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右室双部位起搏的新概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左、右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临床研究结果已初见成效。晚近提倡的右室双部位起搏是一种间接同步起搏左、右心室的简便且实用的技术[1,2],它改善了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心脏各部位电与舒缩活动的不同步和欠佳的血液动力学效果,在改善心功能等方面具有较佳的临床价值。1 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不良效应1.1 心室收缩和舒张反常 右室心尖部起搏时,右室心尖部最早激动,以后激动沿室间隔向上扩布,并先后激动右、左心室游离壁、基底部,最后终止于左室基底部,使整个心室电激动顺序和舒缩活动的形态与正常窦…  相似文献   

2.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同时改善左房、左室的收缩同步性,增加左心室的舒张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和长期研究发现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认为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治疗是对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再认识。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技术关键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一项成熟应用于临床进展期心力衰竭合并左心收缩功能不全,心脏失同步患者治疗方法。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电机械失同步,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适时地将起搏患者右心室起搏系统升级为双心室起搏可以纠正右室起搏导致的心脏失同步,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研究发现这种起搏系统升级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升级右室起搏到双室起搏治疗的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均是影响心功能的重要因素,在起搏方式一定时,起搏部位通过对心室激动顺序的不同对心功能有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心脏结构改变的比较,以探讨其对患者近期血流动力学和心脏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25例)或右室间隔部起搏组(23例)。随访术后的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临床的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结果:24个月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及NYHA分级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但右室心尖部起搏组与术前相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有增大趋势,射血分数显著减低,NYHA心功能分级级别增高。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产生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部位右室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25例)或右室间隔部起搏组(23例).随访术后的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临床的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 结果:24个月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及NYHA分级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但右室心尖部起搏组与术前相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有增大趋势,射血分数显著减低,NYHA心功能分级级别增高.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产生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些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来讲,由于易于固定,起搏阈值低等优点,右心室起搏常将起搏电极置于心尖部,但长期随访发现,心尖部起搏可改变心室激动顺序,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造成二尖瓣反流、心房颤动和心功能不全。研究发现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室功能的保护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有利,由于右室流出道起搏靠近His束,电活动近似正常生理状态,可使左右心室电-机械活动更协调,从而抑制心室重构并保护心功能,因此,右室流出道起搏是替代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心室正常激动顺序,造成室内不同步,最终引起心肌细胞组织学异常出现起搏诱导的心肌病(PICM),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心功能减退。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QRS波时限过宽,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增加,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及起搏器依赖患者PICM发生率较高。右室中位间隔起搏及His束起搏可减少PICM发生率,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考虑行双室起搏。  相似文献   

9.
心室激动顺序对犬左室舒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设立心室激动顺序正常或异常的4种起搏方式,观察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引起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方法选用健康犬10只,随机顺序进行右房-希氏束顺序起搏、右房右室顺序起搏、希氏束近端起搏和右心室起搏,在每种起搏稳定3分钟后测定有关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右房-右室顺序起搏与右房-希氏束顺序起搏比较,心输出量(CO)、等容收缩期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等客舒张期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均降低,左室松驰时间常数(T)增加;右心室起搏与希氏束近端起搏比较,CO、+dp/dtmax和-dp/dtmax均降低,T增加。结论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可以影响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中,保持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认识的深入,研究发现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改变了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是血流动力表现最差的起搏部位,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可以实现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改善血流动力学。开展RVOT间隔部起搏是今后生理性起搏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其电激动顺序与正常生理起搏顺序相反,经临床试验证实会导致心室重构、影响心脏功能,增加二尖瓣反流、心律失常发生和死亡[1-6].而希氏束区起搏的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目前起搏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与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比较,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室激动顺序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需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且心功能正常和无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在RFCA成功后,置入漂浮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用心室起搏电极以同一频率随机顺序起搏RVIS、RVOT和RVA,分别测定和比较各部位起搏时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以及体表心电图上QRS波时限、JTc间期(经心率校正后的JT间期)和额面平均心电轴的变化。结果①RVIS、RVOT和RVA起搏时CO、CI、mPAP和PCW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差异(P>0.05)。②与正常窦性心律时QRS波时限比较,各部位起搏时QRS波时限均延长(P均<0.001),其中RVIS起搏时QRS波时限延长程度最小,RVA起搏时延长程度最大,各部位两两比较P均<0.05;JTc间期的变化有类似趋势,但各起搏部位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窦性心律时的额面平均心电轴比较,RVIS起搏时接近正常,RVOT起搏时电轴呈右偏趋势,RVA起搏时呈左偏趋势。结论①对心功能正常者RVIS起搏较RVOT和RVA起搏未表现出更佳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②RVIS起搏与RVOT和RVA起搏相比,能够保持相对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双心腔起搏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双心腔起搏治疗华伟王方正DDD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障碍的患者能使其心房功能得以维持,这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然而,其位于右心耳的起搏点可产生左、右心房不协调的收缩,并可增加房室延迟;右室心尖部起搏则可使心室激动顺序产生异常,导致左、右心...  相似文献   

