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伤的疗效.方法120例患者分为纳洛酮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纳洛酮组加用纳洛酮.观察两组治疗后GCS评分、血浆中β-内啡呔(β-EP)及意识觉醒时间等变化.结果治疗组在GCS评分恢复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浆β-EP水平下降程度及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生命体征(主要是呼吸循环指标)稳定性优于对照组,意识觉醒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基础上加用盐酸纳洛酮,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流量给氧和盐酸纳洛酮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高流量给氧组40例,纳洛酮治疗组40例;观察三组颅内压、脑水肿、髓鞘碱性蛋白、伤后6个月GOS评分变化。结果纳洛酮治疗组颅内压增高幅度和脑水肿程度较高流量给氧、对照组明显减轻;纳洛酮治疗组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纳洛酮治疗组6个月后死亡率、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高流量给氧组。结论纳洛酮可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增高的幅度、减轻脑水肿、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而高流量给氧治疗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并脑疝开颅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牟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并脑疝开颅术后患者32例,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降颅压方法和营养脑组织药物,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使用纳洛酮,经15天治疗后分析观察两组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脑水肿减轻情况、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和患者预后恢复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升高,实验组患者效果优于对照组,在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和患者预后恢复情况等方面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足量应用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并脑疝开颅术后患者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纳洛酮在急性重型颅脑外伤中的运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146名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71),观察治疗早期病人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脑脊液中β-内啡肽变化情况。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早期病人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呼吸异常(29.3%)、心律异常(30.7%)及伤后1周颅内压显著升高(20%)和重度脑水肿者(20%)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纳洛酮组1周后意识转清醒率(54.7%)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2.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残及病死率(37.3%)明显减少(P〈0.05)。纳洛酮组病人β-内啡肽下降程度及速度较对照组显著加快(P〈0.01)。结论 纳洛酮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其机制可能是拮抗并抑制伤后β-内啡肽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纳洛酮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31例应用高压氧联合纳洛酮,对照组30例给予胞二磷胆碱针。观察两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语言及运动功能恢复状态等情况。结果高压氧配合纳洛酮可明显缩短重度脑外伤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有显著的促进苏醒作用;两组疗效比较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纳洛酮治疗有助于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不同时期使用纳洛酮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16例分为早期治疗组(伤后12h内足量或大剂量使用纳洛酮)42例,晚期治疗组(伤后7~10天使用纳洛酮)44例,对照组(不使用纳洛酮)30例,比较观察各组病人的疗效。结果早期治疗组较晚期治疗组、对照组的意识复苏时间明显缩短(P<0.01),拔气管导管时间明显提前(P<0.01或0.05),肺部感染率则无明显差别(P>0.05);晚期治疗组与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足量或大剂量使用阿片受体阻滞剂纳洛酮能明显减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继发损伤,缩短意识复苏时间及气管导管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大剂量使用纳洛酮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促醒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观察两组在1月内意识恢复率。结果治疗组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提前,脑积水发生率,脑血管痉挛率、致残率明显降低。结论早期大剂量使用纳洛酮能明显减轻重症颅脑继发性损伤。能加速意识恢复时间和提高生存质量,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洛酮对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功能的疗效.方法 对所收治4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组和常规对照组各22例,对两组患者同期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运动语言功能、综合生活质量计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纳洛酮组患者的GCS评分及GOS评分在治疗和随访期间均较对照组提高,伤后2月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及时手术及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应尽早使用纳洛酮促进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郭业强 《当代医学》2014,(2):141-142
目的分析纳络酮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4年3月-2012年3月间入住本院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纳络酮进行治疗,对比脑水肿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昏迷时间缩短,清醒率提升,恢复情况较好,且脑水肿消退快,颅内压控制效果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能够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缩短昏迷时间,对降低伤残率、致死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用纳洛酮对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我科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脱水治疗冬眠低温治疗)和纳洛酮治疗组(纳洛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结果两组病死率分别为10%和26%;两组治疗前GOS相比无差异,纳洛酮组治疗后GOS较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1.P〈0.05);脑水肿纳洛酮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纳洛酮治疗组较常规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P〈0.01)。结论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参附注射液对治疗急性重型脑外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重型脑外伤的临床疗效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颅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GCS5 - 8分患者 60例 ,根据同等伤情分为 2组 ,对照组 (Control) ,即单纯用一般的治疗方法 ;参附注射液治疗组 ,即在应用一般治疗同时 ,在患者入院后 2 4小时内通过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清醒时间、GCS评分、GOS预后评分、TCD血流速度改变和病死率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的症状体征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清醒时间较对照缩短 (P <0 0 5 ) ,TCD显示MCA血流速度降低较多 (P <0 0 1) ;GCS评分和GOS预后积分均较对照组升高 (P <0 0 5或 0 0 1) ;病死率明显下降 ,对照组 40 % ,治疗组 2 0 %。结论参附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其疗效可靠 ,毒副作用较小 ,对治疗颅脑损伤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颅脑创伤后血清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液对颅脑创伤的治疗作用和对S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另选3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采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液治疗1周,常规组不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液治疗,检测并比较伤后3、8、24、72h和1周血清S100B蛋白水平,并观察治疗1周后两组的病死率。