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宜宾市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钩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99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8~9月,占发病总数的91.30%,男女性别比为2.69:1;病例主要集中在10~35岁年龄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6.59%;农民、学生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9.87%和36.79%。结论宜宾市钩体病发病高峰在8、9月份,青壮年农民及学生为主要发病对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整理数据,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钩体病例2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34/10万。2003年发病81例,年发病率为18.81/10万;2001年发病69例,年发病率为16.1/10万;2001-2004年间呈2年1次流行高峰的规律,疫情总体呈波浪式下降,2010年无病例发生。平坝和山区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病例主要集中在10~50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86.15%,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季节分布呈单峰型,仅集中在8~10月,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01-2010年峨眉山钩体发病逐年下降,到2010年已无新病例发生,应进一步加强防制钩体病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5—2014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监测资料,探索浙江省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人间钩体病疫情数据;采集鼠肾、蛙肾、猪肾、牛尿、鸭肾、鸭血和蛙血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临床确诊病例和宿主动物采用显微镜凝集实验检测抗体,分析宿主动物和人群中钩端螺旋体流行菌群携带和变动情况。结果浙江省2005—2014年累计发病131例,死亡3例,报告发病率为0.025 2/10万,死亡率为0.000 6/10万,病死率为2.29%。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0.108 4/10万。除舟山市和湖州市外,其余各市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浙中和浙南山区。40~65岁人群是钩体病的高发人群,占75.57%。宿主动物以携带黄疸出血群为主,占68.50%;鸭血阳性率最高,为23.94%。人群血清抗体种群以秋季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结论 2005—2014浙江省钩体病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宿主动物携带菌群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乐山市钩体病流行特征,探讨防制对策与措施。方法对乐山市钩体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乐山市钩体病例以8月下旬、9月上、中旬为主,9月上旬报告病例占总病例的31.40%,9月中旬占28.10%,全市2005-2007年共有113个乡镇报告钩体病例,占全市乡镇总数的50.22%,钩体病例主要以临床诊断为主,占94.77%;乡镇级医疗机构报告病例占总病例的50.96%。结论乐山市钩体病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发病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实施传染源定点清除、减少接触机率、加强健康教育、推行预防接种是乐山市当前防控钩体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状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西省2001-2008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8年全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1 40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0.11/10万~1.15/10万,年均发病率为0.42/10万;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38例,病死率为2.75%,病例以散发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江西省的赣州市、宜春市和上饶市,3市病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4.59%;7-8月为钩体病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71.9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44%;发病年龄集中在10~59岁,占全部病例的91.74%;男女性别之比约为2∶1;2002-2007年钩体病监测发现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2.61%)和澳洲群(15.94%)。结论2001-2008年江西省钩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7-8月为高发季节,与早晚季水稻"双抢"有关,也与职业人群相符,表现为稻田型流行特征;主要传染源及流行菌群分别为野外鼠和黄疸出血群钩体。  相似文献   

6.
