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头颅CT确诊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99例,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37例和非END组62例,90例患者完成90d随访,并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46例和预后不良组44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入院加拿大卒中量表(CSS)评分[(5.6±1.9)分vs(7.1±1.9)分]、白细胞计数[(10.9±3.1)×109/L vs(8.2±2.6)×109/L]、血肿体积[(17.6±20.2)ml vs(11.3±10.6)ml]及出血破入脑室比例(73.0%vs 25.8%)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入院CSS评分、白细胞计数、END、随机血糖、血肿体积及出血破入脑室比例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ND是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5.602,95%CI:1.14427.426,P=0.033)。结论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发生END的患者早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阳 《山东医药》2011,51(43):76-77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27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指标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结果本组58例(20.86%)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单纯基底节脑出血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及丘脑、脑叶、脑干出血者,脑出血量〉30ml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出血量≤30ml者;并上消化道出血者病死率显著高于无上消化道出血者(P〈0.05、0.01)。结论出血破入脑室或位于丘脑、脑干及出血量〉30ml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可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陈现安 《内科》2013,8(3):233-236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ICH)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97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1例(25.9%)合并消化道出血。依据HICH合并消化道出血与否分组,分析性别、年龄、就诊时血压、GCS评分(意识状态)、脑部出血位置、破入脑室与否、中线结构移位与否、出血量、病死率等因素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关系。结果 HICH并发消化道出血与其脑部出血位置、出血破入脑室与否、中线结构移位与否及意识状态(昏迷)等因素有关(P〈0.05);出血位于脑干、丘脑部位、并破入脑室或有中线结构移位、出血量大、昏迷程度重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HICH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GCS评分≤8分,单纯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出血且破入脑室,出血破入脑室(或中线结构移位,或有意识丧失),脑出血量≥30 mL。本组197例HICH患者,死亡40例(20.3%),其中合并消化道出血组,死亡23例(45.1%);HICH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后明显比未合并出血的患者差,且消化道出血发生时间越早,患者病死率越高(P〈0.05);瞳孔散大,GCS评分≤8分,并发消化道出血及3 d内发生消化道出血,均是HICH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掌握HICH并发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后,针对原发病行积极防治,可保护胃黏膜,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并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表达与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79例,根据CT检查是否伴有脑室出血,将患者分为脑出血未破入脑室组102例、脑出血破入脑室组77例。此外,选择同期体检的志愿者100人,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50例作为高血压组,其余无高血压受试者50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受试者血清HIF-1α、VEGF表达,检测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分析HIF-1α、VEGF与颅内压的相关性,比较脑出血破入脑室组不同预后患者血清HIF-1α、VEGF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HIF-1α、VEGF水平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各组受试者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脑出血未破入脑室组高于高血压组及对照组,脑出血破入脑室组患者高于脑出血未破入脑室组、高血压组及对照组(均P<0.05)。脑出血破入脑室组患者平均颅内压高于脑出血未破入脑室组[(24.96±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早期应用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影响。方法90例超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甘露醇治疗组和速尿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甘露醇125ml,每日6~12小时1次静脉滴注,15分钟内滴完;对照组则给予速尿20mg 1次静脉注射,6小时后改为甘露醇治疗,用量与用法均同治疗组。两组均于发病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观察两组继续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继续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应用甘露醇增加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在脑出血后6小时内,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应避免使用甘露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和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CT影像学检查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19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头部CT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并对全部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19例中,基底节区部位出血最多,为59例(49.58%),其次分别为丘脑、脑叶、脑干及小脑,其中脑干出血死亡率最高,达77.78%;破入脑室者50例,其死亡率明显高于未破入脑室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越多,死亡率越高,出血量50 m L者的死亡率高达93.75%。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对于判断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39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与C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于 1998年以来收治丘脑出血共 46例 ,全部做了头CT检查 39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者中 ,男 2 1例 ,女 18例 ,平均年龄 5 6岁。 