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电图与经颅多普勒在脑梗死后癫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脑梗死后癫痫患者行脑电图及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48例患者中,脑电图异常44例,异常率91.7%,主要表现为慢波增多,出现棘波、尖波及棘慢波、尖慢波等;经颅多普勒异常42例,异常率85.7%,主要表现为频谱形态异常及血流增快及减慢等。结论脑电图是脑细胞功能的最直接反映,对预测癫疴发作及病情变化有重要价值。经颅多普勒可反映脑血管功能情况,出现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时可致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50例癫(癎)失神发作患儿的脑电图分析,探讨脑电图在临床脑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日本光电4418型脑电图仪,对癫(癎)失神发作患儿进行检查.结果正常2例,异常48例,异常率96%.结论3Hz棘慢波综合为癫(癎)失神发作所特有波形,适当延长过度换气描记时间及做睡眠诱发试验可提高EEG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癫(癎)发作时棘、尖样波群以外有别于背景波的θ、δ波在癫(癎)诊断中的价值,正确认识癫(癎)发作同步记录脑电图未见到尖、棘样典型病理波发放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0-01~2007-01我院收治的具有(癎)样发作患者203例的录像监测脑电图(video-EE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电图正常16例(7.5%),临床发作与典型癫(癎)样病理波同步发放者157例(77.3%),临床发作与非典型癫(癎)样病理波同步发放者30例(15.2%),发作间歇期有癫(癎)样波发放者56例,发作间歇期可见不典型癫(癎)样波发放者36例.结论 正确识别棘、尖波群以外有别于背景波的癫(癎)样波的演变过程及规律,可提高癫(癎)的准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颞叶癫癎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特点.方法 收集16例颞叶癫癎患儿,对其发作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难治性癫癎的脑电图变化规律.结果 患儿的癫癎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单纯部分发作频率高而持续时间短,复杂部分发作持续时间长但发作频率低并常见发作后朦胧状态.颞叶癫癎的脑电图特点:背景正常者约占62.5%(10/16);背景异常约占37.5%(6/16);异常放电及部位:颞叶棘波或慢波放电,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同步或不同步放电.结论 小儿颞叶癫癎是一组部分性症状性癫癎综合征,多表现为复杂部分发作,临床发作及同步脑电图特点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癎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脑电图改变及治疗。方法对46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癎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脑电图变化进行分析。结果547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癎46例(8.409%)。早发型明显多于迟发型,起病时间与病变性质无关;癫癎的发生与卒中部位、颅内高压及电解质紊乱有关。脑电图改变以慢波、尖/棘波多见,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性运动发作多见。结论脑卒中累及大脑皮质或脑血液循环障碍或机械牵拉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时癫癎易发作,早期预防,可减少卒中患者继发性癫癎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以"发作性头痛"为主诉的患儿其脑电图癎性放电部位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门诊101例以"发作性头痛"为主诉的患儿,行脑电图检查。其中15例患儿脑电图中显示癎性放电,对癎性放电的出现部位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儿中有12例患儿脑电图中的癎性放电表现为散在性棘慢波,且颞叶出现率最高,为65.5%;2例患儿脑电图中的癎性放电表现为全部导联周期性及阵发性棘慢波;1例患儿脑电图中的癎性放电表现为双侧顶枕导联阵发性棘慢波。结论:头痛患者行脑电图检查十分必要,儿童患者的头痛症状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对正常儿童的脑电图研究,已有许多报告.由于检查人数、年龄和方法学的不一致,故关于正常儿童中癫癎样脑电图型的发生率,他们的结论不同.本文研究采用以前从未有过的人数,神经正常并无癫癎发作史的儿童3,726人,男性1,988人,女性1,738人,年龄6至13岁,并按年龄分组进行纵向追踪观察.在清醒安静和过度换气中描记脑电图.