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寻胃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2005年—2012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8组病例数据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比较。结果: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瘀毒内结、痰湿凝滞、胃热阴虚、气血亏虚为胃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南方多以肝胃不和、脾胃阳虚、痰湿凝滞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胃气虚、瘀毒内结、肝胃不和为主。结论:胃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种的临床中医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2.
恶性淋巴瘤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根据恶性淋巴瘤患者放化疗前常见临床表现,将恶性淋巴瘤分为寒痰凝滞证、气滞毒瘀证、虚火痰结证、血瘀癥积证、血热风燥证、肝肾阴虚证和气血双亏证7种中医证候;恶性淋巴瘤放化疗后患者症状发生变化,总结放化疗后证候变化,可分为痰湿蒙胃证、阴虚火旺证、毒热内结证、气血两虚证和肝脾失调证,并拟定中医药治疗恶性淋巴瘤及其放化疗后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探索中医临证治疗此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进展期胃癌的证型分布规律以及辩证要点。方法对50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频数>10%的症候及舌脉进行因子分析,提取5个公因子,归纳为5个证型。结果进展期胃癌常见中医证型为: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心脾气血两虚证、脾虚痰湿凝结证、肝胃不和证、胃热伤阴证,并得出各型辨证要点。结论因子分析法对进展期胃癌临床辨证分型标准的确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10年来胃癌中医治疗涉及到证型的文献。结果:明确提出胃癌辨证分型的有43篇,共1266例,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脾虚型、瘀毒内阻型、肝胃不和型、气血双亏型、胃热伤阴型、痰湿凝滞型是胃癌的常见证型。  相似文献   

5.
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陶丽  杨金坤 《中医药学刊》2006,24(4):684-686
目的:探讨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10年来胃癌中医治疗涉及到证型的文献。结果:明确提出胃癌辨证分型的有43篇,共1266例,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脾虚型、瘀毒内阻型、肝胃不和型、气血双亏型、胃热伤阴型、痰湿凝滞型是胃癌的常见证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N糖的特征性改变及其与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集138例胃癌患者和128例健康人的静脉血,采用基于DNA测序仪的荧光糖电泳法检测血中N糖变化,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N糖差异。结果所有标本均可得到9个基本N糖糖峰,胃癌患者N糖糖峰Peak1、Peak5、Peak9和Peak2均显著升高(P0.05,P0.01),Peak3、Peak6显著降低(P0.01)。Ⅰ期胃癌的Peak6峰值显著高于Ⅱ、Ⅲ、Ⅳ期胃癌(P0.01),Peak9峰值显著低于Ⅱ、Ⅲ、Ⅳ期胃癌(P0.01)。肝胃不和型Peak1峰值显著低于痰湿凝结型、瘀毒内阻型和气血双亏型(P0.05,P0.01),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Peak1峰值显著低于气血双亏型(P0.01),痰湿凝结型、瘀毒内阻型Peak1峰值显著低于气血双亏型(P0.05);肝胃不和型Peak6峰值显著高于胃热伤阴型、痰湿凝结型、瘀毒内阻型和气血双亏型(P0.01);气血双亏型Peak9峰值显著高于肝胃不和型、胃热伤阴型和脾胃虚寒型(P0.05,P0.01)。结论胃癌外周血中N糖存在特征性改变,N糖的特征性改变促进了胃癌侵袭转移,与胃癌证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中医证型与病灶组织中P53、VEGF及HER-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胃癌择期手术且术后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的患者120例,设为胃癌组;另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且行胃镜活检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及对照组患者病灶组织的P53、VEGF及HER-2蛋白阳性表达率,对胃癌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瘀毒内阻型、胃热伤阴型、痰湿凝结型、气血双亏型。比较各组间病灶组织中P53、VEGF及HER-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胃癌中医证型构成比顺序依次为: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气血双亏型、胃热伤阴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TNM分期以Ⅰ期+Ⅱ期为主(P0.05),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气血双亏型TNM分期以Ⅲ期+Ⅳ期为主(P0.05)。胃癌组病灶组织中P53、VEGF及HER-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00%、68.33%、54.17%,对照组病灶组织中P53、VEGF及HER-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33%、0.00%。痰湿凝结型、瘀毒内阻型P53阳性表达率高于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气血双亏型相应水平(P0.05或P0.01),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肝胃不和型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脾胃虚寒型、胃热伤阴型相应水平(P0.05或P0.01),痰湿凝结型、瘀毒内阻型HER-2阳性表达率高于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热伤阴型相应水平(P0.05或P0.01)。结论:胃癌各中医证型病灶组织中P53、VEGF及HER-2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且胃癌中医辨证实证患者具有较高的P53、VEGF及HER-2阳性表达率,而虚证患者的P53、VEGF及HER-2阳性表达率较低,这可能提示胃癌不同的中医证型可能处于病变进展的不同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胃癌的进展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8.
