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夕文  王艳萍  杨美  秦涛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99-100,F0003
目的探讨18F-FDG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在鼻咽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4月我院耳鼻喉科高度怀疑鼻咽癌患者28例,最终经喉镜活检及随访明确为鼻咽癌19例,鼻咽部炎症等良性改变9例。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喉部增强CT及MRI检查等资料齐全。统计18F-FDG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CT及MRI三种检查结果,计算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行χ2检验、Fisher’s分析。结果鼻咽癌患者18F-FDG SPECT/CT显像表现为鼻咽部不对称性增厚或患侧隐窝的缩小直至消失,原发病灶及转移性淋巴结多呈异常放射性浓集,T/NT>2.5。符合线路显像诊断鼻咽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T(χ2=6.26、4.00、10.22、4.24、5.49,P均<0.05),其准确性高于MRI(χ2=4.91,P<0.05)。结论18F-FDG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在诊断原发性鼻咽癌及肿瘤分期方面均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甲状腺球蛋白(Tg)阳性、131I显像阴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甲状腺切除术后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治疗成功,随访中血清Tg增高、131I全身显像未发现病灶的3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显像结果与手术切除标本或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和持续随访(Tg、B超、CT和MRI等)结果 进行比较,获得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诊断Tg阳性、131I显像阴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35例患者中,27例最终被病理检查或持续随访证实为甲状腺癌转移.18F-FDG符合线路显像的敏感度为81.5% (22/27),特异度为75.0% (6/8),准确度为80.0% (28/35),阳性预测值为91.7% (22/24).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诊断Tg阳性、131I显像阴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与病理检查、持续随访结果的一致性较好(κ=0.499,P=0.006).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Tg阳性、131I显像阴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18F-FDG PET/CT显像对乳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丽莉  吴湖炳  王全师 《重庆医学》2011,40(8):757-759,834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FDG PET)/CT显像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乳腺癌术后患者104例进行全身18F-FDG PET/CT显像检查。复发或转移灶依据手术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确诊,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结果 104例患者中,肿瘤复发、转移52例。以患者为单位计算,18F-FDG PET/CT诊断乳腺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8.1%,准确性为99.0%,阳性预测值为98.1%,阴性预测值为100%。以病灶为单位计算,18F-FDG PET/CT诊断乳腺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灵敏度为98.3%,特异性为75.0%,准确性为96.8%,阳性预测值为98.3%,阴性预测值为75.0%1。8F-FDG PET/CT显像使8例(15.4%)患者改变了临床再分期,其中7例提高了临床再分期、1例降低了临床再分期。结论 18F-FDG PET/CT对乳腺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评估独立危险因素对转移淋巴结的预测效能。方法 收集279例PTC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声像图资料,以术后病理为依据,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特征,探寻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独立危险因素对颈部转移淋巴结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癌结节最大径、边界、形态、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等特征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均<0.05);男性、癌结节最大径≥10mm、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2mm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4种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效能最高,其AUC为0.785(95%CI:0.721~0.849,P<0.05)。结论 男性、癌结节最大径≥10mm、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2mm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4种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可辅助评估PTC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对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2016年5月浙江衢化医院就诊的46例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分别行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和常规影像学的检查,入组患者均取得病理结果,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测定入组患者病灶与正常组织的放射线基线比值(T/N比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癌患者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的显像特点,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在其他转移灶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 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和常规影像学检查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的原发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83.3%、87.0%、97.2%、50.0%和70.0%、33.3%、65.2%、87.5%、14.3%;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病灶T/N平均值为7.15±3.51,非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病灶T/N平均值为4.26±2.37,明显低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共检出转移淋巴结和其他转移灶平均数分别为10.24±3.47和1.58±1.64,常规影像学检查检出平均数分别为6.18±4.38和0.62±0.48,明显低于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诊断及预测价值更高,同时还可更高效的发现其他转移灶。