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主要危险因素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患者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年龄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2008年2月至6月在河北省唐山工人医院心内科收集病例113例,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收集病例38例.核实全部病史情况.结果 总计151例患者中(男93女58)吸烟、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所占百分比.男性分别为:33%,48%,23%,55%.女性分别为:5%,50%.43%,74%.吸烟比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5).高血压对不同性别冠心病的作用强度无差别,而糖尿病和年龄对女性冠心病的作用强度明显大于男性(P<0.05).结论 不同性别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存在差异,糖尿病是老年女性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Wang W  Zhao D  Sun JY  Wang WH  Cheng J  Liu J  Qin LP  Liu S  Wu ZS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133-1137
目的描述在中国35—64岁人群中,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的特点。比较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和脑卒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为基础,该队列由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27249人和1996年到1999年又加入的3129人所组成,共30378人。本研究基线危险因素水平和1992--2003年期间发生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急性冠心病事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累积人年发病率分别为114/100000、209/100000和73/100000。(2)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病的亚组人群基线时有84%~89%的人伴有1个或1个以上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高于无心血管病的亚组人群(64.7%,P〈0.01)。(3)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的影响及作用强度有所差别:对冠心病发病危险的影响因素根据强度依次为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的影响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吸烟和肥胖;对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只有高血压。结论在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不同的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存在差别。我国人群不同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将影响不同类型心血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临床危险因素的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例女性及例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资料。结果男女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比较显示,年龄、吸烟史、饮酒、收缩压、HDL-C、CRP这6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95%CI=(1.04~1.11)]、吸烟[OR=2.52,95%CI=(1.02~6.54)]、HDL-C水平[OR=3.11,95%CI=(1.23~8.46)]为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性别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存在差异,制定相应的脑卒中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患者主要危险因素监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研究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分析上海市静安区 1996~ 2 0 0 0年内监测人群中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状况。使用非条件Logistc回归分析比较这些危险因素对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结果 在影响脑卒中患者的 6项危险因素中 ,以高血压比例最高 (74 .9% ) ,其余为心脏病(30 .5 % )、高血脂 (2 4 .2 % )、脑卒中史 (2 2 .0 % )、糖尿病 (15 .5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史 (8.9% )。年龄 (OR =1.0 94 ,P <0 .0 5 )及糖尿病 (OR =1.75 4 ,P <0 .0 5 ) 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较出血性脑卒中显著。脑卒中患者累计患有 0~ 6项危险因素的百分比依次为 16 .7%、30 .0 %、2 7.8%、15 .9%、5 .6 %、3.1%、0 .8%。结论 脑卒中史、高血压、TIA史、心脏病、高血脂为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共同危险因素。年龄及糖尿病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较出血性脑卒中显著  相似文献   

5.
正大量研究表明,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的影响及作用强度有所差别。在不同性别人群中,冠心病不同危险因素的作用强度是否存在差异已经引起重视,并陆续有研究分析这方面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规模较小。本研究主要评估冠心病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作用的差异,为冠心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以及  相似文献   

6.
老年脑梗死后痴呆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后痴呆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于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入住天津港口医院的脑梗死患者共362例,其年龄≥60岁,男性192例,女性170例,包括其住院时及发病后2个月的病史、化验结果、神经病学、神经心理学等方面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选362例患者中诊断为痴呆者102例(发生率为28.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低教育、脑卒中史、糖尿病、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左半球脑梗死、前循环脑梗死等因素为脑梗死后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脑梗死后约有1/4患者出现痴呆,其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梗死部位及严重程度、血管性危险因素(如糖尿病、脑卒中史)、患者的特征(如高龄、文化程度低)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将来源于南京脑卒中注册项目的478例患者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组,79例)、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组,125例)、后循环梗死组(POCI组,111例)和腔隙性脑梗死组(LACI组,163例),分析各危险因素在OCSP亚型中的分布。结果在4组患者中,高血压、高TC血症、吸烟、饮酒、颈动脉狭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ACI组发生心房颤动的比例高于LACI组和POCI组(P<0.01),并高于PACI组(P<0.05);LACI组的糖尿病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0.0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在OCSP亚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与前循环梗死密切相关,糖尿病更多见于LACI。  相似文献   

8.
周林  李凤翥 《实用老年医学》1996,10(6):255-255,257
为了评估急性心肌梗塞并发脑出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我们观察了438例急性心肌梗塞中并发脑血管意外的时间,对合并心记纤颤,左室质量指数,静脉溶栓治疗等诸因素了探讨,指出了心肌梗塞后2周内,并存有心房纤颤,左室质量指数在150g/m^3以上者,为并发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而采用尿激酶或去纤酶静脉溶栓不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北京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北京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地区5005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调查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脑卒中将其分为卒中组(1076例)和非卒中组(3929例)。记录已往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情况,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家族史、颈动脉病变和左心室肥厚等指标。结果卒中组患者血压、血脂治疗达标率明显低于非卒中组患者(40.6%vs51.5%,P=0.007;44.7%vs59.9%,P=0.001);卒中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治疗达标率低于非卒中组患者,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2.4%vs48.8%,P=0.124)。卒中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非卒中组患者[(1.18±0.36)mmvs(1.10±0.31)mm,P=0.036],左心室肥厚的患者也明显高于后者(21.3%vs25.8%,P=0.001)。患者血压控制是否达标、糖化血红蛋白是否达标、心房颤动、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是脑卒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相关危险因素的治疗仍有部分未达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有利于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0.