其中131人(3.54%)发现癫癎样脑电图型,包括每秒三次棘慢波放电(4例),多棘慢波综合(37例)中颞棘波(50例),中央区或顶叶棘波(27例),枕叶的棘波(2例)和多灶棘波(11例).男性异常发生率较高.这些异常的家族发生也有些迹象.脑电图异常的一半人有行为问题和/或轻度精神运动能力障碍.进行纵向追踪8-9年,这些脑电异常表现自发性消失,通常在学龄期,最迟到青春期.仅7例发生临床癫癎发作(1例失神发作、1例双侧肌阵挛发作,3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对癫(癎)发作时非棘、尖波样波群以外的有别于背景波的NFDCC性波的演变过程. 方法 对治疗后EEG复查的癫(癎)患者,有临床发作事件而未能发现(癎)性波,与回顾性回放有不同结果的27例视频EEG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2例,发作间歇期有(癎)样波或发作与EEG异常不同步者3例.发作性θ波6例,δ波5例,快波4例,低电压2例,多棘-慢波5例. 结论 熟练掌握非棘、尖波样波群以外的有别于背景波的(癎)性波的演变过程及规律.减慢回放实时速度可大大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低频及阈下强度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瘸的疗效.方法 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12例难治性局灶性癫痼患者.分析并评价治疗前后癫瘸发作频率、发作日及发作潜伏期;采集治疗前后脑电信号,分析脑电图各频带相对功率值(%)和尖波发放数目.结果 12例患者经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首次治疗后,癫(癎)发作频率及发作日均减少(t=2.450,P=0.032;t=2.797,P=0.017),其中8例发作潜伏期延长.脑电图8频带相对功率值(δ%)降低(t=3.047,P=0.011)、β频带相对功率值(β%)增加(t=-2.703,P=0.021),尤以α频带相对功率值(α%)增加显著(t=-3.680,P=0.004);脑电图尖波发放数目减少(t=2.411,P=0.035).再次治疗后上述指标仍呈改善趋势,δ%降低、α%增幅变大,尤其δ%降低幅度增加至2.08倍,背景波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低频、阈下强度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癎)患者,可以减少临床发作频率、延长发作潜伏期和改善脑电图异常放电.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非药物性神经调控领域的新方法,治疗难治性癫(癎)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电图在头痛型癫痫检查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头痛型癫痫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脑电仪对其进行扫描,对其脑电图的波形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轻度异常18例(37.5%),异常30例(62.5%),其中11例脑电图表现为阵发高幅1~3c/s及4~7c/s慢波节律,且两侧对称同步出现,7例脑电图表现为局限在两额部或前头部的波幅;异常脑电图患者中8例为阵发高波幅慢节奏,且两侧对称性同步出现;15例为阵发尖波棘波、尖慢波或棘慢波综合波幅;5例为散发性棘波或棘2慢波;2例为局限性尖波或棘波。结论采用脑电图对头痛型癫痫进行临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玩麻将诱发癫癎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EEG)变化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1年3月在本院癫痫 间中心行长程(8~24h)视频EEG监测的13例因玩麻将诱发癫癎患者发作间期的EEG改变.结果 本组中有2例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的患者发作间期EEG可见双侧大脑半球或双侧中央、额区多量单、连发棘波、尖、棘慢复合波、多棘波慢波发放,给予抗癫痫 间药物治疗,并嘱避免打麻将,未再发作.9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和2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的患者发作间期EEG背景活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一种或多种异常改变,表现为α节律慢化、反应性及调节性消失、慢波性异常、快波性异常增多、清醒及浅睡眠中6或14Hz阳性棘波、中线θ节律.11例均未给予抗癫痫 间药物治疗,只嘱戒掉麻将并远离麻将环境.其中有1例发作间期EEG呈广泛间断性中-高幅5-7Hzθ节律,1例呈双侧额、中央、颞区阵发性高波幅3~5Hz慢波节律的患者在看家人打麻将、或通宵玩麻将中再次发作.结论 玩麻将诱发的癫癎属于反射性癫癎,虽然戒掉麻将是避免发作的最佳方法,但对于EEG检查有明显癫痫 间样放电,或遵医行为不良,不能彻底摆脱打麻将或麻将环境的患者,则应按癫癎发作类型正规服用抗癫癎药物.同时由于玩麻将诱发癫痫 间发作的刺激因素非常复杂,声光等视觉刺激、思考、躯体感觉、本体感觉、焦虑、惊吓、激动、劳累等刺激因素影响常使大脑处于过度兴奋、乏氧状态,导致EEG背景活动不同程度的改变,在患者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定时行长程EEG监测.  相似文献   

12.
