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VR)的临床经验,并观察其与常规MVR比较的临床效果。方法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54例,其中行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MVR24例(保留二尖瓣后瓣组),行常规MVR30例(常规手术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等指标。结果保留二尖瓣后瓣组无死亡患者,常规手术组死亡1例;保留二尖瓣后瓣组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种类和呼吸机使用时间较常规手术组减少;术后3个月保留二尖瓣后瓣组LVEDD较常规手术组减小,LVEF较常规手术组增大(P<0.05)。结论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MVR手术操作不复杂,不增加心内手术时间,有可能减少左心室破裂的危险,术中操作仔细可以避免卡瓣,术后心功能恢复较好,更适用于心功能较差、左心室较大的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常规二尖瓣置换术(MVR)与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VRP)对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根据术中是否保留瓣下结构分为3组。Ⅰ组:常规MVR,切除全部二尖瓣瓣叶及其瓣下结构;Ⅱ组:保留后瓣及其瓣下组织;Ⅲ组:全部保留二尖瓣装置。术后4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分别采用Swan-Ganz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肺血管阻力(PVR)、外周血管阻力(SVR)、心脏指数(CI)和左心室每搏作功指数(LVSWI)。结果术后Ⅰ组MPAP,PVR和PCWP均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而CI和LVSWI则低于Ⅱ组和Ⅲ组。结论保留瓣下结构可改善MVR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二尖瓣置换术的疗效,作者对部分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VR)21例、完全保留瓣下结构20例,分别与同期完全切除瓣叶和瓣下结构者26例比较。结果表明,部分或全部保留瓣下结构者术后病情较平稳,较少需要血管活性药物,左房内径缩小较多,不易发生左心室破裂;与另两组相比,完全保留组术后早期左心室缩小更明显,术后住院时间也较短。作者建议尽可能部分保留瓣下结构,尤推荐完全保留瓣叶和瓣下结构,二尖瓣口内置入人工瓣即所谓瓣中瓣MVR。  相似文献   

4.
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时,保留整个及部分二尖瓣瓣下结构对患者术后保持左心室功能、降低远期生存率及减少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并发症有显著作用。2002年6月,2005年9月,我们共完成23例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手术(占我院二尖瓣置换术的68%),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完成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310例,男112例,女188例,均为风湿性心脏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I级33例,II级119例,III级126例,IV级32例。结果术后死亡2例,随访6个月~6年,无死亡病例,心功能I-Ⅱ级。结论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可减少左心室破裂的危险,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MVR)的经验,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行MVR患者1 03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2例,女473例;年龄37~78(53.84±13.13)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712例,退行性瓣膜病323例;二尖瓣狭窄为主389例,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646例;均排除冠状动脉疾病。不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MVR(不保留组)457例,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MVR(保留组)578例,两组患者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以及左心室大小与功能。结果不保留组与保留组患者的死亡率(2.63%vs.1.21%,P=0.091)及并发症发生率(8.53%vs.7.44%,P=0.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保留组左心室破裂发生率高于保留组(1.09%vs.0.00%,P=0.012);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较术前缩小,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术前提高,保留组中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患者的LVEF优于不保留组(56.00%±3.47%vs.53.00%±3.13%,P=0.000),两组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中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00%±5.58%vs.56.00%±4.79%,P=0.066)。结论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的MVR安全有效,可以减少术后左心室破裂的发生并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的经验,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行胸腔镜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9~80(55.6±17.3)岁,体重37~78(55.7±9.7)kg,体表面积1.30~1.95(1.67±0.16)m^2;合并心房颤动5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0例,Ⅲ级11例,Ⅳ级1例;二尖瓣风湿性病变16例,二尖瓣退行性病变1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行胸腔镜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其中采用Medtronic HancockⅡ人工生物瓣27例,Medtronic Mosaic生物瓣5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全组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均顺利出院,住院期间未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左心室破裂。术后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所有患者人工二尖瓣功能良好,无瓣周漏发生。术后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心功能恢复至Ⅰ级9例,Ⅱ级17例,Ⅲ级6例。术后早期及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小。而术后早期及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相比有所降低。结论胸腔镜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行,使用特殊类型生物瓣可明显减小手术切口大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保留瓣下结构对二尖瓣置换术(MVR)后机械瓣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对100例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施行MVR,根据术中对自体瓣膜处理的方式不同分为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组(Ⅰ组、23例),全部切除瓣下结构组(Ⅱ组、27例),保留前瓣组(Ⅲ组、22例),保留后瓣组(Ⅳ组、28例),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组.均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技术,对各组患者随访,以正常人作为对照,测量二尖瓣口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各组间的差别. 