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实现早期的心肌再灌注,降低死亡率。溶栓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可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ST段抬高的AMI对尿激酶溶栓后给予肝素和不给予肝素两组对照观察,探讨溶栓后肝素使用的临床意义。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0年1月—2005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确诊急性ST段抬高AMI(符合1990年温州会议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共107例,年龄25~84岁,发病6小时入院。107例患者均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根据溶栓后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分为A组(肝素组)78例,B组(非肝素组)29例。B组因下列原因未用肝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首次AMI患者, 128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其中30例溶栓后行补救PCI。8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45例溶栓患者48小时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情况。结果: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CI组(P<0.05).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68.6%,梗死相关血管(IRA)达到TIMIⅢ级血流者为60.5%,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96.8%,有4例发生无再流现象(No-reflow).AMI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溶栓组为(49.3±12.1)%,直接PCI组为(64.2±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5).平均住院天数溶栓组为13.4天,直接PCI组为8.2天,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溶栓治疗比较,首次AMI患者直接PCI治疗,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高,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院内死亡率,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最大ST段抬高导联ST段下降≥50%的预后意义。方法选择87例第1次AMI发病后12h内接受尿激酶溶栓的患者,溶栓开始后0,30,60,90,120,150和180min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析抬高ST段下降≥50%与AMI后30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AMI患者最大抬高的ST段下降≥50%均发生在溶栓后120min以内,其中大多数发生在溶栓后60min内,这些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ST段持续抬高者(P<0.05)。结论第1次AMI患者溶栓后120min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变化可作为识别高危患者的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年龄≥7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老年人AMI患者97例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47例)及溶栓组(50例),比较治疗后两组的血管再通率、死亡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①溶栓组梗死相关动脉(IRA)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溶栓组住院期间死亡率较保守治疗组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溶栓组发生出血并发症6例,其中皮肤黏膜出血5例,过敏反应1例,与保守治疗组(3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对无禁忌证的老年人(年龄≥70岁)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增加IRA血管再通率、降低住院期间病死率,而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宋庆刚  王海昌  惠德生 《医学争鸣》2001,22(21):1988-1988
0 引言 我科 2 0 0 0 - 10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110例 ,随机比较不同剂量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副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我科 2 0 0 0 - 10 /2 0 0 1- 0 5收治的符合 WHO标准的 AMI患者共 110 (男 6 8,女 42 )例 ,其中符合 :1持续胸痛大于 30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2 2个以上肢体导联 ,连续 2个以上胸导联 ST段抬高或更多导联 ST段抬高大于 0 .1m V;3发病 12 h以内 ;4无溶栓治疗禁忌证的 6 2例入选溶栓治疗 .随机分为 2组 , 组应用尿激酶 (UK) 30 0万 U,30 (男 2 1,女 9)例 ,年龄 45~ 6 0 (平均 5 2 .4…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Meta分析研究系统抗凝(SA)、置管溶栓(CDT)与血栓切除(ST)治疗急性髂股段血栓形成(AIFDVT)的疗效。方法以“髂股静脉,抗凝,置管溶栓,血栓切除术,随机对照研究”为关键词检索Pubmed、M edline、Elsevier等数据库1984年1月至2014年1月发表的关于SA、ST、CDT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应用Meta分析评价早期血管再通率、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发生率、血管反流(VR)率、管腔堵塞(VO)率等相关指标。结果有10篇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此分析,包括626例患者。早期血管再通率:CDT组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61,95% CI:1.93~10.98,P<0.05);ST组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54,95% CI:0.49~13.24,P>0.05);术后 PTS发生率:CDT 组低于SA组(OR=0.18,95% CI:0.07~0.43,P<0.05),ST组低于SA组(OR=0.50,95% CI:0.28~0.87,P<0.05);术后 VR发生率:CDT 组与SA组比较(OR=0.54,95% CI:0.29~1.01)、ST组与SA组比较(OR=0.54,95% CI:0.27~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O发生率:CDT组低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9,95% CI:0.11~0.34,P<0.05),ST 组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3,95% CI:0.72~3.26,P>0.05)。结论 CDT治疗AIFDVT的早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SA。关于远期疗效, ST、CDT较传统SA均能有效降低PTS发生率,且CDT还能降低血管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邝鸿生 《吉林医学》2010,31(15):2166-2167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二次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溶栓条件的41例AMI患者按溶栓次数分为A组(再次溶栓治疗组)22例和B组(常规溶栓治疗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再通组与未再通组的死亡率及并发症。结果:A组血管再通率72.73%,B组42.11%,A组再通率高于B组(P<0.05)。再通组死亡率低于未再通组(P<0.05)。结论:首次溶栓治疗没有再通或下降的ST段再次抬高可考虑行再次溶栓治疗,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梁峰  胡大一 《医学研究通讯》2004,33(1):40-41,51