韦芳青  何标祖  蒙福荣 《职业与健康》2008,24(23):2570-257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县为广西所辖县份之一,是钩体病重点疫区,1986-2007年共报告钩体病病例995例,发病死亡人数为32例,病死率为3.22%。为了解钩体病病例的死亡原因,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降低病死率,现对32例钩体病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393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14∶1,10~3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7.46%。结论宜宾市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点与监测点疫源地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全省的钩体病疫情报告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采集鼠、猪和青蛙的双肾或血、尿标本进行钩体培养分离,人、鼠血清测定抗体,分析感染情况。[结果]共报告钩体病126例,年均发病率0.09/10万。7~10月病例数占57.1%;农民占49.2%。监测点野外鼠密度为5.4%,黄毛鼠占优势(52.6%),鼠标本培养阳性率1.9%,鼠血清抗体阳性率67.7%,感染菌群以爪哇群和波摩那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31.4%,钩体菌群以秋季群和犬群为主。[结论]我省钩体病发病较平稳,主要分布在山区。夏秋季为高发季节,青壮年农民为重点人群。监测点人群携带菌群复杂,鼠感染率较高,贯彻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近五年来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医学统计学技术对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结果 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259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3.47%,年均发病率为0.11/10万。6-9月是本病流行季节,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69.11%,8月是发病高峰。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其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83.01%。病例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28: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接种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赵成坤 《职业与健康》2013,(22):2996-2997
目的了解2009--2011年鄂州市手足121病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手足12I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鄂州市2010--2012年手足121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2年鄂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131例,死亡4例,年均发病率为133.26/10万,4-7月发病率占发病总数的74.92%。1、2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占报告发病总数的65.54%。结论该市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季节为春夏季,1、2岁幼儿报告发病率较高,应加大重点人群防控力度,降低手足121病发病率和减少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东省2004--2010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流行趋势,为预防控制甲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广东省2004--2010年甲肝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广东省共报告甲肝病例12116例,甲肝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率从2004年的2.37/10万下降到2010年的1.29/10万。全年均有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2004--2010年报告病例总数居前5位的市分别是广州、佛山、深圳、江门和东莞,合计报告6181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51.02%。男性报告8367例.女性报告4045例,男女发病数性别比为2.07:1。30~34岁午龄组病例数最多,报告1436例,占11.85%。2004—2010牟甲肝发病数居前3位的职业分别是农民、工人、家政人员,分别报告3474例(占28.67%)、l863例(占15.38%)和1225例(占10.11%)。结论广东省甲肝进入低流行状态,以甲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预防控制措施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仙居县1974年报告首例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后至2000年共报告578例,钩体病疫情经过了由上升至下降的过程.为探讨该病在我县的流行特征和规律,为防制提供依据,作者对仙居县1974~2000年钩体病疫情及流行菌株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川省高县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76-2013年高县钩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76-2013年累计发病3 814例,死亡16例,年均死亡率和发病率为0.09/10万和21.42/10万,年均发病率经趋势卡方检验,χ2=604.74,P0.01。1976-1983年发病率波动在5.39/10万~38.10/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27.63/10万;1984-1993年发病呈现3次暴发流行,发病率波动在7.55/10万~169.95/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58.43/10万;1994-2013年发病率波动在0.21/10万~7.84/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34/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8~10月,占病例总数的94.87%,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流行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病例集中在10~34岁,年均发病率为66.05/10万,男女病例性别比2.63∶1,职业主要集中在农民,其次是学生分别占总病例数的77.66%和14.55%。结论四川省高县钩体病年均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提示钩体病综合防治措施成效显著。8~10月为高发季节,男性发病高于女性,10~35岁的农民和学生是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的重灾区之一 ,为此就广西近 12年来人间钩体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1990~2 0 0 1年全区累计发病 8381例 ,死亡 4 0 8例 ,病死率为 4 .78% ,年发病率在 0 .2 6 / 10万~ 5 .0 8/ 10万 ,年均发病率为 1.5 5 / 10万。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1~ 5月份病例较少 ,6月份病例明显增加 ,7~ 9月份维持在较高水平 ,8月份是发病高峰 ,10月份病例逐渐下降。 7~ 9月份的病例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 87.6 0 % ,是钩体病的流行季节。钩体病分布广泛 ,全区 8个地区均有病例报告 ,年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池、桂林、南宁、…  相似文献   

15.