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18F-FDG 符合线路SPECT显像在鉴别肺部肿块性质的应用价值,对30例肺部肿块患者进行18F-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资料分别采用目测法和半定量法分析,前者由核医学科医师目测图像;后者计算病灶处/对侧正常部位计数比值(L/B),且对良恶性病变的L/B比值进行比较,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目测法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83%和90%;半定量法中,恶性肿瘤组和良性病变组的L/B比值分别为4.488±2.258和2.764±2.704(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L/B比值2.0为判断肺部恶性病变的标准,18F-FDG 符合线路SPE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4%、75%、和80%.18F-FDG 符合线路SPECT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潘云雷  陈峰  林天增 《安徽医学》2019,40(2):133-137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代谢显像在肺部病变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行18F-FDG符合线路代谢显像检查的48例肺部病变患者,对其代谢图像分别采用目测法及半定量法进行分析判断,比较2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48例患者在18F-FDG符合线路代谢显像中以目测法等级3级作为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其诊断价值较高,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0. 00%、86. 84%、91. 67%、58. 33%和83. 33%。良恶性病变半定量参数靶区与非靶区比值(T/N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以T/NT值为诊断标准作非参数法拟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曲线下面积约为0. 50,其诊断效能较低。依据ROC曲线得出T/NT值诊断肺部恶性病变的阈值为13. 25,其诊断价值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50. 00%、80. 00%和50. 00%。结论18F-FDG符合线路代谢显像在肺部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目测法较半定量参数T/NT值诊断价值高,应用简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9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9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行131I清甲治疗,剂量为50~150 m Ci,25例未发现转移患者治疗1~2次后定期随访,61例有远处转移患者长期阶段性治疗,每次给予150~200 mC i,每次治疗间隔6个月,少数病例间隔6~12个月,治疗中6例失随访,11例因病灶不摄取131I放弃治疗或病情恶化、死亡。合并转移患者治疗疗效判断:①治愈;②好转或稳定;③无效或恶化。患者随访期1~9年。结果 92例DTC患者清甲治疗后一次清甲完全者75例(87.2%),61例转移患者治疗后治愈者14例(23.0%),好转36例(59.0%),11例治疗无效。治疗期间未见严重毒副作用。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131I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复发和转移,对于合并转移患者疗效较为满意,同时应加强宣传,提倡合理规范手术,提高DTC患者术后131I治疗比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DHC)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和131I治疗后复发转移的临床随访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经手术和131I清甲治疗后的DTC患者行18F-FDG DHC显像及131I全身显像,计算其诊断复发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与甲状腺球蛋白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28例患者中DHC显像真阳性8例,真阴性13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6例,其诊断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1%、92.8%、75.0%、88.9%、68.4%.当HTg≥10 ng/ml,DHC显像探测复发转移灶以颈淋巴结、骨灵敏度较高.结论:18F-FDG DHC显像对术后和131I清甲治疗后的DTC复发转移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喉前淋巴结(DLN)转移与颈部其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3例行手术治疗且有DLN检出的PTC患者,分为DLN-阳性组(139例)和DLN-阴性组(39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在533例PTC患者中,DLN的转移率为26.08%(139/533),16例仅发生DLN转移而无其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P<0.001),多灶(P=0.002),位于中上1/3(P=0.047),临近被膜(P=0.011),中央区(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P<0.001),淋巴脉管浸润(P=0.014),甲状腺外侵犯(P<0.001),高侵袭性病理亚型(P=0.013)与DLN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OR=0.466,P=0.001),位于中上1/3(OR=1.748,P=0.024),中央区(OR=0.180,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OR=0.468,P=0.003)和淋巴脉管浸润(OR=0.294,P=0.005)是D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DLN阳性患者同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且有更多的淋巴结转移数目(P<0.05)。结论:PTC术中应规范清扫喉前及锥状叶周围的淋巴及软组织,对于DLN转移,尤其高侵袭亚型者,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选择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高频超声指标与颈部淋巴结转移(LNM)的相关性,进一步评 价高频超声在预测颈部LNM 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2017 年12 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接 受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11 例。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将甲状腺 微小乳头状癌结节的数目、大小、边界、纵横比、内部回声、有无微钙化和结节侵及(或接触)被膜与颈部 LNM 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用ROC 曲线评价相关阳性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结节大小、内部微钙化及结节接 触(侵及)包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当检测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结 节≥ 5 mm、合并微钙化及接触(侵及)被膜这3 个指标中的2 项时,预测存在颈部LNM 的曲线下面积最大, 为0.706,其敏感性为71.4%(95% CI :0.53,0.85),特异性为69.7%(95% CI :0.58,0.79)。结论 应用甲状腺 结节超声指标进行预测时,当检测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结节≥ 5 mm、合并微钙化及接触(侵及)被膜这3 个指标中的2 项时,即可提示临床该结节可能存在侵袭性。  相似文献   

14.