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根据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类。对于ST段抬高的AMI(STENI),其治疗主要目的是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和心肌的快速、完全、持续性再灌注恢复,溶栓和机械性冠脉血流的恢复可改善左室功能,缩小梗死范围,降低死亡率。但无论溶栓或冠脉内介入治疗.早期快速的血运重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ST段抬高伴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AMI患者,根据是否获得溶栓治疗,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31例,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均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或抗休克治疗、抗心律失常、脑保护等对症处理,溶栓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结果溶栓纽23例血管再通,对照组4例血管再通,溶栓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4周平均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住院4周死亡1例,对照组住院4周死亡9例,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心肺复苏术后行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李世汉 《中外医疗》2011,30(9):39-40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原因和对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体表心电图分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2组,观察2组住院期间观察心肌酶、心电图变化及临床特征、预后比较。结果 ST段抬高组单支病变高于非ST段抬高组;非ST段抬高组3支病变率高于ST段抬高组。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住院期间病死率非ST段抬高组明显低于ST段抬高组。结论由于2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不同,ST段抬高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高,非ST段抬高AMI患者远期预后欠佳。ST段抬高AMI溶栓治疗效果好,如有条件首选介入治疗。而非ST段抬高AMI溶栓无益。对中高危者,有条件亦可首选紧急介入治疗,以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中期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206例ST抬高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伴心衰和/或休克90例。对心衰或/和心源性休克患者行PCI58例(PCI组:急诊PCI41例,外院转入行补救性PCI17例),药物溶栓20例(溶栓组),一般治疗12例(未行再灌注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PCI组及溶栓组的住院时间、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功能恢复情况,观察PCI组血管开通时间、TIMI血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PCI组、溶栓组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8.3%和65.0%(P<0.01),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3±3.5)d和(20.5±4.4)d,住院及随访期间死亡率PCI组6.9%,溶栓组25%(P<0.05)。PCI组两亚组术后心功能恢复均好于溶栓组(P<0.01和P<0.05)。结论 对于ST段抬高AMI伴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PCI与溶栓相比,能及时开通血管且开通率高,术后近期及中期心功能恢复较好,不良心血管事件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在社区医院的地位,进一步规范AMI的内科治疗。方法:回顾近10年治疗42例AMI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规范静脉溶栓组的急性期死亡率、胸痛缓解时间、抬高ST段下降50%所需时间、心功能、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内科传统治疗组(P<0.01)。结论:在冠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快速发展及医疗费用巨增的时代,社区医院内科医生进一步掌握和推广静脉溶栓治疗AMI,对低收入人群是十分有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对不稳定性心绞痛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胸痛发作时心电图(ECG)改变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了246例UA患者胸痛发作时标准12导联ECG的变化,观察了ST段压低、ST段抬高、T波倒置和无ST-T改变4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性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分析了ST段压低对UA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胸痛发作时ECG有ST段压低81例(32.9%)、ST段抬高20例(8.1%)、T波倒置28例(11.4%),无ST-T改变117例(47.6%)。ST段压低组AMI和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为19.8%,显著高于ST段抬高组(5.0%)、T波倒置组(7.1%)和无ST-T改变组(1.7%)(P<0.01),后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ST段压低对住院期间发生心脏事件(包括AMI、心脏性死亡和难治性心绞痛)的阳性预测值为23.5%,阴性预测值为92.7%。校正年龄、性别、心绞痛分级等因素后,胸痛发作时ST段压低仍是UA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MI和心脏性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约为8.0(P=0.0012)。结论 胸痛发作时ST段压低是UA患者近期内发生AMI和心脏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ECG是除生化指标外对UA进行危险分层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与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5例 AMI患者分为两组,静脉溶栓组82例,PCI组53例,比较两组的再通率以及住院和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PCI组住院期间心绞痛的发生率、再梗率、病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均比溶栓组降低(P<0.01或0.05),住院天数比溶栓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6个月后,PCI组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塞、病死率比溶栓组也明显降低(P<0. 