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广红  李晓华  邹海军 《吉林医学》2010,31(29):5102-5103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CT影像特征表现,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胃间质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例胃间质瘤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资料。结果:本组19例患者中,胃体12例,胃底5例,胃窦2例;良性6例,恶性13例。结论:螺旋CT检查对于胃间质瘤定位佳,为肿瘤恶性程度的判断提供依据,为胃间质瘤的治疗方案及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是一组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的间质肿瘤。本文收集近3年在我院诊治、手术的9例胃间质瘤患者,分析其影像表现,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检查,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1-75岁,平均为53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者3例,腹部不适者4例,黑便者1例,无明显症状者1例;体检示腹部及包块者3例。  相似文献   

3.
闫建平 《海南医学》2009,20(7):123-12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3例胃间质瘤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及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良性3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密度均匀,多呈均匀强化,潜在恶生(交界性)2例,介于两者间,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恶性8例(包括低度恶性3例,高度恶性5例),肿块最大径多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胃间质瘤患者30例,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影像内容主要包括常规扫描以及冠状面、矢状面等多平面重建处理。结果:肿块向外腔生长较多,其中,16例位于胃体部,8例位于胃窦部,6例位于胃底部。30例患者中,8例为阳性,8例为良性,14例为恶性,肿块直径多在5 cm以上,密度较均匀,且边界清楚。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本组肿瘤多为梭形的上皮细胞。结论:64排螺旋CT用于胃间质瘤的诊断能够准确定位,对早期、准确地判别肿瘤的良、恶性以及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间质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18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及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18例胃间质瘤中腔内型16例,腔外型2例;呈囊实性不均匀密度13例,实性5例,均未见钙化.CT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4例(良性3例,潜在恶性1例),不均匀强化14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10例).结论 多排螺旋CT较为准确诊断胃间质瘤及进一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内蒙古阿拉善盟中心医院自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6层螺旋CT机行平扫或增强扫。总结CT特点及临床价值。结果本组患者全部为单发,其中良性8例,恶性5例,交界性2例;良性病例中4例直径小于5 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恶性病例直径大于5 cm,且呈分叶状密度欠均匀,有转移及浸润。多发于胃体部。结论 CT诊断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的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 tumours,GST)是由一大类胃的除淋巴瘤以外的原发性非上皮性肿瘤组成,来源于器官的壁层细胞.目前把缺乏分化特征或者既向平滑肌又向神经方向分化的肿瘤统称为胃间质瘤[1].为提高GST的诊断水平,现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线科近4年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5例胃间质瘤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陆映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104-105,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恶性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肿瘤来源于贲门胃底部12例,胃体部6例,胃窦部3例。腔外型4例,腔内型5例,腔内外型12例。肿瘤直径4.1~21cm。肿瘤呈圆形、椭圆形4例,呈分叶状、不规则状17例。平扫CT表现:肿块密度不均匀,肿块内见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低密度影;增强CT表现:动脉期肿瘤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6例胃腔面侧出现溃疡。3例肿瘤邻近胃黏膜不规则、毛糙,增强CT扫描黏膜不连续,不均匀强化。CT显示肿块边缘不清7例,肿块边缘清晰13例。合并肝脏转移1例,侵犯肝1例,侵犯腹膜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90.5%(19/21),定性准确率为81.0%(17/21)。结论多层螺旋CT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胃间质瘤的CT影像资料。观察指标有:病变部位、数目、形态、大小、分型、与胃壁的夹角、密度、强化程度、黏膜及浆膜情况、胃周淋巴结及其它器官受累情况。结果 本组26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胃底部17例、胃体部9例。病灶呈圆形11例,类圆形或椭圆形11例,不规则形4例。病灶最大径为16~141 mm;小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或椭圆形,大病灶多为不规则形。腔内型11例,腔外型10例,腔内外型4例,壁内型1例。病变与邻近胃壁夹角呈锐角21例,呈钝角5例。平扫病灶呈均匀稍低密度或等密度15例,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11例,其中伴有坏死4例,钙化5例;三期病灶呈均匀强化16例,不均匀明显强化9例,不均匀轻度强化1例;其中25例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大部分或全部实性病变呈延迟强化。黏膜完整15例,黏膜中断、溃疡形成11例;所有病例浆膜完整。无一例伴胃周淋巴结肿大;肝脏多发转移1例。术后3~16个月随访14例,无一例复发或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结论 胃间质瘤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三期动态增强结合三维重建对其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孙青 《中国厂矿医学》2007,20(3):277-278
目的探讨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胃体部6例,胃底部2例,胃窦部2例。肿瘤最大径3.5~15cm。其中〈5cm者5例,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恶性1例(1/5);≥5cm者7例,多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中心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不均匀强化,恶性6例(6/7),1例伴有肝转移,2例术后复发并肝转移。结论CT检查在胃间质瘤诊断及判断良恶性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莹 《吉林医学》2014,(19):207-208
