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为临床腹膜后手术中下腔静脉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 5 0具成人尸体标本 ,在下腔静脉起始段 (左右髂总静脉汇合处至左肾静脉上缘之间 )对下腔静脉及其属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 :(1)该段下腔静脉长 13.12± 1.5 1cm ,管径 2 .2 5± 0 .2 4cm。静脉属支 8.75± 2 .0 2支 ,6 6 .3%开口于该段静脉后壁 ,6 6 .4 %位于肾段。 (2 )静脉属支 :①右睾丸 (卵巢 )静脉 (84 .9% ) ,距左肾静脉上缘 3.5 6± 0 .85cm ,汇入该段下腔静脉前壁 ;②腰静脉 (10 0 % ) ,变异大 ,均不成对 ,左腰静脉 (3~ 4支 )较右侧 (2~ 3支 )多 ;③肠系膜外科静脉 (86 % ) ,距左肾静脉上缘 6 .5 4± 1.2 1cm ,从下腔静脉前壁左侧汇入 ;④右肾上腺静脉 (2 0 % ) ;⑤右付肾静脉 (2 5 % ) ;⑥右肾周静脉 (36 % ) ;⑦右膈下静脉 (6 % )。结论 :以上对下腔静脉起始段及属支的观测结果 ,为临床腹膜后影像学及各类手术提供了新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国人肾血管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提供肾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国人成人尸体30具,其中男性17具,女性13具。对每具尸体的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长度、管径、分支部位、肾动脉发出点距髂动脉分叉点的距离,以及副肾动脉存在与否、肾静脉汇入腔静脉角度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男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2.86±1.11)cm,右侧(4.61±1.72)cm;平均管径左侧(0.62±0.19)cm,右侧(0.69±0.23)cm;副肾动脉出现率为29.4%(5/17),副肾动脉3支发自肾动脉主干,2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5.11±1.75)cm,右侧(2.16±0.76)cm;平均管径左侧(1.64±0.58)cm,右侧(1.41±0.50)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76.2°±28.7°,右侧73.3°±30.1°。女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1.97±1.02)cm,右侧(3.34±1.71)cm;平均管径左侧(0.45±0.22)cm,右侧(0.47±0.19)cm;肾副动脉出现率为23.1%(3/13),2支发自肾动脉,1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动脉过早分叉现象出现率为46.2%(6/13)。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3.53±1.56)cm,右侧(1.43±0.59)cm;平均管径左侧(1.12±0.63)cm,右侧(0.98±0.45)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53.2°±29.1°,右侧50.3°±27.3°。结论本研究提供国人成人肾血管的应用解剖学数据,对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人25例肾蒂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肾蒂解剖情况的调查,为腹腔镜肾活体手术分离肾蒂内结构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经福尔马林固定正常的成人尸体25具,用游标卡尺、量角器直接测量左、右肾蒂的长度,左、右肾蒂内侧端、中间1/2处、外侧端上下高度,左右肾蒂分别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夹角。结果 左、右肾蒂的长度分别是42.6±8.1 mm、18.1±4.1 mm,左肾蒂内侧端、中间1/2处、外侧端上下高度分别是22.9±5.5 mm,19.1±3.2 mm,26.9±3.5 mm,右肾蒂内侧端、中间1/2处、外侧端上下高度分别是15.6±3.1 mm,14.8±1.6 mm,23.2±0.7 mm,左肾蒂与腹主动脉的夹角是(70.4±10.3)°,右肾蒂与下腔静脉的夹角是(79.2±8.7)°。结论 了解肾蒂的形态学特点有利于腹腔镜手术对肾蒂内结构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对29具成年尸体胃左静脉解剖学调查,20.68%的胃左静脉进入脾静脉。设计一种经胃左和胃短静脉的选择性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3例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满意。手术经胃左、胃短2条静脉引流高压的食管下端和胃底曲张静脉,使脾胃区静脉系统与门脉大循环系统隔离,食管下端和胃底曲张静脉减压,并维持肝脏门静脉血流的灌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治疗中行近端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2例临床手术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前后门静脉压由32.20~42.95cm H_2O降至20.37~29.70 cm H_2O,平均下降12.50±7.35cm H_2O。手术时间为3.0~5.2h,住院时间15~42天,手术恢复后均能从事正常工作。结论:切除脾,将脾静脉近端与左肾静脉端侧吻合,使压力较高的门静脉系血液直接分流到腔静脉中去。  相似文献   

