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Fan RF  Chai FL  He GX  Li RZ  Wan WX  Bai MD  Zhu WK  Cao ML  Li HM  Yan SZ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3):1608-1612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探讨射频治疗的最佳途径。方法2001年3月至2004年6月,对68例患者共104个HCH病灶进行了RFA治疗。其中,经皮RFA治疗19例,腹腔镜RFA治疗29例,开腹RFA治疗20例。腹腔镜及开腹RFA治疗中,对7例直径大于7cm的病灶采用Pringle法阻断肝内血流进行治疗。术后采用超声检查及螺旋CT增强扫描评价RFA疗效。结果腹腔镜RFA中,发现2个术前影像学未发现的新病灶,开腹RFA中发现4个新病灶。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RFA治疗。Pringle法阻断肝内血流后,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单个病灶平均射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P<0.01)。腹腔镜RFA中,15例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同时行胆囊切除术,2例因病灶累及胆囊床行胆囊切除术,3例行肝囊肿开窗引流术。开腹RFA中,5例因胆囊病变同时行胆囊切除术,1例行肝囊肿部分切除术,3例因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探查术。29例出现术后发热及血清转氨酶升高,1例出现一过性血尿,未发现与RFA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随访6~36个月,病灶完全坏死率为99%(103/104)。1例经皮RFA治疗后6个月发现边缘残留病灶,再次行经皮RFA治疗。结论RFA治疗HCH安全可行,疗效肯定,并可以根据病灶大小、数量、部位及患者临床状况选择经皮、腹腔镜或开腹进行治疗。阻断肝内血流后进行腹腔镜或开腹RFA治疗可减少出血量,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18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晓娟  侯颖  金葵花  杨媛 《医学争鸣》2002,23(7):625-625
1 临床资料  1999- 0 1/ 2 0 0 1- 12在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治疗肝血管瘤患者 18(男 16 ,女 2 )例 ,年龄 30~ 6 8岁 .经CT检查均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 15例系无症状查体中发现 ,3例有肝区闷胀不适等感觉 .该组患者血管瘤直径均≤ 5 cm.采用美国 RF- 2 0 0 0型射频治疗仪及多弹头射频电极针 ,在 B超引导下将多弹头射频电极针经皮肝穿准确插入病灶 ,然后打开电极进行治疗 .能量从 2 0 W开始 ,6 min内升至 6 0 W经 8~ 10 m in阻抗可升至 999Ω,此时局部温度可达 10 0℃~12 0℃完成治疗 .根据病灶大小更换治疗点继续同上治疗 . 18…  相似文献   

3.
4.
Fan RF  Chai FL  He GX  Wan WX  Bai MD  Cao ML  Li HM  Yan SZ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0):2134-2137
目的探讨缝扎术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15例共18个HCH病灶在全麻下行瘤体缝扎术后RFA治疗(缝扎组),另15例共17个病灶未缝扎行RFA治疗(未缝扎组)。患者均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或腹胀等症状。术前经超声、螺旋CT及MRI检查获得确诊,平均瘤体最大直径8.8cm±1.4cm。病灶均位于肝脏表面、尾状叶或临近胆囊等空腔脏器。合并慢性萎缩性胆囊炎7例,胆总管结石6例,血小板减少5例,肝炎后肝硬化1例。有中上腹部手术史13例。结果30例均在超声引导下成功实施开腹RFA治疗。同时因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7例,因瘤体累及胆囊床并影响RFA操作行胆囊切除术2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6例。缝扎组及未缝扎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8.0ml±22.4 ml及255.0 ml±71.7 ml(P<0.001),单个病灶平均RFA治疗时间分别为23.0 min±7.5 min及53.3 min±16.0 min(P<0.001),术后半年病灶最大直径分别缩小61.8%及44.8%(P<0.001)。两组均未出现与RFA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17个月(中位12个月),两组病灶完全坏死率均达100%。缝扎组15例术后症状均消失;未缝扎组15例中,12例术后症状消失,3例症状明显缓解。结论缝扎术后RFA治疗巨大HCH安全可行,可减少出血量,缩短RFA治疗时间,提高RFA疗效。术中超声的应用对提高治疗效果及减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提高肝脏海绵状血管溜的手术切除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的长径>10cm肝海绵状血管瘤22例的手术资料,其中行右三叶切除1例,右半肝切除5例,Ⅵ段、Ⅶ段部分切除3例,Ⅴ、Ⅵ段及Ⅶ段部分切除1例,Ⅳ部分及Ⅴ段切除3例,近左半肝切除4例,Ⅱ、Ⅲ段切除5例。对巨大肝血管溜采用全肝血流阻断或项置第一肝门阻断带及患侧肝动脉结扎法,注意第三肝门的处理。结果:全组3例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液。术后12—21天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5年,共18例,患者情况良好。结论:肝海绵状血管溜行现代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彻底的方法,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84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84例中,76例行CT检查,73例诊断为CHL,准确率96.1%;33例行MRI检查,32例诊断为CHL,准确率96.9%;84例行B型超声检查,82例诊断为CHL,准确率97.6%;23例行ECT检查,全部都诊断为CHL,准确率100%.68例行血管瘤切除术,瘤体捆扎术12例,血管瘤切除加捆扎术3例,肝固有动脉结扎术1例.84例患者术后均随诊1~5年,定期复查B型超声、CT结果显示血管瘤切除术组,无病灶复发;血管瘤捆扎术组,瘤体均不同程度缩小;血管瘤切除加捆扎术组,术后残留瘤体机化.结论:ECT、MRI、B型超声以及CT检查均有特征性表现,是术前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准确检查方法.该病首选手术治疗,常规术式有血管瘤切除术及瘤体捆扎术,疗效较佳.前者切除肿瘤彻底,后者操作简单、安全.术中亦可根据具体情况将二者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坚  邱模良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0):873-874