对四川省1958-1996年的钩体病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39年来,全省84.01%的县有病例报告,累计发病677403例,年均发病率为19.40/10万,死亡7588人,年均病死率为1.12%。流行形式以“稻田型”型为主;感染方式主要以收割水稻接触疫水而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点与衢州市疫源地情况,为控制钩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办法,对1960-2005年的历史疫情进行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方法,采集鼠、水鸭、猪、青蛙的双肾标本和牛中段尿做钩体培养分离,青蛙和水鸭血清做抗体测定,分析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结果1960—2005年衢州市共报告钩体病11047例,年均发病率11.58/10万,死亡72例,病死率0.65%。7—9月发病例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90.26%;农民发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8.20%;男女之比为2.74:1;常山及开化县是衢州市最主要的疫区。2001—2005年监测点野外鼠密度为3.93%,黑线姬鼠占51.40%,动物标本培养阳性率0.49%,动物血清抗体阳性率14.02%。人血清中菌群为七日热群和黄疸出血群,动物中主要菌群为黄疸出血群、秋季热群、赛罗群、流感伤寒群。结论钩体病发病年度与地区波动十分明显,主要是受局部暴发疫情的影响。夏秋季为商发季节,青壮年农民为重点人群。近6年来的洪水低发,与动物间的低带菌率一致,但衢州市动物感染菌群复杂,多种动物均可携带,受气候影响导致暴发的危险始终存在。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宜昌市38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周期性的论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发病周期性规律。方法 采用周期图法分析了宜昌市1960 ~1997 年钩体病疫情资料。结果 宜昌市38 年来钩体病年发病率为15 .43/10 万,流行周期为10 年,周期振动有统计学上显著性意义(J= 4.179,P< 0 .05) 。结论 这为掌握钩体病流行规律,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39年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省1958~1996年的钩体病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39年来,全省84.01%的县有病例报告,累计发病677403例,年均发病率为19.49/10万,死亡7588人,年均病死率为1.12%。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感染方式主要以收割水稻接触疫水而感染。发病高峰为每年8~9月,青壮年农民发病最多,男与女之比为1.90∶1。经过疫源地调查,已从28种动物中分离出钩体。啮齿和食虫动物为“稻田型”钩体的主要传染源;家畜为“洪水型”钩体主要传染源。全省流行菌群有17群,以黄疸群为主,占66.36%。有39个血清型,其中赖型占53.99%。各地流行菌群菌型基本稳定,但不同地区和年代亦有变化。钩体病流行强度与宿主动物数量、带菌率高低、人群免疫水平、水稻收割季节、降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西1990—2012年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流行情况及2008年将流脑疫苗(MenV)纳入免疫规划后接种情况,为预防控制流脑制定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疫情资料及病例资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结果1990~1999年广西共报告流脑病例1232例,年平均发病率0.28/10万,死亡病例177例,病死率为14.36%,2000—2012年共报告流脑病例159例,年平均发病率0.025/10万,死亡病例28例,病死率为17.61%。广西2008~2012年A群流脑疫苗(MenA)第1针与第2针接种估算率分别为39.48%。116.94%和12.99%~108.15%。A+C群流脑疫苗(MenA+C)第1针与第2针接种估算率分别为19.50%-95.64%和10.16%.61.85%。2008~2012年报告的19例流脑病例中,有MenA免疫史的1例,有MenA+C免疫史的2例。2008~2012年广西接种MenA及MenA+C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病例分别为135例和31例,发生率分别为21.58/100万和8.64/100万。结论广西流脑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流行菌群复杂。流脑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但MenA+C估算接种率较MenA低。应继续做好以疫苗接种为主的各项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阳江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索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和应对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阳江市2010年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阳江市2010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5786例,发病率为235.59/10万;城镇发病3034例,发病率为343.38/10万,农村发病2752例,发病率为175.02/10万,城镇发病率高于农村(P〈0.01);发病以低年龄组为主,≤3岁4684例,占病例总数的80.9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共报告5350例,占病例总数的92.46%;7—8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2486例,占病例总数的42.97%。从哨点监测医院共随机采集病例粪便标本153份,检出肠道病毒阳性85份,其中CoxA16阳性15份、EV71阳性25份、其他肠道病毒阳性45份,分别占阳性标本总数的17.65%、29.41%、52.94%。结论阳江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高峰在7—8月,城镇人口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加强对托幼机构疫情监测,采取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隔离传染源和开展健康教育等控制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