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切除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ang Z  Ho PC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6):436-439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黄斑部视网膜的生血管膜(neovascular membrane,NVM)切除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的疗效。方法 选择病程在2年之内的ARMD患者,NVM≤3PD。完成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后。结果 ARMD30例(30只眼)中,17只眼(56.7%)SY RG PYMQLT RJYM,JB WFF  相似文献   

2.
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线粒体基因及表达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 ,AMD)是当前严重的老年性致盲眼病之一。新近研究表明 ,老年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涉及细胞质中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lDNA ,mtDNA)突变及其参与编码的电子传递链酶复合物活性[1] ,我们通过检测AMD患者mtDNA突变和电子传递链酶复合物活性 ,探讨AMD发病与线粒体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关系。一、对象与方法1 对象 :选择湿性AMD患者 2 6例 ,年龄 (6 4 6± 5 6 )岁 ;干性AMD患者 10例 ,年龄 (6 3 9± 9 3)岁 ;另选正常对…  相似文献   

3.
黄斑部疾病颜色视诱发电位的亮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Z  Wu L  Wu D  Liang J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6):430-433
目的 用颜色图型翻诱发电位判内斑部疾病亮度受损程度。方法 通过计算机软件控制监视器产生白/黑、红/黑、绿/黑、蓝/黑和黄/黑棋盘格刺激,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62只眼(其中干性型38只眼,湿性型24只眼)和Stargardt病20只眼及正常人54只眼进行颜色图像翻转视诱发电位(color pattern reversal  相似文献   

4.
叶子  李朝辉  何守志 《眼科新进展》2015,(11):1087-1089
丛生蛋白是玻璃膜疣的主要蛋白成分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丛生蛋白与衰老密切相关,不仅通过对补体系统的调节参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炎症反应发生机制,也与氧化还原反应密切相关,是AMD发生过程中氧化应激反应的感受器。本文就丛生蛋白参与AMD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是致盲的重要疾病,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通过修正吸烟这一重要环境危险因素及补充抗氧化剂可能干预AMD的发生发展。补体抑制、神经保护和视觉周期抑制等干预策略是近年来治疗干性AMD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对于湿性AMD的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通过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疗效显著,但频繁注射需承担较大手术风险,且受患者经济水平等因素限制,联合治疗似乎可以减少再治疗次数。抗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及基因治疗可能给未来AMD的治疗提供一个长效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光动力疗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采用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therapy ,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treatmentof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withphotodynamictherapy ,TAP) ,是目前眼科临床最富挑战性、极具发展前途 ,且受到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 2 0 0 0年美国眼科学会年会 (AmericanAcademyofOphthalmology ,AAO)和视觉及眼科研究学会年会 (AssociationforReseachinVisionandOphthalmo…  相似文献   

7.
袁援生  吴乐正 《眼科研究》1997,15(4):220-222
目的 应用黄斑区密集点矩阵视野(DMMM)研究并结合电子计算机眼底图像分析老年黄斑变性(AMD)患者视野光敏感度(LS)与眼底的改变,以找出眼底病变与DMMM光敏感度改变的规律及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用Humphrey-640视野计自行设计DMMM检测AMD干性组51人55眼,湿性组23人27眼,用Zeiss公司生产的KONTRONELEK-TRONIKImageAnalysisDivision-  相似文献   