6.
肝内门静脉螺旋CT成像诊断肝炎肝硬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 CT肝内门静脉血管成像对肝炎肝硬化 (L C)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 2 6例 L C患者和 30例正常人进行螺旋 CT门静脉系统血管成像 ,采用造影剂量 1.5m L· kg- 1 ,注射速率 3m L· s- 1 ,层厚 3mm,床速 5 mm·s- 1 ,重建层厚 2 mm,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血管重建 .在重建横断面图像上 ,于门静脉主干及其 1,2级分支、肝右前叶上段、肝左外下段门静脉分支分叉处总干近心端测量其血管短径 ,并计算各分级间比值 ,于脾门处测量脾静脉血管短径 .结果  5 6例均清楚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右前上段、左外下段门静脉分支 .2 6例 L C螺旋 CT肝内门静脉血管成像 (spiralCT portography,SCTP)显示门静脉分支级数减少 ,多为 3,4级 ,正常对照组多为 4~ 7级 ,平均等级分分别为 2 .9± 0 .5 ,3.3± 0 .5 (P<0 .0 1) .门静脉主干及右 1,2级分支增粗 ,其短径分别为 (14 .6± 2 .3) mm ,(13.3± 2 .2 ) mm和 (9.8± 1.0 )mm,右前上段 3级以下分支变细、扭曲、僵直 ,呈“枯树枝”状 ,3级分支管径为 (6 .1± 1.2 ) mm,正常组门静脉主干、右 1,2级分支及右前上 3级分支管径分别为 (12 .3± 1.0 ) mm ,(10 .6± 1.6 ) mm,(8.7± 1.4 ) mm和 (6 .8± 1.3) mm,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 .0 5 ) ;L C组门静脉左支角部、矢状部、  相似文献   

7.
刘崇清  雷俊阳  彭祥玉  方学胜 《四川医学》2003,24(11):1184-1184
我院 1991年 10月至 2 0 0 2年 8月共 11年间采用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简称联合术 )治疗门静脉高压术 2 0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8例 ,女 2例 ,年龄 30~ 5 6岁 ,平均37岁。胃镜检查 ,中度曲张 6例 ,重度曲张 14例。B超检查 ,除脾大外 ,门静脉内径 1.5± 0 .2cm ,脾侧脾静脉内径 1.4± 0 .3cm ,均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肝功能按Child分级 ,A级 10例 ,B级 9例 ,C级 1例。1 2 治疗 :本组术前保肝支持治疗 3~ 6 2天 ,中位时间 7天。采用左上腹L形切口 ,入脾后切脾前 ,分流和断流后分别测自由…  相似文献   

8.
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联合术式治疗 8例门静脉高压症 ,并与 8例采用单纯断流术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临床疗效满意 ,术后近期无 1例再出血。术后 1例发生肝性脑病。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保持在 (2 3.6 3± 5 .0 4 ) cm H2 O。结论: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可认为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合理而可行的术式。远期临床疗效尚需积累更多的病例和进行更长期的随访以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隐神经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自体隐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具成人尸体 ,男性 12具 ,女性 3具 ,共 30侧下肢。经股动脉灌注氨水稀释的红色乳胶后进行大体解剖和观测。结果 隐神经双干型占 46 .7% (14/30 ) ,浅出点横径 0 .2 8± 0 .0 3cm ,可游离长度 8.42± 4.5 8cm ,距体表深度 1.19± 0 .44cm ;前外支横径 0 .14± 0 .0 3cm ,可游离长度 18.81± 4.5 0cm ;后内支横径 0 .14± 0 .0 4cm ,可游离长度 19.32± 3.0 4cm。单干型占 5 3.3% (16 /30 ) ,浅出点横径 0 .2 5± 0 .0 6cm ,可游离长度 2 9.94± 3.34cm ,距体表深度同双干型。隐神经小动脉丰富 ,其上段小动脉直径≥ 1mm者 2 9条 (2 3% )。下段小动脉少而细 ,寻找隐神经 ,有两个可靠的手术部位。结论 隐神经是较理想的微血管吻合的移植供体 ,可从两个可靠的部位手术获取  相似文献   

10.
部分脾栓塞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部分脾栓塞术 (PSE)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 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脾功能亢进患者 ,经股动脉插管对部分脾动脉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PSE前、后门静脉主干 (MPV)、脾静脉 (SV)内径及血流速度的变化 ,观察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PSE术后MPV内径由 1 .5 6± 0 .1 6cm减至 1 .38± 0 .1 9cm(p <0 .0 1 )。SV内径由 1 .2 7± 0 .2 0cm减至 0 .96± 0 .2 4cm(p <0 .0 1 )。MPV血流速度由 1 4 .39± 3.9cm .s-1 减至 1 2 .3± 4 .2cm .s-1 (p<0 .0 1 )。SV血流速度由 1 6 .7± 4 .4cm .s-1 减为 1 1 .6± 3.9cm .s-1 (p <0 .0 1 )。MPV血流量由 1 5 36±2 85ml.min-1 降至 1 1 31± 30 1ml.min-1 (p <0 .0 1 )。SV血流量由 1 0 4 7± 2 6 8ml.min-1 降至 5 46± 2 1 3ml.min-1 (p <0 .0 1 )。结论 :PSE后门脉主干及脾静脉内径较PSE前缩窄 ,血流速度减慢 ,门脉血流量减少 ,门脉压力降低。  相似文献   

