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痔与肛垫概念不宜混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编者按 :自 1 8世纪起 ,痔就被认为是肛管粘膜下的曲张静脉 ,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到了 2 0世纪70年代 ,人们对痔有了新的认识 ,多数学者已经认可了“肛垫学说”。肛垫是直肠肛门正常解剖的一部分 ,普遍存在于所有年龄、性别及各种族 ,不能被看作是一种病 ,只有当合并出血、疼痛、脱出、甚至嵌顿等症状时 ,才能称为“痔”,或称为“症状性痔”、“痔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于 2 0 0 0年 4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痔诊治标准研讨会上 ,对痔作出了明确定义 ,即 :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流淤形成的局部团块。目前 ,肛肠界对“痔”的称谓尚未统一 ,对于沿用多年的对“痔病”的称谓所引起的一些争论并不影响人们对痔的本质的认识。痔病与肛垫的概念不能混淆 ,一定要分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留部分肛垫的痔环形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方法对94例环状混合痔患者,环形切除肛垫远端滑脱增大、完全无功能部分,保留近端尚有功能的部分。结果本组94例均治愈,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4.5(7~19)d;术后发生肛周皮瓣水肿2例,切口感染1例,1例术后3月出现肛门狭窄,经扩肛1个月治愈。76例随访6~24月无复发,肛门控便能力正常,对气体、液体、固体的辨别功能良好。结论保留部分肛垫的痔环形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效果好,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肛垫的研究进展对痔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肛门和直肠下端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在国内肛肠外科 ,特别是各级中医院的肛肠科手术中 ,肛门及直肠下端疾病占 90 %以上。而自从 1994年由Heald首先提倡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 (totalmesorectalexcision ,TME)治疗直肠癌以来 ,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本期专家论坛综合了与痔有关的现代观念 ,下期再集中介绍与TME相关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肛垫悬吊钳在治疗痔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肛垫悬吊钳悬吊肛垫治疗痔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自制国家专利肛垫悬吊钳悬吊肛垫治疗痔120例,其中环状混合痔23例、混合痔72例、内痔25例。结果:120例中总治愈率为91.7%,总有效率为8.3%,其中环状混合痔治愈率为78.3%,有效率为21.7%,混合痔治愈率为93.1%,有效率为6.9%。内痔治愈率为100%。结论:肛垫悬吊钳悬吊肛垫治疗痔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正常生活早,住院时间短和经济负担轻等优点,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肛垫缝扎固定术治疗痔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494例行肛垫缝扎固定术治疗的痔患者资料。结果显示,本组治愈率为89.9%(444/494),出血症状消失率达到94.4%(385/408),痔核脱出症状消失率达到87.0%(369/424)。结果表明,肛垫缝扎固定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痔的微创外科手术,具有安全、有效、患苦痛菏轻、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肛垫缝扎修复术治疗Ⅲ度痔的疗效。方法:对100例Ⅲ度痔患者随机分组,50例采用肛垫缝扎修复术(治疗组)治疗,50例采用超声多普勒痔动脉结扎术(DG-HAL,对照组)治疗,对两组疗效、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6%,优于对照组的70%,(P<0.05);治疗组治疗费用为3138.09元,对照组为4020.43元(二者比较P<0.05)。随访24个月,治疗组痔脱垂(2.3%)及总体复发率(7.0%)低于对照组(19.0%,23.8%,P<0.05);治疗组患者认为“好”、“很好”者分别为42例(95.4%)、39例(90.7%),对照组分别为37例(88.9%)、32例(76.2%);两组术后疼痛、Wexner评分、继发出血、肛门不适等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P>0.05)。结论:肛垫缝扎修复术与DG-HAL相比,能有效解除Ⅲ度痔病症状,有效、经济、安全,具有更高的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近10~20年来,通过不断探索,人们对痔有了新的认识。1975年Thomson根据其研究结果首次提出肛垫学说。它是由黏膜下层的血管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组成,其功能是协同肛门括约肌保证肛管的正常闭合,精细地辨别气、水及粪便。1994年,Lord等进一步提出内痔发生的肛垫下移学说,即由于固定肛垫的悬韧带Treitz和Park韧带退化、肥厚、损伤或断裂,导致肛垫的脱垂。现代外科学认为肛垫是指直肠下端的唇状肉赘,位于自齿状线上1.5cm的直肠柱区的一环形海绵状组织带,是诱发排便感觉中心。对肛垫的全新认识直接导致痔概念的改变,即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  相似文献   

