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切开复位植骨加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23例,采用跟骨外侧可延伸的L形切口入路,切开撬拨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32个月的随访,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10例,良7例,可6例,优良率73.9%。末次随访X线片上的跟骨形态学指标(Bohler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跟骨外侧U形切口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例38足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取跟骨外侧U形切口入路并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评价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伤口愈合时间、Bohler角与Gissane角恢复情况及Maryland足部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7~24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7±2.5)周。术后切口感染率为5.26%,伤口愈合时间为(16.21±4.33)天,无皮肤坏死发生;术后平均Bohler角为(29.53±5.21)°,Gissane角为(116.24±8.5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末次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显示:优12例14足,良19例20足、可3例3足,差1例1足,优良率为89.47%。结论应用跟骨外侧U形手术切口入路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关节面移位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可实现充分显露及良好的骨折复位固定,术后并发症少,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跗骨窦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手术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总结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的最佳方法。方法选取44例(单足)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男性患者,年龄34~46岁,平均年龄40.7岁。根据切口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跗骨窦切口)和对照组(传统L型切口)。观察组22例,年龄36~45岁,平均年龄39.4岁。对照组22例,年龄34~46岁,平均年龄41.5岁。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及术后10个月Bohler角及Gissane角的改变。临床疗效评价采用Maryland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价足部功能。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获得骨性愈合,出院时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12.01,P0.05);两组术后10个月Bohler角及Gissane角同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4.10、14.24,P0.05)。出院时两组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4、1.867,P 0.05);观察组术后10个月Bohler角及Gissane角同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4、1.578,P0.05)。两组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相关切口并发症;对照组随访期间出现1例切口拐角处小部分发黑坏死,切口干燥无渗出,未予特殊治疗后自愈。观察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结论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可以取得同传统L型切口相同的预后,且其对切口软组织的损伤及减少切口并发症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L型切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28侧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跟骨外侧扩大L形切口入路,切开复位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定期随访。结果 24例28侧平均随诊15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17侧,良7侧,可4侧,优良率达85.7%。术后跟骨长度、高度、宽度及Bohler角均得到良好的恢复。结论切开复位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背景:跟骨为松质骨、骨皮质薄、受伤后多为塌陷压缩骨折,手术复位固定能基本恢复关节完整和跟骨形态,术中常需选用植骨块填充,并使用克氏钉固定,才能使骨块能辅助支撑,维持复位。目的:分析小切口复位植骨加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势及缺陷。方法:回顾性研究病例资料完整的26例跟骨骨折患者,均采用跟骨骨折小切口复位植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加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固定后跟骨Bohler、Gissane角变化,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跟骨骨折植骨内固定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固定后软组织并发症。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患者跟骨的Bohler角和Gissane角在治疗后均明显增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5%。提示小切口复位植骨加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有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可靠方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经外侧"L"形切口与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22年1月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6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外侧"L"形切口治疗)和观察组(跗骨窦切口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变化、Marylan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经外侧"L"形切口与跗骨窦切口治疗手术恢复效果一致,但跗骨窦切口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75%的跟骨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关节内骨折会严重影响跟骨的形态与承重功能。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目的是恢复关节表面和跟骨的高度、宽度和形态,但由于跟骨周围软组织覆盖较为薄弱,手术入路的选择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经跗骨窦切口:2000年由Ebraheim及同事提出,经临床研究表明,经跗骨窦切口可充分暴露距下关节面,术后解剖结构恢复及功能康复较佳,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较低。 背景:跟骨骨折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75%的跟骨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可更好地恢复跟骨形态与功能,近年来经跗骨窦入路开始被临床医师认知并应用,但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入路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经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2种入路的疗效以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和传统L形切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4月。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进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522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2种切口的末次随访的Bohler角[MD=0.14,95%CI(-0.54,0.81),P > 0.05]、术后Gissane角[MD=-0.19,95%CI(-1.36,0.98),P > 0.05]及Maryland评分[MD=-0.25,95%CI(-3.41,2.91),P > 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③2组末次随访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MD=6.39,95%CI(-0.09,12.87),P=0.05]可能存在差异性;④与传统L形切口相比,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在缩短手术时间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 [MD=-14.98,95%CI(-23.90,-6.06),P=0.001 < 0.05],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OR=0.18,95%CI(0.08,0.38),P < 0.000 1];⑤提示手术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经跗骨窦切口相对于传统L形切口在疗效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跗骨窦切口创口较小,有着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的优势,表明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安全性较高。