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133例出现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分为针对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61例患者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常规护理,针对护理组7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及针对患者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药物治疗措施,干预4周后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 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情绪波动,占43.61%;病友是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目标,占66.46%;攻击方式以徒手为主,占59.40%;干预4周后针对护理组的BPRS评分和MO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积极的药物治疗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缓解及稳定患者的情绪,防止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2.
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攻击行为往往难以预料,是精神科病房管理难点之一。行为医学认为,攻击是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和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1]。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具有突发性、冲动性及盲目性的特点[2],倍受精神科专业人员的重视。因  相似文献   

3.
金萍 《中外医疗》2010,29(7):104-104
目的通过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做以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68例有严重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与患者的精神症状和护患关系有着直接关系。结论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应掌握攻击行为特点,做好充分预防工作 做好病房的管理工作,消除不安全隐患 重视心理护理,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4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攻击对象、常见疾病、诱因等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针对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诱因及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尽量减轻暴力攻击行为造成的后果.方法 对6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不同的攻击行为采取相对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 精神病患者冲动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被害妄想29.03%,命令性幻听24.19%,情绪不稳19.35%,思维紊乱17.74%,要求得不到满足6.45%,药源性反应3.23%.结论 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是导致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尽早识别攻击行为发生的先兆和即时控制冲动行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轻攻击暴力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为医护人员寻求防范措施. 方法 观察对象为男性住院的精神病患者,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住院期间发生攻击行为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比较几种常见精神病的攻击行为的发生率.结果 有明显攻击行为的患者的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因子分明显高于无明显攻击行为者.结论 有明显攻击行为的患者的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因子分明显高于无明显攻击行为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攻击发生率最高,其次分别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对94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方式是徒手、持物、牙咬;攻击的对象主要是护士、医生、患者、家属、自伤;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精神症状、社会心理因素、个体因素、医患矛盾、环境因素等。结论:针对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方式、对象、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蔡珊 《当代医学》2010,16(19):129-129
目的分析现阶段精神病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12月的4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出现的攻击行为进行分析,并收集其住院资料,实施统计研究,使用t检验和x^2检验法得出相应结果。结果经过分析得出,有攻击行为史、被害妄想症、不合作治疗的病人发生攻击行为的比例占多数,而由于意识不清、控制力不足的占少数。结论通过分析得出攻击行为发生的主要诱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本院2005年12月-2007年12月1 16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根据病史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来评定相关因素。结果:有攻击行为的患者BPRS总分和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3个因子分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患者(均P<0.01),而其他焦虑抑郁、缺乏活力2个因子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可减少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孙桂兰  潘淑艳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2039-2040
攻击行为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为该生物体所不愿意接受的行为。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及冲动性人格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攻击行为表现更为突出,对医护工作人员及其周围病友构成严重威胁,给病房管理带来困难,同时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因素,  相似文献   

11.
马琴  岳玉川  杨丽  陈秀珍  秦小荣 《四川医学》2009,30(12):1854-1856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指标,编制护理评估表。方法收集81例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年龄、性别配对的无攻击行为精神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青壮年、男性、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缺少社会家庭支持、既往有不良嗜好和不良家庭环境史,病程短、首次住院是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可根据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选取护理评估指标,制定护理评估表。  相似文献   