8.
直肠黏膜环切吻合肛垫悬吊治疗重度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Zhang SM  Yang DL  Song HF  Li XB  Lin GL  Li J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1):815-816
目的 探讨使用吻合器行直肠痔上黏膜环切吻合肛垫悬吊术(PPH)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使用PPH吻合器治疗Ⅲ-Ⅳ度痔74例,其中男27例,女47例,平均年龄57岁(31—80岁),平均发病时间7.3年,最长30年。结果 72例患者术后2~3d脱出痔完全回缩,2例患者因术中行肛门息肉切除,术后出现疼痛和肛门水肿,1周后水肿消失疼痛好转。3例患者发生术中和术后出血,其中1例痔急性水肿期术后出血,2例因吻合器故障出现吻合和切割不全,出血较多约300ml,手术时间延长至1h。70例患者手术时间约为10—15min。除2例患者住院时间超过1周外,大多患者住院时间为2~4d。结论 PPH技术治疗Ⅲ-Ⅳ度痔效果好安全可靠,手术和住院时间短,术后基本无疼痛。  相似文献   

9.
肛垫的解剖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门和直肠下端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在国内肛肠外科 ,特别是各级中医院的肛肠科手术中 ,肛门及直肠下端疾病占 90 %以上。而自从 1994年由Heald首先提倡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 (totalmesorectalexcision ,TME)治疗直肠癌以来 ,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本期专家论坛综合了与痔有关的现代观念 ,下期再集中介绍与TME相关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肛垫保留术治疗痔的临床研究(附150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肛垫保留术治疗痔的可行性、有效性及肛管功能恢复的完整性。方法对150例痔患者手术治疗时保留肛垫,肛管移行上皮(ATZ)收紧提吊断裂松驰的Treitz肌,仅对引起痔症状下移的痔组织切除。对术后疼痛、出血、住院时间、伤口愈合、并发症、肛管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临床观察及远期疗效评估。结果术后疼痛24小时内需注射镇痛剂的29例,占19%,疼痛不明显或轻度疼痛无需镇痛治疗的121例,占81%。24小时后全组病人无作镇痛治疗。伤口愈合时间2~6周。住院天数3~14天,平均7.9天。无大出血并发症发生,无控便及排便障碍。随访2年以上,全组病例无肛门狭窄、控便及排便功能障碍,疗效评级:优132例,占88%;良17例,占11.3%,差1例0.7%。结论肛垫保留术治疗痔的术式是一种简单,有效,可靠,远期疗效优良,肛管功能恢复完全,可替代传统痔切除术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肛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肛垫(anal cushions)是指齿线上方宽约1.5 cm的直肠柱区而言。该区呈环状增厚,借“Y”形沟分割为右前、右后及左侧三块。1975年Thomson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首次提出“肛垫”的概念,并认为“它是人体解剖的正常结构”。“正常肛垫的病理性肥大即谓痔”。他的论断受到Alexander-Williams(1982)、Bernstein(1983)以及Melzier(1984)等一些著名学者的支持,1983年在德国科伦堡举行的第9届国际痔科专题研讨会上获得一致确认,国外新近出版的肛肠病学专著中已广泛采纳痔的新定义。为了深入理解肛垫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其解剖、生理及病理生理学等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直肠下端粘膜环形切除肛垫悬吊术治疗脱垂性内痔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目的:探讨利用吻合器通过直肠下端粘膜环形切除,肛垫悬吊治疗脱垂性内痔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该术式治疗10例Ⅲ,Ⅳ度环形脱垂内痔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5岁,内痔脱垂病史平均12年,其中6例曾接受硬化剂注射,2例曾接受外剥内扎手术。结果:8例患者吻合后内痔立即完全回缩,2例于术后第2天完全回缩,术后诉肛门部疼痛者3例,尿储留6例,无肛门部水肿及出血。术后平均住院4d,随访2周至2个月,术后2周开始痔核萎缩,无大便失禁和复发,结论:直肠下端环形粘膜切除治疗Ⅲ,Ⅳ度环形脱垂性内痔具有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正常生活早,住院时间短等特点,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探讨外剥内扎加肛垫悬吊固定术与PPH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远期临床效果。将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20例重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160例,分别用外剥内扎加肛垫悬吊固定术与PPH术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并分析两种手术后远期并发症。结果显示,两组病例术后均可达到治愈及显效标准,术后肛门慢性疼痛、肛门坠胀、排便困难、皮赘外痔、复发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外剥内扎加肛垫悬吊固定术对重度痔远期疗效要优于PPH术,复发率、再次手术率低。  相似文献   

