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临床上常将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面瘫称为顽固性面瘫,其病程长,治疗难度较大。2006年3月至2009年5月,笔者采用透刺埋针的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4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电针配合温针与单纯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寻找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较佳方法,提高痊愈率,减少后遗症。方法将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用电针配合温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8%,总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痊愈率为48%,总有效率为90%,两组疗效比较,P<0.05,疗程疗效比较,P<0.05。结论电针配合温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确能明显提高痊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单纯采用针刺治疗)与实验组24例(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2%,对比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给予温针灸不同灸量配合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抗炎、营养神经治疗,对照组给予温灸针1壮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温灸针2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在痊愈率的比较上,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温灸针2壮配合西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症状缓解率高,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袁洪浪  潘红  聂丽华 《江西医药》2013,(10):893-895
目的:评价火针配合热敏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火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火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火针配合热敏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翟英  王燕 《河北医药》2000,22(6):461-461
我们自1985~1998年对周围性面瘫采用针刺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81例系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149例占53%,女132例占47%,年龄16~70岁,以20~55岁的青壮年为多,共194例占69%。1.2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均为面神经炎所属的周围性面瘫(不包括外伤性面神经损伤)。多为发病1d~1周的急性病例,也有发病后做过其他治疗(中药、西药、割治、外贴药物等),2~12周而无明显改善的病例。1.3 诊断标准 本组面神经炎按其症状表现可分为三类情况。(1)轻度面神经麻痹:可见患侧额纹变浅,抬眉困难,眼睑闭合无力,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 100例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热敏灸治疗组和隔姜灸治疗组,每组50例。隔姜灸治疗组采取隔姜灸治疗,热敏灸治疗组则采取热敏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侧眼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患侧口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面部残疾指数(FDI)(社会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患侧和健侧瞬目反射(BR)潜伏期差值,难治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恢复时间、面部活动功能有效时间以及患侧口轮匝肌肌电图异常情况。结果热敏灸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隔姜灸治疗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热敏灸治疗组患侧眼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患侧口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社会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患侧和健侧BR潜伏期差值改善程度优于隔姜灸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治疗组难治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恢复时间、面部活动功能有效时间分别为(9.57±1.45)、(13.21±1.82)d,均短于隔姜灸治疗组的(12.67±2.22)、(16.4±1.2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治疗组治疗后后患侧口轮匝肌肌电图异常发生率低于隔姜灸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9.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5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脐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周围面瘫患者脐针结合常规针刺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总好转率为90.0%,对照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总好转率为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针刺,针刺加艾灸、TDP神灯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自愿接受门诊治疗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艾灸、TDP照射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相应穴位治疗;每次针刺30min,每日1次,10次1疗程,连续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5.9%,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治愈率为26.5%,总有效率为82.4%。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旧〈0.05)。结论针刺、艾灸、TDP神灯照射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比单纯针刺法治疗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安军明主任医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易被邪侵,风邪中络则易导致周围性面瘫,且感冒为其主要诱发因素。该病急性期邪气表浅,变化迅速,治疗以祛浅表之风邪为主,予远端针刺配合耳部贴压揿针治疗;恢复期邪气始衰,正气始复,为治疗关键时期,治宜调和营卫、活血通络、祛邪扶正,予局部浅刺与远端针刺相结合,辅以方氏头针进行头部穴位刺激;后遗症期治宜益气通络、活血补血,治疗仍以针刺为主,配合中药及小儿推拿,疗效显著。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3.
针药结合治疗小儿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4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比不同干预方法对小儿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旨在观察针药结合疗法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临床观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儿96例随机分为针药组和对照组各48例,进行临床观察.于2组治疗前后观察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分级情况.结果 针药组痊愈36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2.9%.2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针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在小儿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对患儿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确切,并可显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泼尼松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贝尔面瘫患者8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晨起顿服醋酸泼尼松片,起始剂量1 mg/(kg·d),最大剂量≤60 mg/d,连用5 d,再于5 d内逐步减量至停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肌内注射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加入2 mL生理盐水,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电图参数、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1.4%和9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Ⅰ级和Ⅱ级例数明显增加(P0.05),Ⅳ级和Ⅴ级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Ⅰ级和Ⅱ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Ⅲ级和Ⅳ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口轮匝肌运动传导M波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5),M波波幅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组M波潜伏期和M波波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ET均显著下降(P0.05),NO浓度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浆ET、NO浓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DI中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FD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泼尼松治疗贝尔面瘫可有效恢复患者面肌功能,改善面神经传导功能,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在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温针灸的疗效.方法 90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以抽签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接受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功能及面部症状评分;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面部症状评分均较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复方丹参滴丸治疗Bell’s面瘫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0例Bell’s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复方丹参滴丸为主,辅以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对照组只应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两组均治疗30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观察中未发现治疗组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Bell’s面瘫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并用瞬目反射测定同侧R1,R2波及对侧刺激的R2’波的潜伏期,判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对68例临床确诊为面神经炎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昔洛韦。治疗前进行Portmann面瘫简易评分及瞬目反射测定同侧R1,R2波及对侧R2’波的潜伏期,综合治疗两周和4周后,分别再次行用Portmann面瘫简易评分,并进行瞬目反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2周后68例患者Portmann面瘫简易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68.5%和48.4%(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8.6%和7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2周后瞬目反射异常者分别为45.7%和57.69/6(P〈0.05)。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异常率为11.4%和21.2%(P〈0.05)。结论:常规治疗加阿昔洛韦治疗面神经炎较常规治疗安全有效,并能缩短疗程,预后较好,治疗前后用瞬目放射可以有效判定面神经炎的治疗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针刀、银质针、整脊复位联合治疗顽固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0例顽固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银质针、整脊复位联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整脊复位联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的ODI分级及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后腰痛ODI分级为V级的患者显著多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腰痛ODI分级为V级的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年后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针刀、银质针、整脊复位联合疗法治疗顽固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优于牵引、整脊复位联合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面瘫Ⅰ号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山东省交通医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20 min/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面瘫Ⅰ号方,100 mL/次,早、晚2次服用。两组均持续治疗3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和面神经电图复合动作电位波幅损失百分比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6%、84.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R1波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支配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的神经波幅损失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支配眼轮匝肌和鼻肌的波幅损失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鼻肌、口轮匝肌的神经波幅损失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面瘫Ⅰ号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伊来西胺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7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保持原药不变,添加伊来西胺治疗,随访3~18个月,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伊来西胺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总有效率为69.7%,对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均有效,且无明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7%,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伊来西胺治疗难治性癫痫效果较好,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可用于儿童及成人难治性癫痫的添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