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5%高渗盐水灭活肝细粒棘球蚴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 2 5 %高渗盐水灭活肝细粒棘球蚴的效果。方法以 14 8例患者应用 2 5 %高渗盐水为灭活剂处理肝细粒棘球蚴囊腔作为观察组 ,6 0例患者应用 10 %甲醛和 3%过氧化氢为灭活剂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的疗效和预后。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 ,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是术后感染率、可随访患者术后复发率和术后 3个月、6个月残腔消失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2 5 %高渗盐水作为灭活剂处理肝细粒棘球蚴囊腔 ,可降低术后感染率和复发率 ,且术后残腔消失较快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肝棘球蚴囊肿约有 5 %~ 1 0 %合并有胆瘘 [1]。近年来手术方法已不断改进 ,仍有肝棘球蚴内囊摘除术后并发不同程度的严重胆瘘发生 ,处理非常棘手。我院普外科自 1 998- 0 6~ 2 0 0 3- 0 6共收治肝棘球蚴内囊摘除术后并发严重胆瘘 (每日胆汁引流量>2 0 0 m L) 8例 ,占同期肝棘球蚴手术的 4.5 % ,经再次手术均治愈。现将这组资料并结合文献 ,就胆瘘的预防及手术治疗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 ,其中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2 4~ 72岁 ,平均 5 9岁。 5例在外院行肝包棘球蚴内囊摘除术 ,术中发现胆瘘 ,内囊摘除后置胶管外引流 ,外囊缝合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棘球蚴病不同手术方式的经验,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我科近10a收治的肝棘球蚴病例(其中内囊摘除术+外囊残腔开放术67例,内囊摘除术+外囊残腔引流术144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体温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残腔开放术、残腔引流术在手术耗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上与外囊切除术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腔开放术和残腔引流术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腔开放术在拔管时间上与残腔引流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囊摘除术+外囊残腔开放手术术式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等特点,可以满足大部分肝棘球蚴病外科手术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人工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感染法建立小鼠与兔包虫病动物模型。方法 6周龄昆明小鼠经皮穿刺腹腔内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新西兰大白兔于腹部手术后肝脏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接种原头蚴6个月后剖检动物,观察小鼠腹腔和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内包虫囊生长情况。结果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6个月后,小鼠腹腔内包囊生成率为95%,新西兰大白兔肝内包囊生成率为50%。光镜观察见在小鼠腹腔和兔肝脏形成的囊泡具有与羊肝脏棘球蚴囊壁类似的类上皮细胞层和板层状结构。3种动物体内棘球蚴均有原头蚴。结论以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接种昆明小鼠腹腔和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可以建立小鼠和兔包虫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下肾细粒棘球蚴病外囊摘除术后的护理干预。方法总结并分析我院2005-2016年开展的5例肾细粒棘球蚴病外囊摘除术后的护理干预。结果 5例患者痊愈出院,无1例有残腔、尿瘘及包虫复发。结论采取肾包虫外囊摘除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引流通畅,预防感染的发生,做好健康宣教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60岁,因畏寒,发热近 1个月来院就诊, B超及同位素显示肝囊性占位。 CT扫描示肝右叶后段有一 4.5cm× 3.8cm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 CT值为 19.2HU,囊壁呈环形钙化,厚薄不均,囊内有小条状稍高密度影,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图 1)。 CT拟诊为①肝囊肿继发感染;②肝包虫囊肿;③肝脓肿。穿刺后病理诊断为肝包虫病。 2讨论   肝包虫病即棘球蚴病,有两种类型。一是细粒棘球绦虫虫卵感染引起的囊型包虫病;二是由多房棘球绦虫虫卵感染所致的泡型包虫病,后者仅占 1%~ 2%。细粒棘球蚴在肝内以包囊膨…  相似文献   

