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庄汝杰  陈冠军  庄伟  陈芳 《浙江医学》2013,35(20):1799-1801
目的:探讨腰椎Modic I、Ⅱ型面积改变率与对应终板中TNF-α含量的相关性。方法52例因下腰痛手术患者(男29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0±11.89)岁。术前行MRI检查,其中无Modic改变型16例,Modic I型15例,ModicⅡ型21例。测量3组在MRI T2正中矢状位上Modic改变面积及对应椎体面积大小,计算Modic改变率。术中收集椎间盘髓核、椎体终板部分组织作TNF-α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在髓核和终板组织中的差异,统计与终板面积改变率的相关性。结果无Modic改变型:髓核和终板组织中TNF-α染色极少,Modic I型组:TNF-ɑ在终板的表达明显高于髓核,与面积变化率的相关系数r=0.431,P=0.021,两者具有正相关性。ModicⅡ型组:TNF-ɑ在终板的表达与髓核组织相似,与面积变化率的相关系数r=0.322,P=0.043,两者具有正相关性。结论下腰痛患者中Modic I、Ⅱ型面积改变率与所对应终板中TNF-ɑ炎性因子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腰痛患者的腰椎终板矢状位形态重塑、Modic改变及腰椎间盘退变与腰椎节段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20例(男249例,女171例)下腰痛患者共2 100个腰椎节段,采用动态MRI技术在患者中立及过屈、过伸3个体位成像,统计各节段的椎间位移和椎间角度变化,分析腰椎终板矢状位形态(凹陷型、平坦型和不规则型),Modic改变(0~3型),椎间盘退变(Ⅰ~Ⅴ级)与腰椎节段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终板凹陷型(63.24%)、2型Modic改变(71.79%)和Ⅱ级椎间盘退变(40.33%)最常见;1~3型Modic改变在不规则型、平坦型和凹陷型腰椎终板中的发生率依次减少,而椎间盘退变程度在凹陷型、平坦型和不规则型腰椎终板中依次加重,同样椎间盘退变程度随着腰椎终板0~3型Modic改变亦逐渐加重;腰椎椎间位移在不规则型、平坦型和凹陷型腰椎终板节段中依次增加,而椎间角度变化相反,在不规则型腰椎终板节段中最大,在凹陷型腰椎终板节段中最小;腰椎终板2型Modic改变节段椎间位移最大,而椎间角度变化在Modic改变各型中依次增加.结论 腰椎终板重塑与Modic改变可能参与机体对抗节段过度活动的调节机制,与腰椎节段活动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王荣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64-66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退变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97例,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并对患者腰痛进行评级,分析Modic改变与疼痛的关系,分析其与性别、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97例患者中54例出现终板Modic退变,占55.7%,终板Modic退变患者腰痛评分显著高于无终板Modic退变的患者(P < 0.01).女性的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体重超重患者显著高于Ⅰ级和Ⅱ级(P < 0.01).超重的患者Modic退变Ⅲ型显著高于体重正常和超重的患者.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退变以Ⅱ型最多,性别和体重均与退变的发生有关,而体重还与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椎体终板Modic改变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取近3年在我院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100例,比较腰椎滑脱椎体终板Modic改变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滑脱节段Modic改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滑脱节段;退变性滑脱多见Medic2型;峡部断裂性滑脱多见Modic3型。腰椎滑脱椎体终板Modic改变与椎体终板滑脱程度、椎间盘退变情况、劳动严重度等相关。结论:在退变性滑脱中多见Modic改变Ⅱ型,在峡部裂性滑脱中多见Modie改变Ⅲ型;腰椎滑脱椎体终板Modic的改变与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诊断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磁共振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患者的MRI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患者中共累及终板86个,好发于下腰椎。按Modic分型:Ⅰ型33个(38.4%);Ⅱ型50个(58.1%);Ⅲ型3个(3.5%)。多发者30例(34.9%),单发者56例(65.1%)。伴Schmorl结节9例,伴腰椎不稳7例,伴腰椎压缩性骨折2例。结论: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是造成临床下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磁共振是本病的理想检查方法,能反映本病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融合术对相邻上位节段间隙Modic改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腰椎单节段融合固定术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L4/5融合38例,L5/S1融合29例,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1-29、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收集术前、术后末次随访MRI影像学资料进行Modic改变的测评。结果:末次随访VAS、JOA、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邻近节段上位间隙终板及终板下骨质正常42例(62.8%),发生Modic改变Ⅰ型7例(10.4%)、Ⅱ型16例(23.8%)、Ⅲ型2例(3.0%)。术前Modic正常、术后仍正常为8例,向Ⅰ、Ⅱ、Ⅲ型演变分别为15例、18例、1例;Ⅰ型向Ⅱ、Ⅲ型演变分别为4例、2例;Ⅱ型向Ⅲ型演变有6例。术后上位间隙Modic改变合计正常8例(11.9%)、Ⅰ型16例(23.8%)、Ⅱ型32例(47.8%)、Ⅲ型11例(16.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合手术加速相邻节段退变,邻近节段暴露,感染低毒性的概率增加,从而加重Modic改变。  相似文献   

7.