声门上型喉癌颈部淋巴转移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转移灶诊断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我科2000—08-2003—03收治的声门上型喉癌61例,按1997 UICC TNM分类及分期进行诊断,其中CN0的诊断标准定义为体格检查(PE)阴性,且CT所见淋巴结最大轴径〈10mm。将所有病例分为三组:Ⅰ组PE及CT均为阳性的CN1病例及全部CN2—3病例;Ⅱ组PE阴性、CT为阳性的CN,病例;Ⅲ组PE阴性,CT所见淋巴结最大轴径〈10mm的CN0病例,分别选择不同范围的颈淋巴结清扫术。CN0病例术中行前哨淋巴结(SN)检测,确定清扫范围,据术后病理及3年、5年颈部控制率评价颈部转移癌疗效。结果Ⅰ组病例17例,颈转移率58.8%,淋巴转移分布于Ⅱ-Ⅳ区;Ⅱ组病例21例,颈转移率38.1%,分布于Ⅱ-Ⅲ区;Ⅲ组病例23例,行SN检测,成功率69.6%,术中冰冻阳性1例,术后连续切片观察阳性转移3例,颈转移率13.0%,分布于Ⅱ区淋巴结。行不同区域颈淋巴结清扫术,其中3年颈部复发率16.3%,5年颈部复发率26.2%。与不同时期声门上型喉癌临床资料为对照,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结论 CN0病例影像学指标淋巴结最大轴径〈10mm可合理指导临床,术中SN检测可指导颈清扫范围。CN0及CN1病例可行双侧分区性颈清扫术替代传统术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影像学特征,阐明其超声诊断要点,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鉴别。方法:收集15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资料,其中6例同时并发淋巴结转移,分析肿大淋巴结超声表现,比较结核性淋巴结和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特征,包括发生的部位、钙化特征、液化情况及血流分布特征等。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发淋巴结结核多分布于颈部Ⅲ区、Ⅳ区及Ⅴ区,以Ⅴ区显著,淋巴结回声紊乱,结内钙化呈片状不均匀分布,液化部分透声极差,可见絮状弱回声,血流信号表现为周边或内部散在点状分布,淋巴结周围软组织回声增强、紊乱。结论:超声检查可疑甲状腺癌并发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时,应结合病史、分析其超声特征并观察淋巴结周围软组织病变后进行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和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对近8年来手术治疗的61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多灶性情况、肿瘤是否侵犯包膜、肿瘤直径及病理特征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寻找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566例,滤泡状癌50例.所有患者中,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3.0%(265/616),颈外侧区(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9.2%(118/616).肿瘤突破包膜、直径>1cm者同侧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滤泡状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乳头状癌(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中央区,其次为颈外侧区.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当肿块直径>1cm、肿瘤突破甲状腺包膜时或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时,应常规清扫颈外侧区淋巴结.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更高,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病理组织学亚型与颈淋巴结转移及近期预后的关系,为术中颈淋巴结清扫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11月期间220例PTC患者的病理及临床随访资料,分析各组织学亚型与颈淋巴结转移及患者近期存活情况的关系。结果PTC各组织学亚型中,包膜外型(78.95%)、滤泡型(71.43%)、弥漫硬化型(58.82%)的转移率均高于柱状细胞型(41.46%)、高细胞型(29.41%)、微小型(26.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3.56~8.11,P〈0.05或P〈0.01)。PTC患者术后3年病死率为3.18%,包膜外型(10.53%)、弥漫硬化型(5.88%)、滤泡型(4.76%)、柱状细胞型(3.33%)患者的病死率较高,高于微小型、高细胞型和其他类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3.26~5.02,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组织学亚型与颈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具有紧密的关系,在各组织学亚型中,以包膜外型、滤泡型、弥漫硬化型的转移率较高和预后较差,而包膜内型、微小型、高细胞型的转移率较低,预后较好。参照组织学亚型对术中进行颈淋巴结清扫与否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46例cN0单侧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癌灶数量、肿瘤直径、腺外浸润情况、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T分期等,总结cN0单侧PTC患者患侧及对侧CLNM的规律,并应用x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侧及对侧CLNM发生率分别为32.6%(15/46)和21.7%(10/46),在对侧转移的患者中,仅对侧发生CLNM者占70.0%(7/10).其中T1、T2期患者共发生CLNM 20例(48.8%,20/4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不合并HT与患侧CLNM有关(P<0.05),所有临床病理因素均与对侧CLNM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直径>1 cm(OR=4.890,P=0.044)是患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HT(OR=0.086,P=0.034)是患侧CLNM的保护因素;多灶癌(OR=7.60,P=0.038)是对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仅发生患侧CLNM和仅发生对侧CLNM的患者中,合并HT时更易发生对侧CLNM(P<0.05).结论 在cN0单侧PTC患者中,患侧CLNM最为常见,也可仅发生对侧CLNM;T1、T2期患者CLNM率较高,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rophylactic 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PCND);肿瘤直径>1 cm时,建议行患侧PCND;肿瘤为多灶癌、合并HT时,行对侧PCND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收集甲状腺外科首次手术治疗并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的石蜡组织及临床资料,并对病人的病理、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原发病灶数目、肿瘤组织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325例病人中112例(34.5%)伴颈淋巴结转移,109例(33.5%)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4例(32.0%)伴侧颈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伴甲状腺包膜浸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和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均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为正确处理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Nlb甲状腺乳头状癌V区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性颈清扫(Ⅱ~V区)的cNlb且V区临床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93例的临床资料,颈清扫淋巴结标本按颈部分区收集并送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93例中,Ⅱ、Ⅲ、Ⅳ及V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8.1%(54/93)、68.8%(64/93)、73.1%(68/93)和16.1%(15/93),多因素分析显示Ⅱ~V区同时转移与否是影响V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32.3%VS7.3%,OR=4.3,P=0.027)。结论术中冰冻切片或术前CT评价Ⅱ~Ⅳ区非同时阳性时,cN1b且V区临床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无需常规行V区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