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是中国人群疾病谱中最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在目前针对脑卒中后康复的物理治疗中,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较为临床所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θ节律刺激(TBS)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roQuest、Scopus、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TBS治疗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由两位评审员运用Cochrane手册对纳入文献进行风险质量评估,并在数据提取后运用RevMan5.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获得14项研究,共329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组相比,TBS组在降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WMD=-4.11, 95%CI:-6.99~-1.23, P=0.005],提高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 [WMD=9.54,95%CI:3.81~15.27,P=0.001]和改善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表评分(ARAT)[WMD=8.83, 95%CI:3.26~14.40, P=0.002]方面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TBS组在提高上肢Fugl-Meyer量表(UE-FMA)评分[WMD=7.24, 95%CI:2.18~12.31, P=0.005]方面优于常规康复组;且亚组结果显示间歇性TBS(ITBS)在提高UE-FMA评分上可能比连续性TBS(CTBS)效果更优(P=0.04)。结论:基于当前证据,TB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刘华莲 《医学信息》2010,23(5):1410-1411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与效果.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护理,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肌力进行重新评估,了解2组患者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 经3个月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重早期康复护理,有计划地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能促进康复,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运用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下肢功能的相关情况,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和国际随机数字排列法,将从我院接诊脑卒中患中,选取54例偏瘫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训练方法,给予康复组康复训练方法,观测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评估结果对比。结果训练后,对照组ADL评估结果为(19.00±5.04),NIHSS为(5.00±1.13),FMA为(21.00±3.05);康复组ADL评估结果为(28.54±4.57),NIHSS为(1.24±1.54),FMA为(28.00±1.63)。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治疗中,康复训练可有效给予患者相应的训练,促进肌群活动,提高下肢功能恢复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拉伸训练联合Bobath握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6.
王妍  熊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42):7475-7480
背景: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情选用合适的矫形器,可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矫形器对矫治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矫形器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特别是不同类型矫形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各种矫形器对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和作用。 结果与结论:通过矫形器的辅助治疗能够减轻脑卒中偏瘫肢体的肌张力和肌痉挛,提高运动功能和整体的日常生活能力,起到稳定支持、固定保护、矫正畸形及代偿丧失功能的作用,但由于病例数相对较少,治疗观察时间较短,缺乏长期随访,远期疗效未能进行考证,有必要通过随访进一步验证其长期疗效,同时对选择什么时机脱离矫形器合适,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的可塑性是包括脑血管病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的恢复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的可塑性现象是康复治疗的基础。自著名的神经科学家Bach Y Ritap1930年提出脑的可塑性 (plasticity)这一概念以来 ,国内外学者对脑的可塑性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已受到神经病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证实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主要基于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中的细胞、分子与基因调控作用[1] ,同时发现电刺激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中有一定促进作用 ,现简述如下。1 脑卒中后的可塑性变化脑的可塑性[2 ] 是指脑在环…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患者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状态的关系,评估MEP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4例有偏瘫的脑卒中患者在病后10天内行MEP检查,同时作肌力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测定,并于10周后对其中的28例复查,正常对照组为30例健康者。结果:脑卒中病人急笥期MEP的异常率为89%,主要表现为MEP缺失,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异常,中枢运动传志时间(CMCT)延长,患侧与健侧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MEP缺乏者,瘫痪重,MEP可引出者,瘫痪程度轻,两者间差异亦显著(P<0.01)。10周后复查时发现MEP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种改善与临床上的功能恢复相一致,早期MEP缺乏者,功能恢复差,早期MEP仅仅波幅低或CMCT延长者,其功能恢复好,两者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MEP可定量分析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缺损情况,并可作为运动功能恢复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针刺、推拿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针刺、推拿联合运动想象疗法组(联合治疗组,n=40)和单纯运动想象疗法组(单独治疗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NFDS评分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血浆粘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针刺、推拿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激励原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的康复锻炼护理,实验组在常规康复锻炼的过程中运用激励原理进行护理.采用Barthei指数分别对患者康复锻炼前和锻炼四周后的ADL进行评定.结果康复锻炼四周后实验组比对照组Barthei指数明显提高(p<0.01).结论应用激励原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护理,可促使患者坚持锻炼,减轻残疾程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些年来,国外已将互动节律性听觉刺激用于康复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运动行为障碍,中国康复医学界也陆续开展这方面的应用研究,但是将互动节律性听觉刺激用于脑卒中非急性期运动障碍的研究报道颇少。目的:研究节律性听觉刺激对脑卒中患者非急性期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深圳恒生医院、吉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吉林市龙潭中医院康复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30例,年龄40-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5)与试验组(n=55),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1次/d,5次/周),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互动节律性听觉刺激训练(1次/d,5次/周),共训练8周。训练及训练结束后,评估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Berg平衡、10 m步行速度、Tinetti步态、FAC步行功能、节律性听觉刺激运动反馈误差值及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与结论:(1)训练结束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Berg平衡、10 m步行速度、Tinetti步态、FAC步行功能、节律性听觉刺激运动反馈误差值及改良Bar...  相似文献   

12.