8.
陈松  杨锡兰 《眼科研究》1995,13(2):86-88
对42例AMD和36例正常对照组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结果发现,AMD患者血浆LPO浓度显著高于,红细胞SOD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湿性AMD患者血浆LPO浓度高于干性AMD患者,差异有统计显著性(P〈0.05)。揭示AMD患者清除自由基(FR)的能力降低,测定血浆LPO和红细胞SOD对诊断和治疗AMD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流行病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Senilemaculardegeneration,SMD),是目前国内外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可因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或视网膜病变而造成视力下降或丧失,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由于其确切发病机制不清,目前多数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现将近年来AMD的患病情况和主要危险因素作一简要综述。一、定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确切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黄斑区密集点矩阵视野(DMMM)研究并结合电子计算机眼底图像分析老年黄斑变性(AMD)患者视野光敏感度(LS)与眼底的改变,以找出眼底病变与DMMM光敏感度改变的规律及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用Humphrey-640视野计自行设计DMMM检测AMD干性组51人55眼,湿性组23人27眼,用Zeiss公司生产的KONTRONELEK-TRONIKImageAnalysisDivision—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AMD患者眼底相片病变面积自动测量。结果AMD干性组和湿性组眼底病灶面积与视野LS的总丢失量显著性检验均有显著差异,湿性组眼底病灶面积与视野LS的降低更为明显。干性组主要以局限性损害为主,而湿性组则以弥漫性损害为主。结论AMD眼底病灶与DMMM的LS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黄建新 《眼科新进展》1996,16(4):250-252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进展广西江滨医院黄建新综述老年性黄斑变性(SMD)亦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八MD)。是危及老年人视功能的眼底黄斑部病变。在欧美国家。**D已成为的岁以上人群低视力及致盲的主要原因据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估计,每年大约有10万人患SMD...  相似文献   

12.
黄斑部中心凹下新生血管是致中心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 ,多发生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RMD)患者 ,其次为高度近视、炎性疾患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目前美国及西欧国家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 ,其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一、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患者的黄斑部外层视网膜管状结构(outerretinaltubulation,ORT)的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390例(478眼)湿性AMD患者的黄斑部OCT图像,对ORT的发生率、形态、大小、数量、位置及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的形态变化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478眼中有38眼黄斑部存在ORT,ORT发生率为7.95%;ORT主要存在于外层视网膜,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高反射环,其内呈低反射或点状高反射;ORT的长度为73~3230μm,高度为73~183μm,每张OCT图像可见1~4个ORT。38眼中15眼曾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治疗后2~4个月黄斑部视网膜水肿减轻或消失,大多数患者ORT大小、位置无明显变化,仅1眼ORT内高反射物质较治疗前减少。结论 部分湿性AMD患者黄斑部可见ORT,这些结构不同于视网膜囊样水肿,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后结构变化不明显或无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对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患者脉络膜厚度(choroidalthickness,CT)的影响。方法 确诊为渗出性AMD患者42例42眼,分为典型AMD(typical-AMD,tAMD)组和息肉样血管病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组,均行3+PRN方案的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治疗前及初次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治疗眼及对侧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choroidalthickness,SFCT)及距离中心凹1mm的鼻侧和颞侧CT,对比分析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的CT变化。结果 渗出性AMD患眼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SFCT分别为(223.55±30.71)μm、(221.52±33.37)μm、(214.43±31.81)μm、(214.93±31.41)μm;治疗后6个月鼻侧CT从(225.40±43.97)μm减少至(205.71±42.20)μm,颞侧CT从(235.21±47.22)μm降至(203.52±39.15)μm;与基线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其中,tAMD组SFCT从(234.06±41.04)μm减至(209.19±32.14)μm,PCV组从(274.60±27.73)μm减至(233.30±21.08)μm,各随访时间点所测SFCT与基线时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对侧正常眼6个月各时间点SFCT无明显改变。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会引起渗出型AMD(tAMD和PCV)CT降低。  相似文献   

