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重组技术使致病性O1群霍乱弧菌569B株缺失霍乱毒素A(毒性)亚单位的基因,成为仅能完整产生免疫原性、非毒性B亚单位的CVD103菌株,CVD103-HgR株是其进一步衍生菌株。本文报道了将重组霍乱菌苗CVD103与CVD103-HgR用于志愿者的临床研究结果。试验对象为巴尔的摩市的大学生与健康成人。5~18名志愿者分别给予1剂CVD103或CVD103-HgR,观察5天,然后在出院前进行5天四环素治疗。收集粪便测定其容量。主要检测血清IgG抗毒素(采用ELISA)和杀弧菌抗体来评价免疫应答。结果,采用低剂量(10~3或10~4)CVD103,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基因重组技术从野型01群霍乱弧菌569B株获得CVD103-HgR株,研究其单剂口服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对303名24~59月龄儿童进行了对照试验.其中155名服用CVD103-HgR株菌苗,另外148名口服安慰剂(5×10~8个灭活大肠杆菌K12菌体)。所有受试者在随后的观察中不良反应都很轻微。菌苗组腹泻发生率为11.6%、呕吐10.3%、腹痛11.6%。而安慰剂组则分别为8.1%、6.7%和8.7%。两组胃肠道反应无显著差异。菌苗组发热发生率为18.1%,安慰剂组为9.4%。在随访的最初5天,两组发热无显著差别,分别分9%和8.1%。但是,最后4天,为9%和0.7%,免疫后6至9天对每名发热者的随访分析表明.菌苗组14人中有12人有明显间发感染(其中8人上呼吸道感染、2人咽炎、1人志贺菌病)。 菌苗组有75%血清杀弧菌抗体水平增高4倍以上[几何平均滴度(GMT)较免疫前升高10倍]。17%的儿童滴度倒数为≥2560。而对照组只有3%血清阳转CVD103-HgR株  相似文献   

3.
CVD103-HgR是O1群霍乱弧菌用遗传工程技术减毒的活菌苗。作者报道高低两种社会经济阶层(SEL)的秘鲁成人口服单剂量该菌苗后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排泄特点。  相似文献   

4.
用DNA重组技术去除编码稻叶型霍乱弧菌569B株A亚单位的基因,使之变成CVD103减毒株,又经进一步诱导变为CVD103 HgR减毒株.将这两种减毒株制成口服活菌苗,免疫北美健康成人反应小,服1剂后对El Tor型,稻叶型或小叶型霍乱弧菌有较强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一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了霍乱减毒活菌苗CVD103-HgR株的临床可接受性、免疫原性以及血型与杀弧菌抗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Infect Dis J.- 1 999,1 8(7) .- 6 2 4~ 6 30  在成人、学龄儿童 (5~ 9岁 )及学龄前儿童 (2 4~ 5 9月龄 )中 ,口服霍乱活菌苗CVD1 0 3- Hg R〔剂量为 5× 1 0 9集落形成单位(CFU)〕有很好的耐受性和免疫原性。为了研究婴幼儿 (3~ 1 7月龄 )对此菌苗的临床可接受性、免疫原性和实用性 ,作者在智利选取31 2名 3~ 1 7月龄的婴幼儿 (其中 1 2~ 1 7月龄 1 0 4名、7~ 1 1月龄 1 0 6名、3~ 5月龄 1 0 2名 ) ,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给予菌苗 (试验组 ) ,另一组给予安慰剂 (对照组 ) ,经过 2周的双盲随访后 ,对所有受试对象均再给…  相似文献   

7.
在用活的或灭活的微生物抗原初次口服免疫后,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ASC)暂时循环于外周血中,这些细胞来源于粘膜淋巴组织。初次抗原刺激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A抗体分泌细胞的应答,被认为是对局部存在的抗原的粘膜免疫应答。 作者对36名志愿者用O1群霍乱弧菌弱毒活菌苗CVD103-HgR单剂口服免疫后,分3组分别在免疫后7、30和180天,用同源野生型稻叶型霍乱弧菌569B株攻击(试验组)。另对39名志愿者不接种菌苗,仅在同一时间用相同菌攻击(对照组),以评估他们对  相似文献   

8.
在80年代中叶开始对口服霍乱灭活菌苗进行了试验,尽管该菌苗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存在诸种缺点,故人们寄希望于研制一种能够克服这些缺点的口服霍乱活菌苗。本文介绍了几种口服霍乱活菌苗,详述了基因工程霍乱弧菌减毒株CVD103-HgR的反应原性、免疫原性、排泄方式、传播性和保护效力.  相似文献   

