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中,男性22人,女性14人。年龄最大76岁,最小1.6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4年。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21例。因脑血管病患面瘫者32例,因脑外伤者4例,均为单侧面瘫。治疗方法:初诊病人首次均用刺血治疗。穴取太阳(双)、颧髎、颊车、委中,均取患侧。太阳、委中选络脉瘀阻处,用三棱针点刺,放血10-30ml。颊车、颧髎点刺3-5下,刺后拔火罐。依病情间隔1-2周再刺。一般刺血2-4次。针刺取合谷、颧髎、风池、人中、地仓、颊车、太阳。除合谷双侧交替针刺外,均针患侧。合谷、颧髎为必刺穴。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笔者运用针刺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 (TDP)照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35例 ,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35例 ,女 19例 ,男 16例 ;年龄最小者 17岁 ,最大者 6 5岁 ;病程最短者 1天 ,最长者 15天。2 治疗方法取穴 :患侧取翳风、牵正、阳白、鱼腰、颧、迎香、地仓、颊车、承浆等穴 ,合谷取健侧[1] 。操作 :翳风、牵正、颧、合谷均直刺 0 5~ 1寸。阳白透刺鱼腰 ,迎香透刺地仓 ,地仓透刺颊车 ,承浆透刺地仓[2 ] 。针刺配合TDP照射 ,距离以有灼热为度。留针 30分钟。每日 1次 ,5次为 1个疗程。3 治疗结果痊愈 (面容…  相似文献   

3.
针刺加拔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笔者采用针刺加拔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6 0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1 0 0例均为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针罐组和针刺组 ,其中针罐组 6 0例 ,男 2 8例 ,女 3 2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6 0岁 ,平均 3 6 .6岁 ;病程最短 3天 ,最长 3月。针刺组 40例 ,男 1 9例 ,女 2 1例 ;年龄最大 5 8岁 ,最小 1 8岁 ,平均 3 4 .3岁 ;病程最短 2天 ,最长 3月。两组各项内容基本相同 ,具有可比性 (P >0 .0 5 4 0 )。2 治疗方法2 .1 针罐组  取患侧翳风或风池、地仓、颊车、下关、太阳、阳白、四白、健侧合谷 ,初期浅刺 ,1周…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面瘫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4至64岁。病程1天至2个月。 治疗方法:第一组穴:患侧阳白透鱼腰、承泣透晴明、地仓透颊车、翳风、合谷。第二组穴:患侧丝竹空透太阳、下关透颧髎、颊车透地仓、翳风、太冲。每日针刺1次,连续针刺第一组穴1周,第二周用第二组腧穴。两组穴交替使用共4周。翳风、合谷及太冲施捻转,提插泻法其余面部腧穴施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相似文献   

5.
<正> 临床资料 210例患者中,男性101例,女性109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6岁,以青壮年为多;病程最短4d,最长20年。 治疗方法 1.针刺透穴法,取穴翳风、颊车透地仓,下关透颧髎,承泣透地仓,阳白透鱼腰(以上均取患侧穴位),合谷(双)。用30号毫针,消毒后快速挟持进针,用平刺法透穴,得气后留针15min  相似文献   

6.
针药配合治疗面瘫8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采用针灸、穴位注射、口服中药 ,对 86例面瘫患者进行综合治疗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 41例 ,女 45例 ;年龄最小者 7岁 ,最大 6 8岁 ;病程最短 2 d,最长 3年 ;左侧面瘫 5 3例 ,右侧面瘫 33例。治疗方法1.针灸依据面神经出入走行部位和经络循行、腧穴主治作用取穴 ,取患侧阳白透鱼腰 ,地仓透颊车 ,承浆透颊车 ,地仓透迎香 ,下关、太阳、牵正、翳风、风池及健侧合谷穴。翳风穴用泻法 ,以针感传至面部为佳 ,余穴用平补平泻法。针刺面部时 ,先用手指按摩患侧 ,其颜面向右歪 ,针刺时用手指向左牵拉进针。针刺承浆、地仓均斜…  相似文献   

7.
面瘫中医称之为“口僻”或“口眼歪斜”。2001年~2004年笔者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面瘫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100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小40天,最大74岁,其中20~45岁80例,占所有病例的80%。中医辨证分型:风寒阻痹型63例,风寒型22例,肾虚型15例。治疗方法以透穴为主: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下关透颊车。配穴:合谷、内关、风池、外关等。针灸每天1次,每次取穴6~8个,留针40~60min(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症状而定)。病的初起,针患侧用长针透穴法,病程长者(3个月以上)先针健侧,后针患侧,针浅刺用补法。中药:初…  相似文献   