39例中高血压患者 2 4例 ,高脂血症 7例 ,糖尿病 3例 ,冠心病 7例。 39例中计算力差者 11例 ,理解力差者 10例 ,记忆力减退或缺乏者 2 2例。同期住院脑出血共 112例 ,继发脑室出血 5 6例 ,除丘脑出血者 39例外 ,其他为基底节、侧脑室体旁、尾状核等共 17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多为第 3、4脑室 ,甚至双侧脑室 ,其他部位脑出血破入脑室 17例 ,破入脑室多以一侧脑室为主。 39例丘脑出血中 6例死亡 (15 4% ) ,其他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2014年子长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中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合并症、多脏器衰竭、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80例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恢复良好8例,轻度障碍19例,中度障碍14例,重度障碍8例,死亡31例;出血量50 ml、中线移位10 mm、无破入脑室患者Baethel指数分别高于出血量≥50 ml、中线移位≥10 mm、破入脑室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中线移位和破入脑室对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合并症、并发症、多脏器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出血量、中线移位和破入脑室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3例实施微创手术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3例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3个月内死亡率为31.6%,预后良好组109例,预后不良组84例。预后良好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手术预后与术前GCS、出血量、破入脑室、手术时机、合并心血管疾病和术后并发症呈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GCS、出血量、破入脑室和术后并发症是影响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8.124,5.161,4.096,6.358;P<0.05)。结论术前GCS、出血量、破入脑室和术后并发症是影响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2月巴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43例,根据患者是否有慢性脑积水形成分为慢性脑积水组23例和非慢性脑积水组12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动脉瘤位置、出血次数、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和饮酒史阳性率及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脑积水组患者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大于非慢性脑积水组,高血压病史阳性率和出血破入脑室发生率高于非慢性脑积水组,出血次数多于非慢性脑积水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83,95%CI(1.21,2.59)〕、高血压病史〔OR=2.09,95%CI(1.46,3.14)〕、出血破入脑室〔OR=2.01,95%CI(1.27,3.09)〕、多次出血〔OR=1.95,95%CI(1.42,3.61)〕、Hunt-Hess分级较高〔OR=2.82,95%CI(1.79,4.28)〕及Fisher分级较高〔OR=2.12,95%CI(1.58,3.90)〕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有高血压病史、出血破入脑室、多次出血、Hunt-Hess分级较高及Fisher分级较高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易并发慢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顶部体表定位丘脑穿刺血肿引流术在治疗老年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病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26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老年病人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入院后均立即行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研究组术后随即行颅顶部体表定位丘脑穿刺血肿引流术,对照组术后根据病情行立体定向丘脑血肿引流术。比较2组病人的带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带管时间为(5.0±1.2)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带管时间(10.0±1.6)d;研究组颅内感染率(6.1%)与死亡率(15.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颅内感染率(18.3%)与死亡率(35.0%);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46.9%)明显优于对照组(21.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颅顶部体表定位丘脑穿刺血肿引流术可改善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老年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 F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60例老年脑出血患者和6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血清MMP-9和c FN水平,比较不同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的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和c FN水平的差异,分析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c FN水平与年龄、出血量、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组血清MMP-9和c FN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大量出血组血清MMP-9、c FN水平高于中量出血组,中量出血组高于少量出血组(P0.05);脑室出血组血清MMP-9、c FN水平高于脑叶出血组,而脑叶出血组上述指标高于基底节出血组(P0.05);脑出血组MMP-9、c FN水平与年龄、出血量、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和NIHSS评分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MMP-9及c FN水平可间接反映脑出血患者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早期对其含量测定可辅助CT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较危重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仅低于基底节区脑出血,危重程度仅次于脑干出血,可直接累及丘脑周边的内囊、中脑与下丘脑,其中40%-70%破入脑室系统[1],进一步加重了病情,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2]。