9.
10.
Peru-15是一种有希望的候选口服活菌苗。该株从稻叶型El Tor霍乱弧菌衍化获得。作者在两组志愿者中研究了Peru-15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1.
最近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发生O139型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大流行。此流行株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选用两种现行的口服肠道活菌苗伤寒杆菌Ty21a和霍乱弧菌CVD103-HgR进行联合,并对其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作者将330名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安慰剂组于1、3和5天各口服1剂一次含5×10~8CFU的热灭活大肠杆菌;联合菌苗组的免疫程序则为:第1天口服第1剂含2×10~9~6×10~9CFU的Ty21a和2×10~8~6×10~8CFU的CVD103-HgR的联合菌苗,第3和第5天各口服1剂2×10~9~6×10~9CFU的单价伤寒Ty21a菌苗.每次服苗后30分钟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头痛、疲劳和皮疹等不良反应.于服苗前和服苗  相似文献   

13.
CVD103-HgR是一种由经典稻叶型O1群霍乱弧菌减毒后制备的口服单价菌苗,在美国志愿者研究中表明,其预防经典型霍乱弧菌的有效率为80%~100%,而预防ElTor型的有效率仅为50%~60%。若在CVD103-HgR菌苗中加入ElTor小川型菌苗,则可预防所有的O1群霍乱弧菌株感染。为此作者选用弱毒株ElTor小川型N16117株,通过去除ctx、zot、cep和ace基因,并重新导入ctxB基因构建成CVD111菌苗,并在美国和秘鲁成人中对单价CVD111菌苗及与CVD103-HgR结合的两价菌苗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霍乱菌苗的研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的提高、免疫学方法的发展、单克隆及基因重组技术等的应用推动了霍乱菌苗研制的进展,使其不断的更新。其中,霍乱肠毒素合成肽菌苗、基因重组减毒活菌苗等经动物试验或给志愿者试用均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作者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了一栋新的口服菌苗候选株——El Tor生物型小川血清型霍乱弧菌CVD110。 病原性霍乱弧菌株具有一个高度保守的4.5千对碱基(kb)核心区.该区含有ace、zot和ctxAB三个毒素基因。在许多El Tor生物型菌株中, 该区与2.7kb的重复顺序(RS1成分)相连接。 作者将含有ace、zot和ctxB的4.7kb片段亚克隆入载体pGP704,构建成质粒pCVA2再转化入大肠杆菌SM10λpir,并通过接合作用导入霍乱弧菌E7946。该质粒与霍乱弧菌核心区之间同源顺序的交换导致完整的质粒整合入宿主基因组。经培养可发生第2次重组,即RS1元件之间的交换,从而导致毒素基因的丧失。由此得到霍乱弧菌CVD109。质粒pCVD622.2B含有插入了汞抗性基因(mer)和ctxB的霍乱弧菌溶血素基因(hlyA)以及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p)。将此质粒转化SM10λpir,接着转入CVD109。筛选整合了质粒的宿主菌(Ap)进行培养,再筛选氨苄青霉素敏感性克隆即可  相似文献   

16.
17.
口服霍乱活菌苗,由遗传工程减毒菌株或表达霍乱抗原的其他微生物组成,存在与反应原性、变异和稳定性相关的问题。作者报道了菌苗定居因子(毒素共调菌毛,TCP)用于霍乱菌苗开发的初步实验结果。作者通过克隆重组构建突变体,并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所得结果与讨论如下。 1.亲本株0395-N1接种志愿者,能很好定居于肠道但可引起轻度反应(稀便、不适、厌食、腹痛和头痛),JJM43株定居力欠佳,但很少引起症状,可诱生轻度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8.
血清杀弧菌抗体水平与霍乱防御作用最为相关.该抗体主要针对O1群霍乱弧菌的O抗原,并在补体存在时裂解霍乱弧菌.本文作者进行了两组研究,“初步研究”包括以往在北美志愿者中进行的对霍乱活菌苗CVD103-HgR的几项1和2期研究,“动力学研究”是在对初步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三项研究,于免疫5×10~3空斑形成单位(CFU)CVD103-HgR、5×10~8CFU CVD103HgR2或CVD110后不同时间采血,用微量滴定法检测杀弧菌抗体,以确定抗体应答的高峰时间.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在霍乱流行区,口服霍乱B亚单位全菌体菌苗(B-WC)能诱导志愿者产生肠道免疫记忆应答,并且这种免疫记忆可因在流行区接触低剂量霍乱弧菌抗原(包括霍乱毒素或交叉反应性不耐热肠毒素)而得以维持.本文旨在研究2或3次B-WC免疫能否在非霍乱流行区同样有效地诱导抗霍乱毒素和抗细菌抗原的免疫记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将稻叶型霍乱弧菌569B株O抗原基因插入到伤寒杆菌减毒菌苗株Ty21a中,制备成口服杂交菌苗.口服免疫10名志愿者,用ELISA测定周围血淋巴细胞(PBL)和血清对菌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测定PBL结果表明,10名接种者对伤寒杆菌脂多糖(LPS)产生IgA抗体应答,并观察到IgG(7名)和IgM(10名)应答.血清IgA、IgG和IgM抗伤寒杆菌LPS抗体增加4倍以上者分别为7人、4人和3人.10人中有8人杀菌抗体滴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