睡眠中癫(癎)性电持续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睡眠中癫癎性电持续状态(ESES)是脑电图异常的一种表现,多见于3-14岁儿童,在慢波睡眠期脑电图出现广泛的1.5-2.5Hz棘慢波持续或接近持续的发放,该现象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可伴或不伴临床发作.因为ESES与多种癫癎发作有关,且影响儿童神经心理功能,临床严重程度各不相同[1],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深人研究.  相似文献   

13.
国际抗癫(癎)联盟的癫(癎)新定义认为,癫(癎)发作是一种临床现象,是由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导致的,能被患者或他人察觉到的功能紊乱,表现为被临床工作者认同的症状和体征.仅有脑电图(癎)样放电而没有临床发作者不能诊断为癫(癎),但慢波睡眠中伴有连续棘一慢波的癫(癎)(ESS)是唯一被国际抗癫(癎)联盟认同,脑电图上有明显(癎)样放电,但不一定有临床发作的新的癫(癎)综合征.由于其在2001年才被认同,因而近年来围绕着这种特殊癫(癎)综合征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50例癫失神发作患儿的脑电图分析,探讨脑电图在临床脑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日本光电4418型脑电图仪,对癫失神发作患儿进行检查。结果正常2例,异常48例,异常率96%。结论3 Hz棘慢波综合为癫失神发作所特有波形,适当延长过度换气描记时间及做睡眠诱发试验可提高EEG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结节性硬化症临床、电生理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电生理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78例诊断结节性硬化患者的临床、心脑电生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均有癫(癎)发作, 皮肤损害72例(92.3%),认知功能障碍48例(61.5%).EKG检查57例,异常21例(36.7%),脑电图检查65例,异常率100%.呈现弥散性或局限性θ波或中高幅δ波,伴有不规则的高幅棘波、尖波、棘慢波.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扫描34例均异常,表现为脑室周围散在多灶性结节状高密度影,侧脑室体部外侧壁室管膜下散在小结节状的高密度影,大脑半球皮质多发小结节状高密度影或白质多发小结节状低密度.头颅MRI检查 44例均异常,其特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脑室体部和三角区或前角散在小圆形状异常信号;两侧脑室形态可不规则,室壁呈波浪状改变,其间有小结节状病灶突入脑室内;大脑皮质和白质可见小圆形状异常信号影;脑回肿胀,可见“脑回核“或“脑沟岛“;脑白质可见到放射状移行线.结论 结节性硬化症临床特征主要为癫(癎)发作、智能障碍及皮肤损害;病人的皮肤损害可为诊断提供很大的帮助,脑电图异常程度与癫(癎)发作频度及智能障碍程度相一致,神经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头颅CT与MRI对结节性硬化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电图对手足口病脑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25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进行脑电图观察.结果 首次脑电图异常率100%.临床症状较重者,脑电图异常程度高,预后差.临床症状较轻者,脑电图异常程度低,预后好.脑电图有阵发性慢活动并有棘、尖波及棘(尖)慢综合波者,癫后遗症的可能性大.结论 脑电图对手足口病脑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观察了①口服胳胺(tyramine)对癫癎病人脑电图的作用,偏头痛病人在摄入②巧克力和③β-苯乙胺(β-Phenylethlyamine)后的脑电图变化。研究设计用的是安慰剂双盲对照。 (1)共15例癫癎病人(8例原发性癫癎,6例颞叶癫癎和1例乍克森氏癫癎),在服盐酸胳胺125mg或安慰剂4~5小时后各记录脑电图一次,所得二份脑电图间有差异的共14例。在此14例中有11例服胳胺后的脑电图比对照更为异常(p<0.01),也就是说胳胺对这11例原先存在的脑电图异常有增强作用。这些作用在过度换气中和过度换气后更显著,以至局灶性尖波和非典型棘慢波综合发作以及阵发性慢活动变得更显著,特别在颞区。背景活动很少  相似文献   

18.
