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灌注加权成像的评估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06例高度疑似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灌注加权成像检查,并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比较ACI患... 相似文献
2.
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技术是近年发展很快的核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它们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是否需要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这方面的技术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磁共振(MR)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同匹配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行降纤治疗。患者入院时行PWI、DWI扫描,比较PWI和DWI显示异常的区域范围。治疗前、治疗后7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查并评价临床疗效。按PWI与DWI显示异常区域范围的匹配情况分为4组:PWI〉DWI组(不匹配〉20%)、PWI=DWI组(不匹配±20%以内)、PWI〈DWI组(不匹配〈-20%)、正常组(PwI.DWI匹配正常),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7d的临床疗效。按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梗死部位、基础NIHSS评分、病程、联合高压氧治疗、入院高血压、人院高血糖、高尿酸、PWI—DWI匹配情况等因素进行分组,分析治疗后7d患者NIHSS评分下降幅度与各因素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降纤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按PWI-DWI匹配情况分为PWI〉DWI组38例、PWI=DWI组15例、PWI〈DWI组7例、正常组8例,4组患者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40.32,P〈0.05);且PWI〉DWI组疗效显著优于PWI〈DWI组(X2=26.04,P〈0.05)。治疗后7d患者NIHSS评分下降幅度与吸烟、饮酒、糖尿病、梗死部位、病程、联合高压氧、人院高血压、人院高血糖、高尿酸、PWI—DWI匹配情况存在关联(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程(β=-7.146,P=0.016)、入院高血压(β=10.56,P=0.014)、PWI—DWI匹配情况(β=-8.570,P=0.001)是降纤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较多,PwI—DWI匹配情况可用于预测降纤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DWI联合3D-ASL对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效能及在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ACI就诊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入选者均接受1.5T/3.0T MRI进行扫描,分别分析患者脑梗死的DWI、3D-ASL图像表现,并评估DWI联合3D-ASL检查ACI是否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结果:有49例ACI患者在DWI图像上显示为弥散受限,面积为(673±319) mm2,68例患者在3D-ASL图像上显示为低灌注,低灌注面积为(1 953±803) mm2,其中面积ASL>面积DWI的患者有62例,存在缺血半暗带。在DWI图像上显示为弥散受限的患者中,左侧高信号者的CBF绝对值均低于右侧(22.34±4.36 vs 40.58±9.01, P<0.001),右侧高信号者的CBF绝对值均低于左侧(19.48±5.67 vs 46.01±11.15, P<0.001)。DWI联合3D-ASL检查诊断AC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DWI检查。结论:DWI联合3D-ASL检查评估ACI中梗死灶和缺血半暗带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磁共振系统.对19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MRI—DWI),并与常规MRI结果比较,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2.5岁。结果:19例患者中,MRI—DWI在发病6h以内提示急性脑梗死者17例,DWI和常规MRl的敏感性分别为100%和5.88%,其特异性均为100%,2例排除了脑梗死。结论: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对6h以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明显高于常规MRI,并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及二者对评估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72例临床疑是脑梗死患者行常规T1WI、T2WI、FLAIR、DWI、MRS检查,在工作站上测定梗死核心区、内缘区、外缘区、周围区和镜像区的ADC值和代谢物Lac、NAA、Cr、Cho、NAA/Cr、Lac/Cr、Lac/NAA值。结果 DWI显示的梗死灶范围较常规MRI像更加准确、清晰;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梗死核心区的Lac/Cr值和Lac/NAA值高于对侧镜像区,ADC值和NAA/Cr值低于对侧镜像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DWI的影响因素有b值、扩散系数、T2穿透效应和各向异性等,MRS的影响因素有磁场均匀性、压水压脂性能、体素、TE与TR、组织代谢物浓度和波谱采集链等。结论 DWI结合MRS能更加全面地评估缺血半暗带,更精确地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和定位。 相似文献
7.