14.
人工心脏起搏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最有效和最成熟的方式,其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1].右室心尖部是既往最常用的起搏部位,许多临床研究证实右室心尖部起搏会改变心脏正常激动顺序,使心室收缩失同步导致心功能不全、瓣膜反流及心房颤动(房颤)等[2-3].  相似文献   

15.
选择起搏位置优化起搏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改变起搏位置使起搏更接近生理性成为研究热点,维持正常的心室肌激动收缩顺序是目前临床起搏方面的难题,即使是DDD起搏器,虽然保持了正常的心脏房室收缩顺序,但不能维持正常的心室肌激动顺序和左右心室收缩同步性,从而产生一系列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最终导致心排出量降低.MOST 试验对1 339例患者随访6年,累计心室起搏百分率大于40%的人群比小于40%者心衰住院率危险性增加2倍.对2 010例患者随访33.1个月表明双腔起搏器不会改善生存率或者降低中风发生率和心衰住院率,原因是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使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从而增加了心衰住院率及房颤发生率[1].  相似文献   

16.
进一步研究心室多部位起搏技术的方法与使用价值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使起搏器治疗能减轻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血液动力学障碍,改善心功能级别,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国内外正热衷于研究一些新的起搏部位与起搏方式,现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左、右心室内激动按正常的生理性方式传播,是保证心室泵血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搏动,其激动在心室内的传播顺序与生理情况下大不相同,可造成心室壁运动段节性障碍;与心室整体同步性的不协调状态,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与血液返流,影响心搏血量。动物实验还观察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可致心肌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使心肌功能更为恶化。这些研究工作说明…  相似文献   

17.
心室的泵血功能依赖于心室激动顺序,通过心脏特殊传导系统正常下传的电激动引起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和泵血功能往往最佳。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类似于左束支传导阻滞,可使QRS时间延长、心室收缩不同步,进而导致心室重构和心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人们一直怀疑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心室激动及收缩顺序,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最终将诱发心力衰竭。为了减轻这种不良后果,有学者提出了更生理的起搏部位如右室中位间隔和高位间隔起搏替代右室心尖部起搏。为此,我们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技术评估了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部位起搏 ,观察房室同步和心室激动顺序对人体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及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与心输出量 (CO)的关系。 1 5例射频消融术后的病人分别按顺序进行右房、右室心尖部和室间隔起搏 ,采用心导管法分别测定右房压 (RAP)、肺动脉压 (PAP)、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和CO ,并计算心脏指数 ,记录心电图。结果 :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室间隔起搏较右房起搏时RAP、PAP升高。心尖部起搏时CO较右房起搏降低 1 9.1 5 % (P <0 .0 1 ) ,室间隔起搏时CO较右房起搏降低 7.86% (P <0 .0 5 ) ,而较心尖部起搏提高 1 2 .2 4 % (P <0 .0 5 )。心尖部起搏和室间隔起搏较右房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明显延长 ,而室间隔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比心尖部起搏平均缩短 1 8.6ms(P <0 .0 0 1 )。CO和△QRS波时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r=- 0 .30 ,P <0 .0 5 )。结论 :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与CO呈负相关 ,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不同 ,其中室间隔起搏较心尖部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20.
总结儿童临床应用主动固定导线行右室间隔部生理性起搏的护理经验。方法生理性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护理方面应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安装起搏器术后平稳过渡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