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PYM)联合透明质酸钠(HA)对体外培养的人淋巴管畸形内皮细胞(HLMECs)的作用。方法对新鲜婴幼儿淋巴管畸形组织进行HLMECs原代培养。利用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和PROX1染色,将不同浓度(1、10、100、500μg/m L)的PYM和(50、100、300、500μg/m L)HA分别作用于HLMECs 12、24、48 h,观察对HLMECs增殖的影响并筛选其最适有效浓度。然后用该有效浓度的PYM和HA共同作用于HLMECs,在第24小时时,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淋巴管畸形组织和HLMECs表达LYVE1和PROX1;2PYM的最适浓度为10μg/m L,HA的最适浓度为100μg/m L;3PYM联合HA在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方面比单纯的PYM作用强。结论 PYM联合HA有望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淋巴管畸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平阳霉素(PYM)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用PYM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47例,7~10天注射一次,3~5次为一疗程.结果:经过1~6年观察和随访,治愈和基本治愈率为95.7%.结论:PYM治疗静脉畸形疗效高,疗程短,是一种简便经济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静脉畸形(以往称之为海绵状血管瘤)是颌面部血管畸形中最为常见的,它在颌面部的脉管性疾病中的发病率仅次于婴幼儿血管瘤,是由异常沟通的薄壁静脉扩张充盈而造成,表现为浅蓝色的柔软包块,体积、大小不一,不会自行消退。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好发于颊、颈、眼睑、  相似文献   

4.
平阳霉素治疗面颈部软组织静脉畸形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面颈部软组织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直接注射入病灶的方法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129例142处面颈部静脉、微静脉和静脉-微静脉混合畸形,注射量儿童不超过0.2mg/kg/次的量,成人根据病灶大小每次注射平阳霉素2~4mg,每2周复诊注射1次。结果经3~17次注射完成治疗,累计平阳霉素用量3~86mg,平均用量28mg。疗效达IV级者87例(67%),III级22例(17%),II级13例(10%),I级7例(5%)。9例(7%)出现头发生长速度减慢、轻度脱发、低热等并发症,6例(4.7%)出现皮肤或口腔黏膜溃疡形成,未出现其它并发症。结论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面颈部软组织静脉畸形具有疗效好、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颈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10年1月应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的232例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患者资料。注射治疗后即刻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有无其他症状;胸片检查了解肺部情况;通过临床观察和B超检查评价治疗效果。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2年。结果232例患者中,228例患者外形基本对称,病变区血流消失;4例患者外形略不对称,病变区血流消失;1例患者出现晕厥反应,未发现过敏反应、肺栓塞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平阳霉素栓塞硬化治疗口腔颌面颈部静脉畸形疗效可靠,并发症在可接受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平阳霉素与其他药物联合瘤内注射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的疗效,为优选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126例颌面部静脉畸形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注射48例,B组采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和鱼肝油酸钠联合注射43例,C组采用平阳霉素和碘化油联合注射35例,并比较3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经12个月随访观察,A组优良率81.3%,B组优良率90.7%,C组优良率91.4%,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平阳霉素的3种联合用药方法均能有效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鱼肝油酸钠及碘化油合用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但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的类型、大小和部位以及患者的年龄选择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徐晶 《中外医疗》2008,34(34):62-63
目的 总结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 自1996年12月至2007年10月,对81例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行瘤体穿刺并注射平阳霉素,7天注射1次,1~5次为1疗程.结果 经6个月~2年随访,治愈65例,基本治愈7例,好转5例,无效4例.结论 平阳霉素治疗静脉畸形疗效高,疗程短,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采用平阳霉素1.6mg联合地塞米松1mg/cm2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34例,7~10d注射1次,3~5次为1疗程。结果:经6个月~7年的随访,治愈20例(58.82%),基本治愈11例(32.35%),好转3例(8.82%),无效0例。治愈和基本治愈率为91.17%,总有效率为100%。有2例(5.88%)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溃疡、发热副反应,1例(2.64%)出现皮疹。结论:平阳霉素治疗静脉畸形疗效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少,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娅   《中国医学工程》2015,(1):60-61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患者应用平阳霉素进行治疗的疗效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门诊部所收治的确诊为静脉畸形的患者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25例患者为对照组,25例患者为治疗组。对照组接受鱼肝油酸钠治疗,治疗组接受平阳霉素治疗。对两组患者接受1个疗程治疗后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接受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00%(23/25),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3/25),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平阳霉素应用于对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综合优势显著,值得引起重视并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采用平阳霉素(PYM)及微波热凝联合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平阳霉素及微波联合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一般3~4次为1疗程。