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医内科急症之一厥脱证的治疗是当前较为重视的国家研究课题。厥脱证是以脉微欲绝、神志淡漠或烦燥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为主证,按中医学理论可分为热厥证和寒厥证。热厥证由热毒内陷、热深厥深发展至元气外脱的热厥气脱证,热厥证多见于感染性休克的前期和早期,元气外脱证出现于感染性休克阴阳离决的临终阶段,而由厥至脱,用抗厥注射液。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气阴耗伤,气滞血瘀,又研制了具有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功效的救脱1号。寒厥证是由寒邪直中、内外皆寒之证,寒厥证可发展  相似文献   

2.
厥脱是厥和脱的综合征,为临床上常见的重危急症。根据厥脱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演变过程,类同于西医学的休克,尽管西医学对休克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由微循环进入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有65~80%,尤其是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可高达80%以上。近年来,中医药界对厥脱的治疗进行了新的探索,从实践效应来看,已显示出它的优势和潜力,但皆以辨病用药为主,辨证治疗尚少系统研究。我们针对厥脱证气滞血瘀、正虚欲脱的病理特点,区别厥与脱的主次,分别应用行气活血、扶正固脱与益气养阴、行气活血法,研制成静脉注射剂;抗厥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与感染性休克后DIC之间的关系.②方法 将6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和未并发DIC组(54例),另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入院后1、3、5、7 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 测定血浆D-D水平.③结果 休克组和休克合并DIC组血浆D-D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休克合并DIC组又明显高于休克组.非DIC组休克纠正后D-D水平逐渐降低;DIC组D-D水平持续升高,显著高非DIC组.且各个时点血浆D-D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④结论 休克后急性期D-D的升高程度不仅与休克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休克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D-D水平变化对预测休克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内主要致死病种之一,是当前危重病医学面临的棘手问题。心肌功能障碍在感染性休克中很常见,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本研究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脑钠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临床资料收集本院2008年4月—2011年4月感染性休克患者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8~67岁,平  相似文献   

5.
一氧化碳抑制剂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由血红素氧合酶(HO)催化血红素分解代谢而形成的一氧化碳(CO)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内源性介质参与感染性休克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方法本文应用实验家兔注射内毒素所致感染性休克模型,观察CO在感染性休克病程中的变化以及HO抑制剂锌原卟啉的疗效.结果血浆CO水平于内毒素注射后迅速增高,应用HO抑制剂锌原卟啉能显著抑制血浆CO水平的增高,并可显著减轻内毒素所致的血压降低和代谢性酸中毒程度.结论 HO抑制剂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厥脱”是指临床出现四肢逆冷、昏厥、呼吸微弱、脉象微细或沉伏,冷汗淋漓等一类危重证候。它类同于现代医学的以周围循环灌注不良为特征的休克症候群,以及晕厥、虚脱等范畴。一、厥脱的病因病机特点导致厥脱的病因有六淫外邪传变而致者,有气血津液之劫夺而生者,有率虚暴变者,有气机逆乱,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中组织蛋白酶S(cat S)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炎症水平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病理确诊的12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期1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cat S、TSP-1、白介素-6(IL-6)、IL-10表达水平,对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并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不同预后cat S、TSP-1、IL-6、IL-10、APACHEⅡ表达水平及关系。结果感染性休克组血浆中cat S、TSP-1、IL-6、IL-6/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休克死亡组血浆中cat S、TSP-1、IL-6、IL-6/IL-10、APACHEⅡ评分水平均高于生存组,IL-10水平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中cat S水平与IL-6/IL-10、APACHEⅡ评分正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1水平与IL-6、IL-6/IL-10、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血浆中cat S、TSP-1水平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6、0.728(95%CI:0.780~0.912、0.631~0.825),截断值分别为13.60 ng/mL、32.55 ng/mL,此时其敏感性分别为85.4%、68.8%,对应特异性为70.5%、73.1%。二者联合感染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0(95%CI:0.822~0.938),敏感性为72.9%、特异性为87.2%。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中cat S、TSP-1、IL-6高表达,IL-10低表达,IL-6/IL-10水平升高,血浆中cat S、TSP-1表达水平与IL-6/IL-10、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对感染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估作用.方法 检测72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入ICU后第1、2、3、5、7 d的血浆NT-proBNP和乳酸(Lac)值,并检测第1、3、7 d的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mass(CK-Mbmass)、肌钙蛋白T(cTnT)和降钙素原(PCT)水平,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分),统计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ICU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分析NT-proBNP的变化特征并与其他指标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28 d死亡组NF-pro BNP值高于生存组(P<0.05),入ICU第2 d的血浆NT-proBNP水平达峰值.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住院病死率,APACHEⅡ评分与入ICU第3 d的血浆NT-proBNP值是独立预测因素;预测28 d病死率的独立因素是APACHEⅡ评分.结论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浆NT-proBNP值普遍升高.入ICU第3 d的血浆NT-proBNP值是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休克是临床危重病症,临床对感染性休克及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救治,往往遇到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体温持续或反复升高;液体复苏后,血压不能恢复或维持的情况。《伤寒论》厥阴病篇中热厥与寒厥的论述,与临床部分感染性休克与低血容量休克的临床表现有类似之处。通过对《伤寒论》热厥与寒厥理论与临床休克证治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拓展中医药治疗感染性休克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临床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感染性休克与低血容量休克的血浆B型利钠肽(BNP)含量对比,探讨诊断感染性休克相关心功能不全的策略。