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淑丽  田玉波  王利君  林静  于蓓蓓 《护理研究》2011,25(31):2882-2883
[目的]比较两种胃管置入长度对新生儿胃肠减压效果的影响。[方法]对照组按常规的置胃管方法即置入前额发际到剑突的长度抽到胃液后进行胃肠减压;实验组在常规置胃管抽到胃液后再增加2cm~5cm或前额发际至肚脐的距离,然后再进行胃肠减压。比较置管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引流量、呕吐的发生率及病情好转后停止胃肠减压的时间。[结果]实验组前3d引流量多于对照组(P<0.05),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胃肠减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胃肠减压时胃管置入长度较常规增加2cm~5cm减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胃肠减压时两种胃管置入长度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胃管置入长度对新生儿胃肠减压效果的影响。[方法]对照组按常规的置胃管方法即置入前额发际到剑突的长度抽到胃液后进行胃肠减压;实验组在常规置胃管抽到胃液后再增加2cm~5cm或前额发际至肚脐的距离,然后再进行胃肠减压。比较置管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引流量、呕吐的发生率及病情好转后停止胃肠减压的时间。[结果]实验组前3d引流量多于对照组(P〈0.05),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胃肠减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胃肠减压时胃管置入长度较常规增加2cm~5cm减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传统上,胃肠减压置入胃管的长度是以前额发际到剑突的距离,约45-55cm。按照这一长度置入胃管,有的患者胃肠减压的效果不够理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胃管置入胃内的深度不够。于是我们尝试采用将胃管置入长度再延长10cn的方法,结果表明具有较明显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管置入不同长度在肠梗阻患者胃肠减压时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管置入不同长度对肠梗阻胃肠减压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22例肠梗阻行胃肠减压患者按住院号单双数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测量耳垂→鼻尖→剑突的体表长度为胃管置入长度;观察组测量耳垂→鼻尖再加发际→剑突的体表长度为胃管置入长度。比较两组患者置入胃管后24 h内引流量、腹胀情况及胃管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24 h引流量多于对照组,胃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腹胀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梗阻胃肠减压时延长胃管置入长度可提高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5.
胃肠减压术是腹部外科术后病人常用的一种护理治疗措施之一,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道压力及切口张力,有利于切口的愈合,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在临床中我们发现胃管插入的长度能直接影响胃肠减压的效果。因此,我们对胃管插入长度与减压效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求获得最佳的胃管置入长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良留置胃管法在胃肠减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肠梗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法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胃管方法行胃肠减压,比较两组病人胃肠减压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胃肠减压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改良留置胃管法的胃肠减压效果优于传统留置胃管方法。  相似文献   

7.
胃肠减压时胃管两种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管不同固定方法对胃肠减压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胃肠减压的病人226例,随机分为两组.证实胃管在胃内后,实验组118例在近鼻孔处用两条蝶形胶布平行固定胃管于两侧鼻翼;对照组108例按常规用一条胶布将胃管固定于两侧鼻翼,另一条蝶形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面颊部.比较两组胃肠减压效果及对病人舒适度的影响.结果:两组胃管脱出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胃管引流不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舒适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胃肠减压时,在两侧鼻翼用两条蝶形胶布平行固定,不会增加胃管脱出的危险,发生胃管引流不畅的危险比常规操作法低,对病人舒适度影响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外科胃肠道手术患者胃管置入长度。方法:选择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按操作规范将胃管置入,置管长度为耳垂-鼻尖-剑突,约45~55cm;试验组置管长度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8cm,约53~63cm,同样按操作规范将胃管插到所需的长度。医生在术中调整胃管长度,术后测量调整后的胃管长度。结果:试验组胃管置入长度明显接近实际应置入长度。结论:留置胃管时应根据其置管目的,调整胃管的置入长度,普外科胃管置入长度应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9.