重症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医院感染会极大地影响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了近年来我科 5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医院感染情况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我科 1995年 1月~ 1999年 8月住院病人共12 80人 ,其中重症脑血管意外患者经细菌学检查有各种院内感染的患者 50例 ,男 37例 ,女 13例 ,年龄 51~ 84岁 ,平均 73.4岁。重型脑出血 2 8例 ,大面积及多发性脑梗塞 2 2例。其中意识障碍 19例 ,四肢瘫痪 9例 ,完全性偏瘫 2 4例 ,失语症 13例 ,球麻痹及假性球麻痹 18例。1.2 医院感染判定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拟诊冠心病女性患者危险因素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及其与男性患者的差异。方法入选于天津市胸科医院拟诊冠心病行冠脉造影术的患者12 294例,其中男性7102例,女性5 192例,应用冠脉造影观察冠脉病变特点。结果女性患者的冠脉造影阳性率低于男性(60.21%比78.54%),且病变较轻。男性组(65.70%)多具有吸烟习惯,女性组多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分别为14.64%和44.92%)。结论不同性别的患者冠脉病变特征和危险因素不同,女性冠脉造影的阴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引起进展性缺血性卒中(PI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PIS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卒中家族史、卒中次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吸烟、饮酒等共20个因素进行2χ或t检验,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其影响程度。结果单因素分析:①有高血压病史者,PIS组73例(66%),非PIS组35例(32%),P<0.01。②有糖尿病史者,PIS组46例(42%),非PIS组9例(8%),P<0.01。③入院时高血糖者,PIS组51例(46%),非PIS组13例(12%),P<0.01。④卒中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者,PIS组31例(28%),非PIS组9例(8%),P<0.01。⑤入院时感染发热者,PIS组17例(16%),非PIS组5例(4%),P<0.05。⑥有冠心病史者,PIS组17例(16%),非PIS组5例(4%),P<0.05。⑦有TIA发作史者,均发生在PIS组,P<0.05。⑧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IS组为7±4,非PIS组为5±4,P<0.05。将20个因素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8个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水平为界,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4个危险因素依次排列顺序为,既往糖尿病史、入院时感染发热、既往高血压史、有TIA发作史。此4个因素可进入回归模型。结论糖尿病、合并感染、高血压和TIA是PIS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PIS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塞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60例脑梗塞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老年非脑梗塞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高血压、冠心病、房颤、高脂血症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详细记录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高血压史比例为83.33%,房颤史为48.33%,冠心病史为56.67%,糖尿病史为50.00%,高脂血症史为56.67%,TIA史为30.00%;对照组分别为46.00%、18.00%、32.00%、20.00%、24.00%和6.00%,两组各心血管危险因素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脑梗塞发生与高血压、房颤、冠心病、TIA史、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医院门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评估脑卒中风险.方法:在医院门诊选择年龄≥45岁、具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病史的85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和脑血流动力学检测,探讨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变化及其年龄分布特征,并以脑血流动力学积分评估卒中的风险水平.结果: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卒中家族史,肥胖,男性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分别为83.0%,31.4%,5.6%,5.1%,7.8%,51.6%和33.2%.脑血流动力学积分值低于75分者占48.7%,4年龄段从低至高的四分位数最高分值的构成比分别为61.1%、58.0%、43.6%和31.8%,积分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降低(P<0.01).结论:医院门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中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比例占48.7%,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程度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驻长沙军队男性老年干部脑卒中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2012年1~6月在湖南省长沙市解放军163医院体检或住院的军队男性老年(60岁以上)干部4217例进行调查并检测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CRP)等相关指标,分析脑卒中的发生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驻长沙军队老年干部脑卒中患病率为20.3%,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吸烟(OR=2.859)、糖尿病家族史(OR=2.163)、高CRP水平(OR=1.834)、肥胖(OR=1.506)、高龄(OR=1.120),P均<0.01。结论:驻长沙军队男性老年干部脑卒中患病率较高,其危险因素是吸烟、有糖尿病家族史、高C反应蛋白水平、肥胖和高龄。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的发病率为50.9%,伴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LA发生率为38%,无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65%,两者比较P=0.004,而伴有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患者LA发病率为36%,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为73%,两者比较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与高龄(P=0.0001)、腔隙性梗死(P=0.004)明显相关,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9384)。结论高龄是脑梗死患者LA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与脑梗死患者LA间的关系支持小血管病变是LA发生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而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伴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伴白质疏松(LA)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部CT或MRI表现,将其分为伴LA组(43例)和不伴LA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大小、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病变(OR=7.165;95%CI:3.072~16.714)、高血压(OR:3.135;95%CI:1.090—9.013)、高龄(OR=1.119;95%CI:1.067—1.174)是伴LA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43例伴LA组患者中,梗死部位在基底核或皮质下白质的有27例(62.8%),腔隙性脑梗死为18例(41.9%);173例不伴LA组中,以上两种梗死分别为46例(26.6%)和18例(1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伴LA组前循环病变的有27例,不伴LA组为41例(Х^2=7.890,P〈0.05)。