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179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及经胃粘膜活检证实伴有慢性糜烂性胃炎者作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1分钟尿素酶法),以了解HP感染与慢性糜烂性胃炎之间的关系。另以30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者为对照组。179例NUD伴慢性糜烂性胃炎者有75例(41.89%)HP阳性,对照组仅3例(10%)HP阳性(P<0.05),说明NUD伴HP感染与胃粘膜的炎症程度有关,但与胃粘膜有无萎缩、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无关。  相似文献   

2.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 non-ulcer dyspepsia)是常见症候群,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NUD中幽门螺旋杆菌(HP Helicobacter Pylori)相关性胃炎占很大比例。针对该菌产生之抗体反应,应用酶联免疫法(ILISA)检测了335例NUD患者血清抗-HP抗体。其中208例为经细菌培养及(或)组织学检查证实的HP相关性胃炎,对其中164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以评价胶态次枸橡酸铋加氟哌酸治疗效果.治疗组与安慰剂组HP清除率分别为69%与6%(P<0.01)。HP清除后患者胃粘膜炎症好转或消除,症状明显减轻,抗-HP抗体滴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对92例无症状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67例胃炎患者中,有46例(68.7%)检出HP,25例组织学正常者仅3例有HP感染。中、重度炎症的HP阳性率与轻度炎症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HP感染及其相关的胃炎可普遍隐藏于无症状健康人群中。  相似文献   

4.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 non-ulcer dyspepsia)是常见症候群,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NUD中幽门螺旋杆菌(HP Helicobacter Pylori)相关性胃炎占很大比例。针对该菌产生之抗体反应,应用酶联免疫法(ILISA)检测了335例NUD患者血清抗-HP抗体。其中208例为经细菌培养及(或)组织学检查证实的HP相关性胃炎,对其中164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以评价胶态次枸橡酸铋加氟哌酸治疗效果.治疗组与安慰剂组HP清除率分别为69%与6%(P<0.01)。HP清除后患者胃粘膜炎症好转或消除,症状明显减轻,抗-HP抗体滴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关系。方法:对HSP患儿组的151例儿童和76例对照组儿童分别应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中HP的细胞毒素(CagA)、尿素酶(UreC)和空泡毒素(VacA)等三种蛋白检测和应用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酶联免疫法(HPS-DA)进行粪便中HP抗原检测。同时对两组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合胞病毒(RSV),轮状病毒(hRV),腺病毒(ADV)和流感、副流感病毒等。结果:151例HSP组患儿血清中HP抗体阳性者97例,占HSP组的64.24%。粪便中HP抗原阳性者19例,占HSP组的12.58%。76例对照组检测了血清中HP抗体者53例,其中阳性者27例,占对照组检测者的50.94%。76例均检测粪便中HPSA,阳性者5例,占对照组的6.58%。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HSP组中有腹部症状的患儿HP血清抗体阳性率和粪便中HP抗原,阳性率分别为70.37%和17.28%,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5.169和4.224,P<0.05)。在HSP患儿组中HP血清抗体阳性和粪便中HP抗原阳性的患儿按是否进行HP清除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各组患儿在腹痛缓解、紫癜消失和尿常规恢复正常等平均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047~1.334,P>0.05)。两组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患儿组RSV感染阳性43例,阳性率为28.48%;hRV感染阳性21例;阳性率为13.91%;ADV感染阳性19例;阳性率为12.58%;流感、副流感病毒感染阳性14例;阳性率为9.27%;对照组RSV感染阳性19例,阳性率为25%;hRV感染阳性9例;阳性率为11.84%;ADV感染阳性8例;阳性率为10.53%;流感、副流感病毒感染阳性9例;阳性率为11.84%;两组感染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RSV:χ2=0.308,P>0.05;ADV:χ2=0.204,P>0.05);流感、副流感病毒(χ2=0.0.367,P>0.05)。结论:HP感染率只在HSP患儿中有腹部症状者偏高。正规的HP清除治疗在HSP有HP感染患儿的疾病恢复中无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粘膜及唾液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用唾液标本无创伤检测胃幽门螺杆菌(HP)。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同步检测122例住院患者,并与常用检测方法对照。结果:唾液中HP阳性者6例,其胃粘膜PCR法、Giemsa染色法及尿素酶试验均同时阳性。胃粘膜PCR法HP阳性率为62.3%,显著高于Giemsa染色法49.2%,但低于尿素酶法的75.0%(P<0.05)。胃粘膜PCR法及Giemsa法所见,组织学胃粘膜炎症程度与HP检出的级次间有双向序列关系(P<0.005)。各种疾病中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检出率最高。