结果Ⅰ~Ⅳ组二尖瓣口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参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各种参数在Ⅰ~Ⅳ组之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在慢性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中,研究涉及的各种保留瓣下结构方法之间,保留与不保留瓣下结构之间,术后中期的机械瓣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保留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在重症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经验,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因重症二尖瓣关闭不全行全保留二尖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例;年龄38~82(63.41±11.82)岁;合并心房颤动13例;术前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5例,Ⅳ级12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9例,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全保留二尖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其中生物瓣11例,机械瓣6例。全组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均顺利出院,住院期间未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无左心室破裂。17例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2~25(16.44±5.02)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术后2个月发生二尖瓣重度瓣周漏死亡。其余患者人工二尖瓣功能良好,无抗凝和瓣膜引起的并发症,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恢复至Ⅰ级11例,Ⅱ级4例,Ⅲ级1例。术后早期及随访期间心胸比率、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及收缩期末内径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小。而术后早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相比有所降低[(50.94%±8.78%)vs.(55.31%±10.44%),P=0.04],术前LVEF与随访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31%±10.44%)vs.(56.13%±9.67%),P=0.73],随访期间LVEF与术后早期相比显著增加[(56.13%±9.67%)vs.(50.94%±8.78%),P=0.02]。术后早期与随访期间人工二尖瓣压力减半时间(PH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06±19.00)ms vs.(94.56±19.19)ms,P=0.91]。结论全保留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在重症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中应用安全有效,可以改善左心室重构及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对二尖瓣置换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5 2例病人分为两组 ,A组 (对照组 ) 1996年 12月至 1998年 8月共行二尖瓣置换 2 4例 ,切除全部瓣叶及瓣下结构 ;B组 (实验组 )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行二尖瓣置换 2 8例 ,保留全部或大部分后瓣及瓣下结构。术后 1周均用彩色超声多谱勒测定心脏射血指数 (CI) ,每搏量 (SV ) ,射血分数(EF)。结果 B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A组。结论 二尖瓣置换保留全部或大部分后瓣及瓣下结构有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37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37例梁智星,李大奇,孙长恩,高南翔,郭建军,梁法禹行二尖瓣替换术时保留瓣叶和瓣下结构对维护左室张力环、维持心肌收缩功能和防止左心室破裂有重要作用[1~3]。我们自1990年12月至1992年10月连续行保留瓣叶及瓣下结...  相似文献   

12.
对6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采用二尖瓣瓣中心人工瓣膜置入术进行了报道,术中保留前后瓣叶及其瓣下结构。全组术后无死亡。5例患者经28~63月(平均43.7月)随访,均已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文中讨论了此种换瓣术的手术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5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采用保留后瓣和腱索乳头肌二尖瓣替换术,其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17例,二尖瓣替换术36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8例。术后1个月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其左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同期行常规二尖瓣替换术者。其中SVI、EF和FS改善明显,人造瓣膜碟片启闭速度加快、室隔矛盾运动消失。随访2个月至3年半,平均2年1个月,均长期生存。术后半年心脏超声复查结果表明左心功能ESVI、SVI、EF、Fs较常规二尖瓣替换术者恢复更快,远期效果佳。作者对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的理论依据、适应证、具体操作技术及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随着对二尖瓣装置的生理作用及其与左心室功能关系的深入研究,Lillehei等在切除瓣下结构的传统二尖瓣置换术(conventional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C)基础上提出了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with preservation of subvalvular apparatus,MVRP)。我们选择了各方面因素差异不大的近10年作为观察时限,从心功能恢复和术后生存两个方面对MVRP及MVRC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改良保留前叶技术在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 纳入2005年5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采用改良保留二尖瓣前叶的瓣膜置换术128例患者,作为改良组,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4例;其中男49例、女79例,年龄(45.0±12.3)岁。同期纳入行常规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12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5例、女73例,年龄(48.0±8.4)岁。两组患者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改良组无围手术期死亡,6例开胸止血,4例出现低心排血量,5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行气管切开,3例出现肾功能衰竭。对照组早期死亡5例,3例死于左心室后壁破裂,2 例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5例开胸止血,12例出现低心排血量,4例并发肺部感染,6例出现肾功能衰竭。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显示改良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均较对照组有改善,其中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收缩期末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前、术后射血分数、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舒张期末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血分数和收缩期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保留前叶的二尖瓣置换术近期效果良好,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各种类型的二尖瓣病变,尤其是退行性病变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6.