腰椎终板Modic退变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形式与表现临床上多种多样,其中椎间盘退变尤其多见。腰椎间盘退变往往合并腰椎终板的病理改变,MRI检查可显示为椎间盘邻近骨(也即终板)的信号改变,往往为终板水肿、脂肪化或骨硬化所致,这种改变叫做终板Modic退变[1],也是腰痛的病因之一[2-3],但并未引起重视。对此国外已有文献报道,但国内报道较少。本文拟对终板Modic退变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2010年6月采用腰椎单节段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的伴有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一组有腰椎终板Modic退变(A组),另一组无腰椎终板Modic退变(B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腰椎终板Modic退变对患者术后下腰痛缓解的影响。结果:术后2组患者下肢放射痛症状均缓解,临床疗效满意。2组术后下腰痛VA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腰痛恢复情况与腰椎终板Modic退变相关,对终板的观察可以更全面的评判下腰痛的发生、预后。  相似文献   

9.
庄汝杰  陈冠军  庄伟  陈扬  童培建 《浙江医学》2015,37(4):295-296,299
目的 探讨腰椎Modic I型改变的腰椎终板与椎间盘髓核中TNF-α、IL-6、IL-8 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0 例因下腰痛入院手术治疗并行腰椎MRI 检查确认为腰椎Modic I型改变患者的术中病灶椎间盘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观察椎间盘组织病理变化及炎症因子的表达,IL-6、IL-8 相对表达水平以相对表达量△Ct 或(2-△Ct×104)进行分析。结果 Modic I型终板中TNF-α表达水平(9.2±0.7)高于髓核(7.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核中△Ct IL-6、△Ct IL-8 相对表达量(6.34±1.82、10.62±1.88)高于终板(4.07±1.86、5.92±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odic I型终板中TNF-α、IL-6、IL-8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髓核,其引起下腰痛的原因主要为终板的炎症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腰椎终板Modic改变类型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及二者与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12月间行腰椎MRI检查且合并Modic改变的患者200例。Pfirrmann分级评估腰椎间盘退变。通过电话随访,采用VAS法评估LBP。统计Modic改变及邻近椎间盘退变在下腰段(L4/5及L5/S1水平)的分布情况及关系,及二者与LBP的关系。结果:Modic Ⅱ型与Ⅱ?Ⅰ型均与轻度椎间盘退变相关(P < 0.05)。Modic Ⅰ?Ⅱ型与轻度及严重椎间盘均相关(P < 0.05),而Modic Ⅰ型与严重椎间盘退变相关(P < 0.05)。Modic Ⅰ型、Ⅱ型及Ⅰ?Ⅱ型与LBP相关(P < 0.05)。多因素分析后,严重椎间盘退变(4级)与LBP相关性消失(P > 0.05)。结论:退变程度较高的腰椎间盘易合并Modic Ⅰ型,Modic Ⅱ型更常见于退变程度较低的腰椎间盘;退变初始阶段,Modic Ⅱ型可能向Ⅰ型转换。虽然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退变均与LBP相关,Modic改变的影响可能更直接,而腰椎间盘退变通过Modic改变间接产生影响,因此较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在低场MRI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52例腰椎间盘退变合并终板骨软骨炎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2例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中共累及终板119个,按Modic分型:Ⅰ型44个(37%);Ⅱ型61个(51%);Ⅲ型14个(12%).分布在腰4、5骶1相对缘的多见.结论 MRI是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的理想检查方法,能反映该病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胸背痛患者终板Modic改变在胸椎MRI上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因胸背痛在我院行胸椎MRI检查的患者,排除特异性疼痛,共纳入384例,其中男178例,女206例,年龄18~85岁,分析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分布节段及相邻椎间盘退变等级,统计并分析Modic改变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结果:21例患者23个椎间盘存在终板Modic改变,占入选患者5.5%,ModicⅠ型、Ⅱ型和Ⅲ型的个数分别为4个、10个、9个,出现Modic改变的节段为T5/6(2个),T6/7(2个),T7/8(4个),T8/9(3个),T9/10(3个),T10/11(4个),T11/12(5个);中下胸椎分布多于上胸椎;终板Modic改变相邻椎间盘退变分级,2级1个,3级5个,4级10个,5级7个,椎间盘退变与Modic改变有相关性。结论:胸椎Modic改变发生率较低,以中下胸椎多见,椎间盘退变与Modic改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患者术前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44例,术前MRI对病变节段进行Modic分型,并用Pfirrmann分级和改良的Pfirrmann分级评定病变节段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不同类型的Modic改变之间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差异;评价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44例患者中,12例无Modic改变,Pfirrmann分级为3.92 ± 0.29,改良分级为5.92 ± 0.90;ModicⅠ型改变16例,Pfirrmann分级为4.31 ± 0.60,改良分级为6.88 ± 1.54;ModicⅡ型改变15例,Pfirrmann分级为4.27 ± 0.46,改良分级为6.87 ± 0.83;ModicⅢ型改变1例,Pfirrmann分级为Ⅳ级和改良分级为6级?统计显示,ModicⅠ?Ⅱ型与无改变组之间的Pfirrmann分级与改良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 < 0.01)?ModicⅠ型改变和Ⅱ型改变之间的Pfirrmann分级及改良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ModicⅠ型改变和无改变组之间?Ⅱ型和无改变组之间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有统计学性差异(P < 0.05)?结论:在本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病例中,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和改良分级之间有明确关联;ModicⅠ型和Ⅱ型改变之间的Pfirrmann分级与改良分级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腰椎Modic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异常信号改变.1987年Roos等[1]率先报道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MRI中发现邻近终板区域的椎体信号异常.1988年Modic等[2,3]系统描述了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改变的类型、分型标准及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15.