14.
痔病治疗原则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痔病治疗之前,首先应了解痔的本质,什么是痔病;在市场经济下,社会上不少人把治痔病看作一赚钱手段,对病人烂施治疗是不对的,只有正确认识痔,才能对痔病有正确的处理原则和方法。痔表现为痔病,国内外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记载(Galen和Hippocrates),由于传统观念以至多数教科书都认为痔是肛管直肠交界处的静脉曲张,并认为与长期立位有关。也有人认为是脱出的包块与疝一样。也有人提出与肛管狭窄有关,并经扩肛治疗而取得较好效果。还有人提出与压力梯度有关,是因长期用力挣便造成的静脉曲张。看法最多的还是与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钉合、肛垫复位固定术 (procedureforprolapseandhem orrhoids ,PPH)与外切内扎术 (Milligan Morgan手术 )治疗Ⅲ° Ⅳ°痔的临床效果。方法对 90例Ⅲ° Ⅳ°痔随机分为实验组 (Ⅰ组 )和对照组 (Ⅱ组 ) ,分别进行PPH及Milligan Morgan手术治疗。对手术时间、疼痛指数、注射止痛药次数、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总的症状改善满意率分别为 89% (Ⅰ组 )及 81 % (Ⅱ组 ) ,在疼痛指数、注射止痛药次数、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方面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PPH治疗Ⅲ° Ⅳ°痔的近期疗效优于Milligan Morgan手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复习肛垫的解剖生理学有献文献,从6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痔的本质。这6个方面是:肛垫的胚胎学、ATZ上皮、血管模式、支持组织、自制功能及盆底动力学等。结论:肛垫是人体正常结构,肛垫病理性肥大即谓“痔”。  相似文献   

17.
痔的现代概念及其解剖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复习肛垫的解剖生理学有关文献,从6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痔的本质。这6个文献是:肛垫的胚胎学、ATZ上皮、血管模式、支持组织、自制功能及盆底动力学等。结论:肛垫是人体正常结构,肛垫病理性肥大即谓“痔”。  相似文献   

18.
痔的近代概念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痔”这一名词常被病人用来诉说众多的肛门症状,甚至医生也不一定运用得十分准确,或者由于诊断为痔而忽略了其他更为严重的疾患。由于有关痔的概念模糊,以致有十人九痔的说法,实际上痔的发病率很难准确统计,因为有痔并非都有症状,据最近国外统计资料,约为21%~47%不等,而在门诊经肛镜检查发现有痔者达55%~86%。男女发病大致相等,或男性稍多。对于痔的传统认识是直肠下端或肛管存在丰富的静脉丛,如果在一处或数处发生扩张或曲张,即成为痔,亦即痔是突出的曲张静脉团,为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血管本身病变,这种认识是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开环式微创肛肠吻合器痔切闭术( TST 术)治疗Ⅲ°-Ⅳ°痔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 将100名Ⅲ°-Ⅳ°痔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TST 组) 和对照组(PPH 组)各50例 ,治疗后比较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术后肛门坠胀、急便感、尿潴留实验组发生率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TST术治疗脱垂性痔病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对肛门精细控便能力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应用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世界首例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procedure for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由意大利巴勒莫大学外科医生Longo[1]于1993年成功施行并于1998年撰文报道。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姚礼庆教授等[2]于2000年7月从新加坡引进PPH手术,随即该手术在我国广泛开展。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