然而,因纳入研究样本量较少,以上结论仍需更高质量、样本量更大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ORCID: 0000-0001-5580-3001(洪伟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比较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与传统“L”形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骨折复位、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7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八”字入路组(n=54)和“L”形入路组(n=53),“L”形入路组行传统“L”形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治疗,“八”字入路组行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手术指标,术前及术后1 d、3 d疼痛介质[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水平,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影像学指标(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高度),术后12个月手术优良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八”字入路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L”形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L”形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血清5-HT、PGE2、SP水平组间、不同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对SandersⅢ型、Ⅳ型骨折手术治疗恢复破坏的跟骨距下关节面和跟骨形态,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已达成共识,而对于跟骨骨折术中是否植骨一直是个有争议性的问题。目的:观察Genex人工合成骨填充材料及锁定钢板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2-55岁,采用外侧"L"形入路,跟骨骨折复位后将调好成面团样的Genex人工骨粉填塞缺损区,再将外侧壁骨块复位,将预弯好的锁定钢板置入。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Bolher角及Maryland足部评分。结果与结论: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骨折均愈合,无移位、塌陷及排斥反应,人工骨粉约6个月被降解,1年后完全被吸收,并为新骨所取代;按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达86%,Bolher角从治疗前的(5.30±3.35)°恢复至末次随访后的(24.30±1.06)°。结果表明Genex人工骨粉是一种完全吸收、可塑性好、支撑力强的生物材料,能够充分填充骨缺损,便于骨折复位、诱导成骨、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关节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跟骨骨折治疗中,但多用于治疗SandersⅠ、Ⅱ型骨折,或作为复杂的跟骨骨折的辅助复位、关节内损伤探查清理的辅助手段。目的:探讨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42例(42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2组,全关节镜入路组(n=21)接受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跗骨窦入路组(n=21)接受跗骨窦入路跟骨解剖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查X射线片,检测B?hler角及Gissane角;评估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分。试验已通过佛山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跗骨窦入路组术前准备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全关节镜入路组(P<0.05);全关节镜入路组无胫后血管、胫神经及腓肠神经损伤,无切口软组织感染;跗骨窦入路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3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无切口软组织深部感染及坏死;②术后12个月时,两组B?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术后的踝关节周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全关节镜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踝关节周径小于跗骨窦入路组(P<0.05),两组间术后1年的踝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术后12个月时,两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与跗骨窦入路跟骨解剖板内固定相比,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有利于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Hardinge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 2019年 4 月至2023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 75 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37 例)和观察组(38 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后外侧入路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Hardinge入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疗效、髋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术后 1 m、3 m 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术后 3 m内,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临床可以采取植骨融合对跟骨骨折伴距下关节炎患者进行修复治疗,但以往的大"L"入路方式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不利于患者的恢复。目的:探讨改良小"L"入路植骨融合克氏针置入内固定对跟骨骨折伴距下关节炎的修复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丰台医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23例跟骨骨折伴距下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改良小"L"入路植骨融合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观察修复结果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植骨融合治疗,手术时间55-90 min,平均(70±2.5)min。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或者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经随访,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出现距骨坏死和植骨吸收等现象。末次随访,23例患者的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为(85.6±3.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的(50.3±6.2)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改良小"L"入路植骨融合克氏针置入内固定修复跟骨骨折伴距下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且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特点,可以有效解决以往入路方式存在的距下关节内侧暴露不足以及处理难度较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背景:切开复位金属植入物置入内固定的方法和内固定材料很多,如特异性钢板、“U”型或者4脚钉直接固定、张力带固定等。由于跟骨形态复杂,切开复位必须是解剖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内固定材料方可避免远期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和行走疼痛等症状呢? 目的:探讨可塑性钛钢板在治疗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纳入对30例(34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外侧L型及斜型切口入路、开放复位,置入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全部患者均自体髂骨植骨。X射线片评估钢板置入后疗效,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综合观察患者对疼痛主观感觉、功能恢复、运动情况等方面,同时观察两种切口能否一期愈合。 结果与结论:30例中26例获得随访,时间为9~18个月,与内固定置入前相比,跟骨Bohler、Gissane角均得到很好的恢复(P < 0.001)。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5%,并且外侧斜型切口具备良好的优势。提示可塑性钛钢板是治疗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可靠方法,内固定前充分有效的准备和医生对跟骨的解剖熟悉以及内固定技巧和时机的掌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背景:切口感染、皮缘坏死、局部皮肤缺损、骨髓炎等是跟骨扩大外侧手术入路常见并发症,处理困难。高压氧治疗在严重挤压伤、慢性骨髓炎、慢性皮肤缺损溃疡等骨科疾病领域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运用高压氧治疗可能是跟骨骨折固定后切口并发症是一种有效方法。