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败血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发生率占活产儿的0.1%~1.0%,占极低体质量儿的16.4%,病死率为10%~50%[1].其中早发败血症多见,对新生儿造成的危害也较严重.而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日龄越小的新生儿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果能够明确具有感染相关高危因素的高危新生儿,对其在早期进行感染筛查,争取在感染的早期即给予相应处理,可以降低其危害.本文对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相关的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1 新生儿败血症这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重症感染性疾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病原菌通过不同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在体内产生多发病灶,引起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导致败血症.本病是新生儿常见的六大危急症之一,亦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其发病率在活产新生儿中达1%~5%,出生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体重在1000~1500g者有报告可高达16.4%.亦有报告在早产婴中可能更高.经过适当治疗后,半数以上可以存活,据国外报道(1978年)的90例中有63例获得存活,经过随访观察,存活者中有22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大多数由于败血症并发其他疾病所致.北京儿童医院1979~1981年收治新生儿败血症275例,死亡56例,病死率20.4%,在死亡病例中,有33例(58.9%)属于低出生体重儿.近年来,由于新的诊断方法如L型细菌、厌氧菌、机会菌的检测,以及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估测,对早期诊断都起了积极作用,尤其是非抗生素为主的抗感染治疗,不仅避免了抗生素的滥用,而且方法简便经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另外一些新的抗生素问世,对顽固细菌败血症感染的控制又增加了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败血症实验诊断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 ,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 ,细菌感染后局限能力低下 ,易引起全身播散 ,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为 0 .1%~1% ,极低体重儿高达 6 % ,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更高达 11%~ 2 5 % 〔1〕。败血症新生儿死亡率因致病菌毒力、宿主免疫活性状态及伴随的并发症不同差异很大。有报道极低体重儿晚发性G-杆菌败血症死亡率高达 4 0 % 〔2〕。新生儿的高细菌易感性 ,以及败血症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和多样性 ,使得早期诊治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临床上感染高危儿外周血象检查已成为诊疗常规。白细胞总数 <5×10 9/L或中…  相似文献   

4.
CD64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新生儿败血症时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Fcγ-RⅠ)表达水平,探讨CD64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将48例住院新生儿患儿分为败血症组,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进行血CD64的检测,并与C反应蛋白(CRP)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败血症组CD64的水平较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均有显著升高(P<0.001),而当CD64取临界值为4 504分子数/细胞,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度为90.1%,特异度为100%.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时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可考虑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6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白细胞介素 - 6在新生儿早期感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败血症新生儿入院后用抗生素前抽取静脉血 4ml,1ml作白细胞介素 - 6检测 ,3ml作普通血培养及L型细菌培养。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组IL - 6结果为 (31.6± 16 .1)pg/ml,正常健康新生儿组IL - 6结果为 (4.10± 2 .4 0 ) pg/ml,P <0 .0 0 1。细菌培养结果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同白细胞介素 - 6升高者符合率为 96 .6 %。结论 :白细胞介素 - 6升高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感染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2003年1~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新生儿败血症24例,现作报道.  相似文献   

7.
沈虹  叶晓琴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0):1361-1362
目的: 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变化,探讨CRP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新生儿败血症(败血症组)患儿以及 19例同期住院非感染患儿(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并同时测定白细胞计数并观察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阳性率.结果: 败血症组CRP≥8 mg/L阳性率为88.46%,高于对照组的5.26%(P<0.01),且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败血症CRP检测阳性率88.46%高于白细胞的42.31%(P<0.01).结论: CRP可为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颖 《广东医学》2012,33(24):3688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1]。活产婴儿败血症发病率为0.1%~1%,极低出生体重儿为16.4%,长期住院者发病率可高达30.0%,病死率为10%~50%[2]。因此,预防和控制全身性感染是NICU早产儿管理所面临的巨大挑  相似文献   

