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和单相抑郁发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和单相抑郁发作患者各3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有如下特点:①发病年龄早;②女性多见;③具有“精力过盛”性人格;④一级亲属中有双相障碍的家族史;⑤症状多为非典型抑郁发作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结论:如首次抑郁发作的症状符合以上特点,则可能以后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应使用足量心境稳定剂,谨慎使用抗抑郁剂,以免转为躁狂发作。  相似文献   

2.
背景双相障碍常未被识别或被误诊为单相抑郁。明确未被识别或被误诊的双相障碍者的临床特征有助于减少错误分类。目的调查门诊抑郁症患者中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者的比例,并分析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者的临床特征。方法使用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Hypomania Checklist-32,HCL-32)、心境障碍问卷(Mood Disorder Questionnaire,MDQ)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对目前被诊断为抑郁症的100例门诊患者进行调查。对被重新诊断为双相障碍与仍然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有29例(29%)抑郁症门诊患者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其中双相Ⅰ型6例,双相Ⅱ型23例。与未更改诊断的抑郁症者相比,被重新诊断为双相障碍者年龄轻、起病早、发病次数多、受教育程度高,多为复发性抑郁且多伴精神病性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55,95%CI=0.34~0.89)和精神病性症状(OR=9.12,95%CI=1.56~53.26)是双相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门诊抑郁症患者中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比例较高,尤其是双相Ⅱ型。与单相抑郁相比,诊断为抑郁症而为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者年龄轻,更可能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相似文献   

3.
高复发率单相抑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高复发率单相抑郁与双相Ⅱ型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单相抑郁患者85例和双相Ⅱ型障碍患者131例,其中单相抑郁分为高复发单相组53例和低复发单相组32例。对3组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轴Ⅰ诊断同病性、精神病性症状、非典型特征、复发次数、一级亲属双相Ⅱ型阳性家族史等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高复发率单相抑郁和双相Ⅱ型障碍的发病年龄、轴Ⅰ诊断同病性和抑郁症慢性化相似,而且似乎与复发关系更为密切,与双相Ⅱ型障碍阳性家族史的关系则较小。而与低复发单相组的差异较大。结论:高复发率单相抑郁可能是位于双相Ⅱ型障碍和低复发率单相抑郁之间的过渡类型,其临床特点更接近于双相Ⅱ型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和现象学上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144例和双相抑郁96例为研究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以基线和治疗6周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评价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低,合并焦虑、自杀意念多见,治疗6周时总有效率为72.2%,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激越、精神病性症状、不典型抑郁症状突出,治疗6周时总有效率为52.1%。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及现象学方面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发病年龄早、有家族史、外向个性、临床表现伴不典型抑郁表现等因素可能提示为双相抑郁。  相似文献   

5.
双相抑郁障碍除了具有发病年龄、双相障碍家族史、抑郁发作次数、发病特点及症状表现等临床特征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本文将对双相障碍与各种综合征的关系进行综述。1.1非典型特征(atypical features,ATF)ATF是指具有非典型特征的抑郁发作,起初指优先对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有效者  相似文献   

6.