目的分析引起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争议的原因。方法治疗肝血管瘤14例,瘤体大小为6cm×7cm ̄12cm×14cm。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插管,导管超选择插至肝血管瘤供血动脉后,灌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及明胶海绵条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6个月 ̄24个月。结果14例临床症状消失,瘤体均缩小>80%,2例瘤体完全消失。未出现肝坏死及肝内胆管毁损等并发症。结论我们认为HAE治疗CHL,必须选择高流量和/或中等流量的CHL,同时插管一定到位,才能提高疗效,避免并发症,减少对HAE治疗CHL的争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RFA)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HCH)的常见并发症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4年6月至2011年2月间应用RFA治疗的39例巨大HCH患者的资料.结果共47个HCH瘤体,最大径6~35 cm,平均8.3 cm.21例采用腹腔镜路径RFA;16例采用经皮穿刺RFA;1例采用RFA联合手术切除方案;1例采用先对两个病灶行经皮RFA,再切除另一个病灶的分步治疗方案.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11例,血红蛋白尿24例,贴电极板处皮肤浅Ⅱ度烧伤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食管下段瘘1例.完全消融率为92.3%.远期随访无复发.结论 RFA治疗巨大HCH是安全和可行的,但易发生出血、溶血甚至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应充分认识,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导管超选择插入32例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以超液化碘油、平阳霉素栓塞。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1~12个月行CT或B超随访。瘤体缩小>50%者22例,瘤体缩小>30%者10例。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者18例,明显消失者14例,总有效率10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简称肝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oftheliver,CHL)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近年来随着B超与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检出率逐渐增多,近年对其生物学发生、诊断、治疗的研究又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文就我院收治的32例CHL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CHL32例,男13例,女19例,男女之比为1∶1.46,年龄32~69岁,平均50.5岁,肿瘤直径1.8~25cm。单发24例,其中左叶17例,包括左外叶9例,左内叶8例,右叶7例,包括右前叶5例,右后叶2例;多发8例,其中2个者7例包括左叶4例,右叶3例,3个者1例,占据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脾脏血管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在局麻下,对2例脾脏血管瘤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2个病灶在术后1个月经脾脏增强CT/MRI复查显示病灶完全消融,无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脾脏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平阳霉素利多卡因碘化油乳化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CHL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16例,年龄23~61岁;血管瘤位于肝右叶19例,左叶4例,左右叶同时受累6例;病变单发者21例,多发者8例;采用DSA设备,以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通过导管超选择插管至CHL的供血动脉,使用平阳霉素利多卡因碘化油乳剂经肝动脉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治疗后3个月~1年复查患者症状缓解,瘤体缩小或消失,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平阳霉素利多卡因碘化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李旺  吴沛宏  赵明 《广州医药》2007,38(3):9-11
