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颅手术是最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之一。开颅术后中重度疼痛发生率高达75%,术后疼痛可增加术后并发症,延长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部分镇痛方法和镇痛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可能会影响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掩盖神经系统症状,干扰病情判断,目前尚无针对开颅患者的确切镇痛方案。如何实施开颅患者术后镇痛,改善患者转归,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开颅术后疼痛特点、疼痛机制、疼痛评估、镇痛策略与管理进行综述,以期为开颅手术的术后镇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胸科剖胸手术具有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应激反应强烈和术后疼痛明显等特点,因此需要良好的术后镇痛以抑制机体应激反应,稳定呼吸、循环功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剖胸手术后镇痛采用芬太尼复合液经皮下病人自控镇痛(PCSA)和经硬膜外腔病人自控镇痛(PCEA)两种方法,今将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以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自控静脉镇痛加括约肌侧切用于痔术后的镇痛效果,将拟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痔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术中给予括约肌侧切,并在术后给予自控静脉镇痛,B组给予亚甲蓝局部注射镇痛,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换药及排便时疼痛情况,同时观察A组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A组术后6h、24h、48h及术后首次换药和排便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O.05。A组自控静脉镇痛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果表明,自控静脉镇痛加括约肌侧切可有效减轻痔术后疼痛,而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患儿特殊的解剖和生理学特点使其术后易发生呼吸抑制,加之对疼痛难以描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术后镇痛的实施,影响患儿康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而恰当、有效的术后镇痛有利于保障日间手术的安全实施,促进术后康复和提高医疗满意度。目前术后应用多模式镇痛去阿片化逐渐成为共识,患儿及照顾者围术期的社会心理因素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基因组学、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更多个体化镇痛方案提供可能,但在对患儿进行术后疼痛评估时,仍缺少精确而统一的方法。随着日间手术的发展以及舒适化医疗的推进,建立完善的患儿日间手术疼痛管理体系成为国内外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患儿日间手术围术期疼痛管理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患儿日间手术后镇痛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会显著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以及降低满意度。随着对全膝关节置换术镇痛认识的提高和镇痛方案的完善,患者术后疼痛明显改善。本文由两名研究者在CNKI,CMCI,万方数据,Pubmed,EBSCO中完成了文献检索,最终有85篇文章被纳入,对当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常见的疼痛管理方案及现状做一综述。结果显示,疼痛管理最早起于术前超前镇痛,贯穿于包括麻醉、手术操作、术后管理在内的全部治疗过程中。多模式镇痛方案逐渐取代单一镇痛方案已是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方案的总结,为骨科医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提供借鉴,更好地进行围手术期的疼痛管理,从而使患者能够在术后获得更低的疼痛评分,加速术后康复,提高手术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期间对6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方法进行术后疼痛的治疗。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包括:术前患者教育和应用COX-2抑制剂超前镇痛;术中手术技术改进和减少手术创伤,并行关节周围多模式药物镇痛注射;术后常规应用COX-2抑制剂、医患沟通、冰敷和主动功能锻炼。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随机分成多模式药物注射(MI)组和非多模式药物周围注射(NMI)组。观察患者术后疼痛情况(VAS)包括静息痛、运动疼痛。监测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并发症。结果MI组术后静息疼痛评分均比NMI组低,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比NMI组少,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组术后运动疼痛评分均比NMI组低,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和关节周围多模式药物注射,能有效地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疼痛,且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妇产科手术后白控硬膜外镇痛的效应。方法:采用布比卡因、芬太尼硬膜外连续阻滞麻醉,对219例妇产科术后患者镇痛作为观察组,未使用PCEA泵的同期妇产科术后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生命体征功能恢复、排尿及副反应情况。结果:采用白控型镇痛泵病人,术后伤口疼痛时间及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副作用、肠功能恢复、排尿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后用自控镇痛泵于妇产科术后病人的镇痛,疼痛阻滞完善,方法简便,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的超前镇痛效果以及超前镇痛在整形美容手术中的临床作用。方法40例吸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脂组(Ⅰ组,n=20)和对照组(Ⅱ组,n=20)。麻醉前30minⅠ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mg,Ⅱ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采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观测手术开始、手术结束时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分析。结果手术开始时Ⅰ组与Ⅱ组两组样本t检验、结束时Ⅰ组与Ⅱ组两组样本t检验,p〈0.05,说明Ⅰ组与Ⅱ组比较,氟比洛芬酯在术中、术后具有明显减轻疼痛的效果。结论氟比洛芬酯具有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在整形美容手术中应用超前镇痛的作用,能使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减轻疼痛和恐惧感,提高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用药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术后接受48 h自控静脉镇痛的患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术后静脉镇痛期间,记录用药剂量、静止和运动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以及不良反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个变量与用药量的关系。结果共有2829例(男性1611例,女性1218例)患者纳入分析。性别、年龄、体重和手术部位显著影响术后镇痛用药量。其中,体重影响最大且与术后镇痛用药量正相关,年龄与术后镇痛用药量负相关,女性用药量少于男性。身高、体重指数和手术方式不是术后镇痛用药量的决定因素。结论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时要考虑体重、年龄、性别以及手术部位的影响,为患者制定专科化和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10.