目的:分析与探讨胃癌与胃间质瘤的CT鉴别诊断具体要点。方法:选择接收治疗的60例胃癌与胃间质瘤患者,其中胃癌患者30例,胃间质瘤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摄取的CT资料,且所有患者均进行三期增强扫描以及螺旋CT平扫,分析探讨患者出现的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回顾性分析60例胃癌与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显示,肿瘤形态、有无淋巴转移、肿瘤生长方向以及有无梗阻是胃癌与胃间质瘤CT诊断的最主要要点。结论:CT诊断对胃癌与胃间质瘤的检测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其中CT诊断的主要要点包括肿瘤形态、有无淋巴转移、肿瘤生长方向以及有无梗阻等,该方法值得在临床鉴别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前认为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大多数是平滑肌源性肿瘤,通常被认为是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极少部分为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这一概念,认为胃肠道间质瘤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病理诊断对其有较多的认识,而在影像诊断中这一方面的报道则较少。收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3例,探讨GIST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以往归为平滑肌肿瘤,随着病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现在认为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组织的非定向化的肿瘤,大约60%的间质瘤发生于胃。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3例胃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探讨16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胃镜检查在胃间质瘤(GST)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疑似GST患者(经病理检查14例确诊为GST,4例不是GST)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与胃镜检查,以病理学活检诊断的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和胃镜的诊断准确率,依据Fletcher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分析CT影像学资料与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MSCT诊断准确率为100.0%,明显高于胃镜检查的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漏诊率为0.0%,明显低于胃镜检查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误诊率为0.0%,明显低于胃镜检查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胃间质瘤最大径、液化坏死、瘤内迂曲血管比较,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而肿瘤的形状、生长方式及瘤内钙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胃间质瘤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且CT的影像学特征可为患者术前评估、诊疗方案制定和预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谢敏  裴莉敏 《现代医学》2012,40(5):576-57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经过病理检查证实的1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行16层CT平扫和双期增强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2例胃间质瘤向腔外生长者3例,向腔内生长者6例,同时向腔内、腔外生长者3例;肿瘤多垂直胃壁生长且境界清晰或较清晰.6例良性肿瘤直径多小于5 cm并多向腔内生长,增强扫描多为轻、中度强化;6例恶性肿瘤直径均大于5 cm,多向腔外或同时向腔内、腔外生长,增强扫描多为中度、明显强化.结论:胃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有重要诊断价值,不典型病例仍需依靠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与胃间质瘤(GIST)的CT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GS和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GS患者30例,GIST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检查,比较GS患者与不同危险程度GIST患者肿瘤最大径及影像学特征。结果:高危险度GIST患者的肿瘤最大径[(94.58±30.62)mm]大于GS患者的[(31.85±12.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患者与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中危险度GIST患者的肿瘤最大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险度GIST分叶或不规则占比高于GS,低危险度、高危险度GIST中度或明显强化占比高于GS,低危险度、中危险度、高危险度GIST不均匀强化占比高于GS,中危险度、高危险度GIST肿瘤内囊变坏死占比高于G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与不同危险程度GIST患者的肿瘤生长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可用于鉴别诊断GS与GIST,通过观察CT影像学特征对GS与GIST特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瘤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多数延迟强化,邻近胃壁正常。20例胃间质瘤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6例;肿块最大径〉5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向腔内外生长,浸润周围组织多见于恶性间质瘤。结论 CT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及良恶性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CT诊断及鉴剐诊断。方法对本院近年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胃神经鞘瘤及10例胃间质瘤病例,CT资料完整,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特征,11例均做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胃神经鞘瘤2例位于大弯侧,1例位于小弯侧。胃间质瘤4例位于胃小弯侧,6例位于胃大弯及胃窦部,7例向胃腔内生长,2例向胃外生长,1例胃腔内外生长。胃神经鞘瘤术前均误诊为间质瘤或其它疾病。结论CT能很准确地显示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形态、部位、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的关系,两者CT表现鉴别有一定困难,胃内巨大分叶样哑铃状软组织肿块是胃神经鞘瘤较特征性影像学改变,且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20.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7例原发性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小的胃间质瘤 (≤ 5cm)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及强化均匀并倾向于向腔内生长 ;大的胃间质瘤 (≥ 10cm)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与邻近结构分界清或趋于模糊 ,出血、囊变、坏死显著并倾向于向胃腔外生长 ;中等大小的胃间质瘤 (>5~ 10cm)CT表现与大的胃间质瘤相似。结论 胃间质瘤的CT表现与肿瘤的大小有关 ;CT对于胃间质瘤的检测和对于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及各种表现 (如密度、强化等 )的显示很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