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为诊断、鉴别及选择术式、保护视力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将38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CT影像表现及手术状况、病理结果进行总结研究。结论:38例海绵状血管瘤中的26例做了CT增强扫描,其中23例有明显增强(CT值 18—55HU,平均37.1HU),经手术摘出肿物,病理证实36例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中3例不显增强,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其中1例术后复发长入颅内)。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CT值比其他眶深部肿物为高是其特征,视神经鞘膜瘤增强不明显。联合B超及MRI增强扫描则更有诊断价值。采取灵活的术式,对肿物的彻底摘除及保护视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管瘤多发生于头面部血管丰富部位,鼻腔及鼻窦亦为常发部位。本文报告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副窦血管瘤51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血管瘤多为先天性,常见于婴儿及儿童,但鼻腔及鼻副窦血管瘤,发病年龄较大。本组年龄小者90d,最大者70岁,20岁以上者44例(86.2%)。其他部位的血管瘤女性患者较多[1],而鼻腔及鼻副窦血管瘤男性较多。本文中男36例,女15例,男女之比为2.4:1。1.2病理类型及病变部位海绵状血管瘤26例(50.9%),毛细血管瘤25例(41.1%)。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上颌窦[1],且常累及鼻腔,筛窦等邻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更好的提高诊断、鉴别、选择术式、保护视力,故对本组45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做一总结分析。方法:将45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一般资料、CT影像表现及手术状况、病理结果进行总结研究。结果:45例海绵状血管瘤有28例做了CT增强扫描,其中25例增强影明显(CT值 18~55HU,平均37.1HU)。手术29例采取前路开眶,16例做了外侧开眶。45例中有2例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包膜不完整。2例无视力,其中1例术前就失明,另1例肿物与视神经粘连紧密,摘出肿物后没有恢复视力。45例全部做病理检查:43例为海绵状血管瘤。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CT值比其他眶深部肿物该值高是其特征。有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联合B超及MRI增强扫描对诊断更有价值。海绵状血管瘤也可发生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特别是视神经。手术后也可出现视力丧失等结果,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术式,联合多种影像检查确诊,细心灵巧的手技对摘除肿物及保护视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硬外型海绵状血管瘤和脑膜瘤的CT鉴别特点。方法:参考相关文献结合分析我院7例病例特点。结果:2例为海绵状血管瘤,其中1例在鞍旁,另1例发生在大脑镰后部。5例病理诊断为脑膜瘤,其中3例皆发生在大脑镰,2例分别在右侧的额顶部。7例平扫均为高密度,增强后,前者CT值为115-127HU,而后者为70-85HU。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脑膜瘤的CT表现特点有大部分重叠,CT增强扫描对肿瘤强化者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有cT检查。结果11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海绵窦区,呈单发病灶,右侧4例,左侧7例。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为长T,均匀性或不均匀性低信号,明显长T、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3例,CT和MRI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20%(1/5),MRI定性诊断正确率为54.5%(6/11)。结论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向外的哑铃型或类园型长T,长T、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增强表现为非常显著的强化,对定性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68岁,头痛3个月,反复鼻出血1个月。体检:右侧鼻腔充满红色新生物,表面不平,质地偏硬,触之易出血,右鼻腔见少量淡血性渗出物。CT检查:右侧鼻腔.上颌窦、筛窦、额窦、两侧蝶窦均可见软组织肿块充填,密度均匀,CT值平扫约为44HU(图1),注射造影剂增强后约为91.6HU(图2),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正常新生儿颅脑CT影像特点,以提高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CT诊断的认识。方法:对56例确诊为HIE患者与46例无异常新生儿颅脑CT检查做对比,两组对比检测脑实质密度CT值,对正常新生儿组硬膜窦密度、灰白质分界,脑室及脑外间隙大小,形态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正常新生几脑自质密度偏低,CT值19.6-28.7HU脑白质边缘多成“枫叶状”脑灰质CT值26.8-38.6HU,脑灰质较成人薄。HIE脑实质内均有低密度灶,其中脑自质低密度灶大部分CT值小于18.5HU,且低密度灶边缘表现为“杵状”,合并颅内出血。结论:通过比较CT对HIE的早期诊断,协助制定治疗方案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陆业军 《广西医学》2002,24(11):1750-1751