8.
一般资料:89例患者中,男74例,女15例;年龄最小者8岁,最大者60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月,全部病例均以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为周围性面瘫。治疗方法外敷中药:制马钱子、冰片、白附子、全蝎各等份研末装瓶备用。针灸取穴:患侧阳白透鱼腰,巨髎透四白,颊车透地仓,风池、攒竹、合谷穴。健侧颊车透地仓。随症配穴;如鼻唇沟浅配迎香,耳后疼痛配翳风。以平补平泻手法,疏通面部经络气血。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健侧合谷穴,地仓透颊车穴中等刺激,有针感后不留针。出针后在患侧牵正、四白、地仓穴外敷中药0.3~0.6g。  相似文献   

9.
笔者近年采用温针灸配合药物穴位注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80例,并与电针疗法治疗者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2~73岁;病程1~7d。对照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7~71岁;病程1~7d。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1.2治疗方法观察组治疗方法如下。(1)温针治疗:取穴为患侧阳白、四白、下关、颧、迎香、地仓、颊车、翳风、完骨、合谷,其中刺下关、颧、完骨穴时将1.5cm左右长的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并留针30min;(2)穴位注射:取穴分为两组,第1组为患侧完…  相似文献   

10.
朱久升  陈敏  胡新  李娜 《光明中医》2009,24(4):701-701
针剌加拔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针刺取地仓透颊车,颊车透承浆,下关、百会、迎堂穴为主穴,配合拔火罐.结果:总有效率达98%.提示:针刺加拔火罐能散寒驱风,调和气血,使气血通畅,局部面神经功能得到尽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颜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神经炎或面瘫,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高顺才老师经过十几年的临床研究,在针刺为主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本病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者4岁,最大者50岁。其中4~20岁者5例,21~40岁者39例,41~50岁者6例。其病程均在2周之内,最短者2个小时即来就诊。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取穴:地仓、下关、颊车、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手法:采用1~3寸毫针,直刺双侧合谷、患侧下关、健侧地仓透颊车。沿皮向下刺鱼腰,丝竹空、攒竹二穴均沿皮下向鱼腰方向进针,以至鱼腰穴为度。采用强刺激捻转辅以提插法,留针2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治疗期间避风寒。 2.2 方药:以牵正散为主:白附子、僵蚕、防风、白芷、川芎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  相似文献   

12.
一般资料:本组25例均为住院病人,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0至40岁者12例,40至59岁者8例,60岁以上者5例。均经鉴别否定中枢性面瘫,确诊为周围性面瘫者。病程最长者30天,最短者4天。治疗方法:采用“三点一圈”取穴法。即人中、承浆、合谷穴为三点;人中透地仓、地仓透颊车、攒竹透阳白和鱼腰、阳白透太阳、太阳透上关、下关透颊车穴为一圈。根据不同病例增加针刺迎香、承泣、四白、听宫、风池等穴。属“三点一圈”穴为必针穴位,每次留针10至15分钟,其它穴位为选针穴  相似文献   

1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中医称此“口眼歪斜”,是临床之常见病。笔者采用透穴法针刺治疗面瘫300例,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00例,男173人;女127人;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者2岁,20~40岁占75%;病程最短1天,最长1年,7~10天占84%;左侧163例,右侧137侧。治疗方法选穴第1组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太阳、翳风、合谷;第2组阳白透眉中,太阳透率谷,地仓透颊车,配穴四白透承泣、翳风,均取患侧。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25例,女35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11岁;病程最长20天,最短1天;左侧34例,左侧26例。 治疗方法 1 针刺法 取患侧阳白透鱼腥,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加电疏密波;四白、太阳、合谷、平补平泻;病程久者,配足三里,用补法,在针刺过程中,手法轻,宜浅,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d。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电针结合 TDP治疗面瘫1 2 4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1 2 4例均符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中的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93例 ,女性 31例 ;年龄 1 5岁~ 62岁 ;病程 3天~ 4个月。均为单侧面瘫 ,在左者 68例 ,在右者 56例。治疗方法选穴 :主穴 :翳风、地仓、颊车、牵正、颧、四白、攒竹 (以患侧俞穴为主 ) ;配穴 :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 ;鼻唇沟歪斜者配迎香 ;颏唇沟歪斜者配承浆、夹承浆 ;不能提额者配太阳、阳白 ;远道取穴合谷、足三里。面部穴位多用透刺法 ,如地仓透颊车、牵…  相似文献   

