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不补补之"之法源于魏玉璜,刘亚娴老师认为,"不补补之"法的关键在于"不补气血而补肝肾,通过补肝肾而补气血,即不补气血而使气血得补"。引申言之,即"不事补益"而得"补益之用",对血细胞减少者亦可"不补补之",并屡获佳效。刘老师临证善于思维,主张要因病变化而灵活辨证,不能墨守成规,要知常达变,不能刻板守旧。  相似文献   

2.
清代媚外大臣李鸿章(1823-1901)有过评中医不科学的一句话,即"以意进逻病机,凭虚构象,非实测而得其真也."此语见于光绪二十四年(1894)美国医士洪氏提反译<万国药方·李序>.李鸿章对中医的妄加评论,源于幼稚病产生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3.
《医学碎金》是明代医家周礼采集先贤的文献精要、兼附自己经验而编著成的一部医学专著,即如其序中所说:"每遇公暇,辄于《难经》、《素问》与夫历代名医书中,搜索玄微,撮其切要,间亦窃附己意,撰成歌括,次第成帙".该书著录形式以歌诀为主,朗朗上口;内容丰厚,深浅有别,虽便于初学者诵读,也值得业医者探究.就整体言,全书用词简练、详略得当;但就局部言,书中也不乏言词过简、以致词不达意者.  相似文献   

4.
正刀圭一词,散见中医典籍。近代海派中医,喜附风雅,卖弄词藻,沽名钧誉。故其医案屡喜刀圭一词,诸如乳癌刀圭、直肠刀圭,意即手术后之意甚明,实则大误是也。圭有多义,一曰玉也。国有大事,执以为瑞信之物,其义与刀圭甚远。二曰锋芒也,韓愈有"磨礱去圭角"句,言磨其棱角而不露锋芒。刀圭意或刀锋,义亦不确。近读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其云:"刀圭,字常用之,而未有确义。巜碧里杂存》云:'在京师买得古错刀三枚,形似今之剃刀,  相似文献   

5.
东汉著名医学家郭玉曰:“医之为言意也……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唐代医家许颖宗说:“医者意也,在人思虑……意之所解,口莫能宣。”清代陆以湄《冷庐医话·七情》中说:“盖医者,意也,苟得其意,不必泥其法。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也就是说,我们学医,首先要明乎其“意”。意者,就是意思、意会、想象之谓也。就是说,有时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古代许多著名医学大家,在治疗很多疑难杂病的过程中,经常取其“意”,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效,使我们深受启迪。  相似文献   

6.
"医者,意也"仅《中国医籍考》所载医书序文中有16条之多。至晚近黄遵宪为日人浅田宗伯《先哲医话》作跋,仍置之篇首。最早的文字表述"医之为言意也",出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郭玉》。而"医者,意也"形式出现则见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上》。唐王焘《外台秘要》引:"陶隐居云:医者意也"。两《千金方》已有,《要方》中涉及张仲景者,情况复杂,须另作专门讨论。考证此句"意"含义对理解"医"意思及整句含义有重要意义,本文作出详细阐释。  相似文献   

7.
"痱"病出自<内经>:"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内经词典>解释:"痱,病名.症见四肢软瘫不能活动,神志稍乱,轻者能言,重者不能言".<中医大辞典>:"痱,义同废.是一种中风后遗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瘫痪,身无痛,或有意识障碍.以手足痿废而不收引,故名".  相似文献   

8.
正师兄:有些地方嫁女,嫁妆办得凶,甚至于得者暴富,送者忽穷,所以当地有言:"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师弟:这事想开些,说空也不空,嫁妆送过去,不也是女儿女婿两口子享用。师兄:享用归他俩享用,可把别人折腾得不轻。师弟:嫁自家女嘛,折腾也高兴。师兄:但免不了有人经不起折腾。师弟:有那钱少财薄的人家,有心无力  相似文献   

