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纯化的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对培养角朊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KautoAb)的研究自从其被发现以来已取得很大进展[1]。我们曾经使用间接对比法和吸附试验观察过AKautoAb对角朊细胞的作用[2],但该方法有其明显的不足,为能更客观地观察AKautoAb对角朊细胞的作用,我们应用纯化的AK... 相似文献
2.
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对家兔接触性皮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为天然自身抗体 (natural autoantibody, NAA)家族的一员,抗角蛋白自身抗体( antikeratin autoantibody , AK auto Ab)广泛存在于人和多种动物体内。现已明确 NAA具有参与机体对外来损伤的非特异性防御、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抗炎等作 用 [1]。众多学者在对 AK auto Ab的研究中证实,其参与了机体和皮肤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对于维持表皮的自身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为了直接观察 AK auto Ab对皮肤病理状态的影响,明确其在体内的作用,并使 AK auto Ab的应用向临床过渡,我们对照观察了人 AK auto Ab对家兔刺激性接触性皮… 相似文献
3.
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对(anti keratin autoantibody,AK auto Ab)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作用。方法:应用心得安法制备豚鼠耳廓银屑病样模型,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的正常人AKatuoAb,以肌肉注射方式给药,从组织病理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AKatuoAb组动物银现样改变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01),动物血清中可检测人到AKatuoAb。结论:提示AKatuoAb具有促进及鼠银屑病样模型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K auto Ab)对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AK auto Ab作用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后,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以及提取角质形成细胞DNA作电泳特征分析。结果 AK auto Ab作用后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光镜、电镜下形态发生凋亡特有的改变,出现核固缩、染色质凝聚,并形成凋亡小体;细胞周期分析图中出现凋亡峰;DNA电泳呈有一定间隔的梯状条带。结论 AK auto Ab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具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角蛋白,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和银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承新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20(5):267-269
被作为上皮类型和分化阶段的分子标志-角蛋白,在银屑病患者表皮内明显地表现异常,并且这种异常改变不仅仅出现在皮损区域。最新研究提示屑病患者角朊细胞本身存在缺陷,它们较正常角朊细胞分化能力低下。直接以不同分子量的角蛋白作为对象的抗角蛋白自身抗体,也与银屑病有着明显的联系。有的角蛋白和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可以作为判断银屑病的病情以及疗效、治愈标准的指标。深入研究银屑病患者角蛋白、抗角蛋白自身抗体的变化对进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产生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nti-keratin autoantibody,AK auto Ab)的B细胞的类群和定位。方法取SPF级C57BL/6小鼠的腹腔细胞及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ELISA方法分析培养细胞分泌AK auto Ab的水平,ELISPOT方法分析分泌AK auto Ab的细胞数。结果腹腔细胞中分泌AK auto Ab的细胞数远多于脾细胞,其分泌的抗体滴度也显著高于脾细胞。结论AK auto Ab主要来源于腹腔B细胞,B1细胞可能是产生AK auto Ab的主要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抗角蛋白抗体对角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方法以鼠抗人角蛋白的IgG单克隆抗体作用于培养中的Tca8113,以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做阴性对照,同时设置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细胞固定、包埋后以胶体金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染色,用透射电镜观察。提取抗体作用过Tca8113细胞角蛋白,以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作用的细胞做阴性对照。不同分子量的角蛋白经SDSPAGE分离后转膜,用抗酪氨酸磷酸化抗体作用、显色。结果抗角蛋白抗体作用的Tca8133细胞胞质的中间丝有胶体金颗粒,与阳性对照组类似。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均未见胶体金颗粒。转膜后染色,在分子量大约58KD处出现阳性条带。阴性对照未出现条带。结论抗角蛋白抗体结合于胞浆中间丝,58KD角蛋白发生酪氨酸磷酸化。 相似文献
8.
9.
10.