9.
谢新喜 《中外医疗》2011,30(35):47-48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者60例,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细菌感染是大部分患儿的病发因素,60例患者血培养主要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40例,占66.7%,其中22例为葡萄球菌,占55%。早发组高于晚发组革兰阴性感染率(P〈0.01)。本组60例患者中,治愈50例,4例自动出院,占6.7%;死亡6例,占10%;死亡病例中5例为早产儿,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败血症各1例,克雷伯菌败血症2例,链球菌败血症1例。1例死于呼吸衰竭。早发组死亡5例,占83.3%,晚发组死亡1例,占16.7%。早发组显著高于晚发组病死率(P〈0.05)。结论早期新生儿败血症多因产时感染或宫内感染所致,临床表现在早期无特异性,且病情相对较重,早期明确诊断,及时选用合适抗生素进行治疗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本组早发组死亡率高于晚发组,有统计学差异。故需对产前、产时的感染加强预防,早视早期治疗,对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阅后复习     
1.下列何者在预防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方面,是安全有效的,且不会对细胞造成毒性而延缓伤口的愈合? ①双氧水 ②优碘溶液 ③Hibitanesolution ④抗生素药膏。 2.下列叙述何者为误? ①新生儿败血症的死亡率约是20~30% ②早发性新生儿败血症多并发脑膜炎 ③近年来coagulas enegative staphylococci己成为新生儿院内感染的要角 ④新生儿败血症需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疾病之一。我院 1995年 2月~ 1999年 6月新生儿病房共收治 4 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 4 4例 ,男 2 7例 ,女 17例 ,男女比例为 1.6∶1。发病日龄 :出生~ 3d 2 2例 (5 0 % ) ,~ 7d 12例(2 7.2 7% ) ,~ 2 8d 10例 (2 2 .73% )。早产儿 3例 (6 .82 % ) ,足月儿 4 1例 (93.18% )。旧法接生 2例 ,新法接生 4 2例。1.2 感染途径呼吸道感染 13例 (2 9.5 5 % ) ,脐部感染 16例(36 .36 % ) ,皮肤感染 14例 (31.82 % ) ,消化道感染 4例 (9.0 9% ) ,其中 9例为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5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75例新生儿败血症大部分是由细菌感染因素引起,血培养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共52例,占69.33%,其中23例为葡萄球菌,占30.67%。早发组的革兰阴性感染率高于晚发组(P0.01)。本组75例患儿,其中治愈62例,占82.67%,自动出院6例,占8%;死亡7例,占9.33%;有6例死亡病例为早产儿,其中1例大肠杆菌败血症,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链球菌败血症,1例克雷伯菌败血症,呼吸衰竭1例。早发组5例死亡,占71.43%,晚发组2例死亡,占28.57%。早发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晚发组(P0.05)。结论:宫内感染或生产时感染容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在早期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败血症病情比较严重,所以要加强产前和产时的感染预防,在早期明确诊治,及时对患儿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提高新生儿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RP、PCT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于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胎龄在36~40周、入院日龄在生后3~7天有感染中毒症状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临床表现及血培养结果分为败血症组和局部感染组,对两组患儿的感染部位、CRP、PCT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败血症组、局部感染组感染部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2.败血症组与局部感染组CRP阳性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败血症组与局部感染组PCT阳性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RP升高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CT升高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败血症组中PCT的灵敏度、特异度高于CRP,串联检测CRP、PCT的特异性最高,并联检测CRP、PCT的敏感最高,两者联合检测的一致率较高。结论 PCT、CRP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指标,而两者联合检测均为阳性提高了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的特异性,降低了误诊率,两者联合检测其一阳性提高了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敏感性,降低了漏诊率,且两者联合检测的准确性更高。2 PCT可作为评估感染程度的指标,指导感染早期抗生素选用的级别。  相似文献   

14.
赵宏伟  张俊玲 《河北医学》2014,(12):2092-209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CRP、PCT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40例败血症(败血症组)、38例局部感染(局部感染组)和30例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的新生儿资料,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CRP、PCT水平。结果:败血症组的CRP、PCT均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局部感染组CRP、PC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败血症组联合检测准确性高于单独检测。结论:联合检测CRP、PCT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可作为快速有效判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83例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以葡萄球菌为主,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产后感染占66%,多为脐部、呼吸道、皮肤粘膜感染。早期做CRP检查,对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都有一定价值。讨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感染途径、早期检测是防治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早期诊断新生儿医院感染败血症的临床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致病及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要提高新生儿的健康状况,预防、早期诊断及有效地治疗新生儿医院感染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败血症的早期临床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之一.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6%~17%的泌尿道感染、7%~14%的肺炎、4%~15%的败血症以及3%~20%的新生儿败血症是由克雷伯菌属中的肺炎克雷伯菌所引起的.此外还引起支气管炎、创伤感染,甚至严重的脑膜炎、腹膜炎等.我们对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临床调查分析,探讨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肖吉群  蔡苗 《四川医学》2013,(4):518-520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1月~12月我科收治的89例胎膜早破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败血症组(n=17)、局部感染组(n=38)与非感染组(n=34),比较、分析不同组间的PCT、hsCRP。结果 PCT阳性率:败血症组(94.12%)>局部感染组(60.52%)>非感染组(8.82%),组间比较,P均<0.01。以0.5ng/ml为临界值,PCT诊断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敏感度为90.53%,特异度为91.17%,明显高于hsCR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 PCT对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感染的严重程度与血清PCT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83例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以葡萄球菌为主,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产后感染占66%,多为脐部,呼吸道,皮肤粘膜感染。早期做CRP检查,对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都有一定价值。讨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感染途径,早期检测是防治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状况,指导早期诊断、合理防治。方法选择该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137例病例,对其临床表现、致病菌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院诊断败血症病例中血培养阳性率为64.2%。革兰氏阳性菌占72.2%,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43.3%和15.6%,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48.7%、42.9%,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对美罗培南、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革兰氏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早期新生儿败血症与晚期新生儿菌种比较,早期败血症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高于晚期,晚期败血症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早期,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葡萄球菌为该院新生儿败血症主要致病菌;应做好孕期感染的防治,加强围产期及新生儿期保健,以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可选抗生素少,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药敏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