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螺旋CT分析胃间质瘤的大小与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大小与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GST患者(良性9例,恶性34例)的螺旋CT资料和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螺旋CT所示GST的大小同肿瘤的良、恶性及5a内复发、转移有关(P均〈0.05);恶性、高度恶性及5a内复发、转移的病例螺旋CT征象大多表现为瘤体直径大于10cm。结论:螺旋CT对分析GST的大小,判断GST良、恶性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的CT表现以及CT在其良、恶性及不同类型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73例PNETs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及穿刺活检确诊为PNETs,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PNETs的CT表现,测算出良性、恶性PNETs的CT值差异,并对功能性PNETs与无功能性PNETs的CT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恶性患者肿瘤直径1.2-11.7cm,良性患者肿瘤直径0.4-4.8cm,两者比较恶性PNETs患者瘤灶直径明显较大(P0.05),良性形态不规则,多处于胰头处,瘤灶内部结构实性25例,剩余6例均为囊实性,无囊性、钙化及胰胆管扩张。恶性瘤灶部位多处于胰头及胰体尾处,囊实性37例,均有钙化出现,胰胆管扩张者37例,明显高于良性患者;良恶性PNETs平扫时CT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静脉及平衡期良性PNETs患者CT值均高于恶性PNETs患者,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PNETs共11例,其中良性9例,恶性2例,无功能性PNETs共62例,恶性40例,良性22例,无功能性PNETs病灶直径2.7-11.7cm,功能性PNETs 0.4-7.9cm。结论 PNETs有其特殊的CT征象,CT增强扫描可实现良性、恶性PNETs以及功能性、非功能性PNETs的鉴别,在治疗方案选择、病情判断、预后评估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40例肺结节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经临床或病理证实.平扫后以3~4 ml/s的速率、高压注射器经前臂浅静脉注入50~80 ml对比剂,对病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获得肺结节及主动脉、肺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及肺结节强化值.结果 良恶性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走行不一致,其强化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35例中,肿瘤起源于空肠13例和回肠22例。CT平扫14例间质瘤密度均匀,21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肿瘤均明显强化,静脉期示肿瘤仍有强化。结论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并对鉴别诊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甲状腺腺瘤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选取4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和2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且同时接受术前超声造影和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差异,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超声造影和多层螺旋CT对良恶性甲状腺结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对良恶性甲状腺结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显著低于超声造影(P0.05)。4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多层螺旋CT平扫多数可见均匀低密度灶,且边界清晰,钙化征和囊性灶偏少,仅少数边界欠清,且密度不均匀;40例患者增强扫描见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且强化密度显著高于病灶周围正常组织。46例受试者中44例超声造影表现为高增强(95.7%),部分可见环状增强带;2例(4.3%)表现为等增强,均呈均匀增强特点。结论超声造影和多层螺旋CT均在甲状腺腺瘤中具有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临床可将其联合作为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有效手段,以此降低误诊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时甲状腺结节CT值变化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间具有完整CT、手术、病理结果的47例甲状腺结节病例,结合病理表现对其平扫及增强时结节的CT值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CT平扫值、延迟20秒增强CT值及延迟60 s增强CT值在不同性质甲状腺结节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平扫及增强时甲状腺结节的CT值变化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增强扫描以延迟20 s增强较延迟60 s增强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观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338-2340
目的:分析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其中甲状腺腺瘤38例,甲状腺癌8例。结果:腺瘤平扫时低密度结节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有一定强化,其中22例显示瘤内强化结节及周边强化环。恶性甲状腺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并向邻近组织侵犯。结论:CT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闫建平 《海南医学》2009,20(7):123-12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3例胃间质瘤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及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良性3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密度均匀,多呈均匀强化,潜在恶生(交界性)2例,介于两者间,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恶性8例(包括低度恶性3例,高度恶性5例),肿块最大径多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沈昌山  胡元成  郑桥如 《安徽医学》2012,33(10):1361-13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对肿瘤大小、密度、强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1例,胃7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3例,肠系膜根部1例。MSCT主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肿块,具有跨腔内外生长或腔外生长为主的特征。良性4例,肿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肿瘤明显均匀强化。交界性3例,恶性8例,其中有7例直径大于8 cm,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局部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SCT检查对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GST)的CT影像学表现,预测肿瘤的恶性程度。方法研究32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并经病理证实的G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分析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边界、生长方式、密度、强化程度、坏死囊变及脂肪间隙情况。结果低度危险肿瘤12例,中度危险肿瘤12例,高度危险肿瘤8例。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生长方式、密度、强化程度、坏死囊变及脂肪间隙情况与危险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性别、肿瘤的发病部位与危险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危险度的分级具有重要作用,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3):114-1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60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采用Siemens64排螺旋CT机进行检测,观察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CT表现、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大小及增强CT扫描。结果良性结节:CT示形状规则,呈圆形、类圆形,为多发低密度结节。恶性结节:CT示甲状腺增大,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区,边界较模糊,部分患者可见不规则点片状钙化,部分患者可有壁结节形成,增强后可见瘤壁和壁结节增强。良性结节直径小于恶性结节,良性结节的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明显少于恶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活检病理证实的46例胃间质瘤的螺旋CT资料,总结良恶性胃间质瘤的CT表现以及与其他胃部肿瘤的鉴别诊断。结果:46例胃间质瘤位于胃底14例,胃体28例,胃窦4例。良性13例,交界性15例,恶性18例。螺旋CT扫描初诊检出肿瘤46例,检出率和定位准确率均达100%;诊断准确率80.4%(37/46),判断良恶性准确率为63.0%(29/46)。恶性间质瘤的主要征象为:肿瘤不规则形,边缘不清,直径>5cm,密度不均(坏死灶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侵犯胃周结构及出现转移灶,其中胃周侵犯及远处转移是恶性间质瘤的特异性征像。结论:螺旋CT检查在胃间质瘤定位、定性、分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9):90-94
