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法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均予以ELISA及ECLIA法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及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ECLIA法诊断准确率92.2%高于ELISA法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LIA法对HBeAb、HBsAg、HBeAg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1.1%、91.1%、86.7%,显著高于ELISA法的80.0%、78.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式对HBsAb、HBcAb的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LIA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ELISA法,同时可对病情进行监测,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影响ELISA检测HBsAg错误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戈  曲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6):719-719
目前国内临床多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其基本原理:将包抗体被在载体后作固相抗体,加入代测标本,使其中的相应抗原通过免疫学反应结合到固相抗体上,洗去未结合的抗原;加入酶结合物与结合在固相抗体的抗原反应,洗去未结合的游离结合物;加入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相应底物,固相化的酶催化底物反应生成有色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时间后终止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前检测乙型肝炎抗原和甲型肝炎抗体(抗-HA),已能鉴别甲型或乙型肝炎。近年又发现一部份病毒性肝炎(如短潜伏期输血后肝炎、HBsAg和抗-HA阴性的散发性急性肝炎),其临床症征与甲型和乙型肝炎相似,抗原性方面与甲型或乙型肝炎无关,又非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或EB病毒感染所致的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是我国高发病,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法、聚合酶链反应法。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血清检测的内容项目很多,如标志物方面有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基因方面有HBV-DNA、HBvpres1-Ag、Pres2-Ag等,现就相关问题逐一介绍。1乙肝表面抗原(HBsAg)目前我国最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使用针对的决定簇的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为双抗体夹心测定原理,ELISA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达0.15ng/ml,国产试剂盒目前也能达到0.5ng/ml以下,接近或好于某些进口…  相似文献   

5.
HBSAg检测是诊断乙型肝炎的定性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将直接关系到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本文所介绍的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BSAg后带现象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所谓的后带现象是指在血清免疫学检验中,抗原抗体需要有一定的的比例才可出现可见反应,如果比例不适即可发生抑制反应的现象。抗体过剩称抑制带为前带,抗原过剩则称后带。本文所介绍后带现象,以引起乙肝检测者和临床医生的注意,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l检测对家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其中乙型肝炎E抗原(**e*出阳性伴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一HBC)阳性血清…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及其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及其抗体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22例急性乙肝,100例慢性乙肝,16例重型乙肝和10例肝硬化。结果 HBsAg、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0.9%、87.5%,两者无显著必异;急性乙肝病事前S1抗体阳性率逐渐降低;慢性乙肝中转氨酶正常组和升高组,前S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0%、33.0%。结论 在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中,无论是前S1抗原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正> 酶免疫吸附分析法(简称ELISA)已广泛用于细菌、病毒及内分泌等抗原抗体定性定量测定。应用较广的是用辣根过氧化物酶联结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为了评价ELISA测定HBsAg的实用价值,我们把它  相似文献   

8.
ELISA检测乙肝标志物的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伟 《黑龙江医药》2010,23(5):819-82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是目前检验科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将已知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测定时将受检标本(抗原或抗体)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反应,再用洗涤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它物质分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为评判病毒复制提供依据。方法:对98例肝病患者的临床化验结果与PreS1抗原及抗体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8例肝病患者PreS1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其HBsAg、HBeAg、HBcAb的阳性与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HBsAb、HBeAb的阳性与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PreS1抗原可作为HBV存在和复制的一种新的较为直接的标志。PreS1抗原出现在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早期,比HBeAg出现早,是早期传染性的标志,对临床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病程监控和治疗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用酶消化尸肝匀浆,经超速离心法提取了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用直接电镜、免疫电镜和酶联免疫试验证实了所提取抗原颗粒的形态学特点。并与标准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呈特异性反应,氯化铯浮密度测定结果亦证明从尸肝提取的抗原颗粒为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本文简要讨论了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抗体系统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二对半”阳性就是乙型肝炎吗? 乙型肝炎三大抗原、抗体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但是,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的表面,不能游离在外周  相似文献   