结果:伤后3、6、24h常规组和实验组S100B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伤后24h常规组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治疗1周后实验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GC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病死率(2.94%)明显低于实验组(22.22%)(P〈0.05)。结论:颅脑创伤后血清S100B蛋白可以作为反映小牛血去蛋白提取液对脑损伤治疗程度的标志物,小牛血去蛋白提取液对损伤的脑组织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山莨菪碱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山莨菪碱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行常规治疗,山莨菪碱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结果山莨菪碱治疗组患者神经源性肺水肿治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山莨菪碱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重度颅脑损伤患者6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随机分为早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对患者均进行GCS评分、颅内压(ICP)测定、头部CT、ECT、TCD检查。结果利多卡因治疗3~5d后即出现颅内压降低、挫伤脑组织血流供应改善、脑水肿减轻,GCS评分在治疗7d、14d后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早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能明显减轻重度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组织损伤的程度,利于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5.
姜春秋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557-1559
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方式在颅脑损伤病人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应用降阶梯思维方式进行救治的60例颅脑损伤病人作为观察组,将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以传统经验思维进行救治的60例颅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记录2组救治成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家属满意率、预警时间、急诊救治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分诊评估时间.结果:观察组救治成功率、家属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预警时间、急诊救治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分诊评估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降阶梯思维方式能有效缩短颅脑损伤病人预警时间,可为病人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16.
乌司他丁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②方法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乌司他丁治疗7天。分别于入院后1、3、7、14天进行GCS评分、应激性溃疡厦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率;于治疗后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③结果 观察组GCS评分,应激性溃疡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6个月后的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死率亦明显下降。④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有效地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可降低其并发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贺震民  蔡青 《海南医学》2009,20(6):68-7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16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依达拉奉治疗组165例患者中,GCS评分:8—6分121例中,恢复良好92例,占76%,中残12例,占9.9%,重残10例,占8.26%,植物生存4例,占3.3%,死亡3例,占2.47%。GCS评分:5—3分44例中,恢复良好20例,占45.54%,中残14例,占31.81%,重残4例,占9.09%,植物生存2例,占4.54%,死亡4例,占9.09%。总死亡人数8例,总死亡率占6.61%。随机对照组165例患者中,GCS评分:8—6分121例中,恢复良好56例,占46.28%,中残31例,占25.61%,重残21例,占12.35%,植物生存4例,占3.3%,死亡9例,占7.43%。GCS评分:5—3分44例中,恢复良好12例,占27.27%,中残16例,占36.36%,重残6例,占13.63%,植物生存3例,占6.81%,死亡7例,占15.9%。总死亡人数16例,总死亡率占13.22%。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清除颅脑损伤后体内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水肿。依达拉奉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18.
江枫林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2):144-145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43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治疗。观察治疗前后GCS评分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4.4%,显著低于治疗组总有效率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洛酮可显著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宁郁 《医学综述》2014,(3):551-553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脑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重型颅脑损伤所致脑疝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1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1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颅内压,并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预后良好率,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GCS高于对照组(8.9±2.4 vs 6.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434,P=0.0000),颅内压低于对照组(17.8±3.5 vs 23.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540,P=0.0000;术后1年复查,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t=9.7004,P=0.0000);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u=1.3148,P=0.0000)。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所致脑疝患者最主要的措施,可彻底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有效降低颅压,使脑疝复位,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2种不同剂量纳洛酮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探讨2种不同剂量纳洛酮的临床疗效,以及用BIS评估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的可行性。方法:收集55例成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照入院先后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小剂量纳洛酮组(A组,18例)和大剂量纳洛酮组(B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纳洛酮0.1 mg·kg-1·d-1,B组给予纳洛酮0.4 mg·kg-1·d-1,治疗14 d,3组在此期间持续监测记录BIS值;在治疗1个月末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3组患者入院第1天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入院治疗第14天时BIS值均较入院第1天显著升高(P<0.01)。B组患者入院第14天BIS值升高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组(P<0.01)。A组和B组治疗1个月末GO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B组患者治疗1个月末GOS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1)。3组患者入院第14天BIS值与GO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3组患者治疗1个月末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可保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但不能降低病死率,BIS对脑损伤程度及预后评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