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108例,取得阴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并对其进行药敏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8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16株,其中8例患者合并≥2种病原菌;116株病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72株占62.07%、克柔假丝酵母菌24株占20.69%、光滑假丝酵母菌13株占11.21%、热带假丝酵母菌7株占6.03%;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和咪康唑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17%和8.33%,克柔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和咪康唑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17%和8.33%,光滑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和克霉唑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临床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时应先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致病菌和敏感药物。方法运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培养假丝酵母菌并对培养出的菌种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出128株酵母菌,其中自假丝酵母菌94株,热带假丝酵母菌26株,光滑假丝酵母菌5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株,克柔假丝酵母菌1株。假丝酵母菌对真菌敏感性高的药物只有两性霉素、氟胞嘧啶,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性高。结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最常见致病菌是白假丝酵母菌,假丝酵母菌耐药情况严重,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对两性霉素、氟胞嘧啶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嗜酸乳杆菌与白色假丝酵母菌间的交互作用及pH、乳酸、乙酸、H2O2等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长影响进行评价,为细菌性阴道病治疗后易转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原因提供依据。方法不同浓度嗜酸乳杆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混合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经不同pH值培养基培养、1%乳酸、1%乙酸、3%H2O2作用,检测其浓度变化,形态学观察白色假丝酵母菌形态变化。结果嗜酸乳杆菌浓度依赖性抑制白色假丝酵母菌生长,白色假丝酵母菌可促进嗜酸乳杆菌生长;pH值为3.5~5.5时,嗜酸乳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当pH值为4.0时,嗜酸乳杆菌抑菌能力最强;乳酸、乙酸均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H2O2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长并无直接抑制作用。结论嗜酸乳杆菌主要通过其代谢产物乳酸而不是H2O2直接产生抑菌作用,细菌性阴道病治疗后转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生,主要与乳杆菌因某些因素生长受抑,导致数量降低及其产酸能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一种常见的阴道黏膜真菌感染性疾病,对女性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反复发作而成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其发生、发展及转归与宿主的全身和局部免疫状态密切相关。随着研究深入,对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及机体对阴道局部假丝酵母菌侵袭的反应,特别是机体和阴道局部对假丝酵母菌侵袭的免疫机制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就近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免疫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一种常见的阴道黏膜真菌感染性疾病,对女性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反复发作而成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其发生、发展及转归与宿主的全身和局部免疫状态密切相关.随着研究深入,对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及机体对阴道局部假丝酵母菌侵袭的反应,特别是机体和阴道局部对假丝酵母菌侵袭的免疫机制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就近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免疫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徐金陵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773-1774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力法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应对措施。方法:调查2006年1~12月间在该院就诊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病例共8750例,其中960例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病例,对其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初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不规范,治疗不对症,不按疗程治疗是造成该病复发的主要原因。结论: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亦需要规范、合理、达到疗程的原则,合理规范治疗是治愈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根本,否则易引起菌群失调、菌群耐药,导致该病迁延不愈,进而使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诊治分析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69例,依据患者的药敏结果及引导分泌物真菌培养,为患者应用个体化的巩固治疗方案,采用口服与阴道用药的治疗方案,。结果:药敏结果显示,咪康唑的药物敏感率为53.6%,克霉唑的药物敏感率为94.2%,制霉素的药物敏感率为100%,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率为:62.3%,氟康唑的药物敏感率为75.4%,应用该治疗方案对患者实施治疗,其总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1.3%,停药之后,对患者实施3个月、6个月、9个月的随访,其治愈率分别为:81.2%、73.9%、69.6%。结论: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敏感药物强化与巩固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治疗,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与治愈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感染因素及药敏结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分析125例RVVC患者的感染因素,并分离假丝酵母菌予以药敏分析。结果:RVVC患者的感染因素为年龄、文化程度、前次阴道炎治疗顺从性、性伴侣个数、性生活频率、阴道灌洗和非月经期使用护垫;158株假丝酵母菌中白假丝酵母菌117株(74.05%),热带假丝酵母菌30株(18.99%),光滑假丝酵母菌6株(3.80%),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株(1.90%)和克柔假丝酵母菌2株(1.26%);RVVC菌株对两性霉素和氟胞嘧啶的敏感性较高,而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性较高。结论:针对RVVC患者的感染因素,选择药敏试验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可有效防治RVVC。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妇科患者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病原学,并探讨治疗对策.方法 阴道分泌物用显色培养基作真菌培养,用ATB细菌鉴定仪相应的真菌条板作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2006~2007年检测的584例患者标本,阳性311例,总感染率为53.3%,感染率以子宫内膜炎和盆腔炎患者最高,分别为80.3%和69.5%;病原学构成比依次为白色假丝酵母菌(68.5%),光滑假丝酵母菌(10.9%),热带假丝酵母菌(9.0%),克柔假丝酵母菌(6.2%),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3%),其他假丝酵母菌(2.1%);药敏试验结果,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对上述5种假丝酵母菌的敏感性在84.6%~100.0%,三唑类抗真菌药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敏感率仍>94.0%,但对其他假丝酵母菌的敏感率较低.结论 VVC的病原菌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氟康唑单剂口服或局部吡咯类药物治疗,对其他假丝酵母菌的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aginal candidasis,VVC)是由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是最常见的妇女外阴阴道炎症之一.约有10%的非妊娠妇女,30%妊娠妇女阴道中有假丝酵母菌寄生而无症状,70%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造成VVC的假丝酵母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但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VVC的假丝酵母菌谱有了一定变化,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造成的VVC的比例在逐步上升.而非白假丝酵母所致VVC,对氟康唑不敏感.……  相似文献   

