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阿司匹林与华法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现象,其中,华法林组的出血率为6.0%。阿司匹林组的出血率为2.0%。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华法林组有1例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终点事件发生率为2.0%,阿司匹林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14.0%。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可以显著降低外周动脉栓塞、缺血性脑卒中等的发生率,疗效确切。但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予以密切关注,以减少出血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周利英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7):38-39
目的观察华法林用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方法将心房颤动患者248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128例和阿司匹林组120例,比较2组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91%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安全可靠,注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随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可有效避免血栓栓塞发生、防止出血不良反应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周利英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0)
目的:观察华法林用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方法:将心房颤动患者248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128例和阿司匹林组120例,比较2组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91%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安全可靠,注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随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可有效避免血栓栓塞发生、防止出血不良反应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蔡德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5):163-164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脑卒中风险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1.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在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血情况。对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INR监测情况。结果在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中出现脑血栓共3例,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发生脑血栓共12例,脑血栓发生率为40.0%。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脑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除了出血并发症较为常见外,其他的并发症患者能够耐受,疗程均持续完成。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有助于防止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防治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房颤患者对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护理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可操作性。方法选取房颤患者87例,按照依从性量表内容进行调查,与进行护理干预后再次进行的依从性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结论在不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定期检查INR、每日摄入相对稳定量的食物等方面依从性差,但与护理干预后的得分差异明显,依从性明显提高,护理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低剂量长期使用华法林对患者脑卒中和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21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d。华法林高剂量组患者在使用华法林钠片前测定抗凝强度国际化标准比率(INR)作为基础值,初始剂量为2.5 mg/d,每隔3~5 d复查IRN,根据IRN调整使用剂量,每次增加0.625 mg,直至复查INR达标,达标时IRN值为2.1~3.0。华法林低剂量组患者使用华法林初始量为1.25 mg/d,每隔3~5 d复查IRN,达标时IRN值为1.5~2.0。根据IRN调整使用剂量,如果INR<1.5,每次增加0.625 mg,直至复查INR达标;如果INR>2.1,将华法林剂量减少0.625 mg。INR不稳定时,连续达标2次后以该剂量作为维持剂量,每月复查1次,直至INR达标。3组均治疗随访18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卒中发生情况、凝血指标、华法林用量、达INR标准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后,华法林高剂量组脑卒中发生率为2.82%,华法林低剂量组为4.2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明显延长(P<0.05),华法林高剂量和低剂量APTT、PT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低剂量组华法林使用量和INR达标准值时间均明显低于华法林高剂量组(P<0.05)。治疗期间,华法林高剂量组出血、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6%,华法林低剂量组为5.6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58%(P<0.05)。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长期使用低剂量华法林能够有效的达到预防脑卒中的效果,其疗效与标准抗凝强度相当,且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患者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并评价其长期预后意义。方法21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患者分为华法林抗凝组(A组)及阿司匹林抗凝组(B组),A组监测INR在1.8~2.5之间,B组不测INR。结果21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A组10%,B组9%(P>0.05):血栓栓塞并发症:A组10%,B组36%(P<0.05);再次因肺部感染和心衰平均住院人次数:A组(1±1),B组(3±2)(P<0.05);随访1.2~5年.A组病死率0,B组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与阿司匹林抗凝相比能明显降低血栓栓塞并发症,减少因心衰和肺部感染再次住院次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10.
