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搓针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3指持针柄向单向捻针,如搓线状,称之为搓针,但搓针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应用,以免使肌肉纤维缠绕针体。现代张缙教授认为,搓法是一个关键的单式手法,提出速刺进针为搓针的最佳进针方法,提出实搓虚搓两大概念使搓针可具操作性,搓针要达到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捻之不转,气满自摇4个标志,实搓是针转360°,虚搓是指搓摩针柄而针体不转。在遵循前贤借鉴同仁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对自己临床经验的体会进行总结研究,从针具选择搓针操作方法到搓针临床应用包括催气、守气、行气补泻等不同的环节进行了研究探讨,在具体应用搓针手法时,针对催气、守气、行气补泻这几个不同环节,操作手法上各有特点。本文对搓针机理进行了探讨,且强调神在搓法中的重要性,针下辨析气性,顺势而搓作为搓针的重要指导原则,左手搓针易得神得气,强调地左手搓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张卫华教授临床独特的针刺手法。方法通过临床跟师,观察、总结其临床较为独特的针刺进针和行针手法。结果临床针刺进针上,在继承传统的单手、双手法的基础上,头部多用飞针法、颈背腰部常施雀啄法、上臂臀股等肌肉丰满处行以速直进针法,真正实现了快速进针,针入顺利,患者似无痛感的效应。在行针手法中创立了针尖上挑法、扇形摆动法、分层频插法、环旋针柄法和滞针外甩法等。结论张卫华教授在36年的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且具独特的进针和行针手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针刺天突穴治疗急性支气管痉挛18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天突穴治疗急性支气管痉挛1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8例中,男8例,女10例;年龄7~25岁3例,26~45岁9例,46~60岁6例。过敏性哮喘9例,慢性支气管哮喘7例,其它2例。2治疗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寸毫针,沿胸骨柄的后缘(胸骨切迹上缘的内方凹陷中)刺入。操作:患者取坐位,用左手拇指轻轻将气管向后推,并嘱患者行针时不能咳嗽、呕哕。用2寸毫针以指切法,将食管、气管推移后加压针术,顺胸骨柄后缘刺入1~1.5寸,然后刮针柄,捻转手法刺激穴位。患者感到局部发胀、发热,并向胸、背放射,休息1-2min,再次刮针柄,直致哮喘症状消失起针。疗效欠佳者可配用本证相关的穴位。如血瘀者配血海、膈俞穴以活血化瘀;外感者配合谷穴以宣散解表;咳嗽重者配太渊、尺泽穴以调理肺气:胸闷、胸痛者加膻中穴以宽胸降气止痛:痰多气逆者加大椎、风门、肺俞以宣肺化痰平喘:发热痰黄者加足三里穴以消炎提高机体免疫机能。手法以捻转、刮针柄为宜。此穴禁用提插手法。10天为1个疗程。  相似文献   

4.
总结近年来针刺包括古典刺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并按照穴位选择、特殊手法、特殊针具三方面对其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刺手法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广义的针刺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针刺操作的全过程;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进针之后到出针之前所采用的各种行针和补泻手法.合理的针刺操作,能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提高疗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6.
滞针术 ,又称搓针、搓柄法 ,在古代针灸著作《金针赋》、《普济方》、《针灸问对》中早有记载与应用。关于滞针术的操作 ,《针灸问对》中指出 ,“下针之后 ,将针或内或外 ,如搓线之状……” ,是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 ,用右手拇、食、中指持住针柄 ,如搓线状将针单向捻转 2~ 7周 ,使肌纤维或结缔组织缠绕针身 ,造成滞针 ,常用以行气、催气、提高疗效。目前 ,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笔者现将对滞针术及其复合手法的初步认识 ,浅述如下。1 滞针术与滞针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 ,医者感觉针下涩滞 ,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到困难而病人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笔者运用针刺右腹哀穴为主治疗11例胆道蛔虫,临床观察止痛快,并有驱虫的作用。现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先取准穴位,用75%酒精在穴位皮肤局部消毒,选用1寸半毫针,捻转进针,得气后,术者右手拇食二指,振掸针柄,使针身颤动,增强针感,扩大感传,止痛后留针30分钟,若反复剧痛,可继续行针,促使蛔虫排出胆道。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1979年以来,用针刺法治胆道蛔虫症30例,其中疼痛缓解者25例,显效3例,无效2例.治疗方法取穴中脘、胆囊、期门透日月,肝俞透胆愈.操作方法患者仰卧屈膝,取下肢胆囊穴,用1.5~2寸毫针刺入,用强刺激(泻法)疗效较好;中脘穴直刺用旋捻手法,期门透日月用2寸毫针呈30°夹角透刺日月穴。如果以上穴位未能获效,让患者俯卧,取背部肝俞穴,用1.5~2寸毫针,呈15°夹角透刺胆俞穴,以上行针手法均用强刺激.操作时注意事项期门透日月的针刺角度要掌握适当,避免过深时刺伤肝脾.肝俞透胆俞要注意  相似文献   