以抑郁首发的双相情感障碍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抑郁转向躁狂的相关因素及其危险程度。 方法 :对 6 8例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 (软双相 )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 5 5例反复发作抑郁症对照比较。 结果 :软双相患者的年龄和发病年龄显著小于反复发作者、病程小于反复发作组 ,而且已婚者少 ,个性外向者多 ,OR界于2 87~ 7 2 4之间。首次发作 <3个月、病情重度及以上、精神病性、生物症状明显多于反复发作组 ,OR界于 2 6 4~ 2 8 15之间。而用过 3种药物者明显少于反复发作组。结论 :软双相有自身的临床和某些特征的差异 ,这些特征可能促进软双相患者向双相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比较单相复发性抑郁障碍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DSM-5特征标准在中国住院患者中的适用情况。方法根据DSM-5标准自编抑郁发作临床特征调查问卷,对2015年8月-12月在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住院的复发性抑郁障碍112例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136例进行访谈,比较差异。结果双相抑郁起病年龄更早、抑郁发作次数更多、家族史阳性及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比例更高(P0.05)。复发性抑郁一次抑郁发作持续时间更长,伴焦虑痛苦及伴忧郁特征的比例更高(P0.05)。结论单双相抑郁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DSM-5特征标准在中国人群中的信效度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从单相抑郁到双相抑郁的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软双相”抑郁在转相过程中的有关因素以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30例双相抑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有关因素比较,结果 男性病人,发病年龄小于25岁的病人病程短于相应组别;同时性格内向病人年龄,发病年龄趋向偏小;外向性格和药物都会使转相时间加快。结论 应注意药物和性格在抑郁转相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以下简称双相抑郁 )具独特的临床特点[1] ,这类患者特别是发病年龄小的患者更易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自杀风险更高 ,共患物质滥用的比例较高 ,平均寿命较短于其他抑郁障碍患者 ,临床治疗常因此而较为棘手。在治疗上 ,双相抑郁与其他抑郁的差异主要在于单纯抗抑郁药治疗诱发躁狂的风险高 ,需要联用心境稳定剂[2 ] 。鉴于国内关于双相抑郁治疗的文献较少 ,而国外近年来对此多有探讨(检索Medline数据库近 5年的文献 ) ,故对此予以复习。一、药物治疗众多治疗原则及文献均认为 ,心境稳定剂是治疗的基础[1,3 ,4] 。对于伴精神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2)划界分值高低人群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726例精神科门诊和住院部连续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采用HCL-32、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进行评估。根据HCL-32得分结果,将患者分为HCL-32≥14且MINI单/双相、10≤HCL-32<14且MINI单/双相和HCL-32<10且MINI单相共5组,进行临床特征的分析。结果:有效完成问卷评分1487例,MINI诊断为双相障碍者360例(24.2%),以HCL-32≥14为划界值诊断为双相障碍者532例(35.8%),两种诊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在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首次发病年龄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HCL-32<14且MINI单相组和HCL-32<10且MINI单相组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首次发病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L-32阳性回答条目数从高到低依次为HCL-32≥14且MINI双/单相组、10≤HCL-32<14且MINI双/单相组、HCL-32<10且MINI单相组。HCL-32≥14且MINI单/双相组抑郁发作更频繁、伴有更多的不典型特征、自杀观念行为、精神病性症状和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特点,有更多阳性家族史、既往曾被诊断过双相、目前更多使用抗抑郁剂以及情感"高涨"状态持续时间长于HCL-32<10且MINI单相组。结论:HCL-32≥14且MINI单/双相患者较HCL-32<10且MINI单相患者具有更多的临床特征,双相障碍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双相重度抑郁的临床特征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地抽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住院治疗患者中单相重度抑郁患者250例(单相组)及双相重度抑郁症患者92例(双相组)的病案资料,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对照分析,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5项因子分及减分率来评定MECT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双相组治愈率高于单相组,双相组的HAMD-17总分减分率高于单相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单相组阻滞因子减分率更高,双相组躯体焦虑化因子及认知障碍因子减分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双相组MECT起效次数及治疗总次数均高于单相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1)与单相重度抑郁相比,双相重度抑郁患者的发病年龄更早,就诊年龄更小,文化程度更高,家族史阳性率更高,病程更长,阻滞症状更重;(2)单双相抑郁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MECT可能更加适用于阻滞症状更加明显的单相重度抑郁患者和躯体焦虑症状及认知障碍更加明显的双相重度抑郁患者;(3)MECT治疗单双相重度抑郁时均有显著疗效;与单相重度抑郁相比,MECT治疗双相重度抑郁起效更慢,治疗疗程更长,治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期老年双相抑郁障碍与单相抑郁障碍患者临床特征、神经内分泌的差 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于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病房住院的急性期 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单相组,60例)及同期住院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双 相组,60例),使用自编调查量表收集两组抑郁患者临床特征、神经内分泌相关指标及汉密尔顿抑郁量 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并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 析老年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双相组患者首发年龄小于单相组[(43.35±16.04)岁 比(54.40±14.36)岁;t=3.975,P<0.01],总病程长于单相组[23.50(11.25,37.25)年比7.00(1.00,16.75)年;Z= -4.301,P<0.01],入院次数大于单相组[2(1,3)次比1(1,1)次;Z=-4.851,P<0.01];双相组发病前多无诱因,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1.25±0.29)nmol/L]、游离三碘甲状 腺原氨酸(FT3)[(4.27±0.60)pmol/L]低于单相组[分别为(1.42±0.29)nmol/L、(4.58±0.67)pmol/L;t值分 别为3.118、2.621,均P<0.05],且TT3异常比例(18.3%)高于单相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其余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前无诱因 (OR=0.264,P=0.004,95%CI:0.107~0.651)、入院次数为(OR=2.031,P=0.006,95%CI:1.224~3.371)可能 老年双相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期老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特征,双相患 者首发年龄早、病程长、入院次数多,多无发病诱因,甲状腺功能也存在不同特征,主要表现在 TT3、FT3 差异。发病诱因、入院次数可能是与老年双相抑郁障碍关系较密切的因素,但需要进一步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13.