华法林与阿斯匹林在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2组血栓栓塞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为5.0%,阿司匹林组为20.0%,2组差异显著(P〈0.01)。2组病例80%不良反应为出血,但无1例严重出血。两组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较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血栓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老年心房颤动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实践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具体情况。方法:每日晚饭后服华法林,起始剂量3.0mg/d,每5~7天测量1次INP,使INR在2.0~2.5。INP〈2.0时,华法林剂量每3-5天增加0.5mg,直至达标,当INP〉2.5时,当日起药物剂量减0.5mg,直至达标。结果:维持剂量为(2.35±0.44)mg,最高3.5mg,最低1.5mg,其中87.5%患者维持用量为2.0~3.0mg。达标时间为(10.5±3.4)d,最高21d,最低5d,其中74.5%在14d内达标。结论:当前基层医院房颤抗凝治疗率极低,应提高广大医务人员与患者对房颤并发栓塞的危险性的认识,减少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为心房颤动规范化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00例,采用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系统对纳入人群进行血栓危险分层和出血风险评估,并依据《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评价其规范化抗凝情况。结果: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分别为(2.73±2.10)分和(1.57±1.13)分。183例(91.5%)患者接受抗血栓治疗,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74例(37%),而血栓高危组125例患者中,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50例(40%)。华法林抗凝治疗时间(5.78±4.73) d,累积给药剂量为(19.46±18.19) mg,55例(74.32%)患者出院前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达标率为30.9%。结论:心房颤动以华法林抗凝治疗现状不容乐观,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规范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华法林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脑卒中高危患者的疗效。方法120例脑卒中高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均为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控制基础疾病治疗,如降血脂、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拮抗心律失常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接受华法林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治疗12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期内完全性脑卒中发生率0相比对照组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内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不典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分别为0和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和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相比对照组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治疗脑卒中高危患者可以降低其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不典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 ,有较高的栓塞发生率 ,特别是既往有栓塞病史、超声诊断左心房内有血栓、严重二尖瓣狭窄、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者均属高危患者。对于高危患者一般主张给予长期抗凝治疗 ,但很多人担心长期服用华法林会导致出血等不良反应 ,而放弃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我们对长期服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对比观察 ,研究心房颤动患者长期服用华法林治疗的安全性。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全部来自我院 2 0 0 0年 11月至2 0 0 3年 2月住院和门诊的心房颤动患者。患者需符合以下条件 :1心房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华法林及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8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及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华法林组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用量,随访时间为2 a。结果阿司匹林组死亡2例,1例为缺血性卒中,另1例为心力衰竭;华法林组1例为猝死。阿司匹林组发生栓塞事件共8例,出血并发症3例;华法林组发生栓塞事件共3例,出血并发症7例。结论华法林可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但出血并发症稍增多,关键是要严密随访INR。 相似文献
16.
王志敬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9):140-142
心房颤动(房颤)主要危害之一是血栓栓塞,脑栓塞是房颤引起的最主要的栓塞事件,也是房颤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并发症。我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资料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1]。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研究发现,未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为4.1%,且半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2]。因此,国内外 相似文献
17.
王志敬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8)
心房颤动(房颤)主要危害之一是血栓栓塞,脑栓塞是房颤引起的最主要的栓塞事件,也是房颤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并发症.我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资料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1].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研究发现,未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为4.1%,且半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2].因此,国内外建议与共识[3,4]均高度强调了房颤防栓的重要性,建议除孤立性房颤和有禁忌证外,所有房颤患者应当抗栓治疗.房颤血栓栓塞预防试验的荟萃分析提示,华法林使脑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68%[5].目前临床上公认的首选抗栓药物仍是华法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并分析华法林用于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110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的治疗并对比其疗效。结果 观察组有1例出现缺血性脑卒中,2例出现暂时性脑缺血,没有外周动脉栓塞和死亡的发生;对照组有2例出现外周动脉栓塞,5例出现缺血性脑卒中,6例出现暂时性脑缺血,1例死亡。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房颤动的治疗中选用华法林进行治疗,不仅减少了缺血性脑卒中和暂时性脑缺血的发生率,而且没有死亡与外周动脉栓塞情况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5):135-129
目的:探究与分析华法林应用于慢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具有血栓栓塞高风险的心房颤动患者,采取不同剂量的华法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普通剂量组较小剂量组相比, INR首次达标时间与INR稳定值的时间明显缩短,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普通剂量的华法林应用于具有血栓高风险的患者中,显著降低了诱发栓塞出现的风险,且在治疗过程中不易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老年房颤口服华法林患者用药安全性,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方法选择70例老年心房颤动口服华法林抗凝的患者分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实施药物常规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教育,采取预防有可能引起患者出现风险的力所能及的护理措施和调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促使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支持和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协作观察病情及药物的负性作用。并随访半年。结果两组病人均康复出院,但观察组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较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χ^2=3.88),而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70%vs.24.24%,χ^2=7.22)。结论老年患者房颤口服华法林的治疗中,对可能引起患者不利的危险因素,使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和预防措施及调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增加遵医行为,辅助改善抗凝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