7.
泡状棘球蚴囊肿系泡状棘球绦虫之蚴虫所致,多侵犯肝、肺,侵犯脑者极少见,迄今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报告6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脑泡状棘球蚴囊肿病供临床参考。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48岁;藏族5例,汉族1例;牧民4例,教师售货员各1例;生活在牧区5例,农业区1例,均有与牲畜接触史,长则数十年,短则2年,合并有肝泡球蚴病者4例。6例均有头痛呕吐及不同程度的视乳突水肿,1例间断性头痛达8年之久,其余5例病程45~90天。局限性癫痫2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25年来本院收治43例肝泡状棘球蚴病,与同期多见的肝包虫病1,140例比较,比例为1:26.5。43例以北疆牧区占多数,少数民族占54%,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52岁,20~40岁者占68%。43例均经手术探查及病理切片证实。由于本病蚴囊向囊外芽生并向宿主整个脏器侵犯,以癌样扩散,因而对病人危害较细粒棘球绦虫所致的包虫病为严重。两型在形态学、流行病学、病理过程以及临床表现、处理方法等方面均有不同。本病为泡状棘球绦虫引起。这种绦虫的终宿主主要是狐,狗、猫是次要的。其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治疗肝细粒棘球蚴病合并胆瘘的不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0年1月-2005年3月收治手术治疗的203例囊性肝包虫病合并胆瘘病例,观察传统的内囊摘除术联合大网膜填塞术、内囊摘除术联合囊内胆瘘缝扎术和新术式——外膜内完整摘除术的疗效,比较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残腔或创面外引流置管时间及残腔胆漏、残腔感染及周围胆管损伤的情况。结果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残腔或创面外引流置管时间及残腔胆漏、残腔感染及周围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术式。结论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在直视下根据不同胆瘘特点可靠地处理胆瘘的胆管,可根治性治疗肝细粒棘球蚴病合并胆瘘。  相似文献   

10.
在观察1950~1984年采自华北及新疆十个县市的细粒棘球绦虫(582条),细粒棘球蚴(hydatid cyst)及泡状棘球蚴(alveolar hydatid cyst)232个的形态中,发现新疆北疆北部及沿天山地区存在不同的细粒棘球绦虫虫株。人与动物的棘球蚴及原头蚴在某些形态上极为相似。细粒棘球蚴在人体内的发育存在差异。角质层可有多种不同形态的结构。用人体肝泡状棘球蚴感染动物,其发育速度可随转种代数增加而促使其迅速发育成囊。~(60)钴500~2500rad照射不能杀死羊肝内原头蚴。  相似文献   

11.
<正>肝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引起的寄生虫病,流行于牧区。棘球蚴有细粒棘球绦虫和泡状棘球绦虫两种,前者多见,引起囊状棘球蚴病,亦称肝包虫囊肿病,后者引起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状棘球蚴病主要见于我国西北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棘球蚴囊肿破裂的螺旋CT征象,提高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应用.方法:运用双排螺旋CT对46例棘球蚴囊肿破裂进行常规和薄层螺旋扫描,部分病例增强扫描.结果:肝左叶棘球蚴囊肿10例,右叶31例,肝左右叶同时合并棘球蚴囊肿5例;单个囊肿41例,两个以上囊肿5例,其中2例合并腹腔棘球蚴囊肿;内囊破裂而外囊完整表现“水蛇征”及“飘带征”25例,内囊破裂合并感染表现为特殊的“同心圆征”12例,内外囊均破裂并破入胆道9例;增强扫描病灶内无强化.结论:螺旋CT扫描能够很好的显示肝棘球蚴囊肿破裂的各种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动物模型肝包虫囊壁情况,研究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小鼠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的分布特征及表达相关因素,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肝包虫动物模型的制作、HE染色观察、免疫组化观察53例小鼠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OPN及巨噬细胞的表达与分布.结果:HE染色外囊的着色明显较周围巨噬细胞带深,不存在渐变的过程;83%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有不同程度OPN表达,且集中分布于肝包虫纤维囊壁(外囊),与外侧巨噬细胞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动物模型上证明了外囊与肝实质间存在可分离间隙,OPN主要分布在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并在其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包虫病     
包虫病(棘球蚴病)是人体感染棘球绦虫幼虫(又称包虫)引起的疾病。在我国共有两种:一种为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引起者,称为囊型棘球蚴病,以狗为终宿主,羊为主要中间宿主,在狗与羊中间传播。人若吞食其虫卵,成为其中间宿主,引起囊型棘球蚴病。另一种为多房棘球绦虫幼虫引起者,称为泡型棘球蚴病,在自然界以野狗、狐、狼等为终宿主,被其捕食的啮齿动物如田鼠为中间宿主。人吞食其虫卵后,成为中间宿主,引起泡型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15.
手术治疗肝棘球蚴病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棘球蚴病是犬绦虫的囊状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寄生虫病 ,是西北广大畜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 ,我院 1999年 7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 78例 ,均经手术治疗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6 4例 ,女 14例 ,年龄 16~ 6 4岁 ,平均 36岁。病程 6个月~ 2 0年。1.2 症状与体征 上腹部肿块为最早征象 ,肿块增长缓慢 ,前期无明显不适。就诊时出现腹痛、上腹饱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8例 ,占 10 %。本组肿块最小 0 .3cm× 0 .1cm× 0 .4cm ,最大2 4cm× 18cm× 2 6 cm。本组有压迫胃肠道症状的 8例 ,压迫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的 2…  相似文献   