乳头肌瓣环固定后的二尖瓣置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提高二尖瓣置换术的疗效和远期效果 ,总结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以维持动力环完整性的经验。 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2月 ,对 130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采用将乳头肌缝合固定于瓣环下的方法 ,并根据二尖瓣主要病变类型将其分为 3组 :二尖瓣关闭不全组 (MI组 )、二尖瓣狭窄组 (MS组 )、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组 (DVR组 )。术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升主动脉内径 (AD)、右心室舒张期内径 (RVID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室舒张期内径 (L VIDd)、左心房内径 (L AD) ,比较各组手术前后的效果。 结果  MI组术后 L VIDd、L A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 (P<0 .0 1) ,RAD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 ;DVR组 RAD、L VIDd、L AD明显缩小 (P<0 .0 1) ;MS组 RVIDd、L AD明显缩小 (P<0 .0 1) ,L VID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全组住院死亡 1例 ;随访 12 9例 ,死亡 3例 ,其余12 6例术后心功能达 级和 级。 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时 ,将左心室乳头肌固定于瓣环下 ,可保持乳头肌瓣环的连续性 ,最大程度地改善心瓣膜置换术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在不同瓣位外科生物瓣衰败患者中采用J-Valve介入瓣膜行瓣中瓣治疗的早期结果及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8月因不同瓣位外科生物瓣衰败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行介入瓣中瓣手术连续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J-Valve介入瓣膜。其中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in-valve,TMViV)植入术35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in-valve,TAViV)植入术1例、经导管三尖瓣瓣中瓣(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in-valve,TTViV)植入术1例、TMViV同期行TAViV植入术1例、TMViV同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及二尖瓣瓣周漏封堵术1例。结果 单纯行TMViV植入术的35例患者中,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72.6±10.8)岁,两次手术平均间隔时间(10.5±2.7)年,平均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及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  相似文献   

18.
以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手术指征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观察采用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术指征是否有助于减少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术后中重度三尖瓣反流(TR)的发生。方法选择2005年4月至2006年6月期间我科56例术前无或轻度TR的MVR患者纳入研究。以三尖瓣瓣环径/体表面积≥21mm/m2将患者分为三尖瓣成形组(TA组)和非三尖瓣成形组(NTA组)。TA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45.0±7.7岁;三尖瓣瓣环径36.8±3.8mm,体表面积1.57±0.15m2;心功能分级(NYHA)级18例,~级4例;窦性心律2例,心房颤动20例。NTA组:34例,男9例,女25例;年龄42.9±11.0岁;三尖瓣瓣环径28.5±4.4mm,体表面积1.58±0.13m2;心功能分级级28例,~6例;窦性心律9例,心房颤动25例。TA组患者采用Kay法施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后随访及术后6个月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56例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1.0±2.4个月,除2例外54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TA组比较,术前TA组患者右房径(49.3±7.0mm)、三尖瓣瓣环径较大(36.8±3.8mm),有三尖瓣反流的患者较多(P〈0.05),术后TA组患者右房径(44.1±8.9mm)、三尖瓣瓣环径(28.9±6.1mm)明显缩小,三尖瓣反流程度明显改善(P〈0.05)。NTA组患者术前、术后右房径、三尖瓣瓣环径和三尖瓣反流程度变化不明显(P〉0.05),有3例患者出现TR。结论对术前无或轻度TR的MVR患者,采用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手术指征可能有助于减少这些患者术后中-重度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品牌19 mm机械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116例单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中男61例、女55例,年龄(52±13) 岁。根据使用的瓣膜品牌将患者分为3组: SJ.Regent瓣膜组,38例(33%),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15) 岁; Carbomedics瓣膜组,40例(34%),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1±17) 岁。On-X瓣膜组,38例(33%),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5±16) 岁。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射血分数(EF)值、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主动脉瓣瓣上流速、跨瓣压差以及术后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 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EF值、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主动脉瓣瓣上流速和跨瓣压差术前、术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J.Regent瓣膜组和Carbomedics瓣膜组患者较On-X瓣膜组患者的术后主动脉瓣瓣上流速 [(244.30±33.67) cm/s vs. (249.69±79.13) cm/s vs. (294.83±52.05) cm/s]和跨瓣压差[(27.77±3.33) mm Hg vs. (33.58±18.90) mm Hg vs. (38.56±13.21) mm Hg]明显偏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运用19 mm机械瓣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SJ.Regent和Carbomedics瓣膜较On-X瓣膜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瓣中瓣"法二尖瓣置换术2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置换二尖瓣的方法,即“瓣中瓣”方法的应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2月,对21例二尖瓣病变患者采用“瓣中瓣”方法行二尖瓣置换术,术中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维持自然瓣下结构形态与位置,均采用2-0Prolene线进行连续缝合,将人工瓣膜置于二尖瓣口中央,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5例。结果 全组均植入人工机械二尖瓣膜20枚和生物二尖瓣1枚,三尖瓣机械瓣2枚。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17.1min,体外循环时间平均38.1min。手术及体外循环停机顺利,无1例住院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第7d,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由76.1mm下降至60.1mm,左心房舒张期末内径由67mm下降至49ram,心胸比率由0.72下降至0.56,射血分数由0.47增至0.59。结论 采用“瓣中瓣”方法置换二尖瓣,保持了二尖瓣下装置的自然位置,操作简便,有利于对心肌的保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