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头晕、颈肩部疼痛、耳鸣、失眠、视力障碍等[1]。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采用选取6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采取中药封包治疗配合牵引治疗方案,同期选择6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采取口服西药治疗,对比研究2组治疗效果,探讨中药封包治疗配合牵引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颈前路重建稳定手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科收治的36例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有眩晕、头昏沉等症状,同时伴颈肩痛、头痛、手麻、肢体无力、恶心欲呕、耳鸣、视物模糊、眼干等症状,采用颈前路重建稳定手术,比较分析术前与术后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应用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法进行评定。结果术前X线片及MRI示所有患者钩椎关节增生并不明显,大部分存在颈椎不稳和椎间盘突出;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6~36个月),眩晕症状改善优良率88.9%。X线片示:手术节段植骨融合好,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得到良好重建,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值由术前(12.47±2.65)分上升到(24.08±2.23)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前路重建稳定手术在治疗伴颈性眩晕颈椎病中对缓解颈性眩晕症状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复发的因素与防治的有效措施。方法对在我科收治的青壮年颈性眩晕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及康复训练指导后,随访半年。通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整体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经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手法治疗、坚持做颈椎操,而对照组出院后未采用任何防治措施,半年后两组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颈性眩晕大多数采取保守治疗,预防是今后的重要任务,因此告诫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康复功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毫火针治疗神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疗。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结合温热磁疗仪综合治疗。两组每天各1次,治疗10次为1疗程。应用改良的颈椎病症状评分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颈椎活动度、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并对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颈椎活动度、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均有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毫火针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它能够改善颈肩等部位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苏克智  胡中 《云南医药》2000,21(5):420-421
老年颈性眩晕现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 ,为探索超声药物透入对其治疗原理与效果 ,我院 1996年 3月至 1999年 1月对 38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测定椎动脉 (VA)血流动力学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一、对象 :老年颈性眩晕组 (简称患病组 ) 38例 ,男 2 5,女 13。年龄 50~ 81岁 ,平均 ( 66 0 9± 5 89)岁 ,全部经骨科、神经内科检查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眩晕 ,行X光颈椎 6位片或 /和颈椎CT检查 ,其中 2 6例确诊为颈椎病 ,12例为颈椎明显退变。均有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典型症状 ,有发作性眩晕。经多普勒超声测定有双侧或单侧VA供血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手法斜扳整脊配合葛根天麻白术半夏汤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60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入院单双号分为2组,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颈椎手法斜扳整脊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葛根天麻白术半夏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血清学指标水平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XB2及PAF水平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提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颈椎手法斜扳整脊治疗基础上,配合葛根天麻白术半夏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基底动脉血流,降低血清TXB2及PAF水平,疗效确切,对促进颈性眩晕患者病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颈椎发生增殖性颈椎炎,出现颈神经很受压或推动脉压迫症状时,诊断为颈椎病。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患者,X线摄颈椎片常出现颈椎椎体边缘有后状骨质增生或骨刺形成,颈椎关节间隙变窄,颈椎前凸正常曲度消失、变直。颈椎病起病缓慢,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偶因受凉、疲劳、强迫姿势或外伤后出现颈部及肩部不适或疼痛,常有一侧或双侧神经很激意症状,表现为肩部、上肢及助问痛,活相应的神经根分市区域的感觉异常或刺痛,在头颈骤然剧烈变动姿势时疼痛加剧或有如电击感。眩晕、头涌常常是困扰颈椎病患者的一个较突出的症状,表现为旋转性、…  相似文献   

8.