16.
李涛  王翔  张伟  李天泉   《四川医学》2022,43(7):726-729
<正>棘球蚴病又称为包虫病,是一种由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寄生性人畜共患热带病,除南极洲外,其他所有大陆板块均有棘球蚴病分布,棘球蚴目前共发现9种类型[1],其中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囊型棘球蚴病(CE)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的泡型棘球蚴病(AE)对我国的医学公共卫生影响最大,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五省,新疆、内蒙、西藏及四川等畜牧业为主的地区。虽然棘球蚴病在我国有很高的发病率,但在PubMed中收录的有关棘球蚴病的文献只有约3%是由我国研究人员所发表,  相似文献   

17.
人肝细粒棘球蚴的原头蚴,经口人工感染野生红狐(Vulpes vulpes)。118d后解剖小肠壁附着有成熟的细粒棘球绦虫。虫体染色后,对其形态特点作了描述。与人工感染犬细粒棘球绦虫作了形态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认为新疆北疆地区,野生红狐也可能作为细粒棘球绦虫的自然终宿主。这种潜在宿主的存在在包虫病的防治及流行病的研究中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8.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俗称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是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畜体内所致的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公认的能使人致病的棘球绦虫是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和福氏棘球绦虫4种,该4种棘球蚴可引起囊型包虫病、泡型包虫病和混合型包虫病3种疾病类型[1].棘球蚴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以农牧区为主[2].西藏等我国西部地区是棘球蚴病的高流行区,严重危害该地区人口的健康,影响经济生产力.棘球蚴可累及多个脏器器官,最常见受累器官是肝脏、肺部,而甲状腺受累罕见.本院收治1例甲状腺棘球蚴病患者,现结合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以期提高此类病例的认识及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19.
张辉  安梦滢  邵丽 《新疆医学》2004,34(4):56-57
肝细粒棘球蚴病为新疆的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手术方法为肝包虫内囊摘除术,但术中存在着复发、残腔感染以及胆瘘等问题,我院于2002年6月-2003年8月采用新术式肝包虫外囊剥除术治疗了11例肝包虫病患者,手术效果显著,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棘球蚴病又叫包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致人体致病的主要有右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生长缓慢一般在感染5~20年后才出现症状。本病的终宿主为狗、狐、狼、豺等。中宿主为羊、人,主要流行于畜牧区。河南信阳地区罕见。我院于2003年9月1日收治了1例肝、右肺棘球蚴病并右侧胸腔积液的患者,通过快速诊断,及时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