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深圳市0~6岁儿童伤害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王虹  刘筱娴  刘一心  林艳 《疾病控制杂志》2006,10(4):354-356,360
目的了解深圳市0~6岁儿童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儿童伤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深圳6大区的12个社区为研究社区,调查了3 750名0~6岁儿童2001年的伤害状况,并对2001年全年内发生非致命性伤害的122名儿童进行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深圳社区0~6岁儿童非致命性伤害的年发生率为3.25%,男女比例为1.44∶1。伤害类型前五位依次为意外跌落(60.66%)、烧烫伤(18.03%)、宠物咬伤(9.02%)、机械伤(4.92%)和交通事故(3.28%)。伤害医疗费用支出人均984.25元。儿童伤害的危险因素有散居儿童、危险的物理环境得分多、家庭子女数多、父亲职业为个体及商业工作者、儿童外向型性格、家中药品位置与热源放置不当;其保护因素有家庭经济收入高、家中地板防滑情况好、父亲职业为公务员、儿童接受过老师的安全教育等。结论伤害严重影响着深圳儿童的健康,它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应针对儿童伤害的影响因素,及早开展伤害的干预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学龄前儿童、家长及幼儿园教师中开展以预防儿童伤害为主题的健康教育,针对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提高伤害对象的认知行为,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 【方法】 以学龄前儿童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对干预前后的学龄前儿童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干预方法包括对幼儿老师设计安全课程,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等。 【结果】 干预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较干预前降低。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家庭中危险因素认知有所提高,改变不利因素的家庭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低于未改变的家庭,结果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社区学龄前儿童伤害干预模式,控制和减少伤害发生。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社区4所幼儿园儿童为干预对象;建立持续性伤害主动监测;采用“4E”干预模式开展综合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的31.82%下降至1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干预前比较,跌倒(坠落)伤、挤压伤、切割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4E”综合干预模式能有效控制和减少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4.
湖北部分地区2000~2001年0~14岁儿童伤害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索影响儿童伤害发生的有关因素,为开展儿童伤害的预防、控制与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病例一对照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伤害发生的有关影响因素。结果:我省部分地区2000-2001年0-14岁儿童平均伤害发生率为10.88%,男童是女童的1.4倍,5-9岁儿童高于其他年龄组儿童;主要伤害原因依次为意外跌落(发生率为3.37%)、动物咬伤(2.50%)、交通事故(1.38%)、机械事故(1.30%)和烧烫伤(1.21%);影响儿童伤害的危险因素是家庭房屋类型,保护因素依次为儿童疾病史、父亲文化程度、父亲年龄和儿童身高。结论:揭示宿主、家庭环境因素在儿童伤害发生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了解广州市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分布特征,探讨伤害发生原因,为预防与控制意外伤害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通过广州市儿童意外伤害监测网络,调查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儿童意外伤害主要集中在1~5岁组,以3~4岁组所占比例居多,男童多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意外伤害的首位原因为跌伤,其他依次为烧烫伤、道路交通伤、动物伤。溺水和道路交通伤是致残致死的首要原因。【结论】防止儿童溺水和道路交通伤发生,是伤害干预的首要任务。跌伤、烧烫伤是伤害控制的主要危险因素,动物伤是广州市伤害控制一个新的课题。控制儿童意外伤害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参与和家庭配合,采取综合措施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解北京市0~6岁流动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现状,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北京市流动人口集中的4个社区,对在社区居住的非京籍0~6岁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社区居住的京籍0~6岁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调查内容包括儿童意外伤害知识态度和行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等。 【结果】 流动儿童非致死性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1.9%,常住儿童为12.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0)。流动儿童交通伤害、锐器伤、烧烫伤、动物咬伤以及意外窒息的发生率高于常住儿童。流动儿童的伤害40.5%发生在家中,26.2%发生在休闲活动场所,33.3%发生在道路或其它公共场所;常住儿童的伤害92.3%都发生在家中。流动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休息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均多于常住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北京市流动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具有特定的流行病学特点,伤害造成的疾病负担高于常住儿童。要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由意外伤害所导致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7.