01或0.05),LVEF明显升高(P<0.05)。结论直接PCI组治疗AMI与静脉溶栓相比,能更有效地再通梗塞相关血管、降低住院病死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冠心病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IAMA)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将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A)患者分为2组:PCI治疗组和静脉溶栓组,2组各30例患者;比较2组的再灌注成功率、3个月后再梗死率、6周总病死率、出血并发症和ST段抬高情况。结果:与静脉溶栓组相比,PCI治疗组再灌注成功率明显提高(93.33%比63.33%),3个月后再梗死率明显降低(3.58%比15.79%),6周总病死率有所降低(3.58%比10.53%),出血并发症明显降低(3.58%比3.3%);与静脉溶栓组相比,PCI治疗组ST段抬高总和明显降低(0.03±0.03)mV比(0.17±0.07)m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减小(43.8±5.9)mm比(49.8±5.4)mm,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53.2±5.2)%比(47.1±7.0)%,P均<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实现梗死动脉再灌注,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和缺血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从而降低死亡率,其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向智铨 《重庆医学》2006,35(10):939-940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时是否给予溶栓、不同溶栓治疗时间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院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距发病的时间分为A组(≤2h)、B组(2~12h)和C组(未溶栓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3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0%、45.7%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周死亡率分别为0%、20%、35.7%。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死亡率越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后 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 AMI患者 90例 ,根据溶栓后有无 ST段再抬高分为 ST段抬高组 (A组 )和 ST段未抬高组 (B组 ) ,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冠脉病变、再通率、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 (Killp分级等 )。结果 :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脉多支病变、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 B组 ,而冠脉再通率明显低于 B组。结论 :溶栓治疗后 ST段再抬高与患者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 ,该类患者溶栓再通率低 ,心肌受损严重 ,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AMI患者53例。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而分为ST段抬高组(A组)和ST段未抬高组(B组),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两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Killip分级)。结果,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功能不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B组。结论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与患者并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邓俊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3):2578-257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将AMI患者90例,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ST段抬高组(A组)和ST段未抬高组(B组),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冠脉病变、再通率、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Killp分级等).结果: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脉多支病变、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B组,而冠脉再通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与患者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该类患者溶栓再通率低,心肌受损严重,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本院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6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即刻和随访结果。方法 1997年3月~2004年4月作者对168例AMI患者经股动脉行急诊PCI,其中140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补救PCI治疗8例STEMI,急诊PCI治疗20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结果 直接PCI手术操作成功率为97%,术中无复流发生率8.6%。1例应用了主动脉气囊反搏术,5例应用了血栓吸引装置。3例发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或后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住院死亡7/140例(5.0%),6个月死亡8/140例(死亡率5.7%)。补救性PCI术后7例患者的严重心肌缺血和(或)急性肺水肿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例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术后2小时死亡。NSTEMI的介入操作成功率100%,所有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迅速改善。结论 直接PCI扩大了治疗STEMI的适应证,可迅速使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并恢复正常血流,高危患者术后存活率高,住院时间缩短。补救性PCI是静脉溶栓治疗失败后的一种有效补救措施,但同样具有较高风险。急诊PCI对于改善NSTEMI患者的缺血症状非常有效,再缺血、再梗死和再闭塞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