肠梗阻病人无论手术或非手术治疗,都要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以引流出胃肠内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以免影响呼吸;降低肠道内压力,利于吻合口愈合。而胃肠减压是患者较难耐受的治疗措施,对该类病人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对减少患者的不舒适感和增加治疗疗效有重要意义。其中患者在行胃肠减压期间是否可以饮水的问题还持不同观点。为了科学地对待这个问题,特将笔者对此类病人的护理和观点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胃管留置方法,改进留置胃管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38例腹部手术及肠梗阻等需要胃肠减压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传统置胃管方法,实验组用改进后的置胃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减压时的操作程序、插管成功率、舒适度及减压效果。结果:改进后的胃肠减压置胃管方法,在快捷、安全、插管成功率、舒适度及减压效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进的胃肠减压胃管留置方法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评价增加胃管插入深度对胃肠减压的有效性。方法检索CBM、CNKI、万方数据库、Cochrane、EMBASE、CINAHL、PubMed等数据库中的有关胃管插入深度对胃肠减压效果影响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数据分析采用RevMan5.2软件。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共35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增加胃管置入深度可以降低中重度腹胀的发生率[OR=0.28,95%CI(0.24,0.33)]、增加置管后24 h引流液量[WMD=200.36,95%CI (95.37,305.35)]、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WMD=-23.98,95%CI (-30.09,-17.86)]。结论增加胃管的置入深度可以有效减轻腹胀、增加引流量、缩短肠鸣音的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2.
护理干预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减压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上常见疾病,采用胃肠减压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方法之一。作者对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发现护理干预对AP患者胃肠减压效果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少AP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我国早产儿的出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5%上升为8.1%[1]。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贲门括约肌松弛[2],胃容量小,消化功能弱,易发生呕吐、腹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率高。持续胃肠减压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的一项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减压效果直接影响其病情进展、住院时间、甚至预后。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表发育不成熟,前额发际模糊不清,采用前额发际到剑突的体表测量不能准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胃肠减压插胃管方法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择80例胃肠减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使用常规插胃管方法,观察组使用经鼻插胃管时胃管前端以向下弯曲120&#176;,石蜡油润滑胃管长度1/2,插胃管成功后连接负压吸引器实施胃肠减压。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成功率、鼻黏膜出血例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36例,鼻粘膜出血0例;对照组一次性插管成功12例,鼻粘膜出血10例,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鼻粘膜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胃肠减压插胃管角度改变和润滑胃管长度改变可提高插胃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减少鼻黏膜损伤,提高患者接受插胃管治疗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胃肠减压胃管长度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减轻病人身心痛苦,缩短胃肠减压管放置时间。方法将120例胃肠减压置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插管长度55~68cm,对照组插管长度45~55cm,比较2组置管时间和效果。结果观察组置管时间和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观察组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腹胀明显减轻,置管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安置胃肠减压管时胃管的深度.方法 对1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方法 ,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80例,按传统方法 即耳垂-鼻尖-剑突插入胃管深度,另一组为改进组80例,即耳垂-鼻尖-剑突与肚脐中点插入胃管深度.用SPSS10.0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组腹胀、胃液引流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按照改进方法 插入胃管深度较传统方法 更能获得良好的吸引效果.  相似文献   

17.
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操作.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按教科书规定的长度,即以患者前额发际到剑突的长度作为插入胃管的深度的依据,行胃肠减压时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操作。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按教科书规定的长度,即以患者前额发际到剑突的长度作为插入胃管的深度的依据,行胃肠减压时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护理干预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减压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上常见疾病,采用胃肠减压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方法之一。作者对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发现护理干预对AP患者胃肠减压效果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少AP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1资料与方法2003年5月~2005年2月住院患者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24~78岁,平均(45.6±3.8)岁,均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淀粉酶>110 U/L,尿淀粉酶>640 U/L(本院酶法正常值:血淀粉酶30~110 U/L,尿淀粉酶30~640U/L)。随机分为观察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并总结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减压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施安全有效的胃肠减压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国际肝胆胰学会、美国胰腺学会、医脉通、Cochrane library、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减压方面的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等证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5月25日。由2名研究人员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并提取相关证据。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1篇、推荐实践2篇、指南4篇、证据总结2篇、系统评价4篇。从胃肠减压时机、胃管置入、胃管位置检测、胃管固定、胃管观察及胃管冲洗6个方面综合汇总了25条证据。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减压的最佳证据,可为胃肠减压的规范性管理提供循证依据,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