中山市1~6岁儿童血铅水平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 了解中山地区1~6岁儿童血铅水平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外周血纸片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中山市3170名1~6岁幼儿园儿童血铅水平(BPb),并对其个人及家庭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平均BPb0.39μmol/L,铅中毒发生率占20.3%;乡镇儿童的BPb显著高于城区;儿童平均每天在马路上的时间、父母文化程度、每天是否喝牛奶、父亲职业层次、居住楼层以及有否近期服钙是中山市儿童BPb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目前我市儿童血BPb比国内报道低,但存在乡镇儿童的BPb高于城区儿童的情况,应引起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珠海市城区幼儿园儿童意外伤害现况,明确儿童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为开展伤害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12所幼儿园,对1 428名2~6岁儿童的父母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研究对象在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间的意外伤害情况。 【结果】 珠海市城区幼儿园儿童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53.2%。常见的伤害种类是跌伤(26.8%)、碰伤(16.1%)、咬伤和抓伤(13.0%)。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儿童左利手、母亲不良管教方式、儿童骑童车母亲未监管、儿童坐立不定、家庭月总收入、家里有玻璃家具;保护因素为家庭备有急救小药箱、母亲对伤害认识正确、母亲定期检查玩具。 【结论】 应针对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采取综合安全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0~14岁儿童伤害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定一套适合深圳地区儿童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儿童伤害发生率,改善儿童生活质量。方法选择伤害发生率较高的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作为伤害监测点,并对横岗镇4个社区的儿童进行了伤害基数摸底,在此基础上开展伤害控制的全面监测工作。结果横岗镇0~14岁儿童非致命性伤害的年发生率为8.36%,男女比例为2.13∶1;男童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P<0.05)。伤害类型前5位依次为意外跌落(52.50%)、机械伤(12.50%)、宠物咬伤(11.25%)、烧烫伤(8.75%)和中毒(6.25%)。儿童伤害主要发生在7、8月份。结论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多学科、多部门交叉合作的系统工程。在深圳开展伤害干预研究,开发出适合该地区儿童伤害的干预措施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社区15~59岁妇女伤害发生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探索行为、环境因素在妇幼人群伤害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及强度;识别影响伤害发生的有关因素,为开展社区伤害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州市芳村区4条街道居委会为抽样研究社区,对2002年15~59岁妇女发生的90例伤害进行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统计处理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妇女伤害发生率为2.45%。经单因素分析、多因素条件Logisfic回归分析,影响15~59岁妇女伤害的危险因素是妇女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保护因素依次为妇女的职业、有无伤害史、家庭月收入。结论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尽快建立伤害监测系统,把妇幼人群的伤害监测纳入到妇幼常规的保健项目中。通过宣传教育、健康促进等策略控制社区妇幼人群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并实施"社区儿童伤害监测干预模式",降低儿童伤害发生率,改善儿童生存质量。方法选择伤害发生率比较高的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作为社区儿童伤害监测干预点,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伤害发生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建立了"社区儿童伤害监测干预模式",伤害发生率由8.36%下降至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干预前比较,机械伤、中毒、意外跌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社区儿童伤害监测干预模式"能有效地控制儿童伤害发生,为深圳市社区儿童伤害预防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广东省深圳市社区0~6岁儿童意外伤害综合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12个社区作为干预地点,在幼儿园、社区和镇实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并对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儿童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的8.36%下降至干预后的6.40%(P<0.05)。机械伤、中毒、意外跌落的发生率分别从干预前的1.11%、0.56%和4.68%降至干预后的0.18%、0.10%和3.2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担心发生伤害、认为伤害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认为预防伤害与政府、学校、个人均有关的比例分别为96.89%、80.61%和95.56%,高于干预前的95.69%、76.01%和86.18%(P<0.01)。结论社区0~6岁儿童伤害监测干预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家长对伤害的认知水平,降低了儿童伤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索中小学生校内非故意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学生非故意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2009—2010学年期间对深圳市21所中小学校进行哨点主动监测,学生发生伤害后填写《深圳市中小学生伤害报告》卡,由校医报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果报告校内非故意伤害病例212例,发生率为0.53%;伤害病例平均年龄(13.83±3.031)岁;男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χ^2=101.18,P〈0.01)。伤害发生部位主要为上肢(49.5%)、下肢(28.8%)和头部(15.6%);受伤类型主要是跌落或坠落伤(38.2%),其次是运动伤(18.4%);伤害的后果为骨折(33.5%)、挫伤或擦伤(24.1%)、开放伤(24.1%)、扭伤或拉伤(15.2%);93.60%伤后能够完全恢复。结论学生校内非故意伤害的控制与干预应以社区为基础,强调共同责任,需社会多部门、多领域的共同协作,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从而降低非故意伤害在校园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Childhood injury prevention in a suburban Massachusetts popula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controlled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a childhood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 in four suburban Massachusetts communities was able to demonstrate a 15.3 percent decrease in injury rates for children ages 0-5 years. A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was seen in the relative risk for injury in the intervention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communities. The major intervention was a pediatric counseling program taking place within a context of various community education efforts. Process data on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physician compliance, and education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from previously reported studies, when combined with injury incidence data in this report,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physician counseling may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favorable results observed in these suburban communities. These data also suggest that a decrease in injury incidence may be possible when interactive physician counseling takes place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programs.