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问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参考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ODI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能够缓解患者疼痛,能够降低由于侵入椎管而带来的并发症,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对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使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随机原则在本院2016年1~12月所接诊的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中选取78例,分为观察组39例,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对照组39例,则行开放手术治疗。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情况、Oswestry评分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Oswestry评分,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实施治疗,在确保疗效的同时可有效改善术后疼痛程度,帮助腰椎功能恢复,并实现对术后并发症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腰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12.87±2.10)、临床治疗效果(85.71%)、术后并发症(2.86%)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0.74±0.1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15.32±2.41)、临床治疗效果(79.41%)、术后并发症(11.76%)、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1.32±0.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能有效提高该病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对于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定的治疗效果。方法挑选本院70例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研究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对患者病情的缓解状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发生并发症的人数观察组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对于缓解患者的病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4例,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两组,16例患者采用经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18例患者采用改良的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征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rolo腰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VAS疼痛评分、滑脱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优良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征,创伤较小且固定牢靠,滑脱率低,优良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2例,分为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20例(微创组)和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3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射线照射时间、肌酸激酶(CK)浓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椎间融合率;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微创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较对照组早(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 VAS评分、ODI均较术前降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组术后3 d血清 CK 浓度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均为100%。结论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好,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经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下关节突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改良术式进行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JOA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6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6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融合良好。结论该术式能对椎管充分减压,椎间融合满意,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及以神经根管狭窄为主的腰椎管狭窄,盘源性腰痛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13例。结果本组13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50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210 ml;住院时间6~14 d(平均8 d);无神经损伤,无中转开放手术。无伤口感染。ODI评分术前平均为48.3%,术后3个月平均为16.5%,术后6个月平均为14.0%,优良率97.5%。融合率100%。结论 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以神经根管狭窄为主的腰椎管狭窄及盘源性腰痛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短期疗效满意。较传统TLIF手术,具有切开小,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可靠,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但是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微创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结论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不仅可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6年11月至2012年2月我院治疗的92例复发性腰间盘突出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患者(经椎间孔腰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45例患者(经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总有效为85.1%;对照组疼痛缓解总有效为66.7%;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间孔腰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术对复发性腰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建议临床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1.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原位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的原因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原位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初次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8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2例,臭氧消融术1例;再次手术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采用Oswestry评分进行术前和随访时的评分.结果 11例全部为原手术节段间盘脱出,再次手术平均历时3.2 h,术中出血平均45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3.3 d.患者再次手术前Oswcstry评分平均52.3分,术后随访时评20.3分,72.7% 的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结论 原位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治疗,同时解决腰椎减压和稳定,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后路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单纯腰椎滑脱症11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狭部不连2例。结果 术后经6。12个月随访,临床疗效优良率92.3%(优80.8%,良11.5%),植骨融合率96%,短时神经功能障碍1例。结论 后路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下腰椎不稳或滑脱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镜下微创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确诊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每组70例.微创组患者给予腰椎后路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传统组患者给予传统开放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法评估治疗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随访6个月,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返岗情况和治疗前后腰椎稳定性(腰椎Cobb角、腰椎曲度指数、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治疗后3、6个月的治疗疗效、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的疼痛程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返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治疗后腰椎Cobb角、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明显低于传统组,腰椎曲度指数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优良率和JOA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微创组治疗后6个月优良率和JOA得分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VAS得分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后路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可有效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创伤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可有效维持患者的腰椎稳定性,对患者返岗和近期疗效无明显提升作用,但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工作、缓解其疼痛症状和提高其远期疗效,且具有更为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腰椎吻合棘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吻合棘的X线表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并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1 000余份成人腰椎片,发现腰椎吻合棘突的46例,并对其临床与X线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46例中,绝大多数患者在45岁以上,L_1- S_5均可发生,并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X线表现亦典型。结论充分认识腰椎吻合棘的X线表现,能够提高X线平片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比较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来探讨最适宜的固定融合方式。方法分别建立以下融合固定模型:单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A型);双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B型);单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C型);双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D型)。对各模型进行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右旋、轴压加载,比较各模型的角位移、椎弓根钉及融合器的所受应力情况。结果各融合固定模型在不同工况下椎弓根钉及融合器所受应力的Von Mises峰值各有差异,但均在最大受力范围之内。各工况下四种模型角位移均较有限元模型减少,A/B型、C/D型相比角位移减少程度相当,而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时脊柱稳定性较双侧椎弓根钉固定差。结论建立了不同固定方式的腰椎融合模型,验证了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中使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单枚融合器置入可提供适当的稳定,可以作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的固定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结果与预后.方法 23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接受再次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或同时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用JOA评分评估术前及术后腰椎功能,按MacNab标准评似术后满意度.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可能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23例术中I均发现原手术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粘连.术后随访时间6~40个月.影像学未见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松动和断裂情况,植骨均融合.JOA评分临床平均改善率为(80.42±12.56)% ;基于MacNab标准,19例(82.6% )预后优良.结论 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治疗,应根据腰椎稳定性及有无椎管狭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行腰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2月本院16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测评入院时和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疼痛情况,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了解椎间融合情况。结果16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52个月,平均24.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采用改良MacNab 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75%。末次随访时行X线检查,均无内固定失效和椎间不融合发生。结论 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诊断退变性腰椎滑脱(DLS)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6例DIS组患者及52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小关节退变情况、小关节角、小关节对称度、小关节积气及小关节形态等指标进行多层螺旋CT测量。结果66例DLS患者均有Ⅰ~Ⅱ度的椎体前滑脱,相应的椎体小关节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和对照组CT资料对比分析,DLS组小关节角明显偏向矢状位,小关节不对称率偏高,小关节积气明显,线形小关节多见,且差异显著。结论MSCT能提供详尽的腰椎形态学及密度方面的改变.具有良好的空间及密度分辨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椎弓钉系统加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对1999年2月~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58例腰椎滑脱患者椎弓根螺钉系统作滑脱复位后椎间植骨治疗.随访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JOA评分,滑脱率,滑脱角,复位率,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年6个月~7年,平均2年6个月.疗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达80%.9例Ⅰ度滑脱患者术后全部解剖复位;45例Ⅱ度滑脱患者5例留有Ⅰ滑脱;4例Ⅲ度滑脱患者1例留有Ⅰ度滑脱.术后与术前比较,滑脱率,滑脱角,复位率,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 椎弓钉系统和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