庄伟  庄汝杰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560-1562
目的 探讨下腰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和临床分布特点.方法 对因腰痛就诊并行MRI检查的1 063例患者的腰椎终板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及其与椎间盘节段、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1 063例患者共5 315个腰椎间盘中,328例(30.8%) 1685个(31.7%)邻近终板发生了Modic改变,其中Ⅰ型的发生率为9.8%,Ⅱ型为20.4%,Ⅲ型为1.5%; L4/5与L2/S1为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多发节段;性别间Modic改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0岁以上患者Modic改变发生率显著高于40岁以下患者.结论 Modic改变Ⅱ型的发生率最高,与性别无关,且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的L4/5、L5/S1节段.  相似文献   

16.
陈小余  宋学文  肖红 《重庆医学》2011,40(28):2845-284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114例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结果 114例病例中共累及终板234个,按Modic分型其中Ⅰ型82个(35%);Ⅱ型136个(58.1%);Ⅲ型16个(6.8%);单发累及72例(63.2%),多发累及42例(36.8%);病变好发于下腰段。结论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是造成临床上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MRI是该病的有效检查方法,能够反映该病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7.
郝淑彬 《四川医学》2011,32(5):763-765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低场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共累及终板136个,按Modic分型,Ⅰ型77个(56.6%);Ⅱ型45个(33.1%);Ⅲ型14个(10.3%)。多发累及49例(81.7%);单发11例(18.3%)。好发于下腰段,累及双侧终板多见。结论低场MRI能准确显示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部位、范围及各期信号特点,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颈椎Modic改变与轴性疼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病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6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各节段分布及各分布节段类型,统计并分析Modic改变与颈部轴性疼痛的关系.结果:136例颈椎病患者中有23例存在Modic改变.发生率为16.9%;男性患者中发生率为17.7%,女性为15%;最常出现Modic改变的节段为C56;Modic Ⅰ型、Ⅱ型和Ⅲ型的发生率分别为4.4%、7.4%、5.1%.存在Modic改变的患者中.轴性疼痛发生率为56.5%.术后缓解率为76.9%;无Modic改变者轴性疼痛的发生率为20.4%,术后缓解率为73.9%,两者轴性疼痛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O.05).Modic改变Ⅰ、Ⅱ、Ⅲ型患者中轴性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3.3%、60%和28.6%,术后缓解率分别为100%、66.7%和50%;Modic改变I型患者轴性疼痛发生率和术后缓解率均较其他两型为高(P相似文献   

19.
湛先发  范小涛  许晓华 《重庆医学》2011,40(29):2981-2983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的生物力学特性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低场MRI对腰椎终板软骨炎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腰椎间盘病变并腰椎终板软骨炎患者的MRI资料。结果 本组60例中,MRI表现为ModicI型I型38例,占63%;Ⅱ型8例,占13%;Ⅲ型4例,占6%;混合型10例,占16%。发生部位以L4/5和(或)L5/S1椎间隙多见,同一病例可以有不同类型。结论 提高临床医师对腰椎终板软骨炎的认识和重视,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王洪义 《中外医疗》2013,(33):185-186
目的 探讨脊柱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临床表现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在2010年6月-2013年3月所收治的358例脊柱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和MRI表现.结果 358例患者中共累及终板862个,按照Modic类型进行划分,其中Ⅰ型累及488个,占56.6%;Ⅱ型累及84个,占9.7%;Ⅲ型累及290个,占33.7%;单个累及38例,占10.6%,多发累及320例,占89.4%,而且容易发生在下腰段.结论通过分析低场MRI,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脊柱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各期的信号特点,能够清晰地看到病灶的所在位置,进行准确地类型划分,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