9.
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中,男12例,女22例;左侧头痛者15例,右侧头痛者19例。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者17岁;病程最长者13年,最短者3天。2 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风池、太阳、率谷、头维、百会、四渎、合谷。 操作方法:以上穴位循经远近相伍,用75%酒精棉球消毒肌肤后,取28号粗毫针1寸、1.5寸,取患侧深刺重泻透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的相关要素。方法:通过检索近十年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资源数据库等数据库,收集筛选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相关文献,分析文献中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相关要素。结果:在纳入研究的文献中,绝大部分文献均只强调了腧穴、经脉的选择,而忽视针具、留针时间及补泻手法等相关因素对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的影响。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除关注穴位的选择外,还应重视针具的选择、留针时间的长短以及补泻手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 多年来,在临床治疗有关疾病中,常用足三里穴,收效满意,现作一介绍。一、操作方法患者取屈膝坐位或平卧位,穴在膝下3寸两筋间,取2寸28~30号不锈钢针直刺1~1.5寸,适病变部位之上下,针尖可略偏向病灶,进针后可稍加捻转,待针下有紧束感、重胀感便可施行各种补泻手法,留针30~60分钟,期间可运针数次以加强疗效。二、临床应用 (一)神经性头痛患者,男,35岁,工人,1991年1月25日就诊。主诉;两太阳穴沉痛1年余,曾用祛痛片及针刺局  相似文献   

12.
1958年,在文化革新高潮中,我院全体同志响应党提出的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在开始应用祖国医药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在某些小手术中应用针刺代替麻醉。半年来,在妇科各种流产术中试用133例,临床观察证实针刺麻醉确有一定的效果。本文报告在妇科流产刮宫术上,应用针刺麻醉的初步体会。穴位选择及操作方法穴位选挥:我们选择了双侧的合谷,及双侧的三阴交共四穴。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位,外阴消毒,铺无菌单后,以长约一寸半的毫针,在四个穴位上各刺一针,先刺合谷,然后为三阴交。针刺前,先将针消毒。针时,术者的手及穴位的皮肤也要消毒,以免感染。刺入的深度为5分至一寸。刺入后,左右捻转至患者有酸、麻、胀感时留针,留针一直到手术完毕时为止。在留针期间,尚需捻转数次。俟四个穴位的针均刺入后,即可开始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针刺法治疗急性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多针刺法(指并针剌法与围刺法同时应用)治疗急性痛症病例.结果 应用多针刺法的前提下,配合推拿、脊柱微调手法取得更好的疗效.讨论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损伤后反射性的肌肉痉挛,恢复紊乱的关节和韧带等的正常解剖位置及相互关系,减少各种刺激对神经的作用,继发人体止痛系统.  相似文献   

14.
齐刺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针刺手法.其操作方法是:在病变部位的正中位置直刺1针,再在其左右(上下)各斜刺(直刺)1针.由于3针齐下,故名齐刺,也称做"三刺".由于多针齐下作用于患处局部,可以增强针感,所以临床疗效较单针刺法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30例均系门诊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0~70岁,平均50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3年。取穴:太冲(足背第1、第2跖骨结合部前的凹陷处)。操作:患者取正坐膝直体位或仰卧位,针刺角度为针向平刺角度,选定穴位后,局部使用75%酒精常规消毒,用30号2.0寸不锈钢毫针,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1.0~1.5寸,感觉针下有阻挡滞涩感为佳,然后行上下提插手法5~6次,待针体达到一定要求深度,出现要求的针感时即可出针。对症状较重病人可配合捻转滞针手法,偏头痛采用交叉取穴原则,即右侧头痛取左侧穴位,左侧头痛取右侧穴位。头痛发病时…  相似文献   

