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准技加葛根汤主之.”句中“几几”清今学者大都误释。成无已达云:“肌者,伸顿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本卷之末所附《释音》云:“肌,音殊,短羽鸟飞肌也.”自从成氏读“几尺”为“珠殊”,训解为短羽鸟飞行状态之后,八百多年来,绝大部分治《伤寒论》者都这样训读圳解,此乃大误.此条原文说明太阳病初起,项部和背部呈现出强直的现象。若把“肌”解为短现鸟飞行时的状态,此与太阳病初起时的病证显然是不相贴切的。也就是说成氏的圳…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第131条谓:“……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对文中的“项亦强”,柯韵伯解释为“表未尽除”(《伤寒来苏集》),而多数注家则根据“下之则和”及结胸状如柔痉之汗出不恶寒而否定其有表证(如钱天来、汪苓友等)。四版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选读》在解释“项亦强”时认为:“是邪结部位偏于上部。使上部经脉不利,故头项强直”。五版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进一步认为:“因水热  相似文献   

3.
五版《伤寒论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将助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鞋者,可与大承气扬;不硬者,不可与之”句中的“微”字,作衍文讲。其理由是,去其句中的微字,“不鞋者,不可与之”,正与“大便鞋者,可与大承气扬’倘文字对勘。此有悻原文旨义。考鞋字,准与硬是古今字,但准与梗尚是通假字。《讲义》所以视“微”字为衍文,是将条文中应读梗音的鞋字,误读成硬字所致。“鞋”字,自古就有二个读音,一读硬(ging),一读梗(geng)。读如梗音时,音义均同使,乃阻塞之义,这在《中华大字典》、《中医字典》、《古医籍词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用“不”字证候,以“否定”形式达到“认证”之目的。此乃仲景论证手法之巧妙,对不恶寒、不欲食、不能食、食不下,不汗出等作了例析。  相似文献   

5.
“但头汗出”在《伤寒论》条文中见于多处,笔者按证候表现归为五类。头为诸阳之会,热为阳邪,认为“但头汗出”揭示了人体内阳邪、阳位的生理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问:如何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卫强营弱? 答:“卫强营弱”原文作荣弱卫强,出自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系指以发热汗出为特点的太阳中风证的病理。卫强营弱的机理,原文12条用论脉的笔法提示过:原文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文中“阳浮阴弱”虽指脉象,从后句解释热自发、汗自出,可知着意于病机,即卫强营弱。  相似文献   

7.
近读刘渡舟教授所编《伤寒论诠解》对桂枝汤方下“微似有汗”之“似”释为“嗣”的假借,认为有欠妥贴。查《辞源》对“似”之解凡五,如“以似以续”“似续妣祖”“是以似之”等“似”字,就为假借的“嗣”解,此“似”始有继承和持续之义。《诠解》误将“微似有汗”的(...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第48条中“但坐”二字,多断句为:“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或“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其释义且为因”邪气外闭,肺气不利,则‘短气’、‘但坐’而不能平卧”。笔者认为,应断句为“……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为是。“但”,系范围副词,作“只”、“只是”或“仅仅”讲。“坐”,《中文火字典》释为“犹因也,为也”,作“因为”、“由于”讲。唐·杜牧在山行诗中有“停车坐爱枫林晓,霜叶红于二月花”句:《乐府诗集·陌上桑》中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  相似文献   

9.
1 汗后伤阳的辨证汗法是祛除表邪的治疗方法 ,故为《伤寒论》治疗太阳经病首用之法。而汗为阳气加于阴液所化 ,若是中风误用峻汗之法 ;或虽未用峻汗 ,而病者体弱 ,不胜药力 ;或不参天时 ,暑热之季用峻汗 ;或汗而再汗等 ,均可导致汗出过多 ,甚至“如水流漓”。如此则阳气随汗出而耗泄 ,相应于阳虚的程度及部位 ,出现不同之变症。《伤寒论》“太阳篇”中所列举汗后伤阳条文 ,为此类变症的辨证提供了借鉴。1 1 汗后卫阳受损《伤寒论》6 8条云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中“发汗病不解”之“不”字 ,《…  相似文献   