探讨快速循环型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例快速循环与175例非快速循环型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进行临床对照分析。RC组女性较多,初发年龄较小,多有阳性家庭史,以抑郁首发者较多,多为双相Ⅱ型。结论支持RC型作为双相障碍特殊亚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次发作时症状特点、精神病性症状的特征及诊断情况,为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及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对2010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身科住院,年龄13~17岁,诊断为首次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的119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精神病性症状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首次就诊误诊86例,占72.26%;其中,躁狂发作误诊14例,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为12例,误诊8例(66.67%);抑郁发作误诊71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为26例,误诊24例(92.31%).混合发作误诊1例,且伴精神病性症状.在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的患者中,精神病性症状出现最频繁的为关系妄想(27例),其次为幻觉(10例).结论精神病性症状对于首次为抑郁发作的青少年患者来说对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意义更大.青少年双相请障碍患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形式、内容广泛.重视精神病性症状在青少年双相障碍中的诊断作用,对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双相情感障碍混合相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双相情感障碍混合相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42例双相情感障碍混合相患者(混合组)与93例无混合发作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的患者(躁狂组)住院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混合组年龄稍低,多见于女性和独身者,性格多为外向型或中间型,首次发作多为抑郁,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及自杀意念和企图。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混合发作与自杀意念和企图、性格、性别、首次发作形式有显著的相关性。混合组具有易被误诊、住院时间长、疗效较差的特点。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混合相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严重性及相应的难治性,应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16.
双相Ⅱ型抑郁症以不典型的抑郁为首发症状,以后发展为慢性,伴有轻躁狂发作。TCA(三环类抗抑郁剂)治疗无效,MAOl(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仅对个别病例有效,作者用氟西汀(fluoxetine)治疗16例双相Ⅱ型抑郁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方法:对16例符合RDC双相Ⅱ型情感性障碍诊断标准,且长期抑郁的门诊病人用氟西汀治疗。收集资料包括:情感症状的发病年龄,此次发作持续的时间,情感障碍家族史及以往抑郁治疗情况。由精神科治疗医生根据以下分级每月评定一次疗效:无效、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作者对1981~1991年连续住院的370例(男212,女158)情感性精神病例进行临床对比分析,发现男性阳性家族史比率低于女性,首次以躁狂发病者男多于女,首次抑郁相发病者女多于男;男性患者双相型比女性多,而女性患者单相超过男性。在双相患者中,男性首发年龄显著高于女性,且男性双相的首次住院年龄大于女性。男性病例的病程、住院次数和发作次数均高于女性,男性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这些结果提示情感疾病在临床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作者对产生这种差异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精神病性障碍是一组包含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及双相情感障碍等。既往研究表明,精神病性障碍的发病年龄越早,其家族遗传倾向越强,但迄今为止,早发精神病性障碍的遗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对近年来各类早发精神病性障碍遗传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为寻找早发精神病性障碍的共同病因及将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 概述 双相障碍,是指抑郁和躁狂表现在一个患者先后交替发作或同时存在抑郁和躁狂的一种精神障碍.双相障碍发病年龄高峰在15 ~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次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与跨文化比较精神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性症状群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较严重地妨碍了患者的状况与行为时,才能称为疾病。关于抑郁性症状群的诊断分类,认识并不一致。按照国际诊断分类(ICD),情感性精神病包括单相抑郁症组(包括更年期抑郁症)及双相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症;反应性和神经官能性抑郁以及抑郁性人格不包括在内。ICD 也未将精神病范畴内的所有抑郁症状群都包罗进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