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可分为两型,一为脑内血肿为主型,一为脑室积血为主型[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三维立体定向多靶点引导神经内镜治疗对老年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神经损伤与创伤应激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老年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脑室外引流术)30例和观察组(三维立体定向多靶点引导神经内镜治疗)3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手术前后的神经损伤及创伤应激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ADL评分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的神经损伤及创伤应激相关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立体定向多靶点引导神经内镜治疗在老年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对神经损伤与创伤应激程度的控制作用较好,因此在该类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后并发胃应激出血的因素,以探寻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38例患者术后并发胃应激出血(并发组),82例未并发胃应激出血(未并发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性别、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底核出血、GCS评分≤8分、出血量≥30m L、基底核出血破入脑室、意识丧失与中线结构移位患者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本研究结果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底核出血、GCS评分≤8分、出血量≥30 m L、基底核出血破入脑室、意识丧失与中线结构移位是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后并发胃应激出血的危险因素,其中以出血量≥30 m L为首要危险因素。结论基底核出血、GCS评分≤8分、出血量≥30 m L、基底核出血破入脑室、意识丧失与中线结构移位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胃应激出血的主要因素,其中以出血量≥30 m L为首要危险因素。因此,提高术者操作技能、做好脑室引流工作、术后对患者预防性使用H2受体拮抗剂等对预防胃应激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C反应蛋白(CRP)和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头CT确诊的基底节脑出血的60例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比较脑出血患者的基底资料及采用回归分析CRP水平与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相关性。结果 15例(25%)出现END,与未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相比,END组CR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肿增大以出血破入脑室率都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分析发现血肿面积、出血破脑室率、CRP等都和END呈正相关。结论 CRP对于临床预测基底节脑出血END存在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沈庆余  陆连第 《山东医药》2013,53(19):70-71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应用与自发性脑出血的相关风险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二次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服用他汀类药物组和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组,对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同时对大脑半球出血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他汀治疗组大脑半球出血患者比例(85.3%)则明显多于非治疗组(45.9%),P<0.05;对大脑半球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大脑半球出血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7±11.3)岁,明显大于其他部位出血患者的(60.6±16.7)岁(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大脑半球部位的出血(P<0.05).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03;95%CI,1.00~1.06;P=0.01)和服用他汀类药物(OR,4.15;95% CI,1.54~11.20;P =0.01)是二次脑出血大脑半球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特别是既往有过脑出血病史或者已经明确有较为严重的血管淀粉样变性的患者的大脑半球的出血几率.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继续出血与甘露醇应用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甘露醇对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及正确使用甘露醇的方法。方法选择150例脑出血、入院在1h以内,经CT检查,出血量在40ml以内的患者,无脑疝迹象,分为即刻应用甘露醇组(75例)和24h后应用甘露醇组(75例);7d复查脑CT,血肿增大超过33%为脑出血继续出血,分析不同时间应用甘露醇对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结果即刻使用甘露醇组发生血肿扩大39例,24h后用甘露醇组发生血肿扩大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死亡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24h内不适当应用甘露醇可增加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使病情加重。对于脑压增高没有危及生命的患者,尤其发病24h内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不宜盲目使用甘露醇,以免使血肿扩大,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T在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CT诊断,分析血肿数量、血肿部位、血肿形态、水肿带及占位效应。结果共检出血肿340个,包括单发血肿313例(97.81%)及多发血肿7例(2.29%),单发血肿的比例显著高于多发血肿;血肿体积1.7~11.7 cm3;血肿部位多见于基底节,共179个,比例为52.65%,对应例数为166例;其次为丘脑部位,共发现血肿75个,比例为22.06%,对应例数为68例,上述两个部位的血肿数量显著多于其它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243例,其中血肿破入脑室系统109例、破入同侧侧脑室38例、血肿破入双侧侧脑室24例、破入三脑室18例、破入四脑室9例、破入全脑室17例、破入蛛网膜下腔5例。结论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检查,具有方便快捷、无创伤、准确性高等优势,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3月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收治的脑疾病患者168例,其中脑出血患者112例(研究组),非脑出血患者56例(对照组),再将脑出血组患者按不同出血部位分为4个亚组,即基底核出血组54例、脑叶出血组27例、幕下出血组21例、脑室出血组1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心率、高血压史、吸烟史、酗酒史)、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并分析其与脑出血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率、TC、LDL-C、Apo A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吸烟率、酗酒率、TG、Apo B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60岁、吸烟、酗酒、高血压、TG≥1.70 mmol/L、HDL-C3.12 mmol/L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4亚组患者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叶出血组患者TG、TC及LDL-C水平均低于基底核出血组、幕下出血组及脑室出血组(P0.05)。结论TG≥1.70 mmol/L、HDL-C3.12 mmol/L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可作为临床筛查及诊断脑出血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