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hat includes technological, legislative,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s suggested as the optimal approach to childhood injury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浦东新区社区伤害发生的流行特征和影响伤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二阶段无放回PPS整群抽样,组织实施以16 661名居民为对象的回顾性入户调查。以伤害发生率、伤害特征性构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描述和分析伤害流行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上海市浦东新区伤害发生率为1.72%,男女伤害发生率的比例为1.29∶1;伤害发生主要地点是居所和街道公路;伤害发生时主要活动是家务和工作;伤害发生主要部位是下肢;伤害所致临床表现前3位依次为骨折〉开放性伤〉挤压伤;居前5位的伤害原因依次是跌倒/坠落〉碰撞/挤压〉交通事故〉割伤/刺伤〉烧烫伤。跌倒/坠落为各年龄段伤害发生的首位原因;睡眠时间少、使用精神类药物以及预防伤害知识知晓水平低是伤害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伤害的发生涉及多类因素的协同作用,伤害防治不仅要从宏观上掌握伤害发生效应及原因的流行水平和特征,也要深入研究伤害相关、种类繁多的危险因素作用机制,并建立因地制宜的有效干预策略或措施;伤害数据的收集应该由专业机构伤害就诊监测、重点人群伤害监测与社区伤害调查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0~14岁儿童伤害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上海市儿童非致死性伤害的流行状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上海市两个区(分别代表城区和郊区)的2695名0~14岁的儿童进行伤害问卷调查,分析伤害发生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上海市0~14岁儿童的伤害发生率为10.6%,未见性别差异。年龄越小,伤害发生率越高。发生率居前5位的伤害是跌倒/坠落(占全部伤害的31.7%)、碰撞/挤压伤(26.2%)、割伤/刺伤(9.6%)、交通事故(8.4%)、烧/烫伤(8.4%)。面部和手指/脚趾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8、9、10月份是伤害发生的高峰期,50.6%的伤害发生在家里/宿舍和47.1%发生在进行娱乐活动时。父母分居、母亲文化程度高中以上、性格外向的儿童更易发生伤害。[结论]为了有效预防儿童伤害的发生,需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安全的家居环境,对孩子的各类活动(尤其是在参加娱乐活动时)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意外伤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儿童伤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广州市3~6岁流动儿童进行伤害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学龄前流动儿童伤害发生率为34.97%,一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伤害发生率为9.30%,男女比例为1.14∶1。跌落是伤害主要原因,家庭是发生伤害的重要场所,发生伤害时多数儿童在娱乐活动或行走,父母在身边看护。流动儿童伤害受儿童班级、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结论流动儿童意外伤害发生较普遍,应针对流动儿童伤害特点尽早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父母的安全意识和监管力度,加强对家庭环境的干预,防止儿童伤害。  相似文献   

18.
We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ommunity-based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 designe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burns, falls in the home, motor vehicle occupant injuries, and poisonings and suffocations among children ages 0-5 years. Between September 1980 and June 1982, we implemented five injury prevention projects concurrently in nine Massachusetts cities and town; five sites, matched on selecte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re control communities. An estimated 42 percent of households with children ages 0-5 years were exposed to one or more of the interventions over the two-year period in the nine communities. Participation in safety programs increased three-fold in the intervention communities and two-fold in the control communities. Safety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increased in both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communities. Households that reported participatory exposure to the interventions had higher safety knowledge and behavior scores than those that received other community exposure or no exposure to intervention activities. We found a distinct reduction in motor vehicle occupant injuries among children ages 0-5 years in the intervention compared with contro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participatory exposure of about 55 percent of households with children ages 0-5 years. We have no evidence that the coordinated intervention programs reduced the other target injuries--although exposure to prevention messages was associated with safety behaviors for burns and poisonings.  相似文献   

19.
胡志平  石小河  聂绍发 《职业与健康》2008,24(12):1126-1129
目的探索有色金属矿山职业伤害的瞬时危险因素,估计其作用强度,为及时纠正,采取应急措施,避免职业伤害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病例一交叉设计方法,研究职业伤害是否由某些称瞬时危险因素所诱发。以某有色金属企业下属4个矿山2006年131例职业伤害者为病例和对照。结果24h及1周配对时间段分析都有15项以上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其中与家人同事关系、是否执行安全员要求,是否进入不安全场所、是否执行作业规程,注意力是否集中、衣着是否安全、工作班次、受伤地点,设备运转,操作是否犯错等因素OR值大于1,是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一般频数法分析有工作条件、劳动管理以及个人因素方面的11项危险因素OR值大于1。结论有色金属矿山职业伤害发生与多项瞬时危险因素关联。预防和控制瞬时危险因素,保护重点人群,开展健康促进计划,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职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