16.
顺逆古称“吵”,又称“咳逆”,为气机逆乱所致,属中上二焦病。笔者自1988年以来,在临床上采用以针刺为主,配合穴位注射,酌用中药,治疗顽固性呢逆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回临床资料38例病人中,男性对例,女性17例。年纪最大者83岁,最小者17岁。病程短者2天,长者已达1周余,其中门诊29例、住院9例。25例均曾经用中西药及常规针灸治疗无效。2治疗方法2回针刺:患者手卧,取双侧迎香穴,常规消毒后,针尖向上,斜刺0.5寸,行小幅度捻转手法至得气、留针3O分钟以上,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2.2穴注:用Zml注射器、6号注射针头,…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外力作用下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破损伤的纤维环压迫腰神经根、脊髓或马尾神经,出现腰背痛、坐骨神经痛、间歇性破行、麻木、患肢发凉、马尾综合征等症状,最常见的是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严重的甚至可影响患者膀胱直肠等内脏功能.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人群为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好发部位为L4-L5,L5-S1椎间盘.祖国传统医学并未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命名,但根据其发病的临床症状,可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归于"腰痛"、腰腿痛"、痿证"、痹证"的范畴.该△ 通讯作病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滞留腰部及下肢筋脉、肌肉,或因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导致外邪侵袭腰部、下肢,使得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的腰脊、脊旁、下肢酸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在中医疗法方面,多以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为主.现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疗法综述如下: 1 体针疗法 由于术者选穴和行针手法不同,体针疗法在临床疗效上存在着差异性.郑秋凤[1]在椎间盘突出节段的两椎体棘突间旁开1.5寸寻找压痛点,或寻找能产生传导痛的压痛点,以75mm长度的芒针深刺产生放射至足部的针感,配合下肢配穴针刺,同时以常规选穴针刺组作为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5%,明显高于对照组.郑灿磊[2]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虚实证候的辨证后,用徐疾补泻的行针手法进行治疗,与平补平泻的手法进行对照,改善疼痛方面疗效偏优.王延玲[3]采用郑魁山教授的温通针法(左手拇指或示指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气至,左手加重用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使针下沉紧,推努守气,同时押手拇指按压于感传方向相反位置的经络,防止针感传向另一端以使针感气至病所),在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  相似文献   

18.
针刺手法是影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针刺手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现代医家对古籍中针刺手法的记载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发挥,故产生了种类多样的针刺手法。捣法、提插法与雀啄法均是以上下进退为主要操作形式的针刺手法,三者操作形式类似,但是,由于针刺幅度和频率不同,在临床治疗中产生的效果亦各不相同。捣法以大幅度的重捣轻提为主要操作特点,体现刺激量大、针感强的特征;提插法以幅度均匀的上提下插为主要操作特点,刺激量与针感因人因病等各异;雀啄法以进针原处的小幅度高频率的提插动作为主要操作特点,侧重于下插,刺激量与针感略小。临床应用中,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运用不同刺激方式,对穴位发挥不同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本组均为门诊病人,20例中,初产妇15例,经产妇5例,年龄21~25岁12例,26~30岁5例,30~35岁3例。诊断依据:根据《全国高等教材第二版妇产科学》第十章妊娠病理第四节妊娠恶阻为诊断标准,有停经史,食欲不振,有恶心或呕吐,妊娠试验尿化验阳性,并且排除急性胃炎,肝、胆疾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呕吐,即可诊断。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内地仓穴。以上穴位经局部常规消毒后,选28~30号2寸、4寸毫针快速进针,行针至患者产生酸胀感后,内关使针感向上行,足三里穴针感使往上行,手法采用平补…  相似文献   

20.
古医者在《金针赋序》中称各种针刺手法乃撮取“飞经走气、补泻手法”。古医家常采用捻转按压,提插等等操作手法,控制针感传导,引导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调气”手法,现今医家也称之为“行(运)气法”。但是在实际针刺操作过程中,要求针刺经络穴位,达到“调气”使“气至而有效”却是比较困难的。正如《灵枢》所载:“用针之要,在于调气”,故临床上设法激发或诱发“气至而有效”是摆在医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今天虽然现代科技已提供了很多的先进仪器和方法,但大量采用仍有难度。下边我只着重结合古医籍的学习和个人临床操作经验,将传统的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