11.
王薇  林紫麟  夏晓蓉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129-2131
目的:了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致病菌种及耐药情况。方法:对500份阴道分泌物标本常规涂片及培养检测,将分离的菌株进行7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观察组250例中检出假丝酵母菌220株,分离率为80.24%(215/250),其中白假丝酵母菌仍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占79.55%,光滑假丝酵母菌9.54%,热带假丝酵母菌7.23%,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23%,克柔假丝酵母菌0.45%。对照组250例检出假丝酵母菌48株,白假丝酵母菌占93.75%,光滑假丝酵母菌4.16%,热带假丝酵母菌2.08%。观察组中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率为70.00%,对照组为18.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18,P<0.01)。常用抗真菌药物对假丝酵母菌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伊曲康唑、氟康唑、益康唑,最低为两性霉素。结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由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氟康唑耐药率最高,对两性霉素及5-氟胞嘧啶最敏感。  相似文献   

12.
马麟娟  周坚红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2):1711-1713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临床分离菌株及其对几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生的真菌学原因。方法应用科玛嘉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和AP I Candida、AP 120CAUX鉴定分离菌株。采用ROSCO Neo—Sensitab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44例VVC和32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纳入研究。结果共分离出77株假丝酵母菌,其中RVVC组32株、VVC组45株。RVVC组中非白假丝酵母菌占18.8%(6/32),VVC组中非白假丝酵母菌占15.6%(7/4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药敏试验:两性霉素、氟康唑敏感性最高(100%),咪康唑敏感性最低(33.8%),其他药物敏感性:克霉唑92.2%、伊曲康唑98.7%。VVC组对咪康唑的敏感性(42.2%)高于RVVC组(2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白假丝酵母茵对咪康唑的敏感性(84.6%)高于白假丝酵母菌(23.4%)(χ^2=15.45,P〈0.01)。结论白假丝酵母茵仍然是VVC及RVVC的主要菌种。体外药敏试验显示两性霉素、氟康唑敏感性最高,咪康唑则最低。VVC及RVVC分离菌株对常用的抗真菌药物除咪康唑外仍有较高的敏感率。  相似文献   