11.
35例成人尸体左肾上腺静脉均为一支,其中97.1%汇入左肾静静,外径为4.45±0.95mm;右肾上腺静脉一支者有34例,其中77.7%汇入下腔静脉,外径为3.45±0.85mm。经右股静脉至左、右肾上腺静脉的长度分别为284.60±16.58mm和310.82±30.57mm。左肾上腺静脉与左肾静脉的夹角为121°29′±18°50′,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夹角为78°37′±15°51′。  相似文献   

12.
睾丸静脉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睾丸静脉的形态结构。方法 :观测了 70具男性成人尸体的睾丸静脉。结果 :睾丸静脉的长度为 2 2 9 6±0 6 2mm ,外径为 3 6 4± 0 0 2mm。睾丸静脉支数 :在皮下环处为 3 4 8± 0 12支 ,在腹环处为 2 5 1± 0 0 5支。左右睾丸静脉汇入下腔静脉或肾静脉的高度 ,左侧高于右侧者多见 (70 %) ,两侧等高者次之 (2 5 71%)。睾丸静脉内无瓣膜者多见 ,占5 2 5 %,有瓣膜者占 47 5 %。结论 :睾丸静脉内存在无瓣膜情况。本研究为睾丸静脉造影和精索静脉曲张的栓塞疗法等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共行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 (DSRS) 16例 ,其中 2例死于术后消化道大出血 ,11例得到随访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8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5~ 6 2岁 ;9例有乙肝病史 ,2例有酗酒史 ;肝功能Child分级A级 8例 ,B级 3例。术前均有反复呕血、黑便 ,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 11例病人均行择期DSRS术 ,其中 3例附加脾胰断流术 (SPD)。1 2 结果 术前门静脉压为 (37 2± 7 0 6 )cmH2 O ,分流后门静脉压力为 (2 7 8± 2 6 5 )cmH2 O ,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治疗门静脉高压新术式。方法 :2 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采用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人造血管架桥分流或脾腔分流术 ,门静脉、奇静脉断流及脾切除术 ,并进行远期随访。结果 :术中测定门静脉压力 ,脾切除术前 3.45± 0 .6kPa ,脾切除术后 3.15± 0 .5kPa ,分流术后 2 .85± 0 .45kPa ,断流术后 3.0 5± 0 .38kPa。全组术后 2周内行Doppler彩超检查示血管吻合口通畅。 1例出院后失访 ,2 2例中 ,随访 1~ 7年。 1例 2年后因黑便入内科 ,纤维胃镜检查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1例术后 5年因少量呕血 ,内科控制后 ,Doppler彩超检查脾腔吻合口狭窄。再出血率约 9%。结论 :该术式治疗门静脉高压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脾动脉的应用解剖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应用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休50具,对脾动脉及分支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如下:(1)脾动脉平均长为11.50±1.12cm,脾动脉的弯曲以2~3个弯曲多见,占58%±6.98%,(2)脾动脉管径:脾动脉起始端管径为0.68±0.17cm,终末端管径为0.54±0.15cm。(3)脾叶动脉在距脾门2.38±1.18cm处,由脾动脉发出,二分支型最多,占70%±6.48%。(4)脾段动脉有3~6支,4支最多,占50%±7.07%。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18岁,患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反复4次上消化道大出血,1988年8月21日又因呕血、黑便入院。查体:T36.6℃、 P115次/分,BP13/6.7kPa。巩膜黄疸、脾巨大下缘入盆腔。Hb60g/L,WBC 0.9×10~9/L,RBC1.98×10~(12)/L,I.I 13u,A/G=3.6/1.4。 X线检查:食管中、下段静脉曲张。经输血等支持疗法两周后Hb 90g/L,WBC 1.3×10~9/L,血小板120×10~9/L。持硬麻下剖腹探查,有中等量腹水,肝脏呈弥漫性结节样改变,巨脾。肝圆韧带内脐静脉充盈,直径约1.5cm,冠状静脉迂曲扩张直径1.2cm。肝活检后测门脉压力为4.4kPa,结扎脾动脉后切脾,脾重4Kg。解剖出冠状静脉全长,在其入门脉干处切断。近端结扎,远端备吻合。然后解剖左肾静脉。取脐静脉一段6cm;先行脐-左肾静脉端侧吻合,再用血管吻合器行冠-脐静脉端端吻合。其吻合径1cm。吻合后脐静脉充盈良好。再侧门脉压为4.1  相似文献   

