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我们于2004年6月为1例Ⅱ型糖尿病伴终末期肾病患者行胰、肾、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移植术后有功能存活1年,患者生活质量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预防和逆转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2003年9月17例同种异体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采用口服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激素三联用药。其中2例术前及术后第5天应用抗IL-2R单克隆抗体,3例应用OKT3进行免疫诱导。结果 17例患者中1例发生移植胰腺、肾脏加速性排斥反应.经保守治疗无效,切除移植物;8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单纯肾脏排斥反应6例,同时累及胰腺、肾脏的排斥反应2例,经甲泼尼龙或OKT3治疗后均逆转。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术前采用综合措施降低高危受者的致敏性,是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发生胰瘘的14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共发生术后胰瘘14例,发生率18.4%。该14例胰瘘患者中1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有效率为85.7%,2例患者经二次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死亡(7.1%)。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较高。术中及术后对患者的恰当处理是减少术后胰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方法。方法 在复习有关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综述报告。结果 胰瘘仍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胰腺残端的处理方法仍以胰肠(胃)吻合重建为主,胰管结扎及全胰切除术的应用已越来越少。围术期应用生长抑素以预防胰瘘的发生尚无定论。结论 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胰瘘发生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各种胰腺残端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组12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术后发生胰瘘24例。对可能影响胰瘘发生的10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年龄≥60岁者,术前血清白蛋白<35g/L,血清总胆红素≥120μmol/L是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缺乏综合措施及术者经验不足是胰瘘发生的主要因素。有目的地控制这些因素将有助于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生长抑素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八肽 (又称 Octreotide奥曲肽 ,商品名善宁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抑制胰液的分泌、预防和治疗胰瘘的作用。方法 对照组 :1990年 1月至 1995年 4月收治的 3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未应用生长抑素八肽 ;实验组 :1995年 5月至 1999年 12月收治的 4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常规应用生长抑素八肽 0 .1m g,每 8h皮下注射一次。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 Child术式。结果 对照组术后胰液分泌为 2 35 .5 3± 111.77ml/d,实验组术后胰液分泌为 133.0 9±112 .35 ml/d,实验组术后胰液分泌比对照组显著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0 .0 5 )。对照组术后发生胰瘘 4例 ,未应用善宁治疗 ,死亡 3例。实验组术后发生胰瘘 3例 ,常规应用善宁治疗 ,无死亡病例。结论 善宁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抑制胰液分泌、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和治疗胰瘘疗效可靠 ,能够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术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报告2例Ⅰ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患者施行全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2例胰腺肾取自同一供体。术后移植胰及肾功能恢复良好,停用胰岛素后血肌酐,尿素氮降至正常。侄Ⅰ术后移植物有功能,存活已二年,生活自理,能做家务劳动,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如同正常人生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防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胰腺残端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至2008年186例因胰腺或胰外病变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腺残端处理方法分别为:结扎主胰管、残端结扎、间断缝合、Prolene线连续缝合、胰腺空肠吻合及闭合器钉合六种方式,比较上述六种方式对术后胰瘘的影响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6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5例(2.7%),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4.9%(65/186),胰瘘发生率21.0%(39/186)。8例胰腺残端结扎术后4例发生胰瘘,11例胰腺空肠吻合患者无胰瘘发生;17例Endo—GIA关闭胰腺残端者有胰瘘4例;结扎主胰管组、连续缝合组、间断缝合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3.9%(5/36)、15.6%(10/64)、32.0%(16/50),前两者与后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体尾切除术中残端结扎和间断缝合容易发生胰瘘,选择性缝扎主胰管或Prolene线连续缝合能降低胰瘘发生率,尤其后者更简单易行。近端胰管梗阻患者可选用胰肠吻合预防胰瘘;闭合器钉和胰腺残端要根据胰腺大小和质地选择性使用。 相似文献
11.