早期诊断脑梗塞并及时治疗,降低肢体障碍程度,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磁共振应用,尤其开展DWI检查为脑梗死早期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探索途径。本文旨在比较DWI与T1WI、T2WI在各期中的表现以了解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青蕊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0,17(2):67-7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评估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发病2小时~7天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DWI和SEPs检查,并分析其变化。结果:71例患者中,70例出现了DWI高信号改变(证实为责任病灶),其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MPI(P〈0.01);46例出现SEPs异常,主要表现为N20、P25缺失,(N13-N20)IPL延长,并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及预后相关。结论:DWI结合SEPs检查,能够准确早期诊断脑梗死,并早期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常规MRI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低、高级别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68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39例,年龄24~78(48.62±10.28)岁。其中WHOⅠ级脑膜瘤52例(低级别组),WHO Ⅱ级12例、WHO Ⅲ级4例(高级别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结合DW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MRI征象以及DWI特点;比较两组患者脑膜瘤实质和瘤周水肿部位ADC值以及肿瘤实质与对侧脑白质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利用ROC曲线分析最佳rADC值对低、高级别脑膜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级别组脑膜瘤边缘不规整、强化不均匀、边缘水肿区、脑膜尾征和囊变、坏死、钙化区等影像学征象发生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脑膜瘤,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52例低级别组脑膜瘤中,有38例DWI、ADC均呈等信号,14例DWI呈稍高信号、ADC呈稍低信号;16例高级别组脑膜瘤实质部分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而囊变、出血坏死、钙化区呈高信号。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肿瘤实质部分 ADC值分别为(0.94±0.14)×10-3、(0.73±0.11)×10-3 mm2/s,rADC值分别为(1.16±0.18)×10-3、(0.95±0.14)×10-3 mm2/s,低级别组脑膜瘤实质部分ADC和rADC值均明显高于高级别组脑膜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91、4.277, P值均<0.01);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的瘤周水肿区域ADC分别为(1.82±0.19)×10-3、(1.88±0.21)×10-3 mm2/s,rADC值分别为(2.29±0.24)×10-3、(2.38±0.29)×10-3 mm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rADC值诊断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的最佳临界点为1.035×10-3 mm2/s,其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87.5%。结论 常规MRI结合DWI中ADC值的测量对低、高级别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纤维束成像(DTT)的特点,探讨DTI、DTT在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58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和25名健康志愿者行MRI检查,包括T1WI、T2WI成像、FLAIR及DTI成像,重建部分各向异性(FA)图,对梗死区、健侧相应部位及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rCBV、rCBF和rMTT在评估急性期脑梗死IP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29例脑梗死患者行PWI及常规MRI检查.并从PWI上计算出rCBV、rCBF和rMTT值.结果 ①核心、内缘和外缘区的rCBV、rCBF低于镜像区,rMTT高于镜像区,有统计学差异(P<0.05),周围与镜像区无差异,rCBV、rCBF按核心→内缘→外缘→周围区顺序逐渐增高,rMTT逐渐缩短.②核心与内缘区、内缘与外缘区及外缘与周围区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核心与周围区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缘与周围区的P值=0.05;内缘的rCBV、rCBF明显低于周围区(P<0.05),而rMTT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PWI得出的IP区域与溶栓治疗后复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PWI能有效地对急性期脑梗死IP进行评估,rCBV、rCBF及rMTT是有用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并行采集(SENSE)技术联合平面回波扩散加权像(EPI—DWI)技术在具有磁化率伪影的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收集38例装有固定金属假牙脑梗死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52~86岁。平均年龄72岁。均行MRI头颅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与SENSE—EPI—DWI。比较分析使用SENSE技术前后的右侧基底节区与右侧侧脑室脑脊液两者的信号强度对比度(SIR)(均数±标准差)、对比噪声比(CNR)、SIR、正常小脑表面扩散系数(ADC)值、梗死灶/健侧脑组织的ADC比值。结果①SENSE—EPI-DWI的右侧基底节区与右侧侧脑室脑脊液两者的SIR的均数士标准差高于常规EPI—DWI的序列(0.8100±0.3863vs0.6100±0.4687:t=9.872,P〈0.05);@SENSE—EPI—DWI的CNR均高于常规EPI—DWI的CNR(11.6225vs4.3853;t=6.615,P〈0.05);③SENSE—EPI—DWI的SIR均低于常规EPI—DWI的SIR(1.1332vs1.1586:t=-2.870.P〉0.05):④SENSE—EPI—DWI的正常小脑ADC值均高于常规EPI—DWI序列的正常小脑ADC值(t=9.962,P〈0.05):⑤SENSE—EPI—DWI的梗死灶,健侧脑组织的比值均高于常规EPI-DWI的梗死灶,健侧脑组织的比值(1.34vs1.06:t=5.216,P〈0.05)。结论SENSE—EPI-DWI技术的成像质量较高,正常小脑ADC值有助于脑梗死的诊断.且在具有磁化率伪影的脑梗死诊断应用中优于常规的EPI—DWI序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86例HIE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病灶密度、边界、与周围组织关系等特征,比较不同MRI序列诊断HIE的临床价值.结果 86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MRI在预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68例脑梗死后出血患者发病5.0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首次T1WI及随后1 w内复查的MRI和CT资料,了解首次增强,WI脑实质强化和HMCA征与HT的关系。早期脑实质强化为脑梗死5.0 h内缺血的脑组织区Ⅱ在增强T1WI出现高信号;HMCA征为增强T1WI上大脑中动脉增粗、出现边缘模糊的高信号,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此MRI和CT的诊断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RI检测出的脑梗死后出血病例(64例/94.12%)明显高于CT检出(9例/13.23%),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MRI在预测诊断急性脑梗死后出血应用中作用明显,对临床上尽早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尽早采取合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模态MRI技术结合神经导航及术中超声在大脑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大脑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手术相关资料,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7~72岁,均行神经显微手术治疗。