结论:唾液HP可能是口—口传播的传染源;唾液PCR法有望成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测HP的新方法;无条件进行HP检测的单位,可根据胃粘膜炎症程度先行决定是否予抗HP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的病理改变、胃粘膜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5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脾胃湿热证35例,脾虚证20例,并设无临床症状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胃粘膜组织中IL-8、TNF-α和sIgA水平以及HP感染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的HP感染率、胃粘膜炎症程度要高于脾虚证组和正常组(P<0.05或P<0.01);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要高于脾虚证组(P<0.05或P<0.01),而sIgA却低于脾虚证组(P<0.01);在脾胃湿热证中,HP阳性者的胃粘膜炎症程度明显重于阴性者(P<0.01),且HP阳性者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要高于阴性者(P<0.05),而sIgA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胃湿热证的胃粘膜呈现一种活动性炎症改变,这可能与局部炎症因子(IL-8、TNF-α)分泌增加、防御因子(sIgA)分泌减少有关;而HP感染可能是引起和加重脾胃湿热证内在病理变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素E1治疗慢性胃炎8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前列腺素E1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将170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前列腺素E1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用氨苄青霉素、灭滴灵、胶体果胶铋治疗14天,前列腺素E1组在对照组基加前列腺素E1治疗。观察两组的腹痛症状、粘膜炎症消失情况及HP根除率。结果显示:前列腺素E1组腹痛症状消失率100%,胃镜下胃粘膜炎症消失率84.1%,病理胃粘膜炎症消失好转率100%,HP根除率89.8%;而对照组分别为92.7%、51.2%、65.9%、78.3%。提示用前列腺素E1加氢氨苄青霉素、灭滴灵、胶体果胶铋治疗慢性胃炎(HP阳性),较单用羟氨苄青霉素、灭滴灵、胶体果胶铋治疗腹痛消失率提高,胃镜下胃粘膜炎症消失率及病理粘膜炎症消失好转率、HP根除率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很多学者已相继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存在与胃炎的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关系。据报道,慢性活动性胃炎(包括浅表性及慢性活动性萎缩性胃炎)中的HP检出率占总阳性率的80~92%,并以病理组织学观察中发现受HP感染部位的胃粘膜上皮细胞呈变性坏死性改变,HP量愈多胃粘膜炎症愈明显,由此提示,HP对胃炎的发展起着加重和加速的作用,甚至有促进慢性胃炎突变或癌变的过程。因此,诊断胃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 (CGA)胃粘膜的损伤程度与幽门螺杆菌 (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CagA)的关系。方法 将 13 0例HP阳性CGA患者分为CagA+ HP胃炎组 (92例 )、CagA-HP胃炎组 (3 8例 )两组 ,观察评定两组患者胃粘膜炎症的损害程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情况。结果 CagA+ HP组的胃粘膜炎症损害程度明显高于CagA-HP组(χ2 =16.765 ,P <0 .0 5 ) ;但两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感染CagA+ HP患者 ,其胃粘膜炎症损害程度高。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素E_1治疗慢性胃炎8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前列腺素E1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作用 ,将 170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前列腺素E1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用氨苄青霉素、灭滴灵、胶体果胶铋治疗 14天 ,前列腺素E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前列腺素E1治疗。观察两组的腹痛症状、粘膜炎症消失情况及HP根除率。结果显示 :前列腺素E1组腹痛症状消失率 10 0 % ,胃镜下胃粘膜炎症消失率84.1% ,病理胃粘膜炎症消失好转率 10 0 % ,HP根除率 89.8% ;而对照组分别为 92 .7%、5 1.2 %、6 5 .9%、78.3%。提示用前列腺素E1加羟氨苄青霉素、灭滴灵、胶体果胶铋治疗慢性胃炎 (HP阳性 ) ,较单用羟氨苄青霉素、灭滴灵、胶体果胶铋治疗腹痛消失率提高 ,胃镜下胃粘膜炎症消失率及病理粘膜炎症消失好转率、HP根除率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调查了114例胃镜受检者的HP感染率,应用血清ELISA技术检测了HP菌株中CagA阳性数,并对该蛋白与慢性胃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54例HP阳性者中,CagA阳性25例,阳性率46.3%;胃炎、十二脂肠溃疡和胃癌组织CagA阳性率分别为27.3%,71.4%和85.7%(P<0.01),CagA阳性菌株感染者胃粘膜的炎症程度、活动度及萎缩、肠化与淋巴滤泡形成数均高于阴性者。证实了CagA在HP致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幽门螺旋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借助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起到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65例RE患者与5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对患者中HP阳性率与以及食管炎症程度与HP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RE组HP感染率为46.2%(30/65),慢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为63.5%(3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的中重度RE的发生率虽高于HP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食管炎患者中,HP感染率较低.在HP感染阳性患者中,其炎症程度较低,原因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部分保护.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前后胃粘膜病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下胃粘膜病变特点及根除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有消化道症状 ,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患者 2 5 2例 ,按类型分为 4组 ,在根除治疗前后分别于胃底、胃体、胃窦多部位活检 ,行病理学及HP检查 ,确诊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 ,采用丽珠胃三联片治疗 1周。