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符合有关文献制定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1)糖尿病诊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DM)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并发的周围神经病变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中西医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发病机制 1.1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DPN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其发病机理认为是几个方面共同作用。(1)阴虚燥热:阴虚燥热,耗气灼津,津血同源,津亏  相似文献   

13.
周小娟  魏凯善  李讯  李卡  李沙沙  董奇  殷丽平   《陕西中医》2021,(11):1591-1593
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学中归属于痹证范畴,其为消渴后期发展而成,消渴日久,燥热内生,气血俱虚,久虚则瘀自生,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发病机制以瘀血阻滞为主要要点。消渴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而肺为首,肺主气,肺朝百脉的生理功能即推动调控全身气血运行,气行则血自畅,血畅则瘀自散,故肺朝百脉与瘀血生成密切相关。通过探究肺朝百脉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以瘀血为核心从肺脏入手剖析脏腑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紧密联系,可进一步拓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4.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率可高达60%~90%~([1])。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DPN也呈上升趋势~([2])。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由于多种致病因素(高血糖毒性、氧化应激、微血管病变、神经生长因子以及自身免疫等)相互作用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神经纤维缺血性脱髓鞘改变~([3])。西医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  相似文献   

15.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60%~70%糖尿病患者可在疾病发病过程中出现周围神经损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  相似文献   

16.
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病理形态改变及中医中药对本病的干预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以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实验研究进展情况。结果提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复杂多变,中医药在探寻其发病机理及药物的作用机理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由此得出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除高血糖作为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外,血管、代谢、自身免疫障碍、基因表达异常及环境等诸多因素均参与了本病的发生发展,并且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中医药重视整体调节,宏观的辨证论治,其作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多个环节,其前景是可喜的,今后应进一步开发中医药的优势,为临床提供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人们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每年会增加5%[1],而目前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已高达9. 7%[2]。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也陆续显现,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其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患病率高达50%[3]。DPN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是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脊根神经节细胞的脱失,从而继发周围神经的变性改变,远端神经纤维的密度下降,引起髓  相似文献   

18.
“久病入络”理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属糖尿病神经病变范畴,其典型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并可伴有四肢冷凉、皮肤蚁行感,DP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是代谢学说和血管学说。就DPN的中医辨治体系结合其现代病理生理学改变,以"久病入络"理论为主的学术观点,用活血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病因主要是长期严重的高血糖及而导致的代谢障碍、微循环异常和自身免疫紊乱。其病变可累及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及植物神经,以感觉缺失为主。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其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与代谢紊乱、血管损害密切相关,同时神经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