郭玥  卢玉为  陈燕 《医学信息》2018,(24):148-150
目的 探索品管圈活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作用。方法 在神经内科选择2017年8月7日~20日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良肢位摆放490例为研究对照组,选择2018年1月15日~28日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良肢位摆放441例为观察组,按照品管圈的步骤开展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活动,对改善前后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错误率由64.90%降至25.62%,目标达标率为97.16%,实际改善幅度为60.52%,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圈成员责任心、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荣誉感、运用品管手法的能力都有明显提升;患者及家属对良肢位认知高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中实施品管圈活动不仅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错误率、提高专科护理质量、护患满意度及职业价值,而且有助于护士科研思维拓展及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脑卒中导致偏瘫合并心理障碍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认知功能和心理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时应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FMA和MMSE评分明显提高(t=-7.93,P0.01,t=2.98,P0.01),HAMD评分显著下降(t=-7.93,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治疗,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的改善,同时也能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深层肌肉刺激疗法是一种局部振动疗法,可有效缓解因牵拉或劳累所致损伤、乳酸堆积,或筋膜粘连造成的疼痛和功能受限,但其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作用的研究报道相对不足.目的:探讨深层肌肉刺激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肌表面肌电变化、步态时空与动力学参数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脑卒中患者的异常步态严重影响了行走时的推进力,继发地降低了患者的行走速度、行走距离及稳定性,增加了患者的跌倒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综述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推进力缺陷的相关研究,总结现有研究者对推进力缺陷的理解,并分析推进力与步态的关系,最后阐述并比较最新用于改善推进力缺陷的康复技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Pub Med和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推进力OR地面反作用力、脑卒中OR脑中风OR偏瘫、步态OR步行OR行走”,英文检索词为“propulsive force OR propulsive,Stroke OR cerebral infarction OR hemiplegia,walk*OR gait”。检索文献时限为2003-2023年,最终纳入71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针对于髋、踝关节的训练可能对患者的步行功能更有效果,特别是应用柔性外骨骼机器人的训练,但以推进力作为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预后指标仍然需要更加充足的证据。(2)与推进力相关的生物力学变量包括:支撑末期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经颅磁刺激以其无痛、无创的治疗优势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但目前其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从其调节刺激部位脑血流量、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调节大脑半球双相平衡模型、诱导长时程效应、调节突触可塑性和促进轴突再生、调节神经递质和激活神经通路、改善神经元微环境和调节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意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方法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与意向性训练干预,而对照组仅以常规康复治疗。患者高级认知功能及听理解功能均正常,偏瘫侧的肢体均无随意运动,训练2个月,均采用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评价量表相互对照。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而治疗2个月后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采用意向性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康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伟平 《医学信息》2018,(19):168-170
目的 探讨首发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32例首发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住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上下肢肌力评分、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结果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肌力水平均较护理前有所改善,但干预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改善,但干预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发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从而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TES)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经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TES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基本治疗相同的情况下,TES组自患病后第八天始加作TES治疗共14天,每天给予TES治疗1次,每次磁刺激患侧运动皮层10回。两组分别于患病后第七天(第一次)和患病后第二十一天(第二次)进行TES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记录MEP波幅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S)评分和徒手肌力检查法进行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在患病后第七天,MEP波幅和CMCT、FMS和肌力评分等方面,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在患病后第二十一天(TES组治疗14天)后,两组上述结果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特别是TES组运动功能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同时发现当第一次给患者行TES治疗后即刻,部分患者肌力即可提高Ⅰ-Ⅱ级,数小时后又减退至原肌力,经数次治疗后患者肌力得到巩固而且逐步提高。治疗前有15例患者未引出MEP,其中TES组8例,对照组7例;治疗后,未引出MEP的15例患者TES组8例中有3例引出MEP,但潜伏期及CMCT明显延长,而对照组无1例引出MEP。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进行TES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年化,特别是近几年脑卒中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趋向年轻化。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不能及时得到康复治疗,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而,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