9.
<正>迎随补泻之法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此外,《灵枢·小针解》亦有:"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更进一步指出了"迎泻"、"随补"之意。下面谈谈笔者对迎随补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儒、道、佛三大传统文化中,儒家致力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佛家力图超脱现世,只有道家将生命科学提到中心位置,以健康长寿为己任。孔子"罕言天道",主张"吾命在天",对生老病死取听之任之的超然态度。佛教导弟子"不可得为世间意",而应该专心慈  相似文献   

11.
医者意也     
"医者意也",语出汉代名医郭玉,其云:"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体现了其对实施医术的慎重。"医者意也"的含义,早在《内经》中就有明确的提示,《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可见中医学中所说的意,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对事物所显示的思维活动。故"医者意也"之"意"实际上与心、意、志、思、虑、智等思维活动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唐代名医许胤宗云:"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此处"意"是指精湛的思虑而言。《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于心精。"  相似文献   

12.
师说     
《东方养生》2012,(5):17-17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日:"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易传·系辞》【释义】"勤劳而谦虚,君子能保持至终,吉祥。"孔子说:"勤劳而不自夸其善,有功而不自以为恩德,这是敦厚至极啊。这是说明有功勋而能谦下于人。道德要隆盛,礼节要恭谨。谦虚的含义,正是致力于恭谨来保存其地位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刘亚娴教授中医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善于辨证论治。"不补补之"之法源于魏玉璜,刘亚娴教授认为,"不补补之"法的关键在于"不补气血而补肝肾,通过补肝肾而补气血,即不补气血而使气血得补",引申言之即"不以补法而补之"。妇科疾病繁杂多样,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刘教授采用"不补补之法"对妇科疾病崩漏、乳腺癌及宫颈癌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将刘亚娴教授运用"不补补之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膏用小炷     
老子曰:人生大阻百年,节护者可至千岁,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大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不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  相似文献   

15.
正语出《素问·五藏别论》篇,曰:"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王冰注:"下,谓目下所见可否也。调适其脉之盈虚,观量志意之邪正,及病深浅成败之宜,乃守法以治之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必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郭霭春注云:"其下"之"下"谓二便。"适其脉",《太素》"脉"下有"候"字。"适"有"察"的意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医者意也.就是说,治病重在"意会".意会什么呢?意会病因病机,而后再根据这个意会反其道而行之,即可收到意料不到的疗效.这是中医理论的"整体观"也即现代所谓"全息论"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勿施甚欲     
<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两载于《论语》:一见于《颜渊》篇,为答弟子"仲弓问仁"语;一见于《卫灵公》篇,弟子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以"恕",进而释之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与"仁"意思相近。《孟子·尽心上》就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语。《说文·心部》:"恕,仁也。"段玉裁还据《孟子》之意发挥说:"为人不外于恕。"认为此二字"浑言之则不别"。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仁"字,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其中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18.
一、历代各家对浮脉形象的认识浮、从字义言之,有浮起、上浮之义.历代医家,对浮脉形象的认识大体相同,一般认为是触指即得;但也有些错误见解和模糊影响之谈的,特摘其要点,探讨于下:《难经·十八难》云:"浮者、肉上行也."行于肉上,则在皮肤之下,形容其触指可得也.《脉  相似文献   

19.
惊(驚),<说文>:"马骇也",<玉篇>:"骇也",有"动也"之义,见<文选杨雄赋>"军惊师骇";亦有"乱貌"之谓,<吕览慎大>日:"其生如惊"即此义.<素问·举痛论>日:日:"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谢观编<中国医学大词典>释,"惊,触而心动也……此证因卒闻巨声,或目击异物,或遇险临危,致心惕惕然而惊."故惊者是因偶遇异物或乍响,有所骇而心中跳动不宁,难以自已.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药大辞典·金元四大家>:"李杲、刘完素、朱震亨.张子和也.<医宗必读>以张为仲景,误."笔者认为"不误".以肤见而言,<医宗必读>谈的是"四大家"而未言"金元".以实质而言,张子和不像中医而像古印度的吠陀医生.应该不能列入中医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