目的 探讨膈顶部小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膈顶部小肝癌患者43例,共计67个病灶(直径≤3.0 cm病灶52个,直径3.1~5.0 cm病灶15个)在CT导向下行RFA术.结果 病灶完全坏死率为92.5%(62/67),其中直径≤3 cm的病灶完全坏死率94.2%(49/52),直径>3 cm的病灶坏死率86.7%(13/1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并发症多为术后疼痛、胸闷、患侧胸腔积液、气胸、肝包膜下出血和呃逆等.结论 膈顶部小肝癌行RFA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血管瘤的近期局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方法:16例肝血管瘤患者,病灶总数24个,RFA治疗22个病灶,以治疗后症状是否减轻和病变区范围是否缩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6例中11例(68.75%)症状消失,5例(31.25%)症状减轻,经1~5个月B超或CT检查随访瘤体缩小29%~72%,平均61%。结论:RFA治疗肝血管瘤具有微创、有效、简单、安全和可重复等优点,选择合适的病例,肝血管瘤的RF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172例肝癌射频消融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Yan K  Wang YB  Chen MH  Gao W  Yang W  Dai Y  Yin SS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3):2322-232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FA)治疗的生存期及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指导RFA消融治疗。方法1999至2004年172例原发性肝癌行RFA治疗,其中150例(87.2%)不能或不宜手术治疗。分析24项与生存期可能相关的因素,探讨与生存期的相关性。随访时间4~51个月,随访率94.8%(163例)。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模型及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原发性肝癌RFA治疗后半年、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5%、77.4%、55.7%、51.2%。分析可能影响生存期的24项单因素中8项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初次RFA前甲胎蛋白(AFP)值、门静脉高压、肿瘤复发性、病理分级、治疗目的方案、消融安全范围。根据UICC分期标准,首发癌116例半年、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Ⅰ期和Ⅱ期(33例)达96.7%、92.3%、81.6%、65.3%;Ⅲ期和Ⅳ期(83例)为91.2%、76.3%、56.6%、51.4%;Ⅰ和Ⅱ期与Ⅲ和Ⅳ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癌56例的生存率分别为88.5%、70.2%、41.4%、24.5%,与首发癌Ⅲ和Ⅳ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生存率相关的多因素有3项,分别为:Child-Pugh分级、门脉高压、治疗目的方案。结论影响原发性肝癌RFA治疗预后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患者因素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脉高压程度;治疗方面因素为治疗目的方案;此结果有助于指导RFA治疗。  相似文献   

16.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Yu LB  Zhao JZ  Jia WQ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4):2086-2088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3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病理学流行病学影像学特点,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并对43例患者进行以额颞入路,单纯额部入路及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的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全切除22例,近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10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动眼神经麻痹16例,外展神经麻痹10例,面神经麻痹3例。无手术后死亡病例。结论目前,手术仍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作用.方法 50例拟行射频消融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HAMD和HAM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实施射频消融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有必要实行综合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适形放射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17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适形放射治疗(放疗)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及其放射损伤。方法 对17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24个病灶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各靶区中心剂量最低30Gy,最高60Gy;分割剂量最小1.5Gy,最大8Gy,疗程平均为21.2d。结果 全部病例均随访1年以上,有5例随访2年以上,治疗后1-3个月复查,所治疗的24个病灶中最大径小于4cm者6灶;完全缓解(CR)占83.3%。部分缓解(PR)占16.7%;4-9cm者14灶;CR占35.7%,PR占50%,微小缓解(MR)占14.3%;大于9cm者4灶;PR占50%,MR占25%,稳定(NC)占25%,1年复查病灶局部控制20灶占83.3%,部分病例配合保肝治疗,2例出现白细胞轻度下降,余未发现其他副作用。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有效方法之一。肿瘤最大径越小,靶体积越小,疗效越好,且因无痛苦,无放射性损伤,并发症少而易为患者接受。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唇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1995.01~2002.01,用国产抗肿瘤药物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唇部海绵状血管瘤72例。平阳霉素每次用量1~8mg,7~10d注射1次,3~5次为一疗程。结果 治愈34例(47%),基本治愈29例(40%),有效5例(7%),无效4例(6%)。总有效率94%。结论 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唇部血管瘤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