张琼  朱晓华  莫国增 《新中医》2023,55(7):175-178
目的:探究胃癌患者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2例胃癌患者,根据辨证标准分为肝胃不和型、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脾胃虚寒型、气血双亏型、胃热伤阴型,检测并比较各中医证型患者Hp感染情况及免疫功能。结果:82例胃癌患者有肝胃不和型18例(21.95%)、瘀毒内阻型10例(12.20%)、痰湿凝结型16例(19.51%)、脾胃虚寒型16例(19.51%)、气血双亏型13例(15.85%)、胃热伤阴型9例(10.98%);各中医证型H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型与气血双亏型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型与痰湿凝结型、脾胃虚寒型、气血双亏型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毒内阻型与气血双亏型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  相似文献   

9.
刘嘉湘治疗胃癌经验述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嘉湘治疗恶性肿瘤有40余载的丰富经验,临床疗效显著,首创“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思想,已成为当今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治则。他认为胃癌属中医学的噎嗝、反胃、胃脘痛、积聚的范畴。根据临床症状,将本病分为6个证型:肝胃不和、瘀毒内阻、脾虚痰湿、脾胃虚寒、胃热伤阴、气血两虚。同时在临床诊治中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肿瘤转移病机的论述,多围绕正虚邪实进行探讨。且以正虚为主。然深究其因,因病致虚者多。因虚致病者少。孙秉严按八纲、气血津液辨证,将临床各种癌证分为气滞毒结、血瘀毒结、寒瘀毒结、热瘀毒结、虚瘀毒结、实瘀毒结、痰湿闭阻毒结、津枯液燥毒结共8个证型。其中寒瘀毒结型最为多见。占肿瘤病人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胃癌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 应用胃癌中医临床证候调查量表对300 例符合纳入条件的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胃癌患者以中年组比例最大,占42.3%,而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在各年龄段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于实证的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在胃癌中占的比例较大,位居前三位,尤其是肝胃不和者,占胃癌中医证型的比例接近一半;不同性别患者虚实证型是有差异的(P<0.05),其中男性以实证多见.结论 胃癌患者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在各年龄段之间患病率差别不大,证型以实证为主,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3 种证型居于前三位,肝胃不和占比例最大,而不同性别的胃癌患者虚实证型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2.
胃癌中医证型与胃癌转移相关基因E-cadherin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大志  许玲  何金  魏品康 《中医杂志》2005,46(8):614-616
目的:从基因蛋白表达上探索胃癌患者中医证的本质.方法:将收集到的术前胃癌患者病例资料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确定其证型归属;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术后胃癌肿瘤标本中E-cadherin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E-cadherin在100例胃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0%,证型间表达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示,痰湿凝结型、气血双亏型与脾胃虚寒型之间无明显差异,表达较高;瘀毒内阻型与肝胃不和型无明显差异,表达较低.结论:瘀毒内阻型与肝胃不和型胃癌患者的E-cadherin表达偏低,此两种证型肿瘤转移形成的途径可能与E-cadherin,即与肿瘤细胞间同质性黏附力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3.
