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学良  夏青  尹秀玲 《山东医药》2002,42(24):28-30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在临床上少见,其临床表现与一般白血病不同.现报告1例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FIPL1-PDGFRα阴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7例FIPL1-PDGFRα阴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治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FIPL1-PDGFRα阴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的诊断需要排除反应性和继发性因素,分为克隆性和特发性。临床表现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和受累器官相应症状。以激素作为一线治疗。结论不明原因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伴个或多个器官损害的患者应警惕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FIPL1-PDGFRα阴性的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足量使用激素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和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2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增高。临床分型:黏膜型17例、浆膜型4例、肌型0例。胃镜活检部位为十二指肠降部3例,十二指肠球部11例和胃窦部4例。肠镜活检部位为降结肠2例,横结肠1例。病理学检查提示所有病理标本均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对于激素(强的松)治疗反应良好。[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血液和消化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性增多,缺乏特异性内镜表现,强的松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确诊率。[方法]对6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行常规体检、胃镜和(或)肠镜及病理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以腹痛、腹胀及腹腔积液为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胃肠镜病变处活检见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结论]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同时有消化道症状合并有腹腔积液,且腹水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的患者应考虑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可能。  相似文献   

5.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亦称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疾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发热等,部分患者有特殊食物过敏史。约80%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高达15%-70%。Kaijser于1937年首先报道,迄今世界文献报道约300余例。  相似文献   

6.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或漏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骨髓检查、组织活检及腹水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该文就EG的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率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预后。[方法]收集入院诊治的17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胃肠镜及病理检查、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29.4%的患者发病前有过敏史;82.4%的患者临床表现有腹痛,其次为恶心、呕吐(64.7%);临床主要特点为外周血、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部分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随访3个月~1年,有1例患者复发,无一例恶变。[结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外周血及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本病主要特征。首选脱离过敏原及对症支持治疗,症状较重者糖皮质激素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患者2例,对其FIP1L1-PDGFRA融合基因进行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中第1例FIP1L1-PDGFRA融合基因为阳性,确诊为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效果好,另1例FIP1L1-PDGFRA融合基因阴性,诊断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对FIP1L1-PDGFRA融合基因的检测,并结合临床,有助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对指导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检查对该病的诊治价值.方法 对20例EG患者的临床特点、试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黏膜型12例、浆膜型2例、混合型6例;EG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可伴有腹胀、腹泻、腹水、恶心、呕吐;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13.5%~50.6%和7.8%~38.5%).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内镜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病理检查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内可迅速缓解症状,减量维持,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病情可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 EG患者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和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心脏受累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7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累及心脏且行心内膜活检或尸检患者的临床和心肌病理资料.结果 7例患者中5例为男性,平均年龄51岁;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4例,Churg-Strauss综合征3例.7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有明显升高.心脏受累的表现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变合并心功能不全、瓣膜病变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和猝死.病理显示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坏死性血管炎、心肌细胞坏死、间质纤维化和心内膜纤维化.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低或正常,心脏病变稳定甚至好转.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伴发心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多样而且预后差;早期识别并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心内膜/心肌病变病例的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总结6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心脏累及的临床资料。结果:各种病因引起慢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均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心内膜/心肌病变,但在不同原发疾病的不同阶段,对心脏的累及程度有很大差异。有些患者因为严重的心肌病变发生猝死和心力衰竭,有些则经免疫抑制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下降而病情变得持续稳定。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心脏累及的临床表现多样,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很好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正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CEL)是一种以骨髓及外周血内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罕见白血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CEL在文献中更是鲜有报道。文献报道,伊马替尼无法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本文报道1例CEL伴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患者口服伊马替尼后,中枢病灶逐渐消除,探讨伊马替尼在治疗CEL合并中枢侵犯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医学及检验相关资料中均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描述,但未见不同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与形态差异性的报道。本文收集了骨髓片有核细胞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4%的受检者,探讨寄生虫感染与几种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在数量及形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嗜酸粒细胞是在感染、非特异性组织损伤、变态反应和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多能粒细胞。在多种内外源性因素刺激下,嗜酸粒细胞可从周围组织募集到局部并参与多种炎性反应的启动和发展,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本文就药疹、特应性皮炎、大疱性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嗜酸性蜂窝织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及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等与嗜酸粒细胞相关的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因、治疗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从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理组织学研究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在活动期UC黏膜中的浸润比例达99.2%,但其是否有浸润与临床分度无关。在炎症严重患者的肠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多,现我们试用嗜酸性粒细胞分级来评价活动期UC的严重性并观察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对嗜酸性粒细胞分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疾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06/2017-05确诊的98例EG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治疗与预后等.结果 EG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85/98),以黏膜型(82/98)常见;外周血及骨髓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应警惕EG;EG内镜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以胃常见;内镜下活检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浆膜型患者腹水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激素治疗与非激素治疗疗效良好,激素治疗组嗜酸粒细胞下降明显,复发用药亦有效.结论 EG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漏诊和误诊,内镜活组织检查和腹水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是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是首选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7.
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hagitis,EoE)是一种食管壁全层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疾病。在1995年由Kelly等首次报道。临床表现主要为吞咽困难、食管狭窄、食物嵌塞及反流样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症状及黏膜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大于15个/HP。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好发,男性多于女性,白人及发达国家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应用体内试验将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分泌排泄产物和成虫浸出液注入豚鼠背部皮内,观察对豚鼠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在注射后2~4h,注射部位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在8h细胞数达高峰,然后很快下降,24h后只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在注射后1h,注射部位的中性粒细胞开始增多,4h细胞数最多,然后细胞逐渐减少,48h降至最低。本研究结果证明,卫氏并殖吸虫对豚鼠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具有明显的趋化活性。  相似文献   

19.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有食生螺肉史,潜伏期2~20d;以剧烈头痛、躯体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脑膜刺激征不明显;周围血及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头颅CT正常,脑电图α波变慢;用阿苯哒唑、地塞米松治疗效果好,预后佳。  相似文献   

20.
卫氏并殖吸虫对嗜酸性和中性料细胞的体内趋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体内试验将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分泌排泄产物和成虫浸出液注入豚鼠背部皮内,观察对豚鼠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在注射后2 ̄4h,注射部位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在8h细胞数达高峰,然后很快下降,24h后只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在注射后1h,注射部位的中性粒细胞开始增多,4h细胞数最多,然后细胞逐渐减少,48h降至最低。本研究结果证明,卫氏并殖吸虫对豚鼠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具有明显的趋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