12.
岳玉川  陈秀珍  杨丽  秦小荣 《四川医学》2009,30(10):1509-1511
目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某病房实施"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收集所发生的攻击行为情况,并与未实施病房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实施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病房,攻击行为的发生率降至6.98%,73.17%的攻击行为可以预测,攻击行为的再次率降至9.76%,其严重程度和损失程度均有所减轻,与未实施病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3.
钟薇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352-1353
目的:前瞻性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预测方法。方法:对226例同一精神专科内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攻击行为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筛查出可能的预测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性别、年龄、职业、家庭经济、既往攻击行为史、病情、社会影响、平均病床面积、病房病床数、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入院NOSIE、出院NOSIE、入院CGI、出院CGI等14个因子显示与暴力行为的发生与否有关。2、多因素结果:排行、既往暴力史、出院NOSIE、生活质量等4个因子显示与暴力行为的发生与否有关。结论:男性、年龄较轻、职业情况差、家庭经济差、排行较少、生活质量差、既往有攻击行为可能为预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危险因素;控制病情,改善病房条件,增加患者活动时间是精神科住院患者的暴力行为减少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以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并采用修订版外显行为量表(MAOS)、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7.86%,其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结论需要及时治疗和加强监护,减少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15.
顾璇  姚荣英  袁长江  李克勤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0):1115-1118,1121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及亲子依恋与中学生攻击行为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减少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市4所中学在校学生2 626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攻击问卷和父母依恋量表。结果: 年级、性别、父母的职业、管教方式、教育态度及亲子依恋对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均有一定影响(P < 0.05~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P <0.01)。结论: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因素及亲子依恋程度均具有一定关系,其中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为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上海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近期应激事件与危险行为发生的关联。方法 以上海市徐汇区、虹口区、嘉定区随访管理的9 52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2018年4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服药情况、自知力情况、涉及暴力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监护情况和最近3个月内应激事件发生情况,2018年7月和10月随访危险行为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近3个月应激事件发生情况(无/轻微/严重)与危险行为的关系,并按年龄、性别等特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7 955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随访6个月期间,共观察到危险行为发生有203例,发生率为2.55%。多因素调整相关因素后,以近3个月无应激事件的患者为参照,有轻微应激事件的患者危险行为发生风险是其7.18倍(95%CI:4.17~12.37),有严重应激事件的患者危险行为发生风险是其9.33倍(95%CI:2.33~37.41)。分层分析结果提示,在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分层中,存在近3个月应激事件的患者发生危险行为风险分别是无应激事件患者的7.37倍(95%CI:3.27~16.61)和21.65倍(95%CI:8.95~52.40);而在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患者中,这一比值是2.32(95%CI:0.19~27.88,Pfor interaction=0.010)。在规律服药的分层中,存在近3个月应激事件的患者发生危险行为风险是无应激事件患者的12.61倍(95%CI:6.95~22.88);而在未规律服药的患者中,经历应激事件者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是未经历者的2.86倍(95%CI:0.82~9.97,Pfor interaction=0.015)。结论 在上海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队列研究中,存在近3个月应激事件是患者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且这种负性影响在中学学历和服药规律的患者中被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具有攻击行为的男性违法青少年的人格特点。方法:根据一般情况问卷调查、违法性质及青少年暴力危险性定式评估(SAVRY),将少教所男性服教人员分为有攻击行为组(n=59)和无攻击行为组(n=20)分别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试。结果:有攻击行为组与无攻击行为组比较,在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青少年违法者的EPQ各项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其中攻击行为组与全国常模在EPQ四项指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攻击行为组与全国常模在E量表得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1,P<0.05)。结论:男性违法青少年多数具有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低等特点;相对于正常青少年,具有攻击行为的男性青少年多出现人格的偏离,其中以冲动和稳定性差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喹硫平联合碳酸锂与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效果.方法 将93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7例),观察组口服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对照组口服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 评定治疗患者攻击行为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MO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末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4及第8周末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住院期间观察组发生攻击行为11起,对照组25起,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996,P=0.0038).药物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26,P=0.4697),临床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效果与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效果相当,药物副作用差异不明显,但可显著降低住院患者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护理对策。对已发生暴力行为的12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情况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COMT基因多态性与暴力行为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茶酚胺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与有无伴发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109例伴发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和64例未伴发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COMT基因型,并分别比较伴发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和未伴发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组之间的COMT基因多态性差异。结果:伴发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和未伴发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组之间的COMT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COMT基因型强迫症的言语攻击行为分、对物品的攻击行为分、对自身躯体的攻击行为分、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分和攻击行为总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有无伴发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与COMT基因多态性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