探讨胃癌的中医证治分型,剖析影响不同证治分型的因素,以及不同证治分型与机体分子表达的关系,为进一步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胃癌的中医规范诊疗做基础。通过Pubmed、中国知网等检索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其与不同分子表达的相关性。临床上胃癌常见的中医证治分型依次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热伤阴型、气血双亏型、瘀毒内阻型与痰湿凝结型6种。为胃癌的临床辨证分型的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胃癌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均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笔者从医20年,临证发现胃癌常见证型为脾胃气虚证、痰湿中阻证、肝脾不调证、毒瘀交结证、阳虚寒瘀证、胃气上逆证、胃阴不足证等,从脾肾着手,胃、脾、肾同治,并相应地采用健脾益气、芳香化湿、调和肝脾、活血解毒、温阳散寒、降逆和胃、养阴和胃等法治疗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癌性疼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0例癌痛患者分为气机郁滞证、瘀血阻滞证、痰湿凝聚型、毒热蕴结证、气血亏虚证、正虚瘀结型及其他证型,分析各辨证分型的发展趋势,并总结出癌痛的最常见的证候类型和该证相关症状频数规律及各证型的疼痛轻重程度趋势。结果60例癌痛患者出现正虚瘀结型为58.3%(35/60),气血亏虚证为20%(12/60)。结论癌痛患者中医证型以正虚瘀结型为主,气血亏虚证其次。瘀血阻滞型的肿瘤患者疼痛程度较重,气血亏虚型患者疼痛较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癌内镜下黏膜相辨治规律。方法:收集并统计分析近10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胃癌并保守治疗的227例患者的有关资料。结果:发现胃癌常见中医证型以肝胃不和、瘀毒内阻、气血双亏、痰湿凝结、胃热伤阴5型居多;且5个证型的镜下黏膜相各有特征,应分别对其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结论:胃癌各中医证型的胃黏膜相存在一定的特异性,临证采用宏观、微观辨证有机结合,可更科学、合理、有效地治疗本病,更好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痰毒瘀结型胃癌与脂质代谢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成奇 《中医研究》2001,14(1):21-22
目的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痰毒瘀结证的检出率达70.9%,高血脂为血中之痰浊,这种痰浊的生化物质基础是TG和LDL升高.为了加强痰毒瘀结证诊断的客观性、治疗的针对性及改善胃癌预后,本研究就胃癌痰毒瘀结证与脂质代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方法痰毒瘀结型胃癌60例和对照组非胃癌患者20例同时检测血清TC、TG、HDL、LPO、CuZnSOD和MnSOD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TC、TG、LPO显著增高(P<O.05),而CuZnSOD和MnSOD水平却显著降低(P<0.05).结论痰毒瘀结型胃癌患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此为痰毒瘀结型胃癌提供了病理学依据,且对防治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着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辨证论治配合食疗治疗胃癌的方法。方法:根据症状、体征、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将胃癌分为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胃热伤阴型、气血双亏型、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并结合手术化疗及食疗。结论:辨证论治治疗胃癌可提高生存率,减轻放、化疗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总结蒋益兰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经验。蒋益兰教授一般分3期论治大肠癌。早期以扶正祛邪为主:早期多为气血亏虚,瘀毒未尽,拟健脾消癌饮健脾益气、化瘀解毒。中晚期以减毒增效为要:(1)放疗后多为脾胃亏虚、热毒伤阴证,拟沙参麦冬汤合四君子汤加减益气养阴、健脾和胃;(2)化疗后多为肾气不足、脾胃亏虚证,拟脾肾方加减健脾益肾。晚期重在扶正、内外兼治:(1)脾虚血亏、瘀毒内结证,拟健脾消癌方健脾养血、化瘀解毒;(2)湿热内蕴、瘀毒内结证,拟白头翁汤加减清热祛湿、化瘀解毒;(3)脾胃虚寒、瘀毒内结证,拟理中汤加减温阳健脾、化瘀解毒;(4)脾虚下陷、瘀毒内结证,拟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升阳、化瘀解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患者血清CA72-4水平的变化,分析CA72-4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105例胃癌患者辨证分型为邪实组和正虚组,邪实组包括肝胃不和型、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正虚组包括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气血双亏型。另选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原理和蛋白芯片技术对以上各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A72-4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CA72-4的水平,脾胃虚寒组、气血双亏组、胃热伤阴组、瘀毒内阻组、痰湿凝结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气血双亏组CA72-4浓度显著高于其它各组,气血双亏组与胃热伤阴组、痰湿凝结组、瘀毒内阻组、肝胃不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CA72-4水平与其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CA72-4水平可作为胃癌患者辨证为虚证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