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讨论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的能力。方法:21例行全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剂90ml,流率3ml/s,延迟25s,层厚3.2mm,重建间隔1.6mm。对所有病例均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法、表面阴影显示、容积显示与仿真内镜处理。结果:各种后处理方法中,以最大密度投影法能最佳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容 积重建的能力与最大 密度投影法近似,表明阴影显示和仿真内镜各有优势,多平面重建对肠系膜上动脉的整体显示能力不足。结论:最大密度投影法和重建能较好地显示出肠系膜上动脉的整体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2.
导管法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自应用于临床以来一直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金标准,但其检查费用高,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报道其病死率为0.15%,并发症率为1.5%。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仅在发现冠状动脉近段5cm的病变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中远节段仍不足以做出肯定诊断。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不仅能准确发现、量化冠状动脉的钙化斑块,而且能发现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软斑块。 相似文献
3.
肠系膜上动脉是腹部肠道重要的供血动脉,解剖变异大,其病变是腹部较常见的疾病,目前诊断方法较多.本文分析了64层螺旋CT成像在SMA解剖变异及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比分析21例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的表现。结果:21例中,MSCTA发现21个动脉瘤,DSA发现20个动脉瘤,其中1例双侧动脉瘤,DSA只发现1侧,另1例MSCTA及DSA均未发现病变;21个动脉瘤中18个为圆形或类圆形,3个为不规则形,平均最长径为6.9mm(2.2~15mm);21个动脉瘤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2个位于基底动脉,5个位于大脑前动脉,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8个位于前交通动脉。结论: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6.
7.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已成为人类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美国每年有150万新发病例,约50万人致死。最新资料表明,40%的死因是冠心病。因此对冠心病病人的诊断和术后康复程度的评估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对冠状动脉血管疾病的诊断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它具有最好的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率。但传统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进行了16层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并将原始数据在Vitrea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后处理。结果:18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肠系膜上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MA)分支的能力.材料和方法:正常上腹部20例用16层CT动脉期追踪扫描,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多平面重建(MPR)、血管外型观察(VS)、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评价三种方法对SMA的显示情况.结果:中结肠动脉各级分支,显示情况MPR优于MIP或VS.空、回肠动脉1、2、3级分支三种方法显示情况相似,4级分支的显示率MPR>MIP>VS,显示程度均差.SMA 4级以上分支MPR显示率超过50%.结论:多层CT血管成像可获得良好的SMA图像.MPR结合VS或MIP能很好地显示SMA的细小分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16-MSCTA)诊断脾动脉瘤(SAA)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SAA的16-MSCTA表现。后处理均采用容积再现法(VR)、表面覆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技术,以VR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其它重组方法作为补充。结果:17例SAA41个瘤体中,25个位于脾门,15个伴瘤体钙化。单发7例和多发10例。VR、SSD、MIP、MPR及CPR均能显示SAA,以VR显示最佳。结论:16-MSCTA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准确地显示脾动脉瘤的存在及病理改变,是诊断和随访脾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脏动脉瘤系腹主动脉所属各内脏及其分支所产生的动脉瘤,病因尚不清楚。目前报道近3000例,其中国内110多例,中山医院报道 63例,其发病率占动脉瘤的 0 .2%,依次为脾动脉瘤60%,肝动脉瘤20%,肾动脉瘤10%,肠系膜上动脉瘤5.5%,腹腔干主动脉瘤4%,胃十二指肠、胰十二指肠动脉瘤偶有报道,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未破裂死亡率8.5%,瘤体破裂的死亡率达75%~80%[1],因此及时而准确的诊断对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有重大意义。有关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 相似文献
12.
患者 女,51岁.无明显诱因间断性心悸2个月,加重2天入院.体检:P 68次/min,Bp 125/80 mmHg(1 mmHg=0.133 kPa),心界向左扩大,主动脉瓣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下肢指凹性水肿.既往高血压病史1年(Bp最高达150/100 mmHg),曾间断服用"心痛定、罗布林"等药物治疗.心电图示:II、III,avf呈qR型,TIII倒置,Tavf低平. 相似文献
13.
蒋小龙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7,(4):99-100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发病,占肝脏恶性肿瘤的91%,自20世纪90年代起已上升为我国第二位癌症杀手,病死率为20.4/100,000。肝癌检出的影像学方法,如超声、CT及MRI各有优势。超声作为肝癌检出的筛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准确性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螺旋CT明显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近年来MRI快速成像序列的开发应用已能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癌的检出率有很大提高。导管法肝动脉CT血管成像提高了小肝癌的检出率,但属于有创性检查,有报道有可能漏诊由迷走肝动脉供血的癌灶。多层螺旋CT具有很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利用MSCT肝脏血管系统血管成像已成为可能,以往报道肝脏血管系统解剖、肝移植术前评价、肝脏肿瘤的研究较多,很少有关肝癌肝脏血管系统改变报道。我院2003年开始应用八层螺旋CT,笔者回顾性分析肝癌血管系统的MSCTA表现及其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14.
颅外段颈动脉疾病尤其是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能够及早发现颈动脉狭窄 ,适时行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手术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病的发病率[1] 。影像学检查在检出颅外段颈动脉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 ,DSA)是诊断颈动脉疾病的金标准 ,但它属于有创性检查 ,有一定的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也被用于颈动脉疾病 ,但其准确性明显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resonanceangiog raphy ,MRA)对于颈动脉疾病的检查 ,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但…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男,40岁,因突发昏迷伴恶心、呕吐半天入院。体检:无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16.
以往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一直是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但是这项技术具有创伤性,操作技术复杂,并有一定的并发症。而近年发展起来的三维CT血管造影术(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以其无创、检查迅速便捷、可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18.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李明利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26(4):255-258
随着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组技术的进展,CT血管成像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技术优势、技术特点以及临床研究热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肠系膜下静脉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腹部增强CT扫描221例连续病例,全部用16层螺旋CT做三期增强扫描。运用容积重建显示IMV,观察IMV的显示情况和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其中经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22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30例作为正常组,测量IMV的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221例中207例(94%)显示IMV主干,159例(72%)显示一级分支,68例(31%)显示二级分支。显示IMV主干的207例中,IMV汇入脾静脉占12%,汇入门静脉汇合处占19%,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占69%。在正常组和肝硬化组IMV直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较好地显示IMV及其分支。多数IMV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肝硬化患者IMV不受累。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合理的螺旋CT血管造影 (SpiralCTamgiography ,SCTA)技术在内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8例检查前疑为内脏动脉瘤患者 ,行SCTA检查后确诊 ,并经随后外科手术证实。采用综合分析CT轴面像、多层面重建 (MPR)以及运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表面成像显示 (SSD)和曲面重建 (CRI)来完成三维重建的血管影像 ,完成诊断。结果 8例行SCTA检查确诊为脾动脉瘤 5例 ,肠系膜上动脉瘤 3例 (其中 1例合并腹主动脉瘤 ) ,能可靠地显示血管形态和病变 ,术前准确评估病变解剖位置以及和腹主动脉的关系。结论 SCTA是有效的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术 ,在某种程度上可代替创伤性血管造影术 (或DS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