林毅  陈勉 《福建医药杂志》2003,25(1):104-105
1996年 3月至 2 0 0 1年 10月 ,我们诊治数百例颈椎病患者中 ,有 31例伴有心前区疼痛、心慌、心悸以及心律不齐等症状 ,暂名为“颈性心前区疼痛”,经过单纯的手法扳动治疗 ,收到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31例中 ,女 2 3例 ,男 8例 :年龄 31~ 6 5岁。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6年。2 临床表现2 .1 症状 :心前区疼痛 ,心慌 ,心悸 ,心律不齐 ,头晕 ,头痛 ,胸闷 ;颈部疼痛、酸累 ,活动受限 ;有的伴耳鸣、咽喉不适感。2 .2 体征 :颈椎生理弧度消失 ,患者颈部前曲或后伸活动受限 ,颈椎棘突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性偏歪 ,两侧颈部肌肉…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又称颈椎综合症,在祖国医学中大多为痹证,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繁多,轻重不一,轻者出现头晕、颈肩臂酸痛、麻木,重者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转侧尤甚。笔者采用葛根素治疗颈性眩晕13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异常及周围结构异常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寻找导致颈性眩晕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经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的病人56例作为眩晕组,另选取无眩晕症状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在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硬化性狭窄、发育不良、走行迂曲)和周围结构异常(颈椎失稳、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狭窄、椎间盘突出)的差异,并判断其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结果 眩晕组中硬化性狭窄、发育不良、走行迂曲和颈椎失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狭窄、椎间盘突出在两组中均有较高的发生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动脉硬化性狭窄、发育不良、走行迂曲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椎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颈椎失稳的影响作用较大,可能是颈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田昭凤 《黑龙江医药》2002,15(5):409-409
根据近三年来的临床资料分析颈性眩晕原因、诊治及预后,并区别颈性头痛。1 一般资料 116例患者中,男47例,女69例,发病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34岁,平均年龄52岁,病史3天至5年。2 临床表现2.1 眩晕以转颈时为主,不能睁眼,周围物体旋转(摇摆性、地面移动等感觉),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头晕,耳闷胀,听力下降,无耳聋及耳痛史90例,头晕出汗,心悸,颜面部潮红28例。转颈时诱发一侧头痛(头痛多以头顶部、枕部颞侧为主,性质呈牵扯痛、钝痛,持续时间久。)从颈枕部向前放射,眼涩畏光,恶心,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嗜睡,流涎26例,颈肩部疼痛37例。颈部活动受限96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激痛点推拿、针刺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共计5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28例患者实施颌枕牵引疗法,观察组29例患者实施激痛点推拿配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评估患者颈椎动脉血管内径,治疗前,组间左侧、右侧血管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以及右侧血管内径明显更高(P <0.05)。评估颈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以及右侧平均血流速度更高(P <0.05)。评估颈性眩晕症状、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性眩晕症状、CASCS评分更优(P <0.05)。治疗前生活质量、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疼痛评分更高(P <0.05)。结论 给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激痛点推拿治疗的同时配合针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血管狭窄情况,提升颈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颈...  相似文献   

13.
苏健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08-109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美式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加西比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5.29%、97.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颈椎疾患引起的眩晕近几年来十分多见.我科于2007年2月-2010年10月共收治颈性眩晕患者35例,给予药物及针灸联合治疗后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理疗康复病房颈椎疾患引起的眩晕患者35例,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31~68岁,平均46.2岁;病程2d~5年.35例患者均有眩晕并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晕厥、耳鸣、听力下降、视物模糊、颈肩臂疼痛及活动受限.部分患者伴随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神经性耳聋、脑梗死等.检查35例患者上位颈椎及枕大神经均有压痛,颈椎正侧、双斜位X线拍片及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颈椎曲度改变、间隙变窄、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肥厚或椎间孔变小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颈性眩晕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随访60个月,观察中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60个月患者眩晕及各伴随症状NRS评分;观察记录本组患者中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评估患者中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60个月患者眩晕及各伴随症状NRS评分和治疗前比较均优于治疗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0个月期间,患者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中期疗效安全;根据疗效评判标准,治疗60个月后30例患者,优16例,良6例,可4例,差4例,总有效率为86.67%(26/30例),疗效满意。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中期疗效优越,能显著持续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随机分组,采用两种方法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分析疗效,探讨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和颈椎不稳与颈性眩晕发病是否存在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120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床边颈椎牵引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变化及对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结果同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Vs、Vd、RI)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效率为55.00%,B组有效率为81.67%,B组疗效优于A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床边颈椎牵引联合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疗效确切,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是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由于各种原因使颈椎小关节产生微小变化,造成颈椎紊乱,即颈椎小关节前后、左右、上下错缝,失去其原来正常解剖位置关系,出现以头疼为主的,伴有颈僵、酸痛、肩臂麻木、疼痛,甚至躯体酸痛不适等综合症状,称之为颈性眩晕。笔者多年临床积累100例颈性眩晕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余倩  贺纯静 《贵州医药》2012,36(4):315-316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源性因素引起的一组以头晕或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该综合征通常与颈椎病有关,但又不一定完全由颈椎病所致.与颈性眩晕有关的主要是交感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目前临床常采用颈部牵引、理疗及药物治疗等方法,但疗效不甚满意.我院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联合椎旁注射臭氧与血管扩张药物联合应用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报告1例颈椎病合并颈髓损伤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男,41岁,因“颈肩部疼痛伴左侧肢体无力2周”入院,入院后行颈椎X线、CT、MRI检查,诊断为颈椎病脊髓半切综合征,入院后予以卧床休息、颈托固定、脱水、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患者神经水肿减轻后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3D打印假体置换术,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3D打印假体置换术为颈椎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寰椎变异成桥的X线表现及与临床颈性眩晕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疑颈椎病而行颈椎X线检查时发现的3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0例寰椎变异成桥中,全环型9例,半环型15例,断环型6例。绝大多数均有头痛、头晕,部分肩背部疼痛、麻木及颈部压痛。结论寰椎变异成桥患者多有颈神经及椎动脉症状,而且出现症状比颈椎病年轻,50岁以下占90%,头颈部运动可诱发或加重症状。但也有少部分无症状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