目的探讨直径≤4 cm的非均质性乏脂肪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和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对二者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非均质性乏脂肪型AML和24例非均质性CCRCC的CT扫描图像,包括形态学征象、平扫及增强CT值的信息,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乏脂肪型AML和CCRCC在性别、平扫密度、平扫均匀性、楔形征、假包膜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位置、中心点、边界、形态及有无皮质掀起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在皮质期CT值、实质期CT值、强化消退值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CRCC在皮质期、实质期的净强化值以及相对强化消退值高于乏脂肪型A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扫密度、平扫均匀性、楔形征、假包膜、增强后的净强化值以及相对强化消退值在这一类型的乏脂肪型AML和CCRCC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脏肿瘤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肝脏肿瘤及肿瘤病变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进行诊断与分析。结果多排螺旋CT平扫共检测出患者病灶73例,CT 3期增强扫描共检测出患者动脉期病灶107例、静脉期病症103例、延时期病症96例,且在CT 3期增强扫描下扫描出的病症具有典型特征,可以确诊。CT平扫与增强扫描患者检出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肝脏肿瘤患者的检测鉴别时,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较CT平扫具有较高的病症检出率,能更好地鉴别出肝脏病变程度,值得临床推广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以及灌注成像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45例,良性组25例,恶性组20例。所有病例均在术前行CT常规平扫+灌注扫描+增强扫描,另外CT灌注测量各兴趣区的血流量(Blood flow,BF)、Patlak血容量(Patlak blood volume,P-BV)、通透性(Permeability,Per)值及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并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恶性结节性病变的形态、边界、内部囊变发生率、包膜的完整性及肿大淋巴结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良恶性结节的数目、钙化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甲状腺良恶性组结节性病变的Per值及TD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结节两组间BF、P-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CT平扫、增强扫描、三维重建、灌注成像能客观反映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特征,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手术方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对胰腺癌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4例胰腺癌和26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资料,分析二者的影像学特点与差异。结果 AIP与胰腺癌在平扫及增强扫描在扫描密度均匀度、平扫密度、门脉期密度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IP组密度均匀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胰腺癌组;平扫等偏低密度明显高于胰腺癌组;门脉期等偏高密度明显高于胰腺癌组,AIP与胰腺癌在平扫及增强扫描形态方面,AIP组患者CT表现为胰腺肿胀、弥漫性强化减低、被膜样边缘、肾脏手雷者明显高于胰腺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鉴于影像学特点的不同,CT在AIP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64层螺旋CT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接收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对比分析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CT表现差异,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甲状腺结节CT平扫图像特征显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在边界、形态、囊变、钙化情况等CT表现中,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患者中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能够对良恶性结节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且敏感度与精准度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癌患者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例肾癌疾病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检查资料,观察其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84例肾癌患者经螺旋CT平扫,肿瘤位于肾上极38例、位于肾下极34例、位于肾窦附近处7例、占据全肾5例;肿瘤的直径在1.2cm-13cm之间,平均直径为(8.2±2.4)cm;肿瘤的形态主要为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形;CT分型与手术病理分型的符合率为83.3%;CT平扫表现为肾实质占位病变,瘤体与肾实质分界不清,CT增强扫描瘤体各时期强化程度不同,均低于正常肾实质。结论螺旋CT尤其是增强扫描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肾癌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范围,并能够准确测定肿瘤的密度和进行分型,在肾癌的临床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魏渭  苟杰  汤化民  林伟 《四川医学》2018,39(12):1380-138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在鉴别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腺瘤中的价值,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18例腺瘤,对两组病例的CT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肿瘤大小、密度、强化方式、有无肿瘤血管、有无钙化及坏死囊变。结果嗜铬细胞瘤平均最大直径(4. 26±1. 45) cm,腺瘤平均最大直径(2. 81±1. 6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嗜铬细胞瘤的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平均CT值均高于腺瘤(P<0. 05)。5例嗜铬细胞瘤见肿瘤供血血管,8例见坏死囊变区; 1例腺瘤见肿瘤血管,2例见囊变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1例嗜铬细胞瘤及3例腺瘤见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腺瘤具有一定特征CT表现,MSCT增强扫描对于两者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癌亚型诊断价值,提高对肾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其中透明细胞癌11例,乳头状癌4例,嫌色细胞癌7例)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对CT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对肿瘤直径大小、强化程度与方式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乳头状癌的平扫期CT值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透明细胞癌的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CT值均明显高于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P<0.01)。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在平扫期、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的肾癌亚型强化程度具有一定特征性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