目的:回顾分析肝脏血管瘤的CT诊断特征,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和应用价值的评价。方法:收集到62例肝脏血管瘤患,经CT检查所见,着重分析病变在CT平扫、增强造影扫描影像特征。结果:62例肝脏血管瘤中,女性39例,男性23例,单发45例,多发病灶17例,发生于肝右叶39例,左叶17例。平扫病灶表现为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表现为特征性边缘呈结节状,团状强化,且随着时间的延迟,逐渐充满病灶之高密度影。结论:根据造影增强CT扫描特有征象,在诊断肝血管瘤中有重要价值,为临床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可靠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鼻纤维血管瘤CT影像学表现及与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1例鼻纤维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CT检查。分析71例患者病灶部位、形态、轮廓边缘情况、CT密度等,以手术结果为基准,计算CT诊断鼻纤维血管瘤分期与临床诊断符合率。结果 CT诊断鼻纤维血管瘤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1.66%、95.65%、100.00%、100.00%,与手术检查结果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CT表现:在平扫时病灶为等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增强扫描:可见患者病灶密度明显增高,CT值可超过100HU,如果肿瘤较大,压迫周围组织,会导致肌肉组织、周围间隙有移位,病灶周围骨质受压导致变形,骨质被破坏。65例均匀密度,其余不均匀,CT值为38~68HU,平均CT值为43HU;在增强扫描后,患者均为明显强化,CT值与增强前差异在66HU以上。结论 鼻纤维血管瘤CT表现有特征性,肿瘤多发生于鼻咽部,CT密度均匀,增强扫描为明显强化,有助于临床分期为患者治疗以及手术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赵俊杰  申艳光 《实用医技》2007,14(36):4950-4952
目的:回顾性分析鼻腔和鼻窦炎性病变CT征像及分型的病理和解剖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术前均行CT扫描鼻腔和鼻窦炎性病变的42例。结果:鼻腔和鼻窦炎性病变分为五型:漏斗型,占16.6%;窦1:7鼻道复合体型,占47.6%;蝶筛隐窝型:未见单纯此型的病例;息肉型,占14、28%;其余为混合型。霉菌性鼻窦炎2例,其他返流感染40例。合并鼻道窦1:7复合体及鼻甲变异23例。结论:各型鼻腔和鼻窦炎性病变与窦1:7鼻道复合体或蝶筛隐窝炎症、窦1:7鼻道复合体变异、鼻甲气房、鼻中隔偏曲等解剖变异螺旋CT有相关性。其分型标准的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局限性。鼻腔和鼻窦真菌性病变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上颌窦良、恶性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52例上颌窦肿瘤CT表现结合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52例患者均有上颌窦软组织肿块影,CT值为20~40HU,均有局限性或广泛性骨质破坏,CT诊断良性28例,恶性24例.手术病理良性30例,其中慢性上颌窦炎性息肉14例,内翻乳头状瘤5例,上颌窦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粘液性囊肿3例,上颌窦血管瘤2例,含齿囊肿2例.恶性22例,其中上颌窦癌13例,恶性淋巴瘤4例,内翻乳头瘤恶变2例,上颌窦囊腺癌3例,CT诊断良性漏诊率为6.7%,恶性误诊率为9.1%.结论 CT检查对上颌窦肿瘤的定性及其毗邻软组织有否侵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明宏 《吉林医学》2012,(27):5937-5938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结果:22例患者中,右肺9例,左肺13例。最大径0.4~4.9 cm。21例为圆形或类圆形,1例形态不规则。17例边界光整、锐利,5例不光整。6例边缘见浅分叶。8例可见钙化,其中6例为点状钙化。平扫平均CT值20~53 HU。增强扫描大部分病例显著强化,动脉期平均CT值65~101 HU,静脉期76~123 HU。2例见贴边血管征。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认真分析其影像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尹森琴  方金洲  郑勇明  朱斌 《浙江实用医学》2009,14(3):238-240,F0003
目的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改变。方法42例肾透明细胞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观察肿瘤平扫密度及动态增强螺旋CT表现及病理改变。结果CT平扫6例为等密度,15例为低密度,5例为高密度,16例为混杂密度。平扫、皮质期、实质期、肾盂期肿瘤实体CT值范围分别为:23~53HU、98~159HU、48~102HU、45~82HU。皮质期41例强化峰值≥88HU,肾盂期迅速下降;40例肿瘤细胞排列为实性,含丰富血窦;40例肿瘤强化不均匀,病理上40例可见出血、坏死、囊变。CT上25例可见假包膜,病理上35例可见假包膜。结论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类型及肿瘤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上颌窦炎症属临床常见病,青少年患者居多。