16.
药敷百会穴加大剂量VitB2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润培  秦怀玉  赵敏 《中国针灸》2002,22(10):685-685
方法 :主穴取地仓 ,单侧溃疡取患侧穴 ,双侧溃疡取双侧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 ,用 1 5~ 3 0寸毫针 ,取 15度角先由地仓向水沟透刺 ,得气后留针 5分钟 ,然后将针退至皮下 ;再由地仓透刺承浆 ,得气后留针 5分钟 ,而后将针退至皮下 ;再由地仓透刺颊车 ,得气后留针 10分钟。每日治疗 1次。结果 :本组共治疗 6 5例 ,年龄最小 10岁 ,最大 6 0岁 ;病程最短 2天 ,最长 3个月。本组患者表现为舌、唇、颊及软腭等处粘膜不同部位出现黄豆或绿豆大小的浅表溃疡 ,多伴有周围红晕 ,局部灼热疼痛或刺激时痛。其中 ,有 1~ 2个溃疡点者 35例 ,有 3~ 4个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面神经磁共振检查正常的周围性面瘫时,是否需要联合使用药物。方法:将48例面神经磁共振检查正常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针刺组,每组24例。针药组采用针刺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两组针刺治疗的方法相同。针刺主要穴取患侧翳风、颧髎、太阳、四白、颊车、地仓、对侧合谷,每次30 min,隔日1次,急性期后患侧翳风与颧髎、颊车与地仓加用2对电针,直至治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每天1次,初始剂量30mg,每3天减量10mg,共用9d,治疗3、8周后用Portmann评分观察疗效。结果:针刺组治疗3、8周后治愈率分别为50.0%(12/24)、83.3%(20/24),均略低于针药组的58.3%(14/24)、87.5%(21/24),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治愈患者疗程为(31.2±17.0)d,略长于针药组的(29.5±12.8)d,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针刺治疗面神经磁共振检查正常的周围性面瘫,能取得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同等的疗效,避免了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鹅口疮”又名雪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好发于婴幼儿口腔部的一种炎症。笔者以针刺为主治疗本病10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在100例患儿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最小者23天,最大者2岁零7个月;病程短者3日,长者20余日。2 治疗方法2.1 针刺方法 选穴:合谷、地仓。对于上唇内侧及上齿龈部发病较重者配水沟;下唇内侧及下齿龈缘发病较重者配承浆、舌尖舌面发病重者配廉泉;上腭发病重者配腭中(即上腭的正中点)。操作:刺合谷穴快速进针,捻转1分钟后即出针;刺水沟、承浆、腭中均采用快速点刺法,不捻转不留针;刺地仓穴平刺透颊车,捻转数…  相似文献   

19.
电针加中药薰蒸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 3年来 ,我科采用电针加中药薰蒸治疗面神经麻痹 40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40例中 ,男 1 3例 ,女 2 7例 ,左侧面瘫者 2 9例 ,右侧 1 1例 ,30岁以上者 30例 ,30岁以下者 1 0例 ,病程最短 1 2小时 ,最长 1个月。2 诊断标准急性发作 ,患侧面肌瘫痪 ,额纹消失或变浅 ,鼻唇沟平坦 ,患侧闭目不全 ,口角向健侧歪斜 ,伴有或没有乳突区疼痛 ,少数患者有泪液外溢或目干涩 ,患侧舌前 2 /3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3 治疗方法3.1 针刺治疗取穴 :翳风、牵正、地仓、颊车、太阳、阳白、鱼腰、迎香、风池、合谷。一组 :翳风、颊车透地仓、…  相似文献   

20.
芒针疗法加毛刺治疗顽固性面瘫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芒针刺法加毛刺治疗顽固性面瘫.方法:取患侧地仓、禾髎、额部及太阳穴区及双侧合谷、足三里穴;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从地仓、禾髎穴进针,按芒针操作方法,分别向颊车、颧髎方向透刺;在患侧额部及太阳穴区行毛刺;合谷、足三里穴直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结果:痊愈35例,显效9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达100%.结论:芒针刺法加毛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