血清抗角蛋白自身抗体滴度消长对皮肤烫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对家兔血清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K auto Ab)滴度低下(实验组)及滴度正常(对照组)的皮肤烫伤进行了对比观察,并对烫伤后分界性炎症、表皮修复、表皮角朊细胞胞浆AK auto Ab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损伤明显、结痂较晚,分界性炎症出现较迟、程度较轻,表皮修复迟缓、愈合较慢,而角朊细胞胞浆内IgG AK auto Ab含量较低。提示,正常滴度的血清AK auto Ab在皮肤烫伤发展及修复的过程中,可能对机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76岁。左面颊部肿物1年,明显增大1个月。皮损特点为紫红色球形肿物。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见团块状鳞状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突破基底膜;真皮全层见形态一致的肿瘤细胞浸润,巢状或片状分布,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少、嗜碱性,核大、散点状分布染色质,核仁明显,可见多数核分裂相。免疫组化:CK20(部分+),P63及CKH(鳞状分化的细胞+),Syn(+),CgA(+),CD56(+),LCA(-),CK7(-),S100(-)。诊断:皮肤Merkel细胞癌伴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在外阴白斑和外阴鳞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在外阴白斑和外阴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 80例外阴白斑、3 3例外阴鳞癌和 2 3例正常皮肤组织中hTERT的表达。结果 hTERT在外阴白斑各分型中阳性率分别为 :增生型 3 6.3 6% ,硬化萎缩型 4.17% ,混合型 2 3 .81% ,不典型增生型 46.15% ;在正常皮肤组织中阳性率为 13 .0 4% ;在外阴鳞癌中阳性率为 87.88% ,与外阴白斑和正常组织表达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hTERT在Ⅰ级、Ⅱ级、Ⅲ级外阴鳞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4.62 % (11/ 13 )、88.89%(8/ 9) ,90 .91% (10 / 11) ;鳞癌各级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原位杂交检测hTERT能够间接反映端粒酶活性 ,hTERT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外阴白斑和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A rhinophyma lesion can mask the existence of coexisting occult skin cancers, and many types of tumors can mimic a rhinophyma. Although several coexistent malignant tumors have been reported in patients with rhinophyma, few reports have described the coexistence of rhinophyma and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Herein, we report on a case of SCC in a 45-year-old man who presented with 2-month-history of a painful, erythematous, globular plaque on the tip of his nose and this lesion mimicked a rhinophyma lesion. The histopathologic examination showed a proliferation of atypical squamous cells that extended into the dermis,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SCC. He was treated with surgical excision, and there has been no evidence of recurrence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f 1 yea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GRPR)探讨其与SCC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皮肤组织及46例不同分化程度SCC中GRPR的表达。结果 SCC组中33例(71.74%)阳性表达,正常皮肤组织中3例(30.00%)阳性表达,两组间GRPR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高、中、低分化组中阳性表达分别为14例(70.00%)、9例(75.00%)、10例(71.43%),不同分化程度SCC组间GRP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6)。结论 GRPR在SCC及正常皮肤中均有表达,但在SCC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其表达与SCC的侵袭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埃兹(Ezrin)蛋白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及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zrin蛋白在皮肤BCC(30例)、SCC(32例)及正常皮肤对照组(10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Ezrin蛋白在BCC、SCC及正常皮肤对照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84.4%和10%.Ezrin蛋白在各组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zrin蛋白阳性表达与SCC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各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zrin蛋白的检测可能成为预测皮肤恶性肿瘤转移和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水平及与增殖指标K i67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对57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及20例正常皮肤组织石蜡切片进行COX-2,K i67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并计数其阳性细胞。结果①COX-2与K i67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均无阳性染色,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中染色强度显著增高(P<0.05);②分化程度不同的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中COX-2蛋白强弱差异无显著性(P=0.756),而K i67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COX-2与K i6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中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67,P=0.05)。结论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COX-2,K i67表达异常增高,二者呈正相关;过度表达的COX-2蛋白可能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17.
Paget样原位鳞状细胞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7岁。左胸偏下方皮疹4~5年。皮肤科情况:左胸部偏下方见约壹分硬币大不规则形灰褐色斑疹,表面覆有褐色痂,无破溃。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基底层细胞完整,细胞形态大小不一,胞核大而深染,核仁明显,表皮上半部可见显著的透明细胞,类似Paget样细胞。诊断:Paget样原位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8.
19.
Concurrence of Merkel Cell Carcino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A Patient with Generalized Actinic Keratosis: A Case Report题录
Introduction: Merkel cell carcinoma (MCC) is a rare, aggressive cutaneous malignancy, and its pathogenesis might relate to ultraviolet light and Merkel cell polyomavirus infection. MCC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s uncommon.Case report: An 82-year-old woman presented with two rapidly enlarging and rupture lesions on the face for 1 year. Biopsy was suggestiv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on the forehead and MCC on the left cheek. The patient had a history of generalized AK for 3 years. The les...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82岁。右侧面颊部赘生物1年余,明显增大4个月。皮肤科检查见右侧颊部一角化性赘生物,顶端呈牛角样,突出皮面约7cm,褐黑色,质地硬如骨,基底部约6cm×5cm大小肿块,圆形,界清,红肿,轻压痛,无破溃及分泌物渗出。结合病理及临床诊断:面部鳞癌合并巨大皮角。治疗采取扩大切除植皮术。 相似文献