结果 :慢性活动性胃炎HP检出率最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HP检出率均高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 ,但 4组HP检出率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粘膜活动性炎症 ,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P <0 .0 1)。丽珠胃三联根除治疗后HP( -)组中活动性胃炎检出率明显下降 (P >0 .0 5 ) ,但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 ,它可导致胃粘膜炎症加重 ,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根除治疗后可使胃粘膜炎症活动减轻 ,但对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短期内无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确诊的肝硬化患者6 0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通过快速尿素酶试验 (RUT)、Warthin Starry银染色及抗HP IgG的测定来判断HP感染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肝硬化患者HP感染率为 6 6 6 7% ,高于同期检查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NUD)患者HP感染率 (4 1 6 7% ,P <0 0 5 ) ,但低于慢性胃炎患者 (82 5 % ,P <0 0 5 )。 (2 )HP感染率随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增加而下降 (无食管静脉曲张者HP阳性率为 87 5 % ,有食管静脉曲张者HP阳性率为 5 9 0 9% ,P <0 0 5 ;轻度食管静脉曲张者HP阳性率为 71 4 3% ,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者HP阳性率为 37 5 % ,P <0 0 5 )。 (3)HP感染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无关。结论 :(1)肝硬化患者有较高的HP感染率 ;(2 )HP感染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有关 ,与患者肝功能分级无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随机应用对幽门螺旋菌(HP)有杀灭和无杀灭作用的治溃疡药物,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同时,对19例已治愈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发现: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密切相关;但近期HP消失对单纯慢性炎症及溃疡的3周愈合率无明显影响。随访发现HP阳性患者的溃疡复发率明显高于HP阴性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反复发作性腹痛与消化道器质性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慢性反复发作性腹痛患儿,进行上消化道胃镜检查,同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60例经上消化道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者2例,均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诊断为结节性胃炎者3例;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34例;诊断为十二指肠球炎者12例;结果正常者9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测及胃粘膜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显示:60例中明确有HP感染者21例,占35%。结论本文提示,小儿慢性反复发作性腹痛中51例有器质性疾病存在,占85%,胃镜下表现以炎症最常见。本文HP感染在慢性反复发作性腹痛患儿中占35%。HP感染和慢性反复发作性腹痛的关系目前尚有争议。对于陵性反复发作性腹痛的小儿,提倡进行胃镜检查。在治疗上应进行器质性疾病的正规诊治,辅以饮食指导、心理指导、胃肠道功能调理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胃粘膜病变的关系及意义,我们复习了1342例胃镜活检的病理档案材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HP在慢性胃炎的阳性检出率为74.4%。HP阳性率和胃炎的活动性有关。在活动性胃炎为77.4%与非活动性胃炎的63.9%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个结果表明HP感染可能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另外,HP阳性率在肝癌为9.8%。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三组不同人群816例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胃粘膜组织学变化,HP 检出率在有症状者、普通人群和无症状者分别为63.5%、62.1%和53.3%,提示 HP 普遍隐藏在健康人群,可无临床症状。69例慢性胃炎的泌酸功能检测结果未能证实 HP 对胃酸分泌功能有任何影响。研究了84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表明 NUD 症状的出现与活动性胃炎有关,与 HP 无必然的内在联系。观察庆大霉素、呋喃唑酮和甲硝唑联合二周治疗 HP 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HP 根除率达100%,溃疡愈合率为96%,提示本治疗方案根除 HP 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小儿反复发作腹痛133例做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以了解再发性腹痛与HP感染的关系及HP阳性患儿用希舒美、甲硝唑、洛赛克等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对照法对腹痛及无症状者的HP检测、腹痛组HP阳性者用药与未用药的HP阴转率、新旧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反复腹痛133例,HP阳性71例,阳性率53.38%,对照组HP阳性率24%。71例HP阳性患者中,54例用药半年后HP阴转率为74.07%,17例未用药,HP阴转率为11.76%。旧方案HP阴转率为12.96%。结论:小儿再发性腹痛与HP感染密切相关,HP对希舒美、甲硝唑、洛赛克等药极度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