术前利用灌注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多模态MRI技术结合神经导航进行图像融合,重建病灶与视皮层及视辐射的3D图像位置,设计合适的手术入路、界定病灶切除范围;术中超声实时判断肿瘤切除程度,合理保护功能区和视辐射。结果 根据术后复查MRI结果,影像学全切除85.0%(17/20),大部分切除15.0%(3/20)。术后随访1~30个月,肿瘤大部分切除3例分别于术后7、13、15个月复发;与术前相比,视力视野改善与术前相比,视力视野改善60%(12/20),无明显变化40%(8/20)。结论 多模态MRI技术结合神经导航及术中超声,能够准确定位枕叶视觉功能区和视辐射的走行,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提高了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外科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现最大程度保护脑功能的同时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组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与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进行比较,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ecient,ADC)在超急性、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单次激发SE-EPI(echoplanar imaging)序列进行DWI扫描和常规MR扫描,对临床4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病灶在DWI上的信号特点并测定病灶的ADC值。结果40例病例中超急性期(0~6h)脑梗死6例、急性期(7~24h)脑梗死34例均在DWI上呈高信号,在ADC图上呈低信号,平均ADC值为(0.689±1.04)×10-3mm2/s。结论DWI及ADC对急性、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较常规MR更早、更准确,尤其是对超急性脑诊断,而且能准确反应出缺血半暗带的相应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评估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行MRI检查,观察组行MRI联合SW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检出率、脑微出血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疾病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0% vs 78.0%, P<0.05);观察组脑微出血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4.0% vs 12.0%, P<0.05);观察组的出血检出面积为(972.83±110.54) mm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2.71±110.53) mm2(P<0.05)。观察组脑梗死面积诊断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入院15 d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稳定率及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RI联合SWI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疾病的检出率明显较高,能够准确预测脑微出血,有助于制定正确的临床治疗方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 mapping)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弥散加权MRI和常规MRI对21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13例,测定病灶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相对表现弥散系数(rADC)及中心边缘ADC值。结果:超急性期8例均在DWI及ADC图上显示出缺血灶,但其在CT及T2WI上表现正常。超急性、急性期脑梗塞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区域,平均ADC值为(0.698±0.104)×10-3mm2/s vs(0.990±0.161)×10-3mm2/s(P<0.01),21例超急性、急性期病灶ADC值出现梯度征。结论:三向同性DWI及ADC图对急性脑梗塞,尤其是超急性脑梗塞较常规MRI及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超急性、急性脑硬塞,并能反映缺血半暗带等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对早期(3天内)腔隙性脑梗死(腔梗)实施检测,观察其敏感性、变化特点以及对临床诊断的指导价值。方法:对65例早期腔梗的患者做EEG、BEAM检测,同期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对照,并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腔梗组发病3天内异常率分别为:EEG66%、BEAM89%(P〈0.05)。CT和MRI总异常率为22%(P〈0.001)。EEG、BEAM主要改变为局限性异常,多在额颞、中央区以0频带功率增高为主,部分病变侧颞区较对侧功率降低,a频带功率减弱。与CT比较,BEAM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EEG、BEAM检查早期腔梗优于CT,起到了指导临床诊断及时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常规MRI联合分段读出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RESOLVE-DWI)鉴别颞骨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96例颞骨肿瘤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患者均在手术前2周内行颞骨常规MRI及RESOLVE-DWI检查,分别观察肿瘤大小(最大层面测量的病灶最大径)、形态、信号均匀性、边界及强化程度等图像特征,以及记录通过后处理软件在表观弥散加权成像图像上选择肿瘤实性区域手动绘制类圆形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肿瘤的MRI信号特征及ADC值。绘制单独及联合常规MRI征像和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颞骨良、恶性肿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诊断效能。结果 良性肿瘤59例,男28例、女31例,年龄(44.63±12.97)岁,肿瘤大小(2.39±0.89)cm,类圆形/浅分叶41例、不规则形18例,边界清晰52例、模糊7例,信号均匀37例、不均匀22例,轻中度强化34例、明显强化25例;恶性肿瘤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50.27±17.25)岁,肿瘤大小(2.58±1.16)cm,类圆形/浅分叶23例、不规则形14例,边界清晰17例、模糊20例,信号均匀27例、不均匀10例,轻中度强化9例、明显强化28例。良、恶性颞骨肿瘤间,除肿瘤边界和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外,患者年龄、性别以及MRI图像其他特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颞骨恶性肿瘤的ADC值为(0.91 ± 0.23) ×10-3 mm2/s,低于良性肿瘤组的 (1.09 ± 0.32) ×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4, P<0.01)。单独应用常规MRI和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良、恶性颞骨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95%可信区间0.639~0.903)和0.727(95%可信区间0.565~0.889),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8.42%、85.71%、75.08%和63.16%、71.43%、66.35%。联合应用常规MRI征象及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良、恶性颞骨肿瘤的AUC值为0.907(95%可信区间0.816~0.998),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9.47%、80.95%和86.19%。联合应用常规MRI及RESOLVE-DWI的AUC显著高于分别单独应用常规MRI和RESOLVE-DWI(Z=2.463、2.243, P值均<0.05)。结论 常规MRI及RESOLVE-DWI在鉴别颞骨良、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价值,二者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其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