方法:测定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1例及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14例的BNP水平。结果:感染性休克组BNP水平为(965.9±229.5)ng/L,低血容量性休克组BNP水平为(230.7±129.1)ng/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相关心功能不全更为严重,BNP检测可作为感染性休克相关心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离体和在体两方面探讨热休克反应对缺血再灌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热休克组和对照组。动物经热休克处理恢复24h后,离体部分取心进行Langendorf灌流,复制缺血30min/再灌30min的模型,实验中全程记录心电图(ECG)及心肌收缩幅度,并测定冠脉流出液的流量变化、肌酸激酶(CK)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在体部分行冠脉左前降支结扎/松绑术复制缺血30min/再灌30min的模型,实验全程记录ECG并测定MDA的含量。结果:离体部分热休克组再灌注2、5、10、15、20、30min,6个时点心肌收缩幅度及冠脉流量的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再灌最初5min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再灌30min时心肌内MDA的含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在体部分热休克组再灌最初5min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再灌30min时心肌内MD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热休克反应对大鼠离体与在体的缺血再灌心肌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丹参和黄芪治疗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91例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心衰)病人选用丹参和黄芪治疗作用。16例作气囊漂浮导管监测,发现黄芪明显增加心排出量、每搏量及心脏指数,而丹参无此作用,提示黄芪有正性肌力作用;30例给黄芪加党参,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及某些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44例先丹参,继之丹参加黄芪,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有明显改善,且能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提示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性,黄芪有补气强心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方式和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05级7年制临床专业学生进行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问卷调查,分析双语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教学效果,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大多数学生赞成采用以中文教材为主、英文教材为辅,英汉对照多媒体课件以中文讲授为主、中间穿插英文关键词语以及英文课堂小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师素质、高质量教材等是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结论双语教学方式采用英文板书、中文诠释、英文小结及联系实例效果为好;双语教学可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对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两类不同性质鼻病患者鼻阻抗血流图的观察比较,发现充血性鼻病组与缺血性鼻病组的血管充盈速度、血管弹性、搏动性血液供应强度呈现反向变化趋势,提示存在不同性质的血管壁病变与循环阻力改变,表明了中医关于这两类鼻病由鼻失濡养或气血瘀滞所致的认识是符合病理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The Widal test as commonly used for the diagnosis of the typhoid group of fevers has for a number of years been looked upo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suspicion by clinicians. This has been on account of the difficulty of interpreting results and the frequent anomalies which are apparent when the test is either repeated on the same individual patient or performed by a different laboratory.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也为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和风俗的融汇创造了条件,这些对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进步曾有着积极的作用,本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发展的关系。同时亦强调风俗习尚不都是科学的,有时甚至是迷信的,或是反科学的,但在一定意义上讲,它却是医药卫生产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少阳主骨"学说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方法:通过前期文献发掘中发现的《黄帝内经》中有关"少阳主骨"的记载,来架构"少阳主骨"的理论原型,以各个分支课题为依托,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阶段,探索其相关的生理、病理原型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干预措施来对该学说进行验证。结果:前期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中所论"骨繇"与骨质疏松症正好对应,骨组织HE切片可见电针胆经组骨微结构较其他组明显改善。骨形成指标显示电针胆经组大鼠骨重建的成骨活动较其他组更活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指标亦提示非经穴组、模型组较其他组破骨活动强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少阳经穴确有抗骨质疏松效应,为"少阳主骨"学说提供了实验支持,也为该学说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已经得到的部分理论和实验结果该学说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检测小鼠"内关"、"足三里"穴位注射胰岛素后5min、15min、30min时血清cAMP、cGMP水平变化。结果发现,"内关"穴注药后cAMP、CGMP水平明显下降,"足三里"穴注药后cAMP水平明显上升而cGMP水平明显下降;用微量元素Cr ̄(3+)、V ̄(5+)穴位预处理后10min再注胰岛素,则发现"内关"注药后cAMP呈明显上升,"足三里"穴位注药后cAMP明显下降,而cGMP仍呈明显下降。结合作者以前的研究提示,cAMP、cGMP部分参与了穴位注射胰岛素的信息传递,其变化的差异可能是穴位相对特异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重症急性胆管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人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998--2002年收治的老年人ACST患者4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有并存病27例,占62.79%。发生术后并发症14例,占32.58%。死亡10例,占23.26%。结论:老年ACST发病急聚、进展迅猛、并存病多、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治疗中应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施行胆道减压、通畅引流,有效防治胆源性休克,避免MOSF发生,积极治疗并存病、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苏北地区社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情况及认知程度,为社区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随机调查97名社区中老年人,采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测试标准结合Singh指标评估骨质疏松风险,并以SWOT分析方法综合分析调查结果。结果76.29%的中老年人存在骨质疏松的危险,但只有40.21%的中老年人采取了预防措施。结论在社区护理中,应加强宣传教育和生活指导,提早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