具体临床表现为:(1)全身症状:周身不适,精神不振,发热,疲倦乏力,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等。(2)局部症状:多限于一侧鼻腔,常出现鼻塞、流涕、头痛、嗅觉障碍及局部疼痛等。CT表现为:平扫示窦腔被增厚的粘膜及渗出的液体充填而表现为窦腔缩小或消失,且多呈水样低密度^[1,2]。CT值为0~20HU。而窦腔内的气体呈极低密度,气液平面清晰可见。如渗出液中有沉淀物则可见液液平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14例误诊的肺错构瘤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CT误诊的肺错构瘤CT表现,观察内容: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强化、支气管、纵隔及其余肺组织情况。结果 中央型6例:其中5例误诊为中央型肺癌,1例诊断为良性病变;病灶大小6~12mm,平均8 mm;均为类圆形,边缘光滑;其中内有钙化5例,测到脂肪成分5例;支气管壁未见增厚、截断;纵隔未见淋巴结肿大;4例周围肺组织见不同程度的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周围型8例:其中5例误诊为周围性肺癌,2例误诊为转移瘤,1例诊断为良性病变;病灶大小28~62mm,平均35mm ;7例边缘光滑,1例边缘毛糙,均未见毛刺征;浅分叶2例,深分叶1例;内见钙化3例,均未测到脂肪成分;CT增强扫描7例强化值小于20HU,1例大于20HU。结论 中央型错构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周围型错构瘤具有良性肿瘤表现,认真分析,可减少其误诊率。  相似文献   

16.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全部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2例行CT检查 ,2例行DSA检查。结果  7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 ,6例在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 ,1例呈混杂信号。病灶形态呈哑铃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显著强化 6例 ,不均匀强化 1例。 2例CT检查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 ;2例DSA缺乏明显的肿瘤染色。结论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MR图像上有其特异性 ,综合分析临床点及MRI、CT和DSA等影像表现 ,有利于正确诊断 ,确定手术入路 ,指导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单侧病变43例,双侧4例,以上颌窦最多见。病变窦腔CT检查均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密度不均匀37例(78.7%),可见点状、条形或团块状钙化灶,CT 值100~150 HU;密度均匀软组织影10例(22.2%);窦腔骨质增厚39例(83.0%);窦腔缩小20例(42.6%);内含气泡影11例(23.4%)。41例上颌窦受累患者中窦口阻塞并扩大33例(80.5%);上颌窦内侧骨壁破坏吸收15例(36.6%)。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砂粒状、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CT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周围灌注异常(HPD)的螺旋CT特点,并综合文献分析其形成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83例患者共276个肝血管瘤的CT动态增强表现,分析其周围的异常灌注与血管瘤大小及强化速度的关系。结果:276个肝血管瘤出现异常高灌注62个(22.46%)。肝动脉期表现为楔形、节段性或不规则形强化;门静脉期密度略高于肝实质或与肝实质相等,延迟期与肝实质等密度。快速强化型血管瘤出现肝实质灌注异常现象的几率(40.29%)大于慢速强化型(4.40%);直径(d)≤2 cm小血管瘤HPD的发生率(28.49%)高于d〉2 cm大血管瘤(11.34%)。结论:肝血管瘤周围异常灌注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易见于快速强化型的小血管瘤,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脏异常高灌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素芬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117-118
目的探讨B超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120例肝内血管瘤患者采用GELOGLQ73.5C腹部探头,探头频率为3.5mHz检查,同时应用BrightspeedeliteGEl6层CT检查肝脏。结果肝脏血管瘤超声的图像特征:强回声型90例(75.00%),弱回声型17例(14.17%)、混合回声型13例(10.83%)。CT对肝脏血管瘤诊断特异性87.50%高于B超检查的66.67%(P〈0.05);CT诊断敏感性98.21%、准确率97.50%虽然也高于B超检查的96.40%、94.17%,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肝血管瘤的高准确率及敏感性使其成为检出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对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鼻咽纤维血管瘤的CT资料,包括肿瘤大小、密度、侵犯范围、强化情况及骨质改变等。结果:按Chandler分期,Ⅱ期3例,Ⅲ期9例,Ⅳ期2例。平扫CT值32~61 HU,增强扫描强化80~130 HU;翼腭窝的扩大增宽,上颌窦后壁受压前移、塑形,周围骨质的压迫塑形或吸收破坏;5例经颅底自然孔或裂隙侵入颅内。结论:增强CT对鼻咽纤维血管瘤可作出明确诊断,并判断其侵犯范围,对临床术前评估、分期及放疗定位具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