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治未病”理念指导糖尿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又一严重危害大众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产生的危害不仅在于血糖升高本身,而且在于长期血糖增高导致的人体一系列代谢功能紊乱和由此所产生的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全世界每年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费用在成百上千亿美元,  相似文献   

2.
从"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出发,分别从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探讨糖尿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王岗  郑成强  刘颖  程泓  周天秀 《光明中医》2013,28(9):1808-1809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转变,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的防治中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对如何在糖尿病的防治中灵活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治未病"思想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733-1734
从"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盛防危","瘥后防复"五方面浅谈"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不同时期防治中的含义及体现,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糖尿病分期防治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志刚 《新中医》2015,47(4):5-7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病,最终导致多脏器损害及终末期肾衰等慢性并发症,因此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意义重大。提出未病先防,合理饮食,养生为要;有病早治,调理脾胃,首当其冲;已病防复,安五脏调阴阳,化瘀为纲的宗旨,调节阴阳和脏腑的平衡而改善患者的症状,防治并发症,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本文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来探讨防治糖尿病,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论述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糖尿病三级预防,探讨糖尿病防治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探究治未病理念的基础上,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病盛防危、病后防复五个方面浅析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发病病程中不同时期的体现,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糖尿病分期防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治未病”理论指导葡萄膜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未病"理论指导防治葡萄膜炎的规律。方法:应用平素养生、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论,分别在葡萄膜炎的静止期、欲发期、复发期结合患者临床常见的体质类型(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给予不同的调治方案。结果:有效降低了葡萄膜炎的复发,在复发期其症状体征也可明显减轻。结论:"治未病"理论对防治葡萄膜炎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糖耐量异常是糖代谢介于正常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目前,中医以"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为指导,对此类人群进行早期预防及干预治疗,使已病人群向未病人群转化,对节约医疗成本,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沈桂根 《中医药导报》2011,17(12):110-11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方式的逐渐西化,人口老年化进程加速,糖尿病的发病率亦逐年提高。1980年我国30万全龄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0.67%,而2007-2008年全国11省市4.2万人的调查发现,2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9亿,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一倍[2]。而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000万,且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约120万人,每天初发糖尿病患者约3000人,糖尿病已成为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人类为了生存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早见于《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内经》“治未病”思想是非常超前的预防医学思想,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今天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临床实用价值。进入21,世纪,我国正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加之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及疾病普改变,  相似文献   

13.
“大健康”时代下,“治未病”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治未病”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导引的作用不可小觑。文中基于“治未病”理论,从“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思考如何运用导引防治颈椎病,为临床预防、治疗和防止颈椎病复发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丛葳 《光明中医》2016,(23):3395-3396
基于"治未病"理论体系的研究,以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为依据,探究糖尿病防治应用。提出应依照"治未病"基本内容"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已病早治,防其传变"辨证论治,以适应自然,调和阴阳;调摄精神,怡情养性;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原则,将"治未病"理论贯穿糖尿病防治始终。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前期是2型糖尿病发生必定会经历的一个时期,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将"治未病"思想引入糖尿病前期的防治中,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对处于不同状态的人群进行干预,积极发挥其作用,对于防治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含义,提出“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的三级预防理论,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防治思路,以助于推进“治未病”理论的发展,发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盛病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即预防为主、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展趋势、控制病情恶化。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萎”、“骨痹”的范畴,病因主要归于肝肾亏虚、脾虚、血瘀。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来提高峰值骨量、延缓骨量的丢失,以期达到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减少患者骨痛和骨折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治未病”思想干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湿热质与气虚质体质患者各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别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治疗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则依据患者体质给予“治未病”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化积分.结果:气虚体质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中PF、RP、BP、GH、VT、SF、RE以及MH等各维度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中PF、RP、BP、GH、VT、SF、RE以及MH等各维度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的体质特征,采用“治未痛”理论对其进行干预治疗,可对糖尿病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利民 《新中医》2012,(7):179-180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故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实为中医学预防思想之先河。 1中医学对“治未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措施,作好预防,防止疾病发生,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抵御疾病能力,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