12.
蛋白印迹法检测的敏感性受抗原抗体亲和力的大小及不同种属的抗原抗体之间反应特异性所限制。本文应用大鼠及人角蛋白作为抗原和抗人及大鼠角蛋白的抗体,证明硝酸纤维膜(NC膜)结合的抗原经胰蛋白酶或胃蛋白酶温和的处理后,能提高蛋白印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磁性分离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过程中出现的高浓度效应.方法用磁性分离酶联免疫法检测15份待测HCG血液样本。并对其中3份结果与临床不符的绒癌患血清标本稀释后测定分析。结果3份绒癌患血清标本稀释后测定值远远大于原浓度测定值.结论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抗原与抗体二之间的比例合适时才会出现最强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王丽霞 《北方药学》2016,13(7):13-14
目的:通过对免疫比浊法测定胱抑素C抗原抗体剂量反应曲线的研究分析,筛选试剂研制过程中最合适的抗体用量,研制出优质的试剂,同时准确掌握试剂盒抗原过量的情况,指导临床应用过程中及时对抗原过量的标本进行稀释,从而确保高浓度临床标本测定的准确性.方法:通过配制一系列浓度由高到低的抗原溶液,与采用不同抗体用量但各项性能仍符合注册标准的试剂进行反应,记录反应吸光度,绘制抗原抗体剂量反应曲线,通过对比不同抗体用量配制的试剂的抗原抗体剂量反应曲线达到峰值时的抗原浓度值及吸光度值,结合仪器吸光度测定量程,确定试剂盒研制过程中抗体的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15.
前S_1蛋白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前S_1区编码的多肽,它与前S_2、HB-sAg均为HBV外壳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HBsAg、前S_2抗原及抗体的研究比较多,但限于试剂来源,对前S_1抗原抗体的检测及报告较少,本文仅就急性乙型肝炎的前S_1系统测定报告如下,并初步分析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免疫印染分析(Wb)对于检测抗HIV抗体是很有价值的确证试验,凡是经酶联免疫测定(EIA)为阳性或可疑者均要求用此法重试。此法是将HIV抗原电泳后转移到硝酸纤维素条上,加入HIV感染者的血清后,能同时检出抗不同HIV抗原成份的抗体,因此认为比第一代EIA法特异。但Wb法也会出现可疑结果,包括只出现对HIV部分抗原起反应及对非HIV抗原成份起反应,而且某些反应也可能是非重复性的和微弱到主观难以判定,目前还没清楚地了解这些反应模式的意  相似文献   

17.
抗-HBe 阳性的 HBsAg 携带者血浆可用于制备乙型肝炎疫苗,因为这种血浆中 HBV较少,可减少疫苗受残余病毒感染的危险。HBsAg 是 HBV 的外膜抗原,抗这种抗原的抗体具有保护作用。Krugman 等首次应用HBsAg 携带者血浆通过加热等一系列处理制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S1(Pre S1)抗原的检测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184例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Pre S1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记物(HBVM)检测,将其结果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反应的结果及肝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re S1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组中检出率为82.1%,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检出率36.2%(P<0.01),Pre S1抗原在HBVDNA阳性组的检出率为76.0%,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的检出率41.7%(P<0.01),两者结果检测的符合率为70.6%,两者结果之间的检出率关联显著(P<0.01)。结论:Pre S1抗原的检测结果,可作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复制与传染性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王述琦  孙瑞卿 《河北医药》1996,18(6):343-343
e抗原抗体系统与肝硬变关系初探266011青岛市立医院王述琦青岛医学院孙瑞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慢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密切相关早已定论.慢性活动性肝炎约半数可发展为肝硬变,但临床上乙肝后肝硬化病人由设活肝发展而来的只占肝硬化病人总数的一少部分,多数病人...  相似文献   

20.
目前乙型肝炎主要的传播途径仍在争论。我们在-HBsAg较高流行率地区,对113例病人的尿液,唾液、汗液及部分病人的粪便等标本作了HBsAg检测。现将资料及检材较完整的100例,整理报告。对象及方法一、100例分属35户,阳性抗原血症95人,阴性5人(其中一人血清抗体阳性)。HBsAg阳性的持续时间均超过7月以上。血清中HBsAg的测定:先以对流电泳法筛选出阳性抗原血清者,然后,对可疑和阴性标本12份,再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PHA)复查,又有7份阳性,共计95例。阴性血清中的抗体测定用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