芬太尼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影响芬太尼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因素,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和质量。方法 选择90例ASAⅠ~Ⅱ级实施上腹部手术的全麻病人,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接镇痛泵。镇痛药物使用芬太尼(20μg/m1),辅助氟哌利多(0.2mg/m1),设定负荷量0.5~4ml,背景输注量0.3~0.6ml/h,指令剂量0.5ml,锁定时间5min。分析手术类型、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性别和术中芬太尼用药量对镇痛效果的影响。以术后疼痛评分、镇静评分、药物消耗量、PCA按压次数和病人呼吸次数、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术后并发症等评价镇痛的效果。结果 术后24h内,胆囊切除术病人术后VAS评分和镇静评分低,芬太尼消耗量少。40岁以下病人组芬太尼用量大,术后VAS评分高而镇静评分低,老年病人术后镇痛早期(4h以内)容易发生镇静过度。手术时间长则术后镇痛早期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都高,术时2h以内病人镇痛药需求量比术时2h以上组病人少,并且疼痛评分低。不同性别、体重和术中芬太尼用量对病人术后镇静评分、疼痛评分无明显影响。结论 手术大小、病人年龄以及手术时间是术后PCIA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和体重对术后PCIA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手术病人对自控镇痛认知与需求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手术病人对术后疼痛与自控镇痛的认知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68例手术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仅有16.0%病人知道术后疼痛可致并发症,38.1%病人认为术后疼痛没必要治疗,仅38.1%病人选择自控镇痛,不同学历、职业、月收入及住院费用支付形式的病人对自控镇痛的需求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手术病人对术后疼痛的危害性及镇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控镇痛的需求偏低,对手术病人应加强术后镇痛的宣教工作,尤其是低学历、非医务人员的病人.  相似文献   

12.
大力开展规范化疼痛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疼痛治疗在国内迅速普及和发展。术后镇痛的理念和技术已深入人心,病人自控镇痛方法几近普及,相关的分娩镇痛、日间手术镇痛的比例在逐年大幅度提高。以三阶梯和改良三阶梯为基础的癌痛止痛正在蓬勃开展。慢性疼痛治疗虽起步较迟,诊疗难度最大,但  相似文献   

13.
术后疼痛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过程的重要因素。为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术后镇痛已成为医疗护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自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CEA)为158例腹部手术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剑  翁文杰 《中国骨伤》2012,25(8):701-704
骨科手术后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而且直接影响术后早期康复和活动。有效的围手术期疼痛处理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阶段的个体化多模式镇痛,其目的是作用于疼痛产生的多个平面、立体化多方面镇痛,强化镇痛效果,减少单一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本文就骨科围术期个体化多模式镇痛概念、疼痛的评估方式、各种常用的治疗方式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胸科病人由于手术及疼痛等原因常导致术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表面物质丢失、小灶性肺不张等,引起肺内分流增加,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衰竭。术后镇痛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病人肺功能、提高术后恢复期生活质量。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开胸手术病人自控镇痛(PCA)与肌肉注射镇痛法术后肺内分流和氧代谢的变化,探讨胸科手术后合适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PE)为最常见的先天性胸廓畸形,Nuss手术为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虽属微创手术,但术后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儿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良好的镇痛能促进康复并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故Nuss手术术后镇痛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儿童PENuss手术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内容常用的镇痛方式有静脉镇痛、胸段硬膜外镇痛、肋间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及多模式镇痛等,另外催眠疗法及术后焦虑处理对Nuss术后疼痛也有一定缓解作用。趋向上诉镇痛方法各有优缺点,如何根据患者及医院情况为Nuss手术患儿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疼痛是手术后的一个主要问题,影响病人的术后恢复。多年来,术后镇痛是国内外临床麻醉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研究热点之一。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是近几年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一种新术式。手术范围不大,但部位特殊,该部位神经末梢丰富,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适,影响术后病人的呼吸、饮食及睡眠。既往国内外对于鼻内镜术后的疼痛没有系统的临床报道,本研究观察并总结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未使用任何镇痛治疗病人的疼痛特点,以期为临床术后镇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镇痛泵应用于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护理管理,使术后疼痛得到了有效缓解.方法:选取硬膜外麻或静脉麻醉手术的患者,术后采用一次性止痛泵镇痛,观察镇痛效果、并发症、副作用度患者对术后活动量的耐受情况.结果:术后使用一次性镇痛泵镇痛效果显著,副作用较少.结论: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及准确及时护理,可提高一次性镇痛泵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9.
虽然人们对疼痛的认识不断深入,但对术后疼痛的控制依然无法令人满意。本文旨在探讨术后疼痛管理中多模式镇痛的进展,利用多种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采用多种药物或技术联合使用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及使用时间,以此达到“去阿片类药物”镇痛,改善手术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0.
术后疼痛是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后的一种反应。疼痛本身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例如机体自主神经系统、精神方面及内分泌、激素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手术的预后。而术后镇痛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手术后切口的疼痛,避免疼痛引起的围术期并发症,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术后镇痛势在必行。本文对曲马多在术后镇痛中的效果进行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