10.
祝卫 《河南中医》2009,29(4):335-335
《伤寒论》中“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中“重”字其音应读作zhong而不读chong,“汗家”和“常自汗出”可以桂枝汤等发汗轻剂调和营卫复发其汗,绝不是再发汗就会恍惚心乱,只是不可用麻黄汤或大青龙汤等重剂峻剂复发其汗,否则过汗易伤心气使神志无主而恍惚心乱。其本意应为警示医者汗之尺度,因此“汗家”可以发汗,只是不可用重剂峻发其汗。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第14条载:"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讲义》)讲到本条时,因其证有"汗出恶风",故认为本条之"项背强几几"为太阳中风兼证,并举宋本《伤寒论》(林亿校本)亦认为本条为太阳中风证.这样一来,因其所用方剂桂枝加葛根汤中有麻黄一味,由此又推演说太阳中风证用麻黄不妥.也就是说,《讲义》采纳了宋·林亿等的两个观点,一是本条项背强几几证为太阳中风兼证,二是用于治本条项背强几几证的方药(桂枝加葛根汤)不应当使用麻黄.《讲义》所引用林亿的这两个命题究竟是假命题还是仲景接连出现了两个"错误"?试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说:“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本条亦见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惟其文少一“发”字,义则全同。一些《伤寒论》注家对此条往往于“陷”字断句,读为“必额上陷”,而“脉紧急”三字则为另一句。如此则其证即为“额部塌陷”而“寸口脉紧急”矣。然验之临床,衄家发汗后,阴重伤而邪独盛,寸口之脉紧急固有,但导致额部塌陷则未之见,亦未之闻也。据此,其于“陷”字断句实属未当,似读“必额上陷脉紧急”为句较妥。句中“陷脉”二字为词,早见于《黄帝内经》,如  相似文献   

13.
<正> 《伤寒论》第2条日:“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 缓者,名为中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日:“中风为之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也”。上述两条病名虽都为中风,但两者截然不同,前者为证候名,后者则为病名,故虽名同而义异。现区别如下: 1 病因病机的区别:《伤寒论》所谓之中风,即太阳中风,其病机如《伤寒论》第12和97条所述:“太阳中风,阳浮阴弱…”、“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  相似文献   

14.
先师仲景以六经辨伤寒,脏腑论杂症,立论处方言简意赅,造诣极深。《伤寒论》中对汗的精辟剖析和对汗法的临床应用独具匠心,诚为两千多年来临床医家之准绳。 《伤寒论》全书398条,其中112条论及汗(包括16条注脚),提出“汗出”、“自汗”、“无汗”、“盗汗”、“头汗出”5种病。汗法的应用在条文中也一一明列,“应汗”、“宜汗”、“可汗”、“再汗”、“发汗不当”,并明确提出了汗法禁忌和用法要点等。 汗液是五液之一,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素问·宣明五气》谓“心为汗”,即汗为心液。亦有称汗为营卫之余气,因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外泄,汗出的多少与卫气的开阖作用有密切关系。《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汗对人体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如夏日炎热,人体靠出汗而调节体温,是生理性调节作用;如招致风寒之邪的侵袭,则恶风无汗,为风寒束表皮毛闭塞之故;如感受风寒而兼汗出者则由于卫气虚弱表阳不固腠理疏松,而津液外泄濈然汗出。  相似文献   

15.
一、阳浮而阴弱《伤寒论》第十二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浙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对于“阳浮而阴弱”,成无已谓:“阳以候卫,阴以候荣。”成氏虽言阴阳是指脉,然未明确是指诊脉的部位及诊脉的手法。方有执认为:“关前阳”,“关后阴”。而程应旄说:“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五版《伤寒论讲义》则模棱两可地说:“阴阳指切脉的指力……。但从后句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117条云:“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成无己在其《注解伤寒论》云:“太阳病用火熏之,不得汗,则热无从出,阴虚被火,必发躁也。”程佼倩亦认为:“阴虚被火,热无从出,故其人必躁扰不宁。”成、程二氏对“火邪”之“其  相似文献   

17.
贾延利 《中医杂志》2008,49(12):1138-1138
《伤寒论&#18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 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卷后《释音》:“ ,音殊,短羽鸟飞 也。”明代方有执注云:“ ,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项几儿然,形容病人颈项俱病者,俯仰不能自如之貌。”其实,这一观点来自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 ,鸟之短羽飞 也,象形。凡 之属皆从 。读若殊,市朱切。”古今学习研究《伤寒论》者均读“ ”为“shushu”并把“ ”写为无钩挑的“ ”字。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冒”字出现频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训解,概括起来有以下3种用法。1“冒”通“眊”“瞀”“蒙”《伤寒论》93条曰:“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伤寒论》142条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  相似文献   

19.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用“虚”字之处颇多,其含义每因条文内容不同而有别,如不加以细辨,常生谬端,以辞害义,似属难免,故笔者揣度在心,粗浅论之,以敬读者。一、虚指无邪言如《伤寒论》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即是其例。文中“过经”二字,可宗成氏“须过太阳经无表证”(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释。在此仲景以“表虚里实”来阐发“过经乃可下之”之由,强调表里同病,当先解表,必待太阳”过经”,表邪已无,即所谓“表虚”,里实独具,方可议下,否则,“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而铸成灾变。其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汗出不彻”的临床深义张勇辽宁中医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110032)主题词《伤寒杂病论》,考证,医古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