伴LA组有6例(22.2%)发生大脑前动脉病变,血管闭塞12例(44.4%);不伴LA组无大脑前动脉病变(P=0.003),血管闭塞的有37例(90.2%),两组比较P〈0.01。两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小血管及前循环病变是伴LA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青年女性脑梗死患者常见危险因素及其对发病年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及其对发病年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的260例青年女性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青年女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发病年龄的影响。结果①260例患者中,36~45岁患者最多(65.8%),18~25岁患者最少(11.5%)。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39.2%)、糖尿病(14.6%)、高脂血症(8.1%);其次是卵圆孔未闭(4.2%)、烟雾病(3.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5%)、血管炎(3.5%)及心房颤动(3.5%)等;高血压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χ2=17.573,P〈0.01),卵圆孔未闭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χ2=12.666,P〈0.01)。②TOAST分型:原因不明性型占31.2%(81/260);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26.9%(70/260);小动脉闭塞型和其他病因明确型,分别占16.5%(43/260)、15.0%(39/260);心源性栓塞型占10.4%(27/260)。③Logrank时序检验分析,并未发现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发病年龄低于平均年龄;而患有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血管炎的患者,发生脑梗死时的年龄[中位数年龄(95%CI)],分别为26(13~39)、29(19~39)、35(33~37)岁,低于该组的平均年龄[39(38~40)岁],均P〈0.05。结论青年女性脑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烟雾病、卵圆孔未闭,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血管炎亦占有较高的比例;其中患有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血管炎者,发生脑梗死的年龄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社区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在北京市城区选择五家二级医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2003年1月至2006年12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脑卒中患者PSD患病情况,同时还收集了脑卒中起病情况、脑卒中危险因素等资料. 结果共登记1089例脑卒中患者,其中1074例符合入选标准并有完整资料,平均年龄(65.0±8.9)岁,脑卒中病程中位数为13.0个月.PSD总患病率为49.9%(536/1074),其中轻、中、重度PSD分别占52.2%、36.0%和11.8%.不同脑卒中病程的PSD患病率差别不大,脑卒中后6个月内、7~18个月、18个月以上的PSD患病率分别是51.3%、47.1%和53.2%.PSD患病与文化程度、日常生活依赖、认知功能情况、脑卒中发作次数、文化程度独立相关. 结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较高的PSD患病率,但是以轻中度为主,积极采取有效的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控制PSD的发生和发展,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in ischemic stroke survivors from community-based medical centers in urban areas of Beijing.Methods Five community-based medical centers in urban areas of Beijing were selected.Patients with first-ever or 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 were evaluated from January 2003 to December 2006. The prevalence of PSD was evaluated by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and the information on the onset of stroke, 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living style was also collected.Results Totally 1089 stroke patients were registered, 1074 cases among which had 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met inclusion criteria. 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65.0 ± 8.9) years with a median stroke course of 13.0 months.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PSD was 49.9% (536/1074), and the proportions of mild, moderate and major PSD were 52.2%, 36.0% and 11.8%,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evalence of PSD among different stages of stroke and the prevalence of PSD was 51.3% within 6 months after stroke onset, 47. 1% during 6-18 months and 53.2% after 18months. Low educa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dependence, cognition impairment and recurrence of strok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SD.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PSD among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is higher in community-based medical centers, but most of PSD patients are mild or moderate. More effective early intervention should be adopted to decrease PSD,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ural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20.
梅育嘉  罗杰峰 《内科》2012,7(2):110-112
目的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athero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TCI)为对象,分析伴有和不伴有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ATCI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探讨LA发生的机制。方法经头颅MRI证实ATCI患者253例,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不伴脑白质疏松组(A组,174例)和伴有脑白质疏松组(B组,79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肌酐、血脂、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等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组174例(68.77%),平均年龄(59.9±13.3)岁;B组79例(31.23%),平均年龄(67.5±11.0)岁。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A组1型30例,2型75例,3型31例,4型38例;B组1型6例,2型38例,3型7例;4型28例。Pearson、spearman单因素分析入选因素:年龄(P=0.000),空腹血糖(P=0.005),OCSP分型(P=0.014),其中4型腔隙性脑梗死P=0.02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入选模型的变量是年龄(P=0.000)、OCSP分型(P=0.035),其中4型腔隙性脑梗死P=0.019。结论高龄、OCSP脑梗死类型提示的病变部位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是否伴发LA有独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