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若干技术改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德明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1,5(4):248-24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及壶腹周围癌的最佳治疗方法。长期以来,术后胰肠吻合口胰瘘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亦是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防止胰瘘的发生。作对Whipple手术中消化道重建进行了改进。称之为胰腺残端闭锁Child套入式吻合加空肠减压术。,现已在6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中实施,其术后胰瘘发生率由原来的14.3%降至3.2%,无1例因胰瘘并发症死亡,本重点详细介绍了手术步骤和方式。并就术式理论依据、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本术式操作简便,安全而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联合应用胰瘘风险评分表(fistula risk score, FRS)和术后第一日腹腔引流液淀粉酶(drain fluid amylase on postoperative day 1, DFA1)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后临床胰瘘的条件,指导术后早期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改进胰肠吻合技术并探讨预防胰瘘的术式。方法:16例胰头癌根治切除术后,改进消化道重建方法,术后经胆道T管逆行造影,观察胰肠吻合肠襻的影像特征。结果:16例无胰瘘并发症。术后T管造影显示,快速注药可见胰肠吻合肠襻及吻合口显影。结论:改进胰肠吻合的缝合技巧及减轻胰肠吻合肠襻张力的术式有助于预防胰瘘。 相似文献
14.
15.
大鼠胰十二指肠肾脏联合移植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进行胰肾联合移植基础研究,建立一种简易可靠的大鼠胰十二指肠肾脏联合移植(SPKT)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作同品系异体移植的供受体,受体尾静脉注射链脲霉素(STZ)50mg/kg,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在保存液中,移植物门静脉与肾下下腔静脉作袖套式吻合;移植物肾上腹主动脉,肾上下腔静脉分别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肾下下腔静脉显微缝合吻合,移植物十二指肠与受体十二指肠端侧吻合,移植物带输尿管的膀胱片与受体膀胱吻合。结果:血管吻合时间及受体手术时间短,手术成功率为88%,移植胰腺及肾脏功能良好。结论:此模型是一种简易可靠的大鼠胰十二指肠肾脏联合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10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 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310例患者中13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胰瘘发生率为33.23%(103/310),胰瘘患者中合并其他并发症者4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术前TBil、胰管直径及术后Alb 4个因素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x2=4.543,6.087,6.265,5.3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Bil ≥34.2 μmol/L、胰管直径<3 mm及术后Alb< 28 g/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6,1.936,1.780;95%可信区间:1.107 ~2.948,1.170 ~3.206,1.002~3.165,P<0.05).结论 术前显性黄疸(TBil≥34.2 μmol/L),胰管直径过小(<3 mm)和术后营养情况不良(Alb <28 g/L)预示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预防张志伟蔡中瑞何柏威周庆华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国内统计资料其发生率为4%~15%〔1〕。我院近十年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3例,其中胰腺癌14例,出现胰瘘4例;十二指肠壶腹部腺癌8例,发生胰瘘4例;胆总管... 相似文献
18.
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 ,对胰腺和壶腹周围恶性和良性肿瘤病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增多并认为是一种安全手术。虽然PD术后死亡率不超过 2 % ,但术后并发症率仍高达 2 7%~ 5 0 %。PD术后3大常见的并发症是延迟胃排空、胰瘘、伤口感染或脓毒症。胰瘘仍然是PD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发生率为 5 %~ 2 5 % ,胰瘘致死率为2 0 %~ 5 0 %。近几年几个大宗研究表明 ,手术死亡率平均为 6 0 % (0 %~8 9% ) ,术后胰瘘 (或漏 )率为 13 5 % ,而胰瘘引起 2 5 %的病人死亡〔6〕。新近来自PD高手术量治疗中心的报道 ,1990年~ 1996年施行的 6 5 0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成胰瘘组(39例)和非胰瘘组(147例)进行队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86例患者中39例发生胰瘘,其中A级26例、B级10例、C级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术前TBil、术前纠正后Alb、术后第3天Alb、胰腺残端游离长度、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是发生胰瘘的影响因素(x2=34.990,20.480,8.212,10.890,13.561,11.505,13.820,4.539,36.59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是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9,3.383,1.437,1.273,11.939,P<0.05).结论 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和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将增加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导致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PD后PF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4年03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可能与PF相关的14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PF发生率为13.9%(17/1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腹部手术史(P=0.024),术前胆红素(P=0.003)、术中出血量(P=0.023)、术后血红蛋白(P=0.021)、胰腺质地(P=0.046)、胰管直径(P=0.007)为PD后发生PF有意义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上腹部手术史、胰管直径<3 mm、术后血红蛋白<90 g/L是PD术后发生PF的独立危险因素(OR=4.308、5.052、3.958,均P<0.05)。结论:对于上腹部手术史、胰管直径<3 mm、术后血红蛋白<90 g/L的PD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术后PF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