结果经过对32例患者6~24月临床观察随访,治愈率66%,有效率100%。结论采用PYM及微波热凝联合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是一种疗效高,副反应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体外研究平阳霉素(PYM)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的HUVEC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YM,培养0.5h及1h后取贴壁细胞及培养液进行研究。结果:⑴作用1h后,25μg·ml1以上浓度组均可见细胞多数收缩,随浓度增高,细胞脱落增多。⑵随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增加,培养液中LDH活性及细胞杀伤率明显升高。结论:PYM对HUVEC损伤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防止局部注射药物流失可能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朱平  杨为松 《医学争鸣》1990,11(5):364-367
作者用胶原酶消化法自人脐带静脉分离获取内皮细胞,由牛下丘脑提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CGF),以改进的方法对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建立起在体外连续增殖传代的人血管内皮细胞(HEC)的培养模型。并就ECGF和人纤维粘连蛋白(HFN)对HEC生长的生物学效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①HEC在低密度(5×10~3/cm~2)情况下,即对ECGF(100~300mg/L)有良好的增殖反应,可在体外连续增殖传至10代;②HFN对HEC增殖无直接促进作用,但预先用其涂铺培养瓶底面,有利于细胞贴壁:③ECGF和HFN不能替代小牛血清。此培养体系的建立,将为内皮细胞的生理和病理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人腹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和培养人腹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取非炎症且非转移性肿瘤患者施行腹部外科手术的大网膜组织,经Ⅰ型胶原酶消化,两次筛网过滤、离心等步骤获取人微血管段,接种24 h待内皮细胞从微血管段爬出贴壁后,去除微血管段获得内皮细胞进行传代培养。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法鉴定所培养的细胞。结果运用此法进行的原代培养,血细胞在换液和传代过程中被去除,成纤维细胞污染被减至最少;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内皮细胞呈铺路石样生长,免疫组化鉴定表明Ⅷ因子阳性;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人腹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其纯度较高,生长状态良好。结论实验成功分离和培养了人腹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为体外研究腹膜透析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提供了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加药后第3、7天采用MTT法,在酶标仪492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观测细胞增殖,并记录细胞形态变化。将体外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分为二组,常规DMEM培养液组和含50ng/mLEGF的DMEM培养液组,培养3、7天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各阶段G1、S、G2期分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EGF组对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且与浓度相关,其中10ng/mL和100ng/mL组作用强于1ng/mL组。EGF加入后3d,对照组S期细胞24.5%,G2-M期细胞0.08%,加药组S期细胞24.6%,G2-M期细胞0.06%。与对照组相比较,各期细胞分布大致相等,无显著差异。加入7d后对照组S期细胞20.8%,G2-M期细胞0.41%,加药组S期细胞18.2%,G2-M期细胞1.55%,细胞分布发生明显变化。结论EGF促进体外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并使体外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的细胞周期发生变化,S期细胞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三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离和培养的方法.方法 分别采取“灌注消化法”、“机械刮取法”和“灌注搓揉法”来分离HUVECs.通过苔盼蓝排斥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数,进行免疫荧光法鉴定,比较这3种方法在获取的细胞数目、细胞活力和纯度方面的差异.常规进行细胞的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取第3代培养细胞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根据细胞生长特点,形态及表型特征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灌注搓揉法”所分离的细胞无论从细胞数目、细胞活力和纯度方面均优于传统的“灌注消化法”和“机械刮取法”.培养的细胞从形态、生长特点和表型鉴定证实为血管内皮细胞(ECs).结论 “灌注搓揉法”是一种获取血管ECs成功率高,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人内皮细胞的培养及其生物学功能检测方法。方法:以脐带来源的脐静脉内皮细胞行原代及传代培养,以光镜、电镜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S-P免疫细胞方法进行观察及鉴别。结果:培养细胞具有特征性的Weibel-Palade小体,其上清液及细胞内测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VonWillbrand因子(VWF)分别为84±9U,70±8U;(1.08±0.26)×10(-2)U/ml,(1.01±0.14)×10(-2)U/ml。结论:形态学及免疫学证明,培养细胞是内皮细胞,并具有合成、释放ACE和VWF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7.
MRI在脑静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MRI在脑静脉畸形(CV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2例CVM病例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常规MRI平扫、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增强扫描。结果额叶5例,顶叶3例,小脑4例,MRI平扫显示引流静脉7例呈管状长T1长T2信号,5例呈管状长T1短T2流空信号,髓静脉网呈细条状及条纹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显示多支髓静脉呈放射状或树根状排列,共同汇聚于中心引流静脉,形如"水母头"。SWI清晰显示髓静脉、引流静脉呈低信号。结论 MRI能够明确CVM诊断,SWI序列较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更多髓静脉,应作为CVM诊断的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