17.
为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本文用56具成人尸体,观测了与门腔静脉,脾肾静脉、肠腔静脉分流术有关的门静脉、下腔静脉、脾静脉、左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外科干及其与相邻结构间的关系,并对三种分流术的应用解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TIPSS术后内支架正常、狭窄和闭塞及其血流动力学情况,探讨超声在TIPSS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2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72例次。包括支架内的血流(支架门静脉端和肝静脉端),门静脉和脾静脉的血流方向和速度。结果: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二维超声清晰显示TIPSS内支架的网状回声,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显示支架内的血流方向,频谱多普勒显示支架内以及门静脉和脾静脉的血流速度。支架内血流速度范围为24~223cm/s,平均(91±44.1)cm/s,支架门静脉端血流方向为出肝逆向,速度为63~150cm/s,平均(84.2±49.5)cm/s,肝静脉端的血流速度为69~183cm/s,平均(100.6±42.3)cm/s;从支架门静脉端到支架肝静脉端血流速度逐渐增加。门静脉主干的血流速度为18-47cm/s,平均(30±9.4)cm/s,脾静脉流速为15-48cm/s,平均(29±10)cm/s。其中3例病人多普勒血流显示支架内狭窄,其中2例发生在肝静脉端,1例发生在门静脉端。支架门静脉端和肝静脉端血流速度减慢,为40-64cm/s,平均(53.7±10.1)cm/s和42-56cm/s,平均(46.8±6.1)cm/s,而支架内狭窄处为高速湍流,速度为162-502cm/s,平均(307.5±131.3)cm/s。门静脉及脾静脉速度明显降低,后为门静脉造影证实。与正常支架比较,狭窄支架的血流速度测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未见支架闭塞患者。结论: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声可以方便有效地检测TIPSS术后内支架的血流情况,能早期发现分流道的狭窄,是TIPSS术后定期复查和疗效判断的首选方法。推荐的TIPSS术后评价的方法是手术前后对比、术后1周和以后的随访结果对比、采用多参数和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动脉、静脉顺、逆行穿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1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男 1 4具 ;女 7具 )观察了胫神经血管鞘的位置关系 ;动脉、静脉的伴行关系及管径 ;首次以股骨下端连线为标志测量了有关长度和距离 ( cm)。结果 :( 1 )胫神经在窝上部位于血管鞘外侧 ,在中部与血管鞘前后重叠 ,在下部则位于血管鞘内侧。 ( 2 )动、静脉由上而下的伴行关系可分为两型。 型 :先并列后重叠再并列 ,占 73.81 %。 型 :先重叠后并列 ,占 2 6.1 9%。 ( 3)血管直径及上方并列段有关数值 :动脉上端直径 ( cm) :男 0 .73± 0 .1 9,女 0 .64± 0 .1 9。动脉下端直径 :男 0 .54± 0 .1 1 ,女 0 .52± 0 .1 2 ;静脉上端直径 :男 0 .92± 0 .1 5,女 0 .72± 0 .1 9;上方并列段长度 :男 5.0 7± 2 .0 5,女 5.80± 2 .63。到标志线距离 :最高点 男 1 1 .94± 1 .70 ,女 1 0 .99± 1 .62 ;中位点 男 9.30± 1 .75,女 8.0 9± 1 .59;最低点 男 6.69± 2 .2 2 ,女5.1 8± 2 .43。结论 :后入路的动、静脉穿刺只适于 型。结合上方并列段的有关数值可在动脉的体表投影上准确确定穿刺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解剖观测胎儿肝脏静脉导管的形态。方法选择4-10月胎儿肝脏44例,暴露静脉导管,观察形态,测量其长度,近心端、远心端和中间压扁直径,并分组进行处理。结果静脉导管长度,近心端、远心端和中间压扁直径,4-6月分别为0.88±0.28cm,0.44±0.13cm,0.38±0.12cm,0.32±0.14cm;7-10月分别为1.22±0.28cm,0.56±0.14cm,0.48±0.15cm,0.41±0.09cm;合计平均为1.06±0.32cm,0.50±0.15cm,0.43±0.14cm,0.37±0.12cm。结论静脉导管长度和直径随胎龄增大而增大;静脉导管为中间细两端稍粗的管道,近心端最粗,远心端次之,而中间直径最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