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胆汤始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胆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言本方主治“胆虚痰扰”,为著名的治痰方剂。原方组成用“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从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开始,减少了生姜用量“二两”,增入云苓“一两半”,后人又入大枣1~2枚,组成温胆汤。全方寒热并用,辛苦兼施,功能和胃化痰,清静胆腑,为治痰证的主方,能解除木郁土壅,痰浊内生诸证。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7,(4):706-708
宋代医学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主治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脾胃不和所致胆郁痰扰证。万远铁教授遵"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旨,临证治疗各类疑难杂症时常从治痰着眼,善用温胆汤灵活化裁,治疗各类以"痰"为基本病机的疾患,疗效甚佳。文章选取万教授运用温胆汤治疗痰证之精神分裂症、美尼尔氏综合征、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炎的几个典型案例以论之。  相似文献   

3.
正温胆汤最早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生姜、陈皮、炙甘草组成,至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于方中纳入茯苓、大枣而沿用至今,是治疗胆郁痰扰之名方。临证凡痰湿或痰热之邪,郁于少阳胆腑,中焦升降运化失司所致各种病症,皆可用之加减。笔者(第一作者)随导师赵淑华主任医师出诊时,观之其常以温胆汤作为基础方,加减化裁,治疗疾病,每获良效。现整理导师运用温胆汤加味治疗中风后偏身麻木、汗  相似文献   

4.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金匮要略》对痰饮证的起因与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痰饮是人体水液停积,运化输布失常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痰、饮属同类,一般说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亦常并称痰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与痰证之分。《金匮》中痰饮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其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其主治“虚烦不得眠”与之同。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之温胆汤(许济群主编),系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医方集解》释义:温胆汤“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侯耳。”并且,《方剂学》  相似文献   

6.
《备急千金要方》是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代表作,为后世所推祟。其中载治痰饮方41首,其方既宗经旨,又有创新,颇具特色。笔者试图结合临证体会,分析其治痰方的制方特点,以探讨其痰饮病的治疗组方规律,以彰其治痰饮之大法,供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最早见于《集验方》,《三因方》之温胆汤较《集验方》之温胆汤组成稍有变化,病机由"胆虚寒"扩展为胆郁痰阻,其主治病证由"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扩展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诸证。目前温胆汤是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笔者抓住痰气阻滞,郁而化热,痰热内扰病机,加减运用治疗汗症,失眠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辨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相臣  孙冰 《中医杂志》2007,48(12):1139-1140
关于温胆汤,历来有很多疑问:其一是方名,为什么把这个方子命名为"温胆汤"?其二是用途,本方原为"胆虚寒"证而设,今人主要用来治疗痰证,古今用途为何如此悬殊?其三是古人所说的"胆虚寒"证究竟是什么?对于温胆汤方名的含义,历代医家说法不一,全国统编教材1985年版《方剂学》(即"五版教材")谓本方"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所治之症均属痰热为  相似文献   

9.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临床治疗痰热的基本方。该方临床应用广泛,吾师李敬林教授善用此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疗效显著。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对其运用温胆汤治疗痰热扰心证不寐的辨治深有感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篇》,原文曰“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本方具有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之功,专为胆虚痰热上扰之虚烦不眠而设,其治“不寐”之疗效屡用屡验。近年来笔者细考其方,斟酌配伍,对其应用及功效亦有新感,不揣浅陋见诸笔端。 温胆汤方中,半夏辛苦而温、燥湿化痰,陈皮辛温、理气化痰,同归脾胃经,二药合用谓之“二陈”,为后世主治一切痰饮之基础方。竹茹甘凉、清热止呕,枳实苦酸寒、行气破滞;另有生姜之辛温,甘草之甘平。如此组方,集辛开、苦降、温化、清解于一炉,对于痰凝气滞而致的虚烦不眠等证甚为确切。临证时若能紧扣病机随证加减,洵可收灵验之效。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治疑难杂症举隅马骏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230061)温胆汤源自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主要功能为清化痰热,理气和胃。适用于“胆虚痰热上扰”所出现的一系列证候。笔者业医近四十年,运用温胆汤灵活化裁,治疗疑难杂症,拟“怪病多从痰治”之法,效如...  相似文献   

12.
《集验方》《备急千金要方》中温胆汤以生姜为君,温胆和胃,燥湿行气,用于胆胃虚寒、湿郁气滞证,体现了"温胆"之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以半夏为君,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体现了"清胆"之意。结合《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温"的理解,提出三种温胆汤之"温"并非均是温胆之义,而是令胆"和",复胆之清静温和之性,以求胆之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正>痰饮是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痰饮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病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所致的多种病证,狭义的痰饮则指饮停胃肠之证。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温胆汤出自《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黄连温胆汤源自陆子贤的《六因条辨》"伤暑汗出,身不大热,而舌黄腻,烦闷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干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黄连温胆汤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化裁治疗痰热内扰诸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则对肺病咳喘的辨治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论述痰饮病的脉因证治,极为精当,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后世医家论治痰饮病,莫不奉为圭臬。如孙思邈《千金要方》论痰饮,全宗《金匮》痰饮篇;喻嘉言《医门法律》论痰饮,对仲景方论推崇备至;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治痰饮,亦本《金匮》痰饮篇创立的原则而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笔者在肺系咳喘的治疗中,亦颇受启迪,宗其治则,灵活化裁,屡获效验。兹结合临床,将痰饮病治则对肺系咳喘的辨治意义作如下探讨。1痰饮是肺病咳喘的基本病理因素《金匮》痰饮篇把痰饮与咳嗽合为一篇,显然昭示后人:痰饮是咳喘…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是治疗内科杂病的常用方剂,它体现了叶天士在《温病论》第7条中所云:"……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分消走泄,宣畅气机,泄化痰浊、痰热,是治疗大法;温胆汤芳香化湿与淡渗利湿并用,达宣上、畅中、渗下的治疗思想,将湿热痰浊分而消之,可用于痰浊内盛的多种病证,如:中风、痴呆、头痛、眩晕、癫痫、厥证、失眠,以及咳嗽、心悸、胸痹等。有一定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半夏、枳实、竹茹、生姜、甘草组成,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加茯苓、大枣两味,用以治疗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近年来,笔者用其治疗眩晕、小儿呕吐、重舌  相似文献   

18.
<正>痰证理论肇始《内经》、《难经》,历经后世诸多医家发挥,至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通观《内经》并无"痰"字,只有在《素问.经脉别论》中论述人身水液代谢的途径。自晋.王叔和《脉经》及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始有"淡饮"之名,与张仲景《金匮要略》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遥相呼应,为后世痰证学说以及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半夏、竹茹、枳实、生姜、甘草六味药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痰和胃之功,此方虽日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胆为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治以治痰,治热,治气。作者用温胆汤化裁辩证治疗痰湿郁结致梅核气;痰热郁久化热致头痛;痰热内阻,上蒙清窍致耳鸣;痰热内扰致失眠疗效颇著。  相似文献   

20.
张颖 《国医论坛》2001,16(2):6-6
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 ,仲景设此方以治疗“心下有痰饮 ,胸胁支满 ,目眩”之证 ,亦为后世常用之效方。笔者在临床治疗冠心病时 ,对中医辨证为中阳衰微或脾失健运而聚湿成痰、痰阻脉络致心脉痹阻者 ,以此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将资料完整的30例整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 1 8例 ,女 1 2例 ;年龄最小 45岁 ,最大 66岁 ;病程半年~ 5年。1 .2 症状与心电图表现 自觉心胸窒闷 ,心悸 ,受寒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背部不适如手掌大小 ,舌苔多白滑、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