目的:探索高压氧辅助治疗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手固定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采用扩大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80例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高压氧治疗组患者在固定后24 h后开始接受高压氧治疗,而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高压空气。结果与结论:高压氧治疗组3例,对照组4例由于不能耐受高压氧治疗而退出,其余73例患者至少获得2年以上的完整随访。两组患者人口学统计学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压氧治疗组有1例(3%)浅表感染,对照组固定后切口感染3例(8%);高压氧治疗组总的并发症4例(11%),对照组12例(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0)。固定后6个月两组患者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SF-36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固定后2年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高压氧辅助治疗可以预防并降低跟骨骨折经扩大外侧入路手固定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比率,高压氧治疗能够明显提高跟骨骨折固定后近期的临床疗效,但对随访2年后的临床效果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撬拨复位跟骨骨折手术后的两种固定方式:以改良外固定支具外固定和以管型石膏外固定,总结撬拨复位配合改良跟骨外固定支具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数据统计,分析该治疗方法的合理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9月60例(60处)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各半,两组均采取同样的手术方法,对照组术后以传统石膏外固定,而治疗组术后以改良外固定支具外固定。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Maryland评分、并发症出现机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影像学分析Bohler角和Gissane角不存在明显差异(0.05)。治疗后两组治疗组跟骨宽度恢复要好于对照组(0.01),术后Maryland评分对比治疗组效果好于对照组(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2%)要低于对照组(23.1%)。结论撬拨复位手术后以改良支具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效果佳、操作简单、治疗费用少、住院耗时短、固定稳固、便于锻炼等优势,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说明该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好,理论依据清晰。  相似文献   

16.
张宁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7):1173-1175
目的:对比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6例急性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或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40).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骨窗范围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相比,眶上外侧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急性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术中切口小、骨窗范围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可增强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治疗跟骨骨折的观点是手术复位后植骨修复骨缺损,但在骨缺损的填充物选择方面仍有不同的意见。目的:观察硫酸钙人工骨结合内固定置入物治疗跟骨骨折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10/2008-12采用硫酸钙人工骨植骨及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1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跟骨外侧"L"形手术切口,将骨折复位后选取粉状或颗粒状硫酸钙人工骨植入,植骨后于跟骨外侧放置预弯好的树形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术后每月门诊复查平片,8周起按照X射线片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指导患者部分负重锻炼,骨折愈合后患肢完全负重行走。手术前后采用Maryland评分评价患足功能。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经7~18个月(平均11.2个月)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周,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总优良率92%,所有患者无排斥反应、过敏反应及毒性反应。提示硫酸钙人工骨植骨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有效治疗跟骨骨折;硫酸钙人工骨是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八"字微创入路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采用微创小切口(即跗骨窦切口结合跟骨后纵外侧切口)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0例(30足)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采用"八"字形微创切口联合钢板治疗跟骨骨折;术后拍摄X射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测量B9hler角与Gissane角,记录相关并发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16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无切口感染或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跟骨B9hler角由术前平均(13.42°±4.2°)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29.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4,P=0.000);跟骨Gissane角由术前平均(97.8°±9.7°)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23.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P=0.000)。经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患者优良率达83.3%。结论 "八"字微创入路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复位固定可靠的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3D模拟置钉方案在Sanders Ⅱ ~ 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泸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Sanders Ⅱ ~ 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术前根据常规X线、64排螺旋CT扫描资料行手术方案设计及手术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8.0软件进行后处理,依据骨折情况行术前模拟复位,然后进行手术方案设计及手术操作。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足部功能。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每钉置钉时间、每足置钉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置钉数多于对照组(P<0.05),置钉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6个月,两组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均增大(P<0.05),且观察组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模拟置钉方案在Sanders 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中具有较佳应用效果,可以提升置钉质量,促进术后足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对比撬拨复位跟骨骨折手术后的两种固定方式:以改良外固定支具外固定和以管型石膏外固定, 总结撬拨复位配合改良跟骨外固定支具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数据统计,分析该治疗方法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4年9月60例(60处)SandersII、III型跟骨骨折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各半,两组均采取同样的手术方法,对照组术后以传统石膏外固定,而治疗组术后以改良外固定支具外固定。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Maryland评分、并发症出现机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影像学分析Böhler角和Gissane角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组跟骨宽度恢复要好于对照组(P<0.01),术后Maryland评分对比治疗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2%)要低于对照组(23.1%)。结论 撬拨复位手术后以改良支具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效果佳、操作简单、治疗费用少、住院耗时短、固定稳固、便于锻炼等优势,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说明该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好,理论依据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