15.
文峰  吴德正等 《眼科研究》1998,16(2):150-151
老年黄斑变性的一对双生子报道文峰吴德正吴乐正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是当前社会50岁以上老年人盲目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它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Bruch氏膜色素上皮外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塞(indocyaninegreen-mediatedphotothrombosis,IMP)治疗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疗效。方法 选择特发性CNV(idiopathicCNV,I-CNV)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伴黄斑中心凹下CNV(AMDwithsubfovealCNV,A-CNV)患者共360例(432眼),分成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治疗组(PDT组)、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thermothera-py,TTT)组、IMP组、IMP+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triamcinoloneacetonide,IVTA)组及对照组。通过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等检查观察CNV的消退情况,观察视力的变化,比较各种治疗效果。结果 各组A-CNV患者治疗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I-CNV,PDT组、TTT组、IMP组、IMP+IVTA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具体的视力变化分别为0.13±0.11、0.09±0.12、0.12±0.14、0.19±0.15、0.10±0.12,各组之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A-CNV,各组治疗前后具体的视力变化分别为0.23±0.14、0.13±0.10、0.18±0.09、0.19±0.11、0.03±0.0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治疗组较其余各组可获得最好的视力效果;IMP联合或不联合IVTA的疗效其次,不如PDT组;TTT治疗组与其余各组比较,治疗效果最差;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IMP是一种治疗CNV的更为经济有效的替代方法,适合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7.
陈松  聂爱光 《眼科研究》1998,16(4):309-311
目的探讨单侧老年黄斑变性(AMD)对侧眼视功能变异与AMD发病的危险性。方法对视力正常的单侧AMD对侧眼患者31例的黄斑光敏度(MLS)、FM100-色调试验及Amsler表检测结果进行5年临床观察。结果平均追踪55个月,追踪期内发生AMD眼10眼,中心凹及黄斑6°光敏度的降低预见AMD的发生,敏感性分别为83.37%及77.78%,特异性分别为80.55%及75%。FM-100色调试验全色区预见发生AMD的敏感性83.33%,特异性63.67%;Amsler表异常预见发生AMD的相对危险性是4.8(P<0.005)。结论采用MLS、FM100色调试验及Amsler表检测单侧AMD对侧眼的视功能可预见AM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视功能变异预见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松  聂爱光 《眼科研究》1999,17(3):211-214
目的探讨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SMD)视功能变异与SMD发病的危险性,探讨SMD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54例(54眼)早期SMD患者进行了黄斑光敏度(MLS)、FM100色调试验、Amsler表、对比敏感度(CS)及暗适应检测。结果平均追踪55月,追踪期内18例患者发生了SMD。回顾性分析显示SMD组比玻璃疣组的视功能损害严重,中心凹、黄斑6°白色光敏度异常预见SMD的发生的敏感性分别为83.37%及77.78%,特异性分别为80.55%及75%。FM100色调试验全色区预见发生SMD的敏感性83.33%,特异性63.67%;Amsler表预见发生SMD的敏感性71.40%,特异性80%。结论采用MLS、FM100色调试验及Amsler表检测早期SMD患者的视功能可较好地预见SMD发生的危险性,为SMD早期诊断提供敏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单次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患者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隆起的面积及容积变化,以评价康柏西普治疗AMD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渗出型AMD患者40例(45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05mL(0.5mg)治疗。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复诊行Cirrus5000OCT检查,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VCA)、黄斑中心凹厚度及RPE隆起的面积、容积。结果 术后1周、1个月,BCVA(logMAR)由术前1.25±0.79分别提升至0.92±0.66(P<0.001)和0.94±0.61(P<0.001),3mm圆内RPE隆起面积及容积由术前的(2.91±1.73)mm2、(0.50±0.73)mm3分别降至(2.75±1.82)mm2(P=0.024)、(0.42±0.71)mm3(P=0.020)和(2.33±1.85)mm2(P=0.002)、(0.32±0.09)mm3(P=0.046)。术后3个月时BCVA下降至1.30±0.82,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m圆内RPE隆起面积及容积增加到(2.73±1.81)mm2、(0.51±0.79)mm3,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5mm圆内RPE隆起面积及容积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仅在术后1个月由术前(244.56±25.37)μm降至(234.91±21.50)μm(P=0.044)。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康柏西普短期内治疗渗出型AMD可显著提高视力,恢复视网膜结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王勇  杨梅  管怀进 《眼科新进展》2016,(11):1029-1031
目的 探讨江苏汉族人群中ERCC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cataract,ARC)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江苏省阜宁县眼病研究数据库(现场工作于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进行)中357例ARC患者为ARC组,356例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且无亲属关系者为对照组。采用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ERCC6基因4个位点(rs12571445、rs4253160、rs2228526、rs3793784)SNP。采用χ2检验比较对照组和ARC组之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是否有差异。结果 rs2228526在ARC组中等位基因G的频率为14.57%,高于对照组中1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提示等位基因G增加白内障的患病风险。该位点G等位基因和GG、GA基因型增加了核型白内障的患病风险(P=0.007;P=0.031)。其他位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12571445:P=0.33;rs4253160:P=0.65)。结论 ERCC6基因SNP-rs2228526位点与ARC发病存在关联,提示该SNP在核型AR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