13.
121例外阴阴道炎假丝酵母菌分离和药敏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妇科门诊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病原体种类及药敏情况。[方法]对VVC患者行真菌镜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121例VVC患者真菌镜检全部阳性,培养119例阳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占84.0%(100/119),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占14.3%(17/119),双重感染占1.7%(2/119)。药敏试验白假丝酵母菌的依次为制霉菌素>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非白假丝酵母菌为制霉菌素>伊曲康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结论]VVC的病原体大部分是白假丝酵母菌,制霉菌素为首选治疗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 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2008年住院患者发生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相关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 共分离到假丝酵母菌属1070株,检出率最高的是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分别为55.89%、17.10%、10.93%;呼吸内科、妇产科、ICU和中医科是检出数最多的科室,构成比分别为19.16%、17.94%、12.44%、8.88%;痰、阴道分泌物、粪便和尿液是检出数最多的标本;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最高,氟康唑对非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性较强. 结论 假丝酵母菌属已成为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且耐药性有增强的趋势,下呼吸道感染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最重要的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15.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影响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100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为试验组,220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为对照组.对320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反复阴道冲洗、长期口服避孕药、未控制糖尿病、使用免疫抑制剂、不良性行为均为影响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危险因素(χ2值分别为2.806、4.979、4.732、2.879、5.794、3.169,均P<0.10).结论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高危因素包括自身疾病、不良性行为、不合理药物使用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冬秀  冯丽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587-1589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外阴阴道炎症,曾被称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国外资料显示,约75%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其中40%~50%经历过1次复发,约有5%的成年妇女反复发作[1].国内资料显示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率为4.3%~9.4%[2].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致病菌谱发生了变化,由于抗真菌药物的逐渐增多,假丝酵母菌耐药株不断检出.所有这些都给VVC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介绍当前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病原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致病菌种,并对其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方法将138例RVVC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按常规方法处理后,接种于萨布罗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在37℃恒温箱中培养2~3d,纯化后采用法国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VITEK-2鉴定,采用微量液体培养基稀释法,对分离的假丝酵母菌属进行氟康唑、咪康唑、酮康唑、克霉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及特比萘芬敏感性试验。结果 RVVC组分离出假丝酵母菌属79株,VVC组分离出假丝酵母菌属79株;2组分离出菌株均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各占68.35%和78.48%,RVVC组白色假丝酵母菌株与VVC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滑假丝酵母菌株占20.25%,与VVC组比较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VC组对制霉菌素敏感率为93.67%,VVC组为96.20%。结论 RVVC的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但RVVC组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于VVC组,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中以光滑假丝酵母菌比例最高,药敏试验2组均对制霉菌素较敏感。  相似文献   

18.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引起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寻求RVVC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将诊断为RVVC的病例,进行真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真菌药物,确定个体化的强化治疗和巩固治疗方案进行疗效观察,并对治愈停药后1、3、6、9、12个月回访调查分析。结果67例RVVC病例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占68.4%,光滑假丝酵母菌感染占26.4%;在口服用药中酮康唑敏感率最高(91.04%),特比奈芬敏感率最低(34.33%),在阴道用药中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敏感率最高(100.00%),克霉唑次之(91.00%),咪康唑敏感率最低(53.73%);RVVC的治愈率为随访治愈后1个月95.52%、3个月83.58%、12个月72.22%。结论RVVC的主要病原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治疗RVVC必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真菌药物,根据病程和随访复发情况延长强化治疗和巩固治疗时间是治愈RVVC的有效措施,在无药敏结果时首选酮康唑、制霉菌素、克霉唑。  相似文献   

19.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亦称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妇产科外阴阴道炎症性疾病,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假丝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具有多种亚型,其中最易引起感染的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同时它又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正常时可分布在口腔、肠道及阴道。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当各种因素引起全身及局部内环境变化时可致病,导致假丝酵母菌性感染。  相似文献   

2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以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但对其宿主防御机制了解甚少.体液免疫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的作用,虽然长期反复评价却始终存在争议的观点.但在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中,发现了某些特异抗体的保护作用,极有可能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免疫介入治疗,以弥补常规药物治疗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