脑囊虫病人头痛发作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人头痛发作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对410例脑囊虫病人头痛发作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及脑电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0例脑囊虫病人头痛发作的病因为颅内压增高和脑膜炎。以青壮年为主(72.20%),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发病率最高(73.66%)。脑室型头痛(9.51%)以发作性为特点,伴有Brun’s征;脑膜型头痛(9.02%)以持续性头痛为特点,伴有发热;脑实质型头痛(62.93%)以颅压高性或非颅压高性头痛为特点;混合型头痛以颅压高性为特点。脑电图检查正常87例(21.22%),异常323例(78.78%)。异常脑电图中207例(64.09%)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活动,116例(35.91%)为局限性慢波活动,27例在异常背景上有散在或阵发性棘、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结论头痛是脑囊虫病人常见症状,颅内压增高和脑膜炎是导致头痛的主要原因;脑电图表现以弥漫性或局限性慢波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多种无创性定位手段在颞叶内侧癫(癎)患者术前癫(癎)灶定位中的可靠性.方法 选择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间在我院行前颞叶内侧切除,随访1年以上,预后为Engle I级的40例患者,回顾性地总结这组病例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发作症状、头颅MRI、发作问期SPECT所提供的定侧定位信息,分析其在癫疴灶定位中的价值.结果 (1)发作间期颞前尖波:出现单侧独立尖波者37例(92.5%),其中35例(94.6%)与癫(癎)灶侧别相符;(2)发作期脑电图:32例获取了发作期脑电图,26例(81.2%)的发作期脑电图可提供定侧信息,其中25例(96.2%)与癫(癎)灶的侧别相符;(3)发作症状:23例(57.5%)患者的发作症状可以提供癫(癎)灶侧别信息,其中19例(82.6%)提供的侧别信息与癫(癎)灶侧别一致;(4)头颅MRI:38例(95.0%)头颅MRI提示一侧海马及颞叶的信号或结构异常,其中37例(97.4%)与癫(癎)灶侧别相符;(5)发作间期SPECT:23例患者行同位素检查,22例(95.7%)可提供癫(癎)灶侧别信息,其中18例(81.8%)与癫(癎)灶侧别相符.结论 颞叶内侧癫(癎)术前无创性定位定侧方法中,提供定侧信息比较敏感的方法依次为SPECT、MRI、发作问期脑电图、发作期脑电图和发作症状,而定侧信息可靠性的高低依次为头颅MRI、发作期脑电图、发作间期脑电图、发作症状和SPE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额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改变。方法抽取2011-06—2013-06在我院就诊的60例额叶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改变情况。结果临床发作次数共148次,每例患者平均发作2.5次,其中100次为睡眠期间发作,48次为清醒期间发作;发作主要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声发作及偏转性强直等。额叶癫痫脑电图主要特点为放电部位以额区为主49例(81.67%),主要发作频率为偶发/阵法54例(90.00%),常见的节律为阵发性棘(尖)波或棘(尖)慢波38例(63.33%)。结论对于额叶癫痫,主要的临床特点为全身强直阵挛、发声发作及偏转性强直,且在夜间发作较为